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QICHEGONGYI汽车工艺HEAVY TRUCK重型汽车37整车工艺文件数字化管理整车工艺文件数字化管理构建与实施构建与实施块,基于结构化编制工艺文件,实现工艺分级管理,控制计划内容与作业指导书数据一致性管控,建立工艺文件审批流程、文件变更流程、文件编码管理、文件版本管理等模块,支持查看流程进度,可提供流程执行过程中管理者的审批意见,实现了数据的产生、审批、发布、修改全流程高效可追溯。2.2 现场工艺文件五书合一将工艺卡片、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检查要领书、作业指导书等五种文件整合形成标准作业指导书,并按照工厂 BOP 的维度及工艺开发流程制定工艺文件编制逻辑。图 1 五书合一整合2.3
2、 建立作业指导书结构化、标准化、数据一致性模型根据产品的结构化工艺,将作业指导书的内容进行标准化,包括工序的装配方法、装配对象(消耗物料)及装配次序等要素。作业指导书以工序的工步为管理颗粒度,包含每道工序所需要的装配工艺资源(包括设备、工装、辅料)、工序图及质量控制信息(特殊特性、检查要领、评价测量技术、样本容量、抽样频次、执行者、反应计划)。建立工艺资源库,确保工艺资源与现场保持一致。对生产线设备、辅料、工艺装配工具等工艺资源特征项、特征属性进行梳理,优化了工艺资源的层级管理结构,建立了与 MDG 层级的对应关系,便于作业指导书编制过程中直接从资源库中调度。定义 TCM 控制计划与作业指导书
3、的一致性数据结构模型及编制逻辑,在系统上建立控制计划与作业指导书“两棵信息树”,工序的工步、作业步骤、工艺要求、检测特性名称、评价测量技术、设备、工装、辅料等在两棵树上进行维护,“两棵树”的数据同步传递,实现作业指导书与控制计划的一致性,一改全改(左边是工艺方法,右边是控制计划,中间的工位、工序、工步是相同对象,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图 2 数据一致性模型2.4 上下游数据的共享传递作业指导书的数据与 MES、质量云、大数据平台等系统集成,实现工艺1 实施背景1.1 作业指导书线下管理存在的问题目前作业指导书为线下传递,纸质作业指导书在执行中难于动态管理,在技术要求发生变更时需要借助大量的临时
4、更改和人工管理调度,无法确保及时更改与贯彻。工艺文件发布没有权威统一的渠道,线下签审效率低(校准、审核、标准化、会签及批准),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状态得不到及时监控,历次版本及管理信息可追溯性差,工艺文件管控能力薄弱。1.2 现场作业指导书种类未整合现场工艺文件的种类较多,既有作业要领书、检验要领书,又有作业指导书、检验指导书、工序卡,内容重叠交叉,工艺人员编制维护投入管理成本较大。1.3 现场作业指导书内容未实现结构化、标准化工艺方法未实现结构化,现场文件与控制计划一致性差,控制计划中的产品特性及过程特性未有效传递,工艺要求与检验要求没有关联,参数的变更也无法双向反馈。作业指导书内容
5、方面存在要素覆盖不全、操作步骤不够细致、工艺资源缺失、检验要求不明确等问题。2 构建与实施2.1 搭建工艺文件数字化、系统性平台在 TCM 系统搭建工艺文件管理模文文/修亚茹(中国重汽集团工艺工匠研究院修亚茹(中国重汽集团工艺工匠研究院)【摘 要摘 要】本文论述了以整车制造单位总装工艺为试点,基于工艺正向研发流程和现场工艺文件体系建设,搭建】本文论述了以整车制造单位总装工艺为试点,基于工艺正向研发流程和现场工艺文件体系建设,搭建TCM 系统工艺文件管理平台,进行工艺文件的优化与统一,建立作业指导书结构化、标准化、数据一致性模型,TCM 系统工艺文件管理平台,进行工艺文件的优化与统一,建立作业指
6、导书结构化、标准化、数据一致性模型,数据与上下游共享传递,实现集团整车工艺文件及工艺数据的数字化、标准化管理,为实现工艺信息数字化、工艺数据与上下游共享传递,实现集团整车工艺文件及工艺数据的数字化、标准化管理,为实现工艺信息数字化、工艺业务协同化的企业宏图愿景提供支撑。业务协同化的企业宏图愿景提供支撑。【关键词关键词】工艺文件数字化;标准作业指导书工艺文件数字化;标准作业指导书重型汽车HEAVY TRUCK38流程、节点与数据关联交互,操作者可在现场线边屏查看每个排产订单的作业指导书,订单信息与工艺文件编制任务相关联,确保了“一单一工艺”的精准管理。3 结语TCM 系统的工艺文件管理目前已在卡
7、车公司正式上线运行,TCM 系统与 MES 系统集成,打通了工艺开发与生产制造之间的数据流,PDF 格式的电子作业指导书直接发送现场大屏,实现了作业指导书的信息化管理。操作者可在现场线边屏查看每个排产订单的作业指导书,订单信息与工艺文件编制任务相关联,确保了“一单一工艺”的精准管理。图 3 莱芜工厂线边大屏图 4 大屏投放作业指导书“五书合一”提升了操作人员查阅文件的效率,减少了工艺人员编制及维护工艺文件的人工成本,工序工步与工艺资源、动作要领、附图一一对应,动作要领言简意赅,能更好地指导现场操作。操作人员可以在线直接查看最新有效的作业指导书,提高了文档查询检索的效率,实现了产品过程规范公差、
8、特殊特性及检验要求、工艺资源与作业指导书工艺参数的一致性传递。参考文献略。(上接第 20 页)图 9 方案二车门最大位移图 10 方案二车门残余变形3.4 增加加强支架与补强片(方案三)增加加强支架与补强片,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分析结果显示最大位移9.36mm,残余变形 0.02mm,增加加强支架的方案与原方案相比最大位移降低 1.2mm,残余变形降低 0.38mm,可见加强支架与补强片联合使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抗凹性能提升效果。图 11 方案三车门结构图 12 方案三车门最大位移图 13 方案三车门残余变形3.5 方案比较各方案加载点的加载力位移曲线图如下图所示,加支架会让车门外板最大位移下降较多,加补强片使得车门外板抗凹性能提升较明显,加支架与补强片联合使用的方案能够取得最好的抗凹性能提升效果。图 14 各方案加载力-位移曲线图4 结论本文通过对车门的抗凹性进行模拟分析,发现在刚度较弱区域增加支架、增加补强片对车门抗凹性会有比较好的提升效果。加强支架及加补强胶片联合使用会有最佳的提升效果,且该方案操作性强,车门重量增加较少,成本增加较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