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元代《诗经》学与元人诗歌“性情”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0237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代《诗经》学与元人诗歌“性情”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元代《诗经》学与元人诗歌“性情”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元代《诗经》学与元人诗歌“性情”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 0 2 3年7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 l.2 0 2 3 第5 0卷七 第4期 J o u r n a l o fH e n a n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V o l.5 0N o.4 D O I:1 0.1 6 3 6 6/j.c n k i.1 0 0 0-2 3 5 9.2 0 2 3.0 4.1 9元代诗经学与元人诗歌“性情”论王 珏(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4 7 5 0 0 1)摘 要:元人对 诗经 审美与政教两种

2、特质的看法,正对应其不同的诗歌“性情”论。一方面,元人以 诗经 发乎自然的审美特质为榜样,强调“性情之真”,认为诗歌应发乎淳正之真情,不求于工而自工。另一方面,元人以 诗经 止乎礼义的政教功用为楷模,强调“性情之正”,认为诗歌应有补于世,辞义并重,注重在抒情与教化之中寻找平衡。基于这两种“性情”论,元人主张以学问涵养性情,并认为元诗诞于盛世,可追 诗经。元人关于 诗经 与诗歌“性情”的讨论,对古代诗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关键词:元代;诗经 学;诗歌;性情论作者简介:王珏(1 9 9 3),女,河南新乡人,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河南大学文学院博士后在站人员,主要从事元明清文学

3、、文献学的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 0 C ZW 0 3 0)中图分类号:I 2 0 7.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2 3 5 9(2 0 2 3)0 4-0 1 3 2-0 6 收稿日期:2 0 2 2-1 2-1 1“吟咏性情”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也是元人论诗时所普遍使用的一个诗学概念。“性情”(或称“情性”)这一诗学概念最早见于 诗大序,因此元人在谈及“性情”时,常常会标榜 诗经。诗大序 云诗乃“志之所之”,可体现为人的情意活动,即所谓“发乎情”;同时它又以儒家伦理教化思想为价值指向,即所谓“止乎礼义”。因此,早期儒家视域中的

4、诗经 是“情之真与情之正的统一”,正如陈伯海所言,是“政教与审美二重性”的体现。有元一代,诗经 学领域呈现出一派“举子文士钻研宋学,著述百千辅翼 集传”的景象。而朱熹在 诗集传 中所试图架构的 诗 学思想体系,也包含“情真”与“情正”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朱熹提出“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认为诗歌产生于人们因欲望而生的感情,“亦自有感物道情,吟咏情性”;另一方面,朱熹主张用礼义道德对人的情欲加以涵养和归化,“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师之,而恶者改焉”。在此种 诗 学思想的影响下,元人对 诗经 审美与政教两种特质的看法,正好与其诗歌“性情”论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一、诗经 的

5、审美特质与元人“性情之真”论邓绍基在 元代文学史 一书中将元诗的特点概括为“宗唐得古”,并认为这是元人对晚唐季宋之诗刻意雕琢弊病的反思和批判。在元人看来,唐诗之妙处在于其“主于达性情,故于 三百篇 为近”。他们要求“祧宋归唐”,本质上是希望通过学习唐诗来上溯 诗经 那种优游不迫、感发人意的风雅传统。231郑玄,孔颖达:毛诗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3年,第6页。王国雨:早期儒家 论及其哲学意义,人民出版社,2 0 1 7年,第1 2 0页。陈伯海:释“诗言志”:兼论中国诗学“开山的纲领”,文学遗产,2 0 0 5年第3期。王海丹:元明诗经学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1年。

6、朱杰人,等:朱子全书 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年,第3 5 0页。朱杰人,等:朱子全书 第1 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年,第2 7 4 8页。朱杰人,等:朱子全书 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年,第3 5 1页。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1年,第3 6 5页。徐骏:诗文轨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4 1 6册,齐鲁书社,1 9 9 7年,第1 5 8页。(一)“依情而出”:“性情之真”的内涵宋诗尚理,常追求一种平淡中见清癯的理趣。元人袁桷 书栝苍周衡之诗编 云:“宋世诸儒,一切直致,谓理即诗也,取乎平近者为贵,禅人偈语似之矣。”这种逐

7、理倾向固有其可取之处,但诗毕竟是诗人“情动于中”的艺术产物,而不是僧人之偈语。若过分重理,便会消磨诗歌本身的激情与情韵。元人注意到了这一点,便以 诗经 感发人意的审美特征为学诗之人树立起了创作的标准。他们认为古今的好诗莫不由性情而出。杨维桢有言:“诗本情性,有性此有情,有情此有诗也。上而言之,雅 诗情纯,风 诗情杂。下而言之,屈诗情骚,陶诗情靖,李诗情逸,杜诗情厚。诗之状,未有不依情而出也。”诗经 及屈、陶、李、杜之诗,虽风格迥异,有纯杂逸厚之别,但都“依情而出”,无关义理,故都是好诗。他们也强调诗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吴澄便言:“诗以道情性之真。十五国风有田夫闺妇之辞,而后世文士不能及者,何

8、也?发乎自然而非造作也。”又说:“夫诗以道情性之真,自然而然之为贵 黍离 之诗曰: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情之至也,亦诗之至也。”诗经 尤其是 国风 中的作品多出自民间,却能千古流传,即是因为它们均是发乎至情,而不是为文造情、无病呻吟之作。周霆震在 刘遂志诗序 中肯定了 诗经 此种“后世不能及”的感发特质:“诗自虞廷 赓歌 以至 风 雅 颂,皆本性情,故其为言易知,而感人易入,兴观群怨,盖有不期然而然者。”上述对“诗缘情”概念的肯定之词,皆可看作是元人对诗歌本质孜孜以求的探索体现。宋诗尚技,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正如翁方纲所云:“诗则至宋而益加细密。盖刻抉入里,实非唐人所能囿也。”重视

9、才学、强调推敲打磨本无不妥,但过于求新求变,也会让诗歌失去其天真自然之趣。因此元人以 诗经 为据对晚唐季宋之诗进行了批评。刘将孙 黄公诲诗序 云:“盖余尝怃然于世之论诗者也。标江西竞宗支,尊晚唐过 风 雅 于是常料格外,不敢别写物色;轻愁浅笑,不复可道性情。”诗经 中的诗歌能够被圣人所推重,甚至被列入经典的一个根本原因,便是“沛然本性情”。从这个视角来看,宋诗“拘拘于声韵,规规于体格”的锻炼删改功夫,悖于 诗经 语言流畅、情感真切的风格。刘将孙为此慨叹道:“吾求之 三百篇 之流丽,卜子夏之条畅,无是也。”周霆震更以 诗经 为例,论述其诗缘情而发、不囿于格律的艺术本质:“夫诗乐也,发于情也。情之

10、类有七,随其所发而形于言,故感人易入而入人深,曷尝布置先后若律令条格,秩然不可易哉!考之三百篇是矣。今之谈者,往往承讹踵谬,转相迷惑,没溺而不自知。”诗经 不拘格法、不事雕琢,是自然造化之音,是“天籁”而非“人籁”。相比之下,后世之人作诗则强调律令条格,刻意安排,过多的拘忌已使作诗有丧失天然之嫌。正所谓“三百余篇岂苦思,个中妙处少人知。籁鸣机动何容力,才涉推敲不是诗”。方回 赵宾旸诗集序 亦云:“古之人虽闾巷子女风谣之作,亦出于天真之自然。而今之人反是:唯恐夫诗之不深于学问也,则以道德性命、仁义礼智之说,排比而成诗;唯恐夫诗之不工于言语也,则以风云月露,草木禽鱼之状,补凑而成诗,以哗世取宠,以

11、矜己耀能。愈欲深而愈浅,愈欲工而愈拙。”诗经 的言辞朴实无华,无论是其览物之情,还是其触物之感,皆出于天真之自然,故能传之不朽。而后世之诗,拘泥于言语之工拙和学问之深浅,徒以道德义理、华美辞藻堆砌而成,两者之间的价值究竟孰高孰低,人们并不难做出判断。方回指出:“是故诗也者,不可以勇力取,不可以智巧致。学问浅深,言语工拙,皆非所以论诗。”这种要求诗歌摒弃智巧、本乎率然自得的观点,正是元人在反思前朝诗歌弊病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二)“良玉不琢”:“性情之真”的表现形式元人主张诗的性情之真,并不意味着他们认同于肆意纵情之诗,也不意味着他们肯定理碍词亵之诗。一方面,在理学思想的主导之下,元人借 诗经

12、所阐发的性情之真,更多是在强调作诗要用自然而然的方式,去331袁桷:清容居士集 第4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5年,第1 1 3 4页。杨维桢:杨维桢集 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7年,第7 9 2页。吴澄:吴文正集 卷1 7,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1 9 2页。吴澄:吴文正集 卷2 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7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2 4 1页。李山:元代古籍集成集部别集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6年,第1 4 3页。翁方纲:石洲诗话 卷4,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年,第1 1

13、 9页。刘将孙:刘将孙集 卷1 1,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9年,第9 7页。刘将孙:刘将孙集 卷1,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9年,第5页。赵文:青山集 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3页。刘将孙:刘将孙集 卷1 1,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9年,第9 7页。李山:元代古籍集成集部别集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1 6年,第1 4 0页。黄庚:月屋漫稿,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8 1 1页。方回:桐江集 卷1,续修四库全书 第1 3 2 2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年

14、,第3 6 1页。抒发源于天地本然之理,绝去人为之伪的淳正感情。在他们看来,“昔者盛时,学道之君子,德业盛大,发为言诗,光著深远。其小人蒙被德泽,风行草偃,变化融液,莫或间焉”。成周之世,圣人之德泽被天下,“风俗淳美,民情和厚”,因此 诗经 的作者虽然多是闾阎畎亩之人,但是却大都品德端正,能够做到“当歌而歌,当怨而怨,其言皆足以动人”,即孔子所说的“有德者必有言”。杨维桢 剡韶诗序 曾云:“或曰:三百篇有出于匹夫匹妇之口,而岂为尽知学乎?曰:匹妇无学也,而游于先王之泽者,学之至也。”他认为 诗 之作者在社会风俗的浸染陶冶下,能够做到不求于德而品德自正。程端礼亦认为:“古诗三百,岂皆圣贤之笔哉?

15、庸夫匹妇之辞,往往杂出乎其间,然更千百年莫有过焉者,岂非以其本乎情,而得其自然之妙哉?夫古人之心,易直而质确。故其形于言也,简淡而和平,忠厚而虑深;故其寓夫意也,婉娩而悠长,不求其工而发乎情之不得已。是以命辞,不劳而自成,不思而自得。嗟叹淫佚而讽咏之际,善者有以兴起善心,恶者有以惩创逸志。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必用之而不可缺也。”诗经 之所以能够成为诗歌史上的巅峰之作,正是因为作者们的心绪“易直而质确”。归根结底,元人作诗所追求的正是这种不求于正而自适于正的审美意趣。另一方面,元人作诗追求性情之真,并不代表他们认同于诗歌可以不工的观念。袁桷曾云:“言诗者以 三百篇 为宗主,论固善矣,然而鄙浅直致,

16、几如俗语之有韵者。或病之,则曰:是性情之真,奚以工为?千士一律,迄莫敢议其非是。”诗歌并非不要形式之美,正如商 颂 周 雅 未有不谐者,“凫鹥 既醉,未或有不工者”一样。元人所追求的乃是将自身冲闲自适、质朴纯正的真性情投射于诗作之中,以达到一种“不求于工而自工”、至法无法的创作境界。方回 读张功父南湖集并序 云:“三百五篇,有丽者,有工者,初非有意于丽与工也,风赋比兴,情缘事起云耳。”诗经 中不无工丽之作,但是它所取得的成就为何要远远大于那些雕琢刻镂的诗歌呢?欧阳玄 梅南诗序 对此进行了解答:“诗得于性情者为上,得之于学问者次之;不期工者为工,求工而得工者次之。离骚 不及 三百篇,汉、魏、六朝

17、不及 离骚,唐人不及汉、魏、六朝,宋人不及唐人,皆此之以,而习诗者不察也。”诗经 之所以能够为历代诗人所仰望,正是因为它不刻意为工巧却能自成高格。从这层意义上说,诗并非不能工丽,只不过这种“工丽”是一种无意为工而自工的“工丽”罢了。要而言之,元人所论述的“性情之真”,在根本上是一种始于“情性之天至,世教之积习,风谣音裁之自然”的“性情之真”,是一种终于“大裘无文,良玉不琢,质至美而无可拣择”的诗美理想。二、诗经 的政教功用与元人“性情之正”论前文曾述,“性情”这一概念始于汉代的 诗大序。诗大序 以儒家的礼乐教化思想为价值取向,即所谓“诗本性情为辞者也,古之圣人以成政教”。因此“性情”概念一经产

18、生,便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政治意识和伦理教化功能。程朱理学在元代得到重视,而朱熹的 诗 学观在根本上是承续孔子诗教传统的,即如陈才所言:“其治 诗 亦必定重视 诗经 的道德伦理功能和社会政治作用。”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元代许多诗人本着传统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将圣人所删定的 诗经 视为“性情之正”的代表,呼吁诗歌“归乎大雅、发乎正声”。同时,元人在反思宋弊的基础上,力求在“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两种主张之间进行调和,追求一种情义兼善的诗歌境界。(一)“止乎礼义”:“性情之正”的世教内核有元一代,人们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并从各个角度称颂得“性情之正”的 诗经。揭傒斯431虞集

19、: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7年,第4 8 8页。王礼:麟原后集 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2 2 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4 5 6页。王礼:麟原后集 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2 2 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4 5 6页。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 0 1 6年,第1 4 4页。杨维桢:杨维桢集 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7年,第7 9 2页。程端礼:畏斋集 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6 5 0页。袁桷:清容居士集 第4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5年,第1

20、 1 4 6页。黄溍:黄溍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8年,第2 5 6页。方回:桐江续集 卷8,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3 0 2页。欧阳玄:欧阳玄集 卷8,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9年,第8 1页。贡奎,贡师泰,贡性之:贡氏三家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1 0年,第1 7 1页。袁桷:清容居士集 第4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5年,第1 1 6 3页。傅若金:傅与砺文集 卷4,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2 1 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3 2 1页。陈才:朱子诗经学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2 0

21、年,第8 8页。查洪德:元代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4年,第1 4 8页。云:“三百五篇出于先王之泽,沉浸浓郁,道化所及,南北同风,性情既正,雅颂自作。及变风变雅,犹且发乎情,止乎礼义,此人心之诗也。”卢挚云:“夫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关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斯得性情之正。古人于此观风焉。”胡炳文亦云:“学乎切磋琢磨之诗,则贫乐富礼之理得矣;学乎倩盼素绚之诗,则绘事后素之理得矣;学乎唐棣之诗,则近思之理得矣。学乎白圭之诗,则谨言之理得矣。以之兴观群怨而至于事父事君,而至于移风易俗,而至于动天地感鬼神,皆学诗之能事也孔门学 诗,致中和也,理性情也。”诗经 含有仁义美质、笃志近思、

22、谨言慎行等一系列道德思想,并非只有措词文辞之美、情感之真。这样的诗歌才是优秀的诗歌,因此孔子要求他的学生要认真学习 诗经,并将其作为每个人培育气质、涵养德性的知识媒介。元人继承了前人对 诗经 的认知,倪瓒认为:“诗必有谓,而不徒作吟咏,得乎性情之正,斯为善矣三百五篇之 诗,删治出乎圣人之手,后人虽不闻金石丝竹咏歌之音,焕乎六义四始之有成说,后人得以因辞以求志。”诗经 之要义在于它建立了“因辞以求志”的传统,使人们能从诗人的吟咏之中体察到诗中所含的古人之“志”。李祁同样认为:“予谓诗之所以能长留天地间者,以其有关于人心世道之大,而非徒取其辞之美而已也。三百篇美刺俱见,读者如辨黑白。”诗经 中的诗

23、歌具有美刺功能,读之能使人们通晓“得失之迹,刺美之义”的道理,故得以成为诗歌史上的经典。因此,能够流传不朽的诗歌,绝非徒有文辞之诗,而必然是关乎世教在内并兼有文辞之美的诗歌。这一观点在卢挚那里体现得更为明显,他认为诗歌若“言不关于世教,义不存于比兴”,则不成之为诗。王义山更是将 诗经 之吟咏性情与理学之“天理民彝”联系起来,认为“夫诗,发乎情,止乎礼义,其天理民彝乎”,这种将诗之性情直接导向传统礼法关系的观点诚然是一种否定诗性精神的极端观点,但也的确是一些“秉持了传统儒学的 诗教 传统而在 求道 目的上有所发挥”的元人在诗歌观念上的一种真实体现。(二)“天地之和”:“性情之正”的呈现方式在强调

24、“性情之正”的同时,元人注意调和“发乎情”与“止乎礼义”之间的关系,在抒情与教化之中寻找“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之间的平衡点。吴澄曰:“性发乎情,则言言出乎天真;情止乎礼义,则事事有关世教。古之为诗者如是,后之能诗者亦或能然,岂徒求其声音采色之似而已哉!”赵文从读诗的角度,以 诗经 为例,对诗歌的情理关系进行了梳理。他一方面认可 诗经 作为儒家经典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另一方面则指出“诗非痴物”,诗经 与其他经典不同。其教化之理“必悠扬讽咏乃得之,非如他经,可徒以训诂为也”,正是它的“使人悠然有得于眉睫之间”,真正感发人意,才让诗中的义理为人所知。诗经 如此,其他诗歌亦然。郝经 与撖彦举论诗书

25、云:“诗,文之至精者也,所以歌咏性情,以为风雅。故抒写襟素,托物寓怀,有言外之意,意外之味,味外之韵。凡喜怒哀乐、蕴而不尽发,托于江花野草、风云月露之中,莫非仁义礼智、喜怒哀乐之理。依违而不正言,恣睢而不迫切。若初无与于己,而读之者感叹激发,始知己之有罪焉。故三代之际,于以察安危,观治乱,知人情之好恶,风俗之美恶,以为王政之本焉。观圣人之所删定,至于今而不亡,诗之所以为诗,所以歌咏性情者,只见三百篇尔。”诗经 有其喜怒哀乐,味外之韵,只不过这种情感表达是建立在“发乎情,止乎礼义”基础之上的。那些江花野草、风云月露之中所蕴含的情感背后已有更深层次的教化之意。在郝经看来,诗经 既能够抒发胸中之感慨

26、,又能够以仁义礼智为依归,不失本然之性。他将 诗经 定为“歌咏性情”的代表,呼吁人们通过 诗经 来追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抒情传统,的确为后世提供了一种更为圆融的诗学思想以及可行的实践方式。被誉为“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虞集,更是出于建立盛世文风的需要,力主调和“性情之真”与“性情之正”之531揭傒斯:诗法正宗,续修四库全书 第1 6 9 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年,第5 2 3页。卢挚:文章宗旨,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2年,第9 9页。胡炳文:云峰集 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7 6 2页。倪

27、瓒:清閟阁集 卷1 0,西泠印社出版社,2 0 2 0年,第3 1 1页。李祁:云阳集 卷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2 1 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6 5 2页。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 9 8 1年,第1 0 4 7页。卢挚:文章宗旨,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卷9,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2年,第9 9页。王义山:稼村类稿 卷6,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3 8页。王培友:宋元理学基本范畴及其诗学表达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2 0年,第9 2页。吴澄:吴文正集 卷1 9,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7

2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2 0 8页。赵文:青山集 卷1,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 1 9 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 9 8 3年,第3页。张进德,田同旭:郝经集编年校笺 卷2 4,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1 8年,第6 3 1页。间的关系:“离骚出于幽愤之极,而远游一篇,欲超乎日月之上,与泰初以为邻。陶渊明明乎物理,感乎世变,读山海经诸作,略不道人世间事。李太白汗漫浩荡之才,盖伤乎大雅不作,而自放于无可奈何之表者矣。后世诗人,深于怨者多工,长于情者多美,感慨者不能知所归,放浪者不能有所反,是皆非得情性之正。惟嗜欲澹泊、思虑安静最为近之。然学有以致其道,思所以达其才,庶几古诗人

29、作者之能事乎然至清莫如水,而水其出也必有源,其行也必有用育德者,以涵养如水之达,而沛然无不济。故水非徒清之谓也。”时人多以感情的充沛真实来赞誉屈原、陶渊明,以及李白的诗歌。但在虞集看来,这些作品价值的关键点不在它们的奇崛之处,而在其超脱之处,不在它们的自然之处,而在其静谧之处。那些哀怨缠绵、或唏嘘或恣肆的诗歌,往往失之于情感的过于激荡,只能称之为“情真”,而不能称之为“性情之正”。只有那些做到了“约情归性”、淡化情感,乃至于无欲无求,表里俱澄澈的诗歌,才最能接近他心目中“性情之正”的标准。这类诗就像至清之水,但水不仅要清,还要有用。因此虞集要求诗歌“必有用”,即有用于世。统而言之,元人所主张的

30、“性情之正”,本质上乃是一种继承了“陈礼义而不烦,舒性情而不乱”这一诗教传统的诗学主张。三、诗经 的法程地位与元人诗歌创作的自觉意识朱熹在 诗集传序 中曾如此评价 诗经:“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诗经 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元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往往会自觉地以 诗经 为最高标准。一方面,元人主张诗人应通过读书问学来涵养性情,以比肩“圣人之徒”,从而创作出像 诗经 那样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元人也以“得夫风雅之正声”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标准,认为本朝的优秀诗歌不输 诗经。元人强烈的时代自豪感,于此可窥一斑。(一)“学以致道”:端正性情,以追 诗经杨维

31、桢 吴复诗录序 云:“古风人之诗,类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作也。而传之后世,有非今公卿大夫士之所可及,则何也?古者人人有士君子之行,其学之成也尚已,故其出言如山出云、水出文、草木之出华实也。”杨维桢认为古时道洽化醇,诗人皆化于善,所以,他们挥毫成诗,必自然脱俗。在元人看来,词章与性情是表里相依的关系,诗之高下就是诗人性情之高雅鄙俗在文辞上的集中投射。故要作好诗,必先涵养性情。可是如何培养这种端正的性情呢?虞集曰:“三百篇 中,夫子独取秉彝好德之章,以为知道。盖非学问则不足以得性情之正,未可以言诗也。”又说:“诗之不可无也。然而不本于学问以为言,则无补于治化之实;不察乎感发之私意,则有乖

32、乎情性之正,盖亦无取焉。”他认为“非学问则不足以得性情之正”,强调通过读书问学的方式来蓄积德性、涵养心性,即所谓“学有以致其道,思有以达其才”。从这层意义上看,唯有以蕴藉之笔写性情之正,才能够做到“其心如古人之心”,才能让元代的诗作达到像 诗经 那样令人神往的经典地位。杨维桢也曾就学问与情性之间的关系展开过讨论:“或问:诗可学乎?曰:诗不可以学为也虽然不可学,诗之所出者,不可以无学也。声和平中正,必由于情;情和平中正,或失于性,则学问之功得矣。”一方面,杨维桢认为诗依情而出,不可以才学强求,否则便会落入宋人以才学为诗的窠臼;另一方面,他也认可“学者诗之根柢,诗者学之英华”的观点,并不完全否定学

33、问在作诗过程中的重要性,只不过他要求学问不能直接作用于诗歌,就像方回所说的那样,“书无所不读而不用之于诗”。在他看来,学问能够陶冶诗人的禀性气质,可以使其情感一出于正,进而让诗作达到“和平中正”的境界。从这层意义上看,诗人作诗不能缺少知识修养的积淀,正如 诗法正宗 所言:“学诗者必先调爕性灵,砥砺风义,必优柔敦厚,必风流蕴藉,必人品清631虞集: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7年,第4 7 5页。戴表元:戴表元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4年,第2 1 1页。朱杰人,等:朱子全书 第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1 0年,第3 5 1页。戴良:戴良集 卷2 9,吉林文史出版社,2

34、0 0 9年,第3 2 5页。杨维桢:杨维桢集 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7年,第7 8 9页。虞集: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7年,第4 9 7页。虞集: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7年,第4 7 9页。虞集: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 0 0 7年,第4 7 5页。查洪德:元代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4年,第1 6 4页。杨维桢:杨维桢集 第2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7年,第7 9 2页。袁易:静春堂诗集,丛书集成初编 第2 2 6 7册,商务印书馆,1 9 3 6年,第4页。方回:桐江集 卷4,续修四库全书 第1 3 2 2册,上海

35、古籍出版社,2 0 0 2年,第4 3 6页。高,必神情简逸,则出辞吐气,自然与古人相似。”这种既重性情又重才学,且主张以学问涵养性情,以追 诗经 的做法,显然是高于宋人之论的。(二)“王化大行”:国朝好诗,可比 诗经在元人看来,元朝海宇混一,华夷一体,国势气运之盛亘古未有,文运诗歌之盛同样超越前古。即使是“去豳、秦盖不知其几万里”的西北诸国,“其为诗,乃有中国古作者之遗风,亦足以见我朝王化之大行,民俗之丕变,虽成周之盛莫及也”。元人自豪于本朝文德远被四海、可与成周之世相媲美,在论诗时自然会将元诗与成周之世的 诗经 相对举,认为元诗同 诗经 一样,都是能得“性情”之妙的优秀诗歌。戴良 皇元风雅

36、序云:“然能得夫风雅之正声,一扫宋人之积弊,其惟我朝乎?”并总结了元中期以前的诗坛概况,认为元诗“陈政之大,施教之远,则能优入乎周德之未衰,盖至是而本朝之盛极矣”,可以雄浑萧飒之情、王政教化之本,扫除宋诗之弊,重振诗坛。倪瓒同样认为元诗继承了 诗经“兴观群怨”及“思无邪”的主旨:“夫子曰: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曰:诗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若夫闻之者,善足以训,不善足以省。今之为诗虽异乎古之诗,言苟合义,闻者有以感发而兴起,与古人何间焉!”诗经 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与教育作用,元诗则强调诗歌要在丰富的思想内容中实现“文以载道”的社会功能。元诗在这层意义上与 诗经 别无二致

37、,它们都是诞生于盛世的优秀之作。蒋易更是在 皇元风雅集引 中点明了 皇元风雅集 的编纂原则:“择其温柔敦厚,雄深典丽,足以歌咏太平之盛,或意思闲适,辞旨冲澹,足以消融贪鄙之心,或风刺怨诽而不过于谲,或清新俊逸而不流于靡,可以兴,可以诫者,然后存之。盖一约之于礼义之中而不失性情之正,庶乎观风俗,考政治或有取焉。”这种注重温柔敦厚、兴观群怨、“发乎情,止乎礼义”的选诗原则,是他们对 诗经 存诗宗旨的理解。元人以元诗与 诗经 相提并论,一方面是为了表明其祧宋宗唐,并上溯 诗经 的诗学主张,另一方面也是借 诗经 所在“风俗和美,民情淳厚”的成周盛世,来阐明盛世方有“性情之诗”的诗学理论。他们以此标榜元

38、代,认为元代正是“当教化纯被之余,文明极盛之运”的盛世,元代诗歌则是此一“盛世”浓墨重彩的文化注脚。综上所述,有元一代,诗经 的缘情内核、教化功用,与元人论诗的“性情之真”“性情之正”主张交相辉映,构成了元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元人标榜 诗经 以论“性情”,既体现了他们宗唐得古、上溯 诗经 的诗美理想,也彰显了他们对本朝诗歌价值的自信与期许。这种将 诗经 视为诗歌史上的终极经典,并对其进行审美观照,进而提出相应诗学理论的做法,或开启了明代 诗经 学文学化的先路。T h eS t u d y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a n dt h eT h e o r yo fP

39、o e t i cT e m p e r a m e n t i nY u a nD y n a s t yW a n g J u e(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K a i f e n g4 7 5 0 0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ev i e w s o fY u a nD y n a s t yp e o p l e o n t h e a e s t h e t i c 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T

40、 h eB o o ko fS o n g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t o t h e i r d i f f e r e n t t h e o r i e so f p o e t i c t e m p e r a m e n t.O n t h eo n eh a n d,p e o p l e s e t a ne x a m p l eo f t h en a t u r a l a e s t h e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e m p h a s i

41、z e t h e t r u t ho f t e m p e r a m e n t.T h e yb e l i e v e t h a tp o e t r ys h o u l db e i n s p i r e db yt r u ef e e l i n g s,n o tw i t ha no b v i o u ss t r i v i n g.O nt h eo t h e rh a n d,p e o p l es e ta ne x a m p l ef o rt h ep o l i t i c a la n de d u c a t i o n a l f u n

42、 c t i o n s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w h i c hw e r e l i m i t e dt or i t u a la n d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e m p h a s i z et h eu p r i g h to f t e m p e r a m e n t.T h e yb e l i e v et h a tp o e t r ys h o u l db eu s e f u l t os o c i e t y,e q u a l e m p h a s i so nw o r d sa n dm

43、 e a n i n g s,a n df o c u so nf i n d i n gab a l a n c eb e t w e e n l y r i c i s ma n di n d o c t r i n a t i o n.B a s e do n t h e s e t w o t h e o r i e so f t e m p e r a m e n t,p e o p l e a d v o c a t e d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o f c h a r a c t e r t h r o u g h l e a r n i n g,

44、a n db e l i e v e dt h a t t h ep o e t r yo f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o r i g i n a t e d i nap r o s p e r o u s e r a,c a nb e e q u a t e dw i t hT h eB o o ko fS o n g s.h ed i s c u s-s i o na m o n gt h ep e o p l eo f t h eY u a nd y n a s t yo nT h eb o o ko fS o n g sa n dt h et h e o r

45、yo fp o e t i ct e m p e r a m e n tp l a y e da ni m p o r t a n tg u i d i n gr o l e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a n c i e n tp o e t i c t h e o r y.K e yw o r d s:Y u a nd y n a s t y;t h es t u d yo fT h eB o o ko fS o n g s;p o e t r y;t e m p e r a m e n t 责任编校 海 林731揭傒斯:诗法正宗,续修四库全书 第1 6 9 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2年,第5 2 3页。戴良:戴良集 卷2 1,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9年,第2 3 8页。戴良:戴良集 卷2 9,吉林文史出版社,2 0 0 9年,第3 2 5页。倪瓒:清閟阁集 卷1 0,西泠印社出版社,2 0 2 0年,第3 1 1页。李修生:全元文 第4 8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 9 9 9年,第1 3 4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