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8905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32 卷第 3 期淮阴工学院学报Vol.32 No.32023年 6 月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un.2023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夏永久1,2,朱丹虹1,2(1.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合肥 230601;2.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合肥 230601)摘要: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呈现出的一种聚集形态,对其进行合理的空间重构是乡村转型的重要途径。以适宜性-基础生活圈作为着眼点,结合GIS以及定量分析方法,构建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评估南溪镇布局适宜性的高低,构建交通要素集,得出不同

2、时间成本下农村居民出行基础生活圈。再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将两者进行结合,通过耦合协调度与南溪镇实际情况相结合,最终将居民点重构为城镇化集中型、集聚吸纳型、限制保留型以及拆迁撤弃型,为南溪镇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空间重构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7961(2023)03-0060-08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SuitabilityBasic Life CircleTake Nanxi Town of Jinzhai County as a

3、nExampleXIA Yongjiu1,2,ZHU Danhong1,2(1.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Anhui 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2.Anhu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Hefei 230601,China)Abstract:A rural residential area is a gathering form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n space,and its reasonable sp

4、atial re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rural transformation.This paper takes the suitabilitybasic life circle 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combines G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o build asuitability index evaluation system,and to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of Nanxi Town layout.It builds ase

5、t of traffic elements,and obtains the basic life circle of rural residents under different time costs.Finally,the two are combined through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model.Through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Nanxi Town,the residential area is finally reconstructed int

6、othe urbanization concentration type,the agglomeration absorption type,the restriction retention type,and the demolition and removal type,which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of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in Nanxi Town,and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technical supp

7、ortfor its promot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Key words:suitability;basic life circle;spatial reconstruction收稿日期:2022-10-19基金项目:安徽省高峰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培育课题(2021-121)作者简介:夏永久(1979-),男,安徽庐江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农村居民点是一定规模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长期聚集并与各种要素产生联系而形成的场所1-2,是人地关系的

8、综合反映3。由于其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指导,农村居民点的分布存在散乱无序以及空废的情况,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使得其未来发展趋势逐渐走向衰败4。党的十九大报告率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了要优化农村“三生”空间布第 3 期局。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重构,促进其布局优化,能够节约集约土地、缓解人地矛盾、促进乡村振兴及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5。以往学者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研究,从研究尺度而言,多集中于宏观与中观层面,以某区域空间布局着手,基于不同视角、不同影响因素,对其未来发展定位,探讨优化策略6-10,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多是选取村镇,对农村居民点综合条件和住户需

9、求进行探查,研究其空间重构影响因素;研究内容而言,包括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空间重构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空间重构模式和策略等方面11-13,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方法涉及引力模型、结构方程模型、MCR 模型等多种数理模型并结合 GIS 空间分析法14-18,趋向于交叉学科相融合,也有少数以文献梳理总结为基础的综述性文章和研究展望19-20,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和中观层面,且研究的对象大多为平原农村,侧重于不同空间重构模式的提出,缺少实际的指导作用。在当前精准扶贫以及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逐渐得到重视,但当前针对此类地貌的农村

10、居民点研究大多侧重于其自然条件和区位条件,忽略了该类地貌附带的经济效益(如林木开发)以及居民本身在特殊环境下日常生活问题。鉴于此,本文以金寨县南溪镇为例,构建适宜性指标评价体系并与基础生活圈进行耦合,从村民在特殊地貌下的日常生产生活层面进行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通过多种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厘清山区农村居民实际需求,优化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推动乡村发展振兴。1数据与方法1.1研究区概况南溪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山区边贸重镇,是著名的立夏节起义发源地。全镇总面积达205 km2,2022年辖11个村1个街道,383个村民组,全镇总人口5.4万人,城镇化率达56%。南溪镇

11、交通发达,丁商公路纵贯南北,210省道横贯东西,合武高速、沪汉蓉铁穿镇而过。南溪镇四周绿水青山环绕,绿色资源丰富,属于农业大镇,主导产业明显,被誉为“安徽省茧丝绸第一镇”和“西山药库”,随着镇内电子商务的崛起,逐渐走向农业强镇。在乡村振兴战略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下,镇内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存在居民点分布散乱、镇内各村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等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亟待进行科学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1.2数据及来源本研究的数据及主要来源为: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矢量数据,来自金寨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道路、河流等数据来自相关单位发布数据;DEM数据(30 m30 m空间分辨率)来源于地理空间

12、数据云网站(http:/ 年果1-2,22-25,从自然、生产、区位三维度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表1),考虑到南溪镇的乡村经济生产结构和从业结构,将其从农业和非农就业层面进行生产指标的选取,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南溪镇以林木开发作为收入来源之一,将其纳入作为生产条件。表1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准则层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区位条件权重值0.369 50.289 70.340 8指标层海拔坡度坡向距河流水库距离距耕地距离距园地距离距林地距离非农就业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城镇距离文教用地距离属性负向负向负向负向负向负向负向负向负向负向层次分析法权重0.071 10.109 40.086 20

13、.102 80.084 40.031 60.092 20.081 50.131 00.108 60.101 2熵权法权重0.078 40.110 80.080 90.099 40.085 80.034 90.093 70.075 30.132 70.107 50.100 6平均权重0.074 80.110 10.083 60.101 10.085 10.033 20.092 90.078 40.131 80.108 10.100 91.4.2适宜性评价方法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包括多环缓冲区、重分类和自然断点法。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26。将数据导入A

14、rc map中进行地理配准与矫正后,对各数据进行多环缓冲区处理,考虑到各指标的优劣性,用重分类划分5个等级,分别对应5、4、3、2、1分,分值越高代表指标条件越好,反之越差,并用栅格计算器将所有数据进行叠加计算,最后参考相关文献1用自然断点法进行重新赋分,综合所有指标划分适宜性等级。1.5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构建方法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构建采用的是网络分析法,南溪镇地处山区,道路崎岖复杂,网络分析法以实际道路网构建交通要素集,与居民日常出行极为接近,能够较为真实表现居民日常生活。在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公共服务设施参照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对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分类

15、,筛选出与南溪镇村民生活较为密切的服务设施为文体、休闲、交通、医疗卫生设施;参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中的生活圈配套设施规范,选择商业服务、交通以及营业网点设施纳入范围;参照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中提到的休闲、绿色、开放,最终确定本研究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包括文体、休闲、交通、医疗卫生设施以及商业商务、营业网点、教育、社会福利设施等。本研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2,假设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仅为其所在的行政村,以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所在地作为中心,结合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9)和南溪镇实际情况,将村民日常出行方式划分为步行和电动车两种方式,并将步行速度设置在5k

16、m/h,骑行设置在16km/h。从而计算出不同时间成本和不同出行方式下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以期构建出理论状态下的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1.6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方法1.6.1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耦合源自物理学,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在自身和外界的共同作用下,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本研究将构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的耦合协调度模型27-28:C=4U1U2(U1+U2)2(1)式中:C为耦合度;U1、U2为各系统发展水平指62第 3 期数,耦合度是测量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C值越大,两者影响程度越高。因为耦合度并不能反映各系统之间协调性的高低,因此引入耦合协调度D,耦合协调度是衡量同一时期

17、不同区域内各系统之间协调性,能够对耦合质量的高低进行评判。D=CT,T=U1+U2(2)式中:D 为耦合协调度,T 为综合评价指数,、为待定参数,且+=1。本研究认为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发展水平指数相当,故将和分别赋值为0.5。D的取值在01之间,D越大代表系统协调性越好,反之失调。1.6.2耦合协调度分级方法借鉴已有研究成果29-31,确定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分级标准,如表2所示。表2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级标准耦合度取值(0,0.3(0.3,0.5(0.5,0.8(0.8,1耦合度等级低耦合拮抗耦合磨合耦合协调耦合耦合协调度取值(0,0.3(0.3,0.5(0.5,0.8(0.8,1)耦合协调度等

18、级严重失调轻度失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2结果分析2.1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南溪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与农村居民点进行叠加分析,得出表3与图1,可以发现:1)南溪镇农村居民点最适宜区与高度适宜区农村居民点总体占比不高,为0.36%和10.14%。但是平均面积较大,最大一个居民点有226.79m2,居民点分布均接近城镇中心地带,与科教文卫设施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相似度;2)中度适宜区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高达74.63%,主要分布在低山区和丘陵地带,可以发现其整体上呈现出东北至西南的一个带状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向中心集聚,这些地区耕地与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东北部有一梅山水库,利于农作,而城镇位于带状中心,

19、经济活力较强,促进农村居民点向内集聚;3)低适宜区斑块面积虽大,但农村居民点分布散乱,面积较小,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仅为14.87%,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环境相对较差,基础设施基本不覆盖,且距道路较远,交通不便,不利于生产和生活;4)不适宜区处于南溪镇西北和东南部,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已经属于中山区,不适合人居住。表3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分级分级规则1,2)2,3)3,3.5)3.5,4)4,5适宜性等级不适宜区低适宜区中度适宜区高度适宜区最适宜区农村居民点总面积/hm268.01473.8973.855.84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10.9476.2411.880.94农村居民点个数/个62531

20、3642615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14.8774.6310.140.36注:分级规则参考白雪等1的方法。夏永久,朱丹虹: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63淮阴工学院学报2023 年图1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结果2.2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分析南溪镇农村居民点步行和骑行出行方式下的基础生活圈与农村居民点进行叠加,得出图2与图3。步行5 min生活圈覆的农村居民点个数达701,面 积 为 140.84 hm2,占 居 民 点 总 面 积 的16.68%,10 min 生活圈覆盖农村居民点个数达1 342,面积为 249.55 hm2,占比为 31.93%,15 min生活圈覆盖农村居民点

21、个数达 2040,面积为342.11 hm2,接近一半的居民点位于15 min生活圈之内,其余在15 min生活圈之外的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于花园村、余山村、横畈村等距离城镇较远且海拔较高的村庄。骑行范围比步行覆盖面积更广,骑行的5 min生活圈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达51.62%,骑行15 min生活圈基本覆盖全镇,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在90%以上。综上所述,南溪镇农村居民点步行和骑行的基础生活圈相对于一般农村覆盖面积更广,村民对于公共服务设施的共享程度整体较高,主要是抓住了县支持重点镇的帮扶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南溪村、吴湾村、丁埠村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呈现一定的集聚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南溪街道

22、坐落在南溪村,丁埠、南湾、花园等村庄受到一定的辐射,城乡一体化有了一定的规模;仅与其他镇接壤的镇域边缘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覆盖不全面,这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导致村民出行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表4农村居民点基础生活圈分析基础生活圈步行骑行生活圈级别划分5 min10 min15 min5 min10 min15 min农村居民点面积/hm2140.84249.55342.11359.06535.50585.75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22.6740.1755.0757.7886.1894.26农村居民点个数/个7011 3422 0402 1693 4703 888农村居民点个数占比/

23、%16.6831.9348.5451.6282.5592.50图2不同时间成本下步行出行生活圈图3不同时间成本下骑行出行生活圈64第 3 期2.3乡村空间重构2.3.1耦合协调度评价南溪镇的适宜性评价与基础生活圈的耦合度(C)在0.3380.997之间,平均值为0.866,相互作用良好,为协调耦合。综合协调指数(T)为 0.0660.998,平均值为0.416。耦合协调度(D)为0.1870.994,平均值为0.578,整体处于一个良好协调的状态。耦合度如图4所示,协调耦合的村庄共9个,基本覆盖南溪镇,仅横畈村和余山村耦合度较低,说明南溪镇自然环境整体较好、经济也富有活力、公共服务设施也具有保

24、障,村庄规划较为合理,居民日常出行得到满足,未来发展有一个良好的趋势。从图5可以看出,花园村和曹畈村处于优质协调,农村居民点适宜性与基础生活圈两者是在高水平的促进,究其原因,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水平均较高,两个村庄耕地和林地资源十分丰富,又毗邻城镇,受到一定的经济辐射,产业发展迅猛。石寨村、南溪村、南湾村、吴湾村、丁埠村处于良好协调,这几个村庄耦合度均较高,但协调指数较低,进而形成良好协调的态势,其分布范围较广。麻河村和门前村处于轻度失调的状态,分别位于南溪镇的东北部和西南部,适宜性处在中、低区域,与生活圈在低水平上相互制约,村庄发展实力较差。横畈村和余山村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主要是受到自然条件制

25、约,南溪镇主要靠种植业致富,居民点大多集聚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城镇周边,或是耕地、林地附近,便于劳作,这两个村庄所在范围坡度较陡,自然环境较差,不利于生产生活,村庄发展受到限制。图4耦合度分布图图5耦合协调度分布图2.3.2村庄空间重构根据南溪镇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基础生活圈评价以及适宜性-基础生活圈耦合协调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有关参考文献11,16、村庄分布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导向,对其进行空间重构,建议将南溪镇11个行政村划分为城镇化集中型、集聚吸纳型、限制保留型以及拆迁撤弃型四种类型,为南溪镇未来村庄规划导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城镇化集中型村庄为南溪村,它是南溪街道所在地,区位条件较好,经

26、济发展较为强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均配备完善,集聚效应较为显著,对村庄未来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南溪村村民多从事农业生产和经商,未来发展逐渐转向二三产业,现已入住企业单位45家,规模企业十余家。对于南溪村的优化思路,主要是“农转非”。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将其土地产权进行转变,联系开发商建立城镇化小区,并完善小区的基础服务设施和环境质量,建立新型的生活社区;2)大力发展企业,促进附近村民就业,推动当地的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整体经济实力上升;3)健全管理制度,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控制土地的无序扩张,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对于南溪村,总的来说就

27、是要抓住就业和保障问题,为村民创造一个良好宜居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集聚吸纳型村庄主要是花园村、南湾村、吴湾村、丁埠村、石寨村和曹畈村。它们有一定的基础条件且发展潜力较大,例如,丁埠村,它的水路和陆路条件较好,交通便利,是旅游换乘点,且村内有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三所、小学三所、中学一所,对于周边地区已经能够产生一些辐射带动作夏永久,朱丹虹: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65淮阴工学院学报2023 年用,通过一定的土地整合集聚,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能吸引较大人流集聚。其余村庄都是耕地、林地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对于此类村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对于居民

28、点周围宅基地的审批要严格进行管控,做好前期规划,进一步加强村庄土地的集约性和紧凑性,2)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医疗和教育发展,提升村庄的向心力,吸引周边拆迁类居民入住,3)进一步规划生活社区和产业园区,吸引相关企业投资,扩大种植业和养殖业规模,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加附加值,带动当地村民收入,并鼓励村民发展电商,形成规模产业链,打造品牌效应。对于此类村庄,要进行合理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一定规模。限制保留型村庄为麻河村、门前村,它们发展状况较为一般,各方面条件较差,缺少竞争优势,集约利用程度较低。对于此类村庄,主要是进行内部环境整治改造,控制其随意扩张。具体措施有:1)将限制保留性

29、村庄中分布较为零乱的农村居民点,如麻河村的北部、东北部以及门前村的东北部等,迁移至集聚吸纳型地区,促进其发展;2)完善基础设施配置,增加医疗卫生设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村庄中违规修建,破坏风貌的居民点进行风貌重塑,3)对于形成一定规模的农村居民点,对其进行合理规划,促进集约土地,开发存量资源的利用。在对于此类村庄农村居民点的重构过程中,政府要发挥的作用极大,必须引导村民,限制农村居民点的扩张,通过对外部的控制以及内部的改造相结合对其空间布局进行重构,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拆迁撤弃型主要是余山村和横畈村。这两个村庄自然环境较差,地处山区,不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地理

30、位置,且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坡度较大和海拔较高的自然原因,村庄内部布局比较散乱,不利于农村居民点集聚,必须进行搬迁以保障和改善村民们的居住品质。此外,两个村庄所在区域生态较好,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也应当将农村居民点不断迁出,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人为影响。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政府部门应积极应当,在满足和尊重村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分布较靠近镇中心的农村居民点进行集聚整合,较远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或资金支持,如帮助其解决搬迁后子女的上学问题等;2)对于搬迁过后的居民点遗址,要积极进行土地复垦,将其转化为草地、林地等,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结论本研究以典

31、型山区金寨县南溪镇作为研究区,从山区居民适宜性和日常出行作为切入点,构建适宜性评价和基础生活圈评价指标体系,再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最终识别农村居民点重构类型,通过重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提出重构策略。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从南溪镇自然、生产、区位三方面对南溪镇进行适宜性评价可以发现,南溪镇的综合适宜性评价较高,主要以中适宜区为主,整体发展较好,越往镇中心靠近适宜性评价程度越高,整体呈现出向中心聚集的一个状态,主要是因为镇内交通条件优越、工厂均设立在城镇、耕地和林地资源较为丰富,农村居民点被吸引;而越靠近镇域边界,坡度陡峭,山林密布,居民点只能随河流水系、道路等随机布局,空

32、间分布不均,形状不规则,整体呈现出破碎状态。利用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道路网构建南溪镇的交通要素集,基于交通可达性对不同时间成本下的南溪镇步行和骑行基础生活圈进行划分,可以发现南溪镇基础生活圈水平较高,骑行15min生活圈所涉及的交通范围基本覆盖全镇,基础设施覆盖完善,村民日常出行较为便利。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将适宜性和基础生活圈进行耦合,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严重失调、轻度失调、良好协调和优质协调4个等级,可以发现良好协调村庄数量最多,优质协调主要集中于经济和区位条件较好的中心镇区周边,耦合协调度低的位于南溪镇边缘地带。耦合协调度的分布规律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分布较为一致。通过上述研究并结合上位

33、规划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相关要求,将南溪镇农村居民点重构为城镇化集中型、集聚吸纳型、限制保留型以及拆迁撤弃型等4种类型。其中集聚吸纳型村庄数量最多,限制保留型与拆迁撤弃型次之,城镇化集中型最少,各重构类型与未来经济导向一致。针对4种重构类型,分别给予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包括政府引导、集约土地、形成产业链、保护生态等。66第 3 期参考文献:1白雪,刘立文,段永红,等.基于TOPSIS模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山西农谷为例 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3):60-65,69.2马利邦,宫敏,刘师春,等.基于居住适宜性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类型识别以陇中黄土丘陵区魏店镇为例 J.地理科学,20

34、22,42(3):456-465.3吕婷婷,冯应斌.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2):79-86.4李鹏,范树平,章飞飞,等.基于村级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及分区管控研究 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6(1):123-132.5李阳兵,李潇然,张恒,等.基于聚落演变的岩溶山地聚落体系空间结构整合以后寨河地区为例 J.地理科学,2016,36(10):1505-1513.6魏璐瑶,陈娱,张正方,等.多情景视角下基于空间组合识别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 J.地理研究,2021,40(4):977-993.7戈晨曦

35、,员学锋,马超群,等.黄土丘陵沟壑区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及空间重构 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6):285-292.8冯应斌,龙花楼.中国山区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 J.地理科学进展,2020,39(5):866-879.9薛东前,陈恪,贾金慧.渭北旱塬乡村聚落演化的影响因素与空间重构以黄陵县为例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7(4):22-30.10何建华,覃荣诺,丁愫,等.基于乡村宜居性和人口流动网络特征的农村居民点重构 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1,46(3):402-409.11郑有旭.江汉平原乡村聚落形态类型及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D.武汉:

36、华中科技大学,2019.12郭炎,唐鑫磊,陈昆仑,等.武汉市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特征与影响因素 J.经济地理,2018,38(10):180-189.13陶慧,刘家明,虞虎,等.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 J.地理研究,2017,36(6):1123-1137.14卢德彬,杨建,毛婉柳,等.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重构研究 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26(2):238-246.15马利邦,豆浩健,谢作轮,等.基于整合驱动因素和适宜性评价的乡村聚落重构模式研究 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3):246-255.16孙建伟,孔雪松,田雅丝,等.基于空间组

37、合特征的农村居民点重构方向识别 J.地理科学,2017,37(5):748-755.17杜相佐,王成,蒋文虹,等.基于引力模型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 J.经济地理,2015,35(12):154-160.18史铁丑,任国欢,陈瑜琦.基于MCR模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22):104-110.19陈晓华,赵婉艺.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 J.池州学院学报,2016,30(6):44-49.20屠爽爽,周星颖,龙花楼,等.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和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J.经济地理,2019,39

38、(11):142-149.21李小云,杨培良,乐美棚.基于生活圈的欠发达地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J.中外建筑,2021(12):72-77.22文博,刘友兆,夏敏,等.基于灰靶模型的宜兴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评价及分类调控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5):153-157,169.23李林芝,陈星宇,张虹,等.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9(3):93-104.24徐枫,王占岐,张红伟,等.随机森林算法在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J.资源科学,2018,40(10):2085-2098.25汤

39、昪,于婧,陈艳红,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慈利县为例 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42(5):531-538.26李治军,王涛.改进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在周口市地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上的应用 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3,40(1):84-91.27马勇,李丽霞,任洁.神农架林区旅游经济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J.经济地理,2017,37(10):215-220,227.28肖晔,赵林,吴殿廷.中国会展业与会展教育耦合协调度评价及影响因素 J.经济地理,2020,40(3):119-128.29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J.热带地理,1999(2):76-82.30刘健,郭璨,刘亚秋,等.平原农区适宜性-集约性耦合协调的乡村空间重构 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22,39(2):394-405.31王成,唐宁.重庆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演化J.地理研究,2018,37(6):1100-1114.(责任编辑:周晓芬)夏永久,朱丹虹:基于适宜性-基础生活圈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6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