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恐惧到依恋:唐宋诗人的湖湘印象变迁.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03149 上传时间:2024-05-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恐惧到依恋:唐宋诗人的湖湘印象变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恐惧到依恋:唐宋诗人的湖湘印象变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恐惧到依恋:唐宋诗人的湖湘印象变迁.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第 卷第 期中国韵文学刊.年 月 .从恐惧到依恋:唐宋诗人的湖湘印象变迁谢安松李 倩(.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摘 要“湖湘”作为一个特有地域长期以来较为落后 唐代大量诗人来到湖湘之地而贬谪诗人尤为突出 由于地理环境的陌生他们普遍对此地有着恐惧与排斥 北宋时期湖湘之地依然集中大量流寓诗人其中贬谪文人依旧占据主体 北宋寓湘诗人对于湖湘的地方情感部分承袭了唐代诗人的地方恐惧 但整体而言他们对于湖湘的地方恐惧趋于弱化 北宋湖湘贬谪诗人转而寄情潇湘山水逐渐实现了人与地的和谐 到南宋中期湖湘之地已非贬谪重地仕宦、游历诗人成为湖湘诗人的创作主体 南宋仕宦、游历诗人眼中的湖湘之地

2、转而成为依恋之地向往潇湘山水之美与湖湘学术之盛 唐宋流寓诗人眼中湖湘地方印象的变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关键词 唐宋湖湘恐惧依恋变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在人文地理学中地方是被赋予意义的空间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方性独特的自然山川、文化底蕴往往成为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关键因素 而地方与人之间往往有着特殊的情感关联 人们对于地方的情感主要由两个方面组成:爱与怕“爱”即地方依恋“怕”即地方恐惧然而人们对于一个地方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转移会逐渐发生变化 而“湖湘”作为一个特有的地方唐宋时代集中了大量外来流寓诗人其中唐代 人北宋 人南宋 人 他们或因仕宦或因贬谪

3、或因避乱构成了湖湘文学的创作主体唐及北宋寓湘诗人以贬谪诗人最为著名南宋则以迁居、仕宦诗人尤为突出 而在唐宋流寓诗人眼中他们对于湖湘亦有着不同的地方印象 唐宋流寓诗人眼中的湖湘印象由地方恐惧逐渐转变为地方依恋历经了六百余年历来的湖湘文学研究中李德辉先生论及了唐代湖南的交通与文学周建军先生探讨了唐代荆楚流寓诗歌的哀怨主题 以上两先生均为研究湖湘地方情感提供了启发然而均没有从人地关联的角度探讨唐宋湖湘流寓诗人眼中的湖湘印象 唐宋湖湘流寓诗人眼中湖湘地方印象的关联与变化反映了人、地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下便从人地关系着眼分析唐宋流寓诗人的湖湘地方印象演变过程及其原因一 地方恐惧:唐代寓湘诗人的湖湘印象唐代

4、湖湘集中大批流寓诗人他们或是贬谪之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谢安松()男湖北利川人文学博士上海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与文学地理李 倩()女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代文学与词学参宋秀葵地方、空间与生存:段义孚生态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版第 页按本文所探讨的“湖湘”范围为今之湖南地区 唐代主要包括江南西道的岳州、朗州、辰州、潭州、衡州、邵州、永州、郴州 宋代包括荆湖南路加上荆湖北路的澧州、鼎州、岳州、辰州、沅州、靖州参黄仁生、罗建伦校点唐宋人寓湘诗文集岳麓书社 年版参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参周建军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年

5、版第 页身或入幕之人或落第之人 其中贬谪诗人尤为著名如褚遂良、张说、令狐楚、吕温、戎昱、王昌龄、柳宗元、刘禹锡等皆贬谪于此 而大诗人孟浩然、杜甫、李白等皆曾流寓此地 人生的失意加上环境的陌生使得他们对于湖湘多有地方恐惧贬谪诗人表现尤为突出 即便非贬谪诗人亦多表现出地方排斥 湖湘地方之远往往使得寓湘诗人产生怀乡念阙之悲 湖湘气候之卑湿、风物之陌生使得寓湘诗人颇为恐惧 而湖湘经济文化的落后亦使得寓湘诗人颇为不适首先湖湘地理上与京城、故乡的遥远距离加重了地方排斥 姜斐德先生指出:“对于政治流放者而言这一地区(潇湘)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地理上和心理上与京城的遥远距离”()因为湖湘地方之僻远故而诗人们时

6、时怀乡念阙透露出对于地方的排斥 这在贬谪诗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唐代湖湘地方偏远、经济落后多着放臣 滕宗谅谓“李唐恢宇享祚甚宏远岳去长安尤僻在当时名贤辈出能至此者率自迁谪而来”()唐代贬谪湖湘诗人常常苦于湖湘之远 吕温被贬衡州作诗云“惟惊望乡处犹自隔长沙”()北望长安尚有长沙阻隔可见诗人怀乡而不得归的地方排斥 刘禹锡谪居朗州称“郁郁何郁郁长安远于日 终日念乡关燕来鸿复还”()“长安远于日”极写长安之远而其“终日念乡关”便是因为对于朗州的不适应 即便非贬谪诗人对于湖湘地方都有一种“天涯”之感 顾况客居湖南作诗云“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风尘海内怜双鬓涕泪天涯惨一身”()顾况称湖南为“天涯”而

7、对于湖湘极为排斥故而想着抛印绶而归隐家乡其次“长沙卑湿”环境加重了地方恐惧 人的恐惧缘于环境的威胁性 段义孚先生认为:“心中的恐惧除了病理情况下其根源大都在外在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具有真正的威胁性”()所谓“地方恐惧”主要包含对自然的恐惧包括自然灾害、恶劣的气候、洪水、干旱等对人文环境的恐惧包括战争、暴政、种族歧视等()唐代湖湘流寓诗人由于心理的排斥加上自然环境的陌生使得他们对于湖南地理环境怀有恐惧 他们对于湖湘的印象多为瘴疠、卑湿之地充满隐忧湖湘之地气候卑湿来到此地的诗人对湖湘多充满了地方恐惧 唐代送人往长沙已体现出深深的地方恐惧 如薛能称“炎 方 好 将 息 卑 湿 旧 堪忧”()王建称“见说

8、长沙去无亲亦共愁 阴云鬼门夜寒雨瘴江秋”()不管是贬谪还是为官唐人都对于长沙充满排斥 而这种地方恐惧尤其体现在湖湘贬谪诗人之中 永徽()中褚遂良谪潭州称“潭府下湿不可多时 深益愦悴 况 兼 年 暮 诸 何 足 言 疾 患 有 增 医 疗 无损”()褚遂良谪潭州因为年老不堪长沙之卑湿而患病故而增加了对于长沙的地方恐惧 而开元()间张说谪岳州称“长沙卑湿地九月未成衣”()意致哀恻 乾元()中贾至谪岳州送人往长沙亦称“长沙旧卑湿今古不应殊”()元和()中刘禹锡谪居朗州作诗云“邑邑何邑邑长沙地卑湿”()妻子薛氏去世更加深了他对湖湘地方的恐惧感而非贬谪的湖湘诗人亦感叹湖湘之卑湿 孟浩然 湘 中 寄 友

9、称“长 沙 饶 瘴 疠 胡 为 久 留滞”()大历中杜甫避乱湘中称“春生南国瘴气 待 北 风 苏 爽 携 卑 湿 地 声 拔 洞 庭湖”()杜甫称岳州“南国瘴”“卑湿地”便见出不适之感 戴叔伦官湖南转运使亦称“楚乡卑湿叹殊方朋 鸟赋人非宅已荒”()即便是湖湘本土诗人同样感叹长沙之卑湿 如邵阳人胡曾称“故乡犹自嫌卑湿何况当时赋朋 鸟人”()第三人文环境陌生导致地方排斥 蒋寅先生指出:“人离开乡土流寓异地难免会有不能融入当地生活的隔阂感”()湖湘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得唐代寓湘诗人难以产生地方认同 同时由于湖湘与寓湘诗人家乡、京城的差异使得他们产生了地方排斥湖湘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得唐代寓湘诗人倍感不适 张

10、说贬岳州苏颋以为“沦滞于遐方”张说则称岳 州 为“水 国”如“水 国 何 辽 旷 风 波 遂 极天”()“水国生秋草离居再及瓜”()体现出一种文化排斥 刘禹锡谪朗州作采菱行云“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语言的陌生、地方的偏远加重了诗人对于湖湘的地方排斥 而湖南之地即便是潭州亦因落后而让人深感不适 戎昱送人知长沙而称“虽之桂岭北终是洞庭南”()告诫友人“慎勿滞湘潭”诗人以为长沙虽然在岭北但是却在洞庭以南从中透露出对于长沙落后的排斥 大历中韦迢称潭州“小郡海西偏”而“去留俱失意”()透露出潭州经济的落后 潭州尚且如此南方诸州自不必说而湘中风物的陌生亦加强了寓湘诗人的地方恐惧 张说称岳州“物

11、土南州异关河北信赊 日昏闻鸺鸟地热见修蛇”()又称“湖阴窥魍魉丘势辨巴蛇”()从张说的描述中可见出其对于岳州风物的恐惧心理 杜甫避乱湘中称“潇湘水国傍鼋鼍”()“鼋鼍”汉族神话传说中是指巨鳖和猪婆龙 杜甫的异物描绘显示出与湖湘的疏离 而柳宗元谪永州自云:“永州于楚为最南状与越相类 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 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视地寸步劳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窃发中人形影动成疮痏”()柳宗元对于“蝮虺大蜂”“射工沙虱”的描绘可见对于永州的地方恐惧二 人地和谐:北宋寓湘诗人地方印象的变化北宋湖湘之地集中大量外来流寓诗人达到 人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诗人基本为贬谪诗人诸如刘挚、蒋之奇、沈辽、刘攽、张舜民、孔平仲

12、、吕陶、范纯仁、刘奉世、范祖禹、秦观、邹浩等皆贬谪于此 赵抃、米芾、孔武仲等曾仕宦于此 北宋时期湖湘流寓诗人对于湖湘的地方排斥部分承袭唐代寓湘诗人 然而相对于唐代北宋湖湘流寓诗人的地方恐惧色彩渐趋减弱 仕宦诗人多以审美之眼欣赏潇湘山水贬谪诗人则寄情潇湘山水以排解哀怨(一)“长沙卑湿”的惯性表达与地方恐惧的弱化北宋诗人对于湖湘的印象仍然带有地方恐惧嘉祐中梅尧臣送人知永州作诗称“畏向潇湘行不入洞庭去 鞍马踏关山衣裘冒霜露 零陵三千里楚俗未改故”()“畏向潇湘行”便可见出梅尧臣对于潇湘的印象 而其原因则是“零陵三千里楚俗未改故”即零陵距离京城太远同时此地经济文化落后气候恶劣 治平中刘敞、刘攽兄弟送人

13、知湘乡对长沙亦充满了恐惧 刘敞云:“春风洞庭水 殊 俗 楚 人 家 回 首 伤 卑 湿 知 君 发 易华”()刘攽亦云:“俗传鸮似朋鸟仙化舄为凫卑湿加餐饭弦歌岂壮图”()然而梅尧臣、刘敞、刘攽的“长沙卑湿”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惯性表达并没有实际体验而在贬谪诗人眼中对于湖湘的风土虽有排斥但恐惧有所减弱 北宋贬谪诗人多客观表达湖湘气候暑热 元丰中沈辽谪永州称“夷天九月尾秋气殊未肃”“瘴山旱无雨憔悴兹不足”()元丰中刘攽谪衡州潇湘风土差异往往加重了诗人的地方排斥如“渐南风土异伤早岁时催”()“南国秋常暑凉风起自今”()政和中唐庚贬惠州过武陵作诗称“路入离骚国江通欸乃村垣墙知地湿草木验冬温”()诗人只是客

14、观描述长沙之卑湿恐惧与伤感已减弱 然而即便是此种表达在北宋湖湘流寓诗人中也并不占据主流多数湖湘贬谪诗人实现了与湖湘山水的和谐共处(二)寻求家乡相似点到人地和谐地方排斥往往是因为流寓之地与家乡、京城的差异而产生的 京城的繁华、对家乡的熟悉使得诗人产生依恋 然而唐代流寓诗人对于湖南始终持有一种隔阂很难产生认同 北宋寓湘诗人则积极寻找湖南与家乡的相同之处从而逐渐产生地方认同元丰中孔武仲自湘潭北归其自君山还岳阳云:“云山深处望潇湘岩石沉沉已夕阳 却整舟帆凌浩渺回看城郭似家乡”()在孔武仲眼里潇湘为云山深处之所在而其“城郭似家乡”唐代寓湘诗人是断然不可能如此说的 元丰中张舜民谪郴州作温泉诗回忆长安华清宫

15、下的温泉水“岧峣华清宫下有温泉水 绣岭络千门玉莲喷九蕊”从而想到“忽惊郴岭下和暖雅相似”()诗人将长安之温泉与郴州之气候相联系并称二者相似可见诗人与郴州的和谐共处 虽然类似积极寻找湘中风物与家乡联系的并不多见但已经与唐人截然不同(三)寄情潇湘山水到人地和谐蒋寅先生指出:“即便处于失意状态中只要心理能够调适用超脱的态度应物同样也能与地域相融”()相比于唐代北宋湖湘流寓诗人积极调整心态他们对于湖南地方恐惧渐渐减弱即便是贬谪诗人亦是如此 他们多从审美角度欣赏湘中山水实现了人地的和谐在仕宦诗人眼里湖湘俨然是个美丽之所在元丰中孔武仲知湘潭县其代简答次中见留称:“诗夸洞庭湖盖举其粗尔 自此稍南行更有潇湘水

16、 潇湘如此流浅深清见底”()孔武仲以居住经验告诉友人前人诗里描绘洞庭湖并不细致而其南的潇湘风景更加迷人 而在贬谪诗人眼里对于潇湘的地方恐惧亦渐趋淡化 他们转而欣赏潇湘山水以排解哀愁实现了人地的和谐 熙宁中刘挚贬衡州盐仓却十分喜欢楚中的山水故而频频游览其 自 云“于 此 登 临 称 谢 公 湘 南 奇 观 欲 吟穷”()刘挚在衡州多与同僚游楚中名胜十分自得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贬谪身份称“心甘水石忘羁宦耳冷弦歌叹土乡”()元丰中沈辽谪永州后来忆及潇湘称“三年潇湘客不厌潇湘游二水相会处下有白苹洲 洲上多美竹出没清浅流”()沈辽将潇湘描绘为一个颇为美好的地方 绍圣()中范祖禹谪永州作诗云“京华驿候远楚越山

17、川分 心驰桂江水梦绕苍梧云 夕与木石居朝游麋鹿群”()表现出对于潇湘山水的向往 崇宁()中邹浩谪永州潇湘道中作诗云“极目潇湘漾碧澜万峰插水巧弯环 我来日日忘机坐却爱真山似假山”()邹浩以贬谪之身过潇湘却关注潇湘的风景 邹浩居永州乐于游山如“潇湘之胜渺无穷尽入西轩一览中”()转而称赞潇湘之美景 北宋湖湘贬谪诗人通过关注潇湘风景从而淡化了迁谪之悲转而实现人地和谐 而到南宋由于诗人身份的变化与湖湘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湖湘的印象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三 地方依恋:南宋中期以来诗人湖湘印象的新变北宋湖湘流寓诗人只有 人南宋则增至 人 而仕宦、迁居、游历诗人为南宋湖湘流寓诗人的主体 诸如胡安国、胡寅、胡宏父

18、子张浚、张栻父子迁居于此 杨万里、张孝祥、项安世、陈傅良、赵蕃、萧德藻、李曾伯等仕宦于此姜夔、戴复古、徐玑、徐照等游历于此 南宋中期开始流寓诗人对于湖湘之地十分向往主要便是对于湖湘自然风景与文化底蕴的归属感 他们对于湖湘的地方印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表现主要有二:文化印象上从对“荆蛮”的排斥转变为对“潇湘为洙泗”的向往地理印象上从对湖湘地方恐惧转变到对潇湘山水依恋(一)文化向往:“长沙今洙泗”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而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地方依恋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对故乡和家的依恋二是对宗教圣地的朝拜三是对自然风景的痴迷四是对文化底蕴的

19、归属()南宋流寓诗人眼中湖湘印象的改变即体现为对于湖湘学术以及潇湘风景的向往文化印象上唐及北宋湖湘贬谪诗人多视湖湘之地为“荆蛮”极尽排斥 北宋诗人湖湘地方多以中原之眼光进行审视故而往往斥之为“荆蛮”元丰中刘 攽 谪 衡 州 称“无 人 同 此 酒 叹 息 滞 蛮荆”()而沈辽流放永州以“夷”“蛮”称永州如春日行云“何况羁栖落荆蛮”()因为心境与文化的差异沈辽对于永州有一种隔阂如诗云“夷山邈无际”()体现出诗人的地方排斥 南渡初期寓湘诗人仍然称湖湘之地为“夷”“蛮”建炎间 陈 与 义 避 乱 湘 中 自 云“居 夷 更 觉 中 原好”()“居夷惊有苗”()南宋中期以来湘中印象则渐渐转变为对“潇湘

20、为洙泗”的向往 湖湘仕宦诗人对于湖湘学术极为赞许 淳熙()间赵蕃官湘中其称:“去年五溪归泊家长沙国 长沙今洙泗不但谈贾屈”()诗人对于长沙印象转为“长沙今洙泗不但谈贾屈”所谓“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 如今长沙学术颇盛不再如唐代贬谪诗人回归屈贾 后来赵蕃忆及湖湘称“我爱长沙国全如洛与伊”()即表现出对于湖湘学术的许可 而过湘之人对于湖湘之学术亦十分向往 乾道间范成大过衡州石鼓书院称“俎豆弥文肃衣冠盛事多 地灵钟杰俊宁但拾儒科”()淳熙间项安世过衡州称“乐哉湘水是吾师”()嘉定()中刘克庄过衡州石鼓书院称“石鼓名天下州庠画不如恨余非楚产来借一房居”()从各位诗人的诗中便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湖湘学术的向往

21、(二)山水依恋:“不到潇湘岂有诗”南宋中期湖湘流寓诗人的湖湘地方印象转变还表现为对潇湘自然风景的痴迷 地理印象上唐代寓湘诗人对于湖湘的卑湿有一种恐惧心理 北宋寓湘诗人对湖湘之暑热亦时有排斥 而到南宋中期则转变为对湖湘山水的依恋 乾道二年()张孝祥自静江北归过湘江作词云“吴山楚泽行遍只欠到潇湘”()可见对于潇湘风物的向往 乾道三年()张祁渡湘江亦感叹“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张祁为张孝祥之父乾道三年()随张孝祥知潭州 张祁诗中潇湘已经转为一个让人羡慕的地方而“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则反映了长沙的繁华 而张栻有和诗云“斋舫凌烟浦云屏入画图湘中无限景赋咏继三都”()亦 称 赞 湘 中 之 美 景

22、淳 熙 十 五 年()赵师侠舟泛潇湘称赞“溪山佳处是湘中今古言同”()其词中多以画称潇湘如“八景潇 湘 真 画”()“一 片 潇 湘、真 个 画 难成”()潇湘已然成为人们向往之地 嘉泰四年()陆游回忆旧游亦谓“挥毫留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晚年陆游家居绍兴时时以景物之美指称“潇湘”甚至以之与故乡媲美如“剡曲稽山是故乡人言景物似潇湘”()“镜湖清绝似潇湘晨起焚香坐草堂”()可见在陆游心里潇湘之地已经是一个美丽的存在南宋后期人们对潇湘之地的印象大为改观 嘉定末至端平间戴复古两游湘中作诗云:“荆楚一都会潇湘八景图”()“心怀屈贾千年上身在潇湘八景间”()此二诗均表现了对于潇湘景物的喜爱四 唐宋

23、湖湘流寓诗人地方印象变化原因唐宋流寓诗人眼中的湖湘印象经由地方恐惧到地方依恋历经了六百余年 从流寓诗人湖湘印象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湖湘经济文化逐渐向好发展而唐宋湖湘流寓诗人地方印象变化的原因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一)唐宋贬谪政治与湖湘贬谪文人心态唐代湖湘流寓诗人的地方恐惧与唐代的贬谪制度密切相关 湖湘贬谪诗人因为对于贬谪的恐惧故而往往加深了地方恐惧 唐代湖湘之地聚集大量流寓诗人尤其以贬谪诗人最为集中 尚永亮先生认为:“至于唐、宋两代逐臣 亦多谪居荆湘之地”()而据周建军唐代荆楚流寓诗人考唐代流 寓 湖 湘 位 诗 人 中 有 人 为 贬 官 身份()占比约 其中贬谪诗人多为

24、著名诗人诸如王昌龄、贾至、张说、柳宗元、刘禹锡等而唐代贬谪制度的严酷则成为谪湘诗人情感悲凉之主要原因 唐代在政权更迭、党争酿祸与宦官专权过程中统治者或专权者将政敌或杀或贬故而湖湘贬谪诗歌情感悲凉 尚永亮先生指出:“处置严厉时对重罪官员往往先行贬逐既而赐死于途 或诛杀于贬所”()即便未被杀亦有很多诗人卒于湘中贬所 诸如崔成甫、吕温等卒于湘中加深了寓湘诗人的地方恐惧北宋湖湘之地尚集中大量贬谪诗人而到南宋湖湘已非贬谪重地 宋代贬谪惩罚程度较唐减弱宋代“重文轻武”诗人地位颇高极少出现杀文人的情况 宋史曹勋传载徽宗言于曹勋曰:“艺祖有誓约藏之太庙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即便被贬亦无性命之忧故而宋代

25、谪湘诗人内心的恐惧较之唐代要少很多 而贬谪往往是为了让诗人反省并非为了排除异己而将其置于死地且贬官之待遇相对于唐人要好很多 杨竹旺称:“唐朝对于被贬的官员无论是政策制定、赴贬前与赴贬途中的执行、在贬所的待遇乃至叙复规定都极其严苛残酷 而两宋对被贬官员的权利有一定的保障待遇同前代相比要更好”()这就是宋代贬谪诗人能对湖湘地方恐惧减弱进而与湖湘山水和谐共处的根本原因(二)唐宋湖湘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唐代湖湘之地尚是蛮荒之地经济文化极为落后 尚永亮先生称:“从地理的重要性看自汉至唐荆湘多数地域尚未开发较之中原地区相对蛮荒、落后故成为朝廷贬官时的首选之地”()其中湖湘经济文化尤为落后 李德辉先生指出:“

26、唐代湖南被视为汉文化的南部边缘真正夷夏分界线在五岭湖南则是夷夏结合部体现着中原文化与南蛮文 化 的 混 一 状 态 且 蛮 族 文 化 占 据 主 导 地位”()北宋湖湘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其人口持续增长北宋后期惠洪送廓然即称:“长沙古都会何以冠荆楚 但曰财富强山水最佳处 那知号大藩实以英俊聚”()惠洪认为长沙“财富强”“山水佳”显示出北宋时湖南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唐代天宝元年()湖南才 万余口 而到北宋崇宁()年间增长至 余万口 到南宋嘉定()间 湖南共有人口 多万()人口的增长反映了北宋以来湖南经济的发展建炎南渡后湖湘经济文化迎来了大的发展胡安国、胡宏、胡寅讲学衡山张栻、朱熹讲学岳麓书院推动了

27、湖湘文化的发展 嘉定末真德秀即指出:“窃惟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此邦之士登门墙、承謦欬者甚众故人材辈出有非他郡国所可及”()透过真德秀的笔端可见出他对于湖湘学术、人才的赞许 宝庆、绍定间魏了翁对于湖湘的印象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姑考诸近世倡明正学以绍孔、孟之传者前后迭出率在湖湘间至于登朝著、仕州县、奋科第者又不可胜数然后知柳、欧 之 言 固 不 尽 然 抑 亦 风 气 有 时 而 变 移邪!”()魏了翁指出“抑亦风气有时而变移”恰好反映了湖湘文化从唐到南宋的发展 同时由于湖湘距离前线尚远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湖湘经济的发展 荆湖南路在南宋以来人口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至嘉定十六年()人口达到

28、万户仅次于两浙路、江南西路和福建路 淳熙末周必大判潭州称潭州为“长沙巨镇”()“大藩之名不一南楚为雄”()可见淳熙、绍熙间潭州之地位颇高 张祁称“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戴复古称长沙“荆楚一都会”便可见一斑 经济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南宋诗人对于湖湘的印象(二)唐宋湖湘流寓诗人籍贯的差异唐代寓湘诗人对于湖湘的地方恐惧缘于卑湿气候的影响 唐人张谓称长沙“郡临江湖大抵卑湿修短疵疠未违天常地边岭瘴大抵炎热寒暑晦明未衍时序”()张谓称长沙“郡临江湖大抵卑湿”“地边岭瘴大抵炎热”颇为客观 而之所以唐代寓湘诗人排斥湖湘地理与寓湘诗人尤其是谪湘诗人中多北人有密切关系 据周建军唐代荆楚流寓诗人考唐代共有 位著

29、名诗人流寓荆楚(即 今 湖 北、湖 南)其 中 流 寓 湖 湘 人()而流寓湖湘 位诗人中籍贯为北方的共计 人占比 来到湘中的北人或因流贬或因避乱或为入幕或因落第漫游多失意之人 加之对于南方气候的不适应故而往往生发出卑湿之叹与地方恐惧 然而北宋寓湘诗人多为南方人尤其是贬谪诗人中多以南人居多 据笔者统计北宋流寓湖湘诗人主要有 人 留下文集较为重要的有 人而其中 人均为南方人占比 诸如刘攽、孔平仲、孔武仲、沈辽、华镇、吕陶、范纯仁、刘奉世、范祖禹、秦观、邹浩、陈瓘、曾纡、范致明等贬谪诗人皆为南方人 这使得北宋流寓诗人对于湖湘的地理排斥大大减弱 而南宋由于政治的影响则全为南人由于了解的加深转而欣赏湖

30、湘风景总而言之唐宋湖湘流寓诗人对于湖湘印象的变化与贬谪政治、湖湘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方发展程度、诗人身份的变化引起地方与情感关联发生变化 唐代湖湘为贬谪重地加上经济文化的落后使得在湖湘之地的流寓诗人对于湖湘充满了地方恐惧与排斥 北宋湖湘仍然集中了大量贬谪诗人贬谪诗人对于湖湘的地方排斥依然存在然而北宋贬谪惩罚力度远不及唐代严酷而谪湘诗人以南人居多这使得他们对于湖湘的地方恐惧减弱 他们通过欣赏山水进而逐渐实现人与地的和谐 到了南宋中期湖湘之地非贬谪重地湖湘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仕宦诗人眼中的湖湘印象转为山水、文化依恋之地 人与地之间的情感以诗为纽带而情感变化的关键因素便是地方的发展与诗人身份

31、变化 唐宋湖湘流寓诗人对湖湘的印象变化反映了湖湘经济文化逐渐向好发展 透过诗人对地方印象的变化可以看到湖湘之地在宋代的变革参考文献:姜斐德.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北京:中华书局.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 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彭定求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刘禹锡.刘禹锡集.卞孝萱校注.北京:中华书局.顾况.顾况诗集.赵昌平校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段义孚.无边的恐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宋秀葵.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生态文化思想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尹占华.王建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褚遂良.褚遂良集.丛书集成续编:第 册.上海:上海书店.熊飞.张说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佟培基.孟

32、浩然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蒋寅.一种更真实的人地关系与文学生态:中国古代流寓文学刍论.中国文化研究().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刘敞.公是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刘攽.彭城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沈辽.云巢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黄鹏.唐庚集编年校注.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孔文仲等.清江三孔集.孙永选校点.济南:齐鲁书社.傅璇琮等.全宋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刘挚.忠肃集.陈晓平裴汝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33、.范祖禹.范太史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邹浩.道乡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唐文跃.地方感研究进展及研究框架.旅游学刊().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陈与义.陈与义集.吴书荫校注.北京:中华书局.赵蕃.淳熙稿.影印文渊阁四全书:第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范成大.范石湖集.富寿荪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辛更儒.刘克庄集校笺.北京:中华书局.辛更儒.张孝祥集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栻.张栻集.邓洪波校点.长沙:岳麓书社.唐圭璋.全宋词.北京:中华书局.钱仲联.剑

34、南诗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戴复古.戴复古诗集.金芝山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下转 页)仁宝(瑛)谓填词名同而文有多寡音有平仄各异者甚多悉无书可证 然三人占则从二人取多者证之可矣”(卷一)唐五代有许多只存两首且句式一致的词牌如薄命女广谪仙怨秋风清等因为作品太少不宜称为定体 感皇恩词牌唐五代有无名氏作品四首有三种体式亦不成定体然而此词牌宋代共存作品一百零七首其中九十六首为“/”句式很显然该句式即为定体 再如清平乐词牌唐宋间共有作品三百八十六首除一首无名氏作品外皆为“/”句式忆秦娥词牌唐宋共存作品一百零一首除五首外皆为“/”句式浣溪沙词牌唐五代体式众多宋存作品七百九十九首除七首外皆为“

35、/”句式相见欢词牌唐宋间共有作品十九首除孟昶一首外皆为“/”句式 很显然这些是当之无愧的定体 有些词牌本身不流行作品很少很难形成定体因为定体本身就是一种约定俗成 例如秋夜月 阳台梦 子夜歌 等词牌唐宋各有一首内家娇词牌唐五代仅一首宋有三首却是三种体式 词人各依自己喜好而作所以没有定体 即使像菩萨蛮这样早就定体的词牌在唐五代仍有一些出格的作品 可见早期词格是很自由的后来能逐渐形成定体的确是一种约定俗成 宋代还存在一些不沿袭前代既有定体而自创新体新体复成定体的词牌 例如思越人词牌唐五代有七首作品其中六首体式相同可算是定体然宋人并未承袭之而是自创了新体 此词牌宋代共有六首作品句式全同以赵令畴、贺铸作

36、品为最早亦算是定体参考文献:吴梅.词学通论.广州: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出版部.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周裕锴.说“子”:关于唐宋曲子词一种命名惯例的考察.新民晚报 ().曾昭岷等.全唐五代词.北京:中华书局.黄拔荆.中国词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廷敬王奕清等.钦定词谱.康熙五十四年内府刻本影印本.北京:中国书店.陶尔夫诸葛忆兵.北宋词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龙榆生.词体之演进/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徐钅 九.词苑丛谈.唐圭璋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责任编辑 赵成林(上接 页)尚永亮.迁客离忧楚地颜:略说贬谪文学与荆湘地域之关系及其特点.湛江海洋大学学报().周建军.唐代荆楚本土诗歌与流寓诗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杨竹旺.宋代文官罢黜制度研究.杭州:浙江大学.李德辉.唐代交通与文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周裕锴.石门文字禅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真德秀.西山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魏了翁.渠阳集.长沙:岳麓书社.周必大.文忠集.影印文渊阁四全书: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责任编辑 雷 磊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