收藏 分销(赏)

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 探索“1234”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5774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 探索“1234”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 探索“1234”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 探索“1234”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061当代思潮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探索“1234”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学校为党和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路航标、文化之基和力量源泉,是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引导。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当代青年大学生将全过程参与“两个一百年”奋斗历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在互联网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深度交融背景下,积极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网络空间,依托互联网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态。但是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教

2、育虽然“蓬勃发展、热火朝天”,过程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当前,随着新时代教育对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多重变化以及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改革如火如荼,要深刻把握互联网传播媒介的新特点、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与“一站式”社区建设发展相耦合,促进大学生在社区教育引导下不断提高弘扬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一站式社区探索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的重要性以00后为主体的教育对象变化的需要。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以“网络”为传播媒介,最终依然是“人与人”的互郭冰洁李雪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126)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大学生爱国主

3、义教育,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随着互联网蓬勃发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已经延伸到网络空间,衍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形态。但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除了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还应该积极适应新时代教育对象、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化。尤其是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要立足“一站式”社区探索“1234”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一站式”学生社区基金项目: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第2批研究课题题目:一站式社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22WSYJ10024

4、7)阶段性成果。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互动,所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关注教育对象的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当前,“00后”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主要群体,作为伴随中国社会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具有鲜明、独特的心理特征;同时,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互联网的使用率和依赖性极高,迫切需要加强该群体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想行为特征研究。培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理念变化的需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的人才培养战略部署。爱国,是时代新人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所以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所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5、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要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互联网已经成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忽视的重阵地之一,将爱国主义教育延伸到网络空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之一。深入推进“一站式”社区建设的教育模式变化的需要。2019年,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题会议提出,进行“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 一站式 学生社区建设,将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截062 当代思潮止2020年底,全国已有97所高校共建立304所书院。一站式社区,已经

6、从传统的住宿空间转变为学生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立足“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立足一站式社区探索“1234”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坚持“一”个目标导向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着眼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 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阶段。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层面上,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怀,守好中华民族的“根”,筑牢中华民族的“魂”;在社会层面上,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投身新时代发展建设;在个人层面上,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坚定的信念支撑。推进“双”院育人协同“一站式”社区主要是以学生住宿社区为基本构架,汇聚资源、构建队伍、提供专业的教育管理咨询服务,开展精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随着“一站式”社区改革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要以“一站式”社区改革建设为契机,推进学院、书院形成“共同育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协同合作”的双重育人模式,打造“协同+互补”教育引导横纵“双循环”。一方面,学院是以课程、学科专业为基础,要充分依托师资、科研、校友等特有资源,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科研指导,打造“教授开放日”“校友对话”“学姐的vlog”

8、等网络思政栏目,搭建“纵向引领”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尤其是要注重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中,将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形式开展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要着力点。充分运用线上学习平台远程连线开展“大师授课”,通过开展“项目式”网络课程作业,鼓励学生拍摄爱国主义题材微电影、vlog等拓展教学载体、展现教育成果。另一方面,书院以社区环境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具有天然的学生集中、空间集聚、资源集成等专属优势,可以形成“横向交叉”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机制。书院依托社区党建引领,以党建带团建、促班建,将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作为社区党建工作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打造“微党课”“我的入党故事”

9、“青年说”等线上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推进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带动引领作用。书院要通过社区文化浸润功能,发挥隐形教育功效,将爱国主义内化为社区文化内核,在社区网络宣传阵地、社区活动内容中彰显爱国主义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筑牢“三”级保障支撑奠定扎实的理论支撑高校红色基因的研究阐释、挖掘传承。爱国主义不仅是个人朴素的情感表达、包含着丰富的感性认知及深厚的情感倾注,深入、持久的爱国主义必然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规律性。尤其是对高校来说,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强化理论研究,以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来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0、为例,作为一所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基因的高校,学校90余年的办学史就是传承红色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的奋斗史,蕴含着丰富厚重的爱国主义资源。要深入开展本校红色基因的挖掘、传承,“思政教师研讨阐释、辅导员转化沁润、学生学习领会、师生共论共讲”,深化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阐释,一站式社区在理论宣讲上下功夫,常态化开设“学党史”“党史故事”等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专栏,给学生讲清楚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核。强化匹配的技术支撑高校信息赋能的优势发挥、建设应用。信息时代,当代大学生看似获取相应教育资源的渠道丰富、内容多元,但是接收到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很容易在大数据、算法的裹挟下,陷入“信息茧房”的桎梏,接受的资源及

11、信息很容易陷入无形的壁垒,也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同时也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造成了很大冲击。高校的职责就在于推动信息化手段赋能教育资源供给,搭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供给平台、丰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供给方式、提高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精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在西电”信息化平台为支撑,引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开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点对点”直达学生端。同时,以信息化应用赋能教育过程评价,网络平台通过数据分析,自动开展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过程评价,让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逐渐走向“全过程管理”。构建多维的平台支撑高校媒体矩阵的资源共享、高度集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所依托的平台主要是各类新

12、媒体平台,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路径广、传播范围大,但是门槛较低,新媒体体量激增但是较为分散,往往高校内各学院、书院、部门运营数个新媒体账号,单兵作战的模式既造成人员、精力的浪费,同时也难以创造高质量的网络爱国主义作品。高校要注重强化“融合 063当代思潮式”“集成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例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融媒体矩阵集成了“校级”学校主页、新闻网、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院级”学院、书院运营的新媒体子平台,“个人”辅导员、学生个人创办的新媒体账号等多圈层媒体资源,以融媒体矩阵的集成做好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支撑保障。架构“四”维育人核心核心内容供给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不论通过什么媒介、以哪

13、种方式,最终还是要依靠内容来赢得青年学生的认同,所以“内容建设”始终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青年大学生处于人生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其思想观念处于“塑形期”。面对国内外思潮纷繁复杂的涌动和较量,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首先要站在“思想引领”的高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辨性,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爱国主义教育要以开放的眼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从国内和国际、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增强理论定力和内在自觉。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世界局势变化及时代发展、符合青年认知与接受习惯,

14、善用网络传播“短、新、快”的特征,牢牢掌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权。核心队伍建设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有一支专业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队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建设“网络思政中心”,建设专业思政力量研究、从事学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全员育人”,进一步挖掘“辅导员、学业导师、管理干部、领航学长、朋辈益友、心理咨询师、体育教师、联系医生和公寓管理员”等九支队伍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同时,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依托互联网媒介,存在典型的“去中心化”传播特质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发言人。学生除了作为“被教育者”,同样可以作为传播者,作为网络“代言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丁香书院通过“丁香青年说

15、”“最美的ta”“我的入党故事”“我和我的西电”等在网络空间形成引领示范效应等网络专栏,引导学生主动发声,作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队伍补充和“隐形主力军”。核心原则确立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有鲜活的时代特征。继承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首先要建立在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的全面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对本民族五千年文明赓续不断、屹立不倒的自豪感。同时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主题、方式都要因势而变、因时而新,提升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魅力和现实解释力。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统一,既要保证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政治性、严肃性,引导学生增强关于社会主义理论、制度、文化的理性认知。同

16、时要“话语重塑”,充分考虑大学生的特点和喜好,把握“短、新、快”的特征,以更贴近学生需求、契合学生口味的话语体系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落实到实践,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成效评价和成果检验就是“知”与“行”的统一,要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核心环境维护无论在“实体空间”还是“网络空间”,都需维护合法、健康、有序的教育环境,网络空间少了现实的环境约束及线下的社交约束,但是网络空间绝对不是法外之地,只有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才有良好的土壤滋养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在法治环境上,首先要加强大学生网络爱国主义普法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

17、络安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并养成自觉遵守网络安全规定的习惯,同时可以组建学生“网安队伍”,预防并及时发现网络爱国失范行为。在舆论环境上,“学校媒体舆论场”重点发挥净化引导功能。网络空间真正活跃的,对网络热点事件和议题发表相关言论的占学生的少数,但是一旦形成群体性的意见,大多数学生可能会由于从众心理跟风评论等,所以要重视“学校自媒体舆论场”并重点发挥意见领袖功能,重点关注关注时事、立场坚定、表达能力强、网络媒介运用娴熟的学生,提升舆论动员力和引导力,促进形成积极的舆论共识,传播理性的爱国主义观,共建风清气朗的高校网络爱国环境。参考文献1晏华华,张帆,周治瑜.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机理、原则与路径J

18、.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总第640期):26-28.2宫辉.高校书院发展报告2020M.2021年3月第1版.陕西: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21:2-5.3王鑫蕾.“5w”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J.传媒论坛,2021.第4卷第11期4李玉竹.“信息茧房”对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及破解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总第660期):74-765林于良.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难点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总第640期):29-31.6党彦虹.自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8):56-57.7史龙鳞,陈佳俊.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机制研究基于浙江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观察J.思想教育研究,2021(3):149-1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