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4186629 上传时间:2024-08-1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5.7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4 月第2 8 卷第2 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Apr.2024Vol.28 No.2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李璇,项天歌(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 3 0 0 3 9)摘要:区域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二战”后,伴随社会经济一体化,欧洲展开高等教育区域化建设,经历了从“欧洲大学”设想到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转变。然而,在趋同走向的背后,“软治理”协调模式以及欧洲认同危机使欧洲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建设呈现出差速发

2、展的“表面统一”。为建立一个更加统一的欧洲,欧盟发起“欧洲大学”倡议,以高校联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三角为理论导向,以不同的挑战项目为实践平台,“欧洲大学”倡议将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度,促进了高校间以及高校与区域间的纵深合作,提升了学生面向社会的能力。关键词:高等教育区域化;欧洲大学;欧洲高等教育区;“欧洲大学”倡议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多措并举推进安徽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2 0 2 3 CX159);安徽大学校级质量工程“国际视野下高校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发展现状和培养策略一一以安徽大学为例”(2 0 2 2 xjbgs016)作者简介:李璇,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

3、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管理、高校教学研究;项天歌,安徽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教师教育研究。中图分类号:G649.1文章编号:10 0 7-8 6 0 6(2 0 2 4)0 2-0 0 9 5-12 收稿日期:2 0 2 3-10-0 1DOI:10.19 4 11/j.c n k i.10 0 7-8 6 0 6.2 0 2 4.0 2.0 10 文献标志码:A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知识驱动的行动:高等教育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转型(Knozwledgedriven Actions: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f

4、or Global Sus-tainability)的报告,指出,大学之间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弥合知识鸿沟,构建区域型多边网络结构。1随着区域合作的深人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创新转型,高等教育区域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中国学者周光礼提出“高等教育要实现现代化、高质量化,首先必须实现地方化、区域化”2,建设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既是社会演进的内在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之势。96“二战”之后,欧洲在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展开了高等教育区域化建设,并通过博洛尼亚进程将其影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2 0 17 年欧盟发起“欧洲大学”倡议,将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

5、发展推向新的阶段。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欧洲大学”倡议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联盟框架,被喻为“未来大学模式”3 。现有的研究对欧洲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 4 、质量保障 5、成果经验 6 等进行了丰富的探讨,但大部分研究聚焦于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建设,缺乏从纵向宏观视角对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对“欧洲大学”倡议的实践举措也关注不足。本文以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为研究主体,梳理其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的历史变化,重点分析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的困境以及“欧洲大学”倡议的改革措施,以加深对其发展动向的理解,并为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化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一、欧洲高等教育

6、区域化建设的历史演进高等教育区域化意指在既定区域范围中,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联动协作,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和联盟。7 13 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面临多重挑战,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基本丧失。为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建立一个团结的欧洲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关注。1.起步萌芽阶段(2 0 世纪4 0 一7 0 年代)1948年5月,欧洲首届统一运动大会在海牙举办,德国经济学家、政治学家阿尔弗雷德穆勒-阿马克(Alfred Miuller-Armack)在大会上指出建立一所超国家的“欧洲大学”是实现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基础。C8J141949年1月在伦敦举办的欧洲运动文化专题会议上,与

7、会代表讨论了在欧洲几所城市建立“欧洲大学”的可能性。同年4 月,大学联邦主义者联盟大会(Inter-University Federalist Union Congress)再次提出建立一所“欧洲大学”的愿景。时任欧洲社会主义运动(the Socialist Movement for the United Statesof Europe)主席安德烈菲利普(Andr Philip)指出,“我们这些大学成员都觉得我们会受益于在一所共同的欧洲大学工作 9 2 4。此后数十年,以煤钢联营5国(法国、西德、意大利、卢森堡、荷兰)为核心的欧洲各国对欧洲大学举办地、举办方式和举办水平展开了激烈讨论。作为折中

8、方案,19 4 9年欧洲学院(College of Europe)在比利时布鲁日建立。19 7 6 年,欧洲大学学院(Euro-peanUniversity Institute)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正式建成,首批有7 0 名学生人学。9 J188和欧洲学院相似,欧洲大学学院仅招研究生,课程设置以聚焦欧洲历史和发展的人文学科为主,但其师生规模更大,授课层次更高,资金预算也更充足。10 13 2-13 6 时任意大利总统称之为“迈向欧洲共同遗产的第一步 9 J188在争论和探索中,建立一所综合型“欧洲大学”的计划偃旗息鼓,但教育在欧洲一体化的作用从2 0 世纪50 年代起逐渐受到重视,促进欧洲高校师生

9、流动与合作也逐渐成为欧洲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19 6 0 年,欧洲高等教育和研究理事会(European Councilof HigherEducation andResearch)成立,并在19 6 5年连续采纳两项议案支持欧洲高校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二、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发展困境第2 期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9 7学生和教师流动,但未确立具体的方案和制度。10 14 9-50 此时欧共体的合作还主要局限于经济和技术,很少涉及教育、文化等内容。2跨域交流阶段(2 0 世纪7 0 一9 0 年代)1974年欧盟教育委员会成立,

10、19 7 6 年发起促进欧洲高校跨国合作的“行动计划”(T h e A c t i o n Pr o g r a m m e)。19 8 7 年“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正式启动,该计划致力于全面推进欧洲师生的跨国跨校交流。自此,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建设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球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领跑者。从19 8 7 年到19 9 7 年,每年参加“伊拉斯谟计划”的学生从3 0 0 0 余人增长至10 万人。11为促进跨域交流的顺利进行,在“伊拉斯谟计划”之外,欧盟委员会还组织了一系列其他项目,如聚焦大学和企业合作的“彗星计划”(Commett),关注中东欧大学合作的“坦帕斯计划”(T

11、empus),关注学生语言技能的“语言计划”(Lingua)等。10 j92通过跨域跨校交流提升青年的欧洲认同成为这一时期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建设的主导思想。但是,在师生流动提高的背后,学历认证和学分转化仍是制约高校进一步交流的主要障碍。据统计,当学生交流回国后,有2 5%的学生会遇到学业认证的困扰,有4 0%的学生会遇到学业时限延长的困境。12 1如何进一步打破跨校交流的屏障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建设呕需解决的问题。3一体化建设阶段(2 1世纪初至今)1999年,在欧洲统一经济大市场已形成的情况下,欧洲2 9 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发起了博洛尼亚进程,提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建立

12、一个兼容性强、有竞争力和凝聚力的欧洲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逐步从单一的跨校交流合作走向全域融合。自2 0 10 年“欧洲高等教育区”正式成立以来,共有4 9 个国家加人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与传统的欧盟治理模式不同,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采用了政府间的合作模式。签约国每两至三年举办一次教育部长会议,分析总结本国经验、制定优先发展事项、发布宣言或公报。13 博洛尼亚后续小组(The Bologna Follow-upGroup,简称BFUG)作为管理机构,负责筹备部长会议并监督各国落实的情况。14 博洛尼亚4 9 个签约国和欧盟委员会为博洛尼亚后续小组的正式成员,欧洲理

13、事会和其他7 个跨国组织为博洛尼亚后续小组的咨询成员。14 历经2 0 多年的发展,欧洲高等教育在多个领域进行了结构性变革,逐步确立了本硕博三级学位体系,学分转换、文凭补充、质量保障、专业资格认定等各项制度也日益完善。6 这些改革有效地弥合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差异,为师生在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流动创造了灵活空间,也为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地缘为基础,以经济为助推,欧洲高等教育经历了深刻变革,从单一的跨校交流走向全方位交流,从欧盟主导走向多元参与。但在变化多端的98国际形势和日益积累的内部矛盾冲击下,欧洲高等教育在趋同发展的背后也隐现出多种矛盾。1

14、治理层面:欧盟角色的争议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作为政府间合作的典型模式,最初被视为对抗欧盟的一种尝试:许多签约国并非来自欧盟,其决策过程不是通过强硬的法律制定,而是在各签约国自愿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基准,采用相互监督和学习的方式将最佳实践分享到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共同目标。13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欧盟影响力与日俱增,博洛尼亚后续小组主席即由欧盟主席兼任。欧盟委员会是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正式成员之一,有权参与会议的召开和政策的制定。14 1其次,欧盟委员会还通过提供资金支持 15,领导其他欧洲项目和资助相关专家团队、协会来增加自己的话语权 16 J87-88。例如,建立于布鲁塞尔

15、的E4团队既是欧盟委员会在高教领域的合作团队,协助其完成调研和报告,同时也是博洛尼亚后续小组的咨询小组成员。16 9 0-9 2 在这种结构组织下,学者们担心欧盟委员会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观察者和建议者,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掌舵人,并按其意愿推动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15-16 与之相应,各成员国的权力受到了巨大挑战。在2 0 0 5一2 0 18 年的历届博洛尼亚部长会议上,成员国部长的参与权重整体呈下滑趋势。17 在治理矛盾的冲击下,欧洲认同和欧洲高等教育的一体化改革也面临重重危机。2理念层面:欧洲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矛盾欧洲认同是塑造欧洲模式的核心观念,也是推动欧洲一体化的重要

16、基石。德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哈贝马斯指出,不同于以特定语言、文化为基础的民族认同,欧洲认同并不是先天的,而是诞生于公共领域,以抽象的整合方式不断被塑造。18 教育是增强民众欧洲认同的重要载体,高校不仅是教育场所,也是文化机构和政治社会化机构。19 119 9 9 年博洛尼亚宣言明确提出要将欧洲维度融人各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鼓励学生跨国交流。大量研究表明高学历、有跨国流动经历的学生持有更加开放和国际化的社会观,对多元文化和民族的接受度更高,也更认同自己的欧洲身份。2 0-2 1以各种合作项目和交流项目为落脚点,老师、学生以及其他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不自觉地加深了对欧洲他国文化的理解,建立起一个共同

17、团结、互惠互利、和“外部他者”区分开的想象社群。19 欧洲认同的本质不是同化不同文化,而是在尊重多元文化和民族国家独立性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规范和广泛的团结性。18 1然而,构建欧洲认同和尊重多样性之间势必相互制约。为了维护国家认同和独立性,欧洲高等教育区签约国仍保留了本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性,没有将其完全发展成欧洲模式。10 2 50 博洛尼亚进程和欧洲高等教育区所倡导的核心高等教育理念,如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独立的学生社团等并未在所有签约国和高校落实。例如,2 0 16 年土耳其政变导致150 0 名高校院系负责人离职,以及2 0 18 年匈牙利关停中欧大学等都反映了国家意志与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18、的矛盾。从外部环境来看,经济危机和移民危机加剧了欧洲各国间的矛盾和分裂,民众对欧洲一体化的不满与日俱增,公认的欧洲价值理念,如民主、多元化等不断受到质疑。如何通过非强制性手段在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高校层面和国家层面有效构建欧洲意识、倡导欧洲教育理念已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3实践层面:趋同走向中的差异在实践层面,以构建一个灵活兼容、开放协调且具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目的,欧洲高等教育在学籍划分、学分互认、质量保证、学生流动等方面进行了多个结构性变革,不断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互通融

19、合,走向一体化。但在具体的落实中,差速发展深嵌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欧洲高等教育区签约国及各高校对欧洲框架和标准的落实呈现参差不齐的局面。在质量保障方面,新的质量保障标准落实缓慢,学生处于边缘化的参与地位,签约国之间互信不足,仅有少量的国家允许本国之外的机构对本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2 2 7 0-7 8 在资格认证方面,大部分签约国尚未落实学历自动认证,对难民以及类似人员的学历认证和继续教育需求并未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落实。2 2 8 4-8 8 在跨国交流方面,2009年博洛尼亚部长会议提出,到2 0 2 0 年至少要让2 0%的大学毕业生于在读期间内有出国学习或培训的经历。但从2 0 2 0

20、年发布的实施报告来看,仅有4 个国家(安道尔、卢森堡、塞浦路斯和荷兰)的输出型流动率超过了2 0%,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平均输出流动率约为9.4%。2 2 13 6-13 7 短期学分流动远大于学位流动,且流动的学生大多来自中产以上家庭。2 3 在学生培养方面,现行的大部分课程改革聚焦于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忽视了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团队合作等软技能的培养。2 3 近年来,不同学历背景毕业生的收人差距慢慢缩小,过度教育(over-qualification)现象严重:在近一半的欧洲高等教育区国家中,有四分之一的大学毕业生从事与其学历不匹配的工作。2 11-115伴随着欧盟内生权力和各签约国自主意识的

21、不断碰撞,以及欧洲认同危机的爆发、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差异化、非均衡发展已成为欧洲高等教育的典型特征,欧洲高等教育区只实现了“表面的统一”(facade conformity)。2 4 1 2 0 16 年英国脱欧使欧洲区域一体化再次遭受严重打击,反一体化、极右翼势力、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浪潮兴起,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面临多重考验。面对欧洲内忧外困的局面,2 0 17 年9 月2 6 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索邦大学发表了题为新的欧洲倡议(NeInitiative Europe)的演讲。马克龙指出文化和知识把欧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构建新的欧洲大学网会成为教育创新和卓越发展的动力。8 16 该演讲发表

22、后,欧盟委员会随即发表了题为欧洲大学网络(Netork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的报告,提出要增强欧洲高校的战略性合作,建立欧洲大学网络。E816-17“欧洲大学”倡议成为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又一标志性创举,被誉为“未来大学模式”。3 1治理革新:顶层推进下的联盟合作不同于博洛尼亚进程的政府间合作,“欧洲大学”倡议本质是一个由欧盟领导、多个高校联盟组成的超级网络,每个联盟包含大概7 所来自不同国家的高校。3 目前,共99三、“欧洲大学”倡议的发起与革新100有4 4 所高校联盟,超过3 4 0 所高校参与了“欧洲大学”倡议。2 514 年内每个高校联盟可从“伊拉

23、斯谟计划”项目获得14 4 0 万欧元资金支持。2 5 此外欧盟复苏基金(Recoveryand Resilience Facility)、欧洲结构化和投资基金(the European Structural and Invest-mentFunds)、投资欧盟基金(InvestEUFund)还会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3 1除了担任投资主体,欧盟还负责定期检测和审查各个高校联盟的运作,对其阶段性成果和在教育、科研、社会领域的影响力进行调研,探寻解决潜在问题的对应策略,以确保整个项目的平稳推进。2 6 12 0以“创新、持续、包容合作、汇集资源”为行动导向,每个高校联盟都形成了自己的治理框架。一般

24、而言,最高治理机构由理事会(Governing Board)、成员代表大会(G e n e r a l A s s e m b l y)或校长大会(RectorsAssembly)担任,负责制定联盟的政策、发展愿景和长期战略。在最高治理机构之下,副校长或其他高层领导组成指导委员会(或执行委员会/董事会),负责指导和协调联盟的具体活动。联盟的日常管理和战略实施由项目管理团队或秘书处/办公室负责,此外还有其他团体,如学生会、咨询机构、当地社团提供支持和指导(见图1)。在顶层推进和联盟参与的治理模式下,不同类型、拥有不同发展目标的高校以及其他机构广泛参与其中,提升了自下而上的参与度和推动力。同时,高

25、校本身的自主权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保障,一方面高校可以选择加人对其有利的联盟,另一方面高校资金的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减少了对国家财政补贴的依赖。8 2 3 这样的合作模式有效避免了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国家层面和欧洲层面的冲突,强化了高校之间的共性,促使有相似背景和特征的院校更紧密地汇聚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流通。面对新冠疫情的爆发,欧盟委员会对参与“欧洲大学”倡议的114 所高校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8 0%高校表示会和联盟积极分享经验,6 0%高校认为参与联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疫情挑战。2 8 12理念革新:“知识三角”框架下的认同构建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不仅涉及高校资源的灵活流动和高校体系的整体

26、建设,也映射出高校与区域的共生发展关系。伴随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和全球化的推进,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突出,它不仅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核心平台,也是提升区域认同的重要载体。但从欧洲的整体情况来看,欧洲认同争议不断,欧洲高校的教育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大脱节,大部分高校的研究都未能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实践创新有效结合。2 9 鉴于此,“欧洲大学”倡议提出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提升欧洲共同价值,增强新生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战略发展和监督理事会成员代表大会指导和协调指导委员会项目管理团队管理和落实大会秘书处项目包结构学生委员会其他机构咨询机构当地社团图1高校联盟治理框架来源:Esterma

27、nn,2021 27公私合作第2 期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10 1代的欧洲认同;二是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欧洲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高校在经济、就业、文化和社会福利中的作用。8 J17-18在此目标的支撑下,“欧洲大学”倡议不以增强各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同质性为主要目标,而是强调在“知识三角”指导下通过增强区域合作和资源流通来提升欧洲认同。和“三螺旋”理论(政府-高校-产业)一样,“知识三角”理论也强调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但与“三螺旋”理论主要关注国家和地方创新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不同,“知识三角”主要采用以活动为导向的方法来推动教育、研究和

28、创新三个领域的关联,从而达到管弦乐协奏的理想效果。3 0 1从教育和研究的双向关系来看,教育为研究提供必备的技能和人才输入,研究活动也反过来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从教育和创新的双向关系来看,教育通过培养消费者和生产者推动创新发展,同时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也会推动教育的发展;从创新和研究的双向关系来看,创新促进研究的进步,前沿的研究成果又为创新提供新的助力。3 1 研究、教育、创新之间,两两互动,通过各种活动和平台紧密合作(图2)。高校为产业提供合同研发服务大学衍生企业和学术创业学生跨区域、跨区域流动知识与技术转化办公室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研发成果应用于仓研究导向教学或问题导向学习研究创新

29、推动研发知识产权开放科学/开放创新平台新技术推动教育发展教育(学术)培训项目,如聚焦产业博士项目、案例学习等提升竞争力的活动,如商业计划制定、管理等图2 知识三角模型来源:Soriano,201031和Unger,2020 2在研究、教育和创新三者联动合作的背景下,高校的社会功能,或公民大学的概念日益突出。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高校须尽可能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其研究和教育成效不仅根据数量和卓越性来进行评估,还要考虑其社会意义,如为人口老龄化、可持续能源生产、智能移动等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方案。3 2 1为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功能,打造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欧盟委员会提出:参与“欧洲大学”倡

30、议的联盟高校,一要建立起长期的战略合作,尽可能地将教育、研究、创新结合起来以推动各层级院校的融合发展;二要建立跨域校园并提供联合课程,让所有师生实现物理和虚拟的无创新培养技能型消费者,培养技能型员工,让他们成为创新产品推动生产流程的和服务的早期接受者创新102缝流动;三要组建跨领域、跨国家、跨群体的合作团队,共同应对欧洲重大问题。8 18 通过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合作模式,高校与区域关系日趋紧密,来自不同区域的公共部门、研究中心、民营商业和高校互惠共生,不同领域的人们也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欧洲凝聚力进一步提升。3实践革新:基于挑战的教育促进学生跨国交流一直都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在

31、前期成果的基础上,欧盟委员会提出了让学生流动率达到50%的宏伟目标。2 6 19 为实现此目标,欧盟委员会表示将继续推进联合学位和欧洲学生证的实施,落实高校联盟的合法地位,保障学生线上线下流通更加便捷有效。3 3 12 此外,欧盟委员会还提出通过“基于挑战的教育”(c h a l l e n g e-b a s e d a p p r o a c h)来促进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展开跨学科、跨界合作,共同应对欧洲当前社会问题。F35“基于挑战的教育”主要包含三个实施步骤:首先,参与者(教师、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一些宏观社会问题中选定一个具体可实行的研究问题,并厘清解决该问题面临的挑战

32、和解决措施;其次,将主要问题拆解成若干指导问题并探索解决每个指导问题所需要的活动和资源,找出整体解决方案;最后,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在真实的情境中落实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整。3 4 I以参与(engage)、调查(investigate)和行动(act)为基本实施框架,“基于挑战的教育”有以下特点:聚焦全球热点议题,落实当地情况;集创新型和创造性于一体,积极应对真实情境中的挑战;借助先进的技术方式和灵活、跨学科的设计方案促进学生、学者和非学术人员协同合作,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3 4 与“基于问题的教育”“基于项目的教育”一样,“基于挑战的教育”也旨在培养参与者发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33、能力,但其并不是仅呈现一个解决方案或成果,而是强调将问题的解决方案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其社会参与者的范围更加广泛,也更加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和协作共进的学习体验。3 5 在此教育实践的指导下,欧洲创新大学联盟(ECIU)率先搭建了创新平台来鼓励学生、教师、研究者以及企业和公共组织代表共同解决实际挑战。ECIU由13 所主要来自欧洲各国的高校组成。这些高校或其他相关合作者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发起和组织不同的挑战项目,并面向联盟内的所有高校招募参与者,组建跨学科国际团队。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可选修ECIU提供的微课程(micro module)来提升自已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完成之后会获得相应

34、的学分。将实践和学习有机结合,传统先学后用的教学原则被打破,学生在边学边用中不仅获得了跨界跨境交流的机会,对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也有了更加深人的了解。以联盟为轴心,以知识三角为理论导向,以不同挑战项目为平台,欧洲高等教育的合作壁垒进一步被打破,跨界跨域交流不断加强。欧盟理事会形容“欧洲大学”倡议是顺应社会变化、促进跨机构合作的颠覆性进步,为欧洲教育区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活力和鼓舞人心的愿景。2 6 T3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四、余论第2 8 卷纵观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欧洲高等教育经历了从建立一所跨国综第2 期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

35、议10 3合大学的争议到构建一个统一兼容的欧洲教育体系的实践。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不是让不同体系、不同层次的高校走向同质化的发展道路,而是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自身特点,实现优势互补、求同存异的共同发展。“欧洲大学”倡议建立了以高校联盟为合作主体的治理体系,推动了高校与社会的纵深合作,打造了多元交流实践平台。在不断改革突破的过程中,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呈现以下特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整体推进;统一目标与多元发展并存;学生的主体性日益突出;高校的社会性愈加显著。学者简奈特(Jane Knight)指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主要依赖于三个路径:以具体的策略和项目为主的功能路径,以政府决策和协商为核

36、心的政府路径,以及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路径。7 18-2 0 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表明,三种路径需互相协作,共同扩展高校的合作面,提升区域高校的整体实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区域次生中心逐步形成、跨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和新学科集群快速发展。3 6 但圃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性,以及一体化机制的缺位,我国的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仍处于较浅层面,没有进人制度化、全域化的阶段。3 7 借鉴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的经验,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发展需立足长远,加强教育和其他领域的联动合作,共建和谐共生的区域环境。首先,各级政府要明确自已的角色定位,坚持顶层设计和底层参与的有机结合。中央

37、政府应有的放矢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完善市场与政府合作体制,为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与发展扫清壁垒,打通人力资源流动的绿色通道。地方政府要积极寻求双边或多边区域政府间协同治理之道,从“内向型行政”转向“区域整体行政”,创新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行政组织。3 8 1同时,政府也要简政放权,以多种形式培育社会各方的参与力量,厘清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的权责关系,提升高校办学自主权与社会组织者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其自下而上的能动性和社会影响力。“欧洲大学”倡议革新了政府间合作模式,以高校联盟为主体创建“欧洲大学”网络,不断拓宽高校的合作面,提升欧洲高校的整体实力。我国在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中也应重视跨域高校联盟

38、和协会的推动作用,鼓励各成员高校借鉴先进的办学经验,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配置与共享,推动高校、区域的良性互动。其二,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区域认同。区域差异是束缚区域化发展的重要阻力。欧洲高等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确立了欧洲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欧洲各国高等教育的结构化改革,为师生的无缝衔接和资源的顺畅流通奠定了基础。建立透明、公开的交流机制,形成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体系,促进不同区域师生的相互流通以及科研创新的深度合作,积极培育独立的社会监督机构,是高等教育区域化的应然之举。高校要和企业、政府、公众等相互补充,形成多层次、多方位

39、的协同发展,以合作为载体,以制度为保障建立一个融会贯通的区域交流体系,不断强化区域认同,构建“命运共同体”。其三,实施面向社会的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欧洲大学”倡议中所提倡的“知识三角”模型和“基于挑战的教育方法”都强调了现代大学必须要立足现实、104走向社会。为更好地服务区域建设,高校要坚持开放办学,着眼社会需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融人教育各环节,打破专业壁垒,重视学生“软技能”的提升和跨学科应用能力的提高,以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区域建设中,培养符合社会建设需要、德才兼备、敢闯会创的时代新人。参考文献:1 UNESCO.Knowledge-driven actio

40、ns:transforming higher education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 M.Par-is: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e.2022:55.2 温才妃。高等教育现代化前提是区域化N中国科学报,2 0 0 2 12-2 2(7)。3 PAGLIARELLO M C.Higher education in the single market between(trans)national integrationand supranationalisation:exploring t

41、he European universities initiative JJ.Journal of EuropeanIntegration,2 0 2 2,4 4(1):14 9 16 4.4 谌晓芹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博洛尼亚进程的结构与过程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6):92-100.5魏丽娜。“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欧洲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管理框架及其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9(3):119 12 8.6 刘爱玲,褚欣维。博洛尼亚进程2 0 年: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过程、经验与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9(3):16 0 17 0.7J KNIGHT J.Th

42、e concept and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regionalization MJ/KNIGHT J,WOLDEGIORGIS E T.Regionalization of African higher education:progress and prospects.Rot-terdam:Sense Publishers,2017:11-28.8J GUNN A.The European universities initiative:a study of alliance formation in highereducation MJ/CURAJ A,

43、DECA L,PRICOPIE R.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challengesfor a new decade.Cham:Springer,2020:13-29.9 PALAYRET J M A,SCHREURS R.A university for Europe prehistory of the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in Florance(1948-1976)MJ.Rome:Presidency of The Council of Minister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

44、d Publishing,1996.1oJ JOHN SK S.Education and solidar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s lost spirit M.Cham:Palgrave Macmillan,2021.11 BENEDICTIS L D,LEONI S.Gender bias in the Erasmus network of universities J.AppliedNetwork Science,2 0 2 0,5(1):12 5.12 TEICHLER U.Changes of ERASMUS under the umbrell

45、a of SOCRATES J.Journal of Studies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1(3):201-227.13J LANGE B,ALEXIADOU N.New forms of European Union governance in the education sector?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open method of coordination JJ.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Journal,2007(4):3 2 13 3 5.14 EHEA.European Hi

46、gher Education Area and Bologna Process EB/OL.(2 0 2 3 -0 3-2 2 2 0 2 3 -06-01.http:/ehea.info/.15 VOGTLE E M.20 years of Bologna-a story of success,story of failure:Policy convergence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第2 8 卷第2 期欧洲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历程与困境突破:从“欧洲大学”畅想到“欧洲大学”倡议10 5and(non-)implementation in the realm of the Bologna

47、Process J.Innovation:The European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2019,32(4):406-428.16J DAKOWSKA D.Decentring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tisein the Bologna Process MJ/BEVIR M,PHILLIPS R.Decentring European Governance.Lon-don:Routledge,2019:82-101.17J JUNGBLUT J,

48、MAASSEN P,ELKEN M.QUO Vadis EHEA:balancing structural continua-tion and political variety MI/CURAJ A,DECA L,PRICOPIE R.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area:challenges for a new decade.Cham:Springer,2020:391-415.18 赵光锐哈贝马斯的欧洲认同思想评析J国际论坛,2 0 18(3):4 9 54,7 7 7 8.19古明明欧洲联盟政治认同的塑造:以高等教育合作为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6(4):1

49、10-121.2oJ BROOKS R.Higher education mobilities:a cross-national European comparison J.Geoforum,2018(93):8796.21 JACOBONE V,MORO G.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the Erasmus programme:skills and Europe-an identity JJ.Assessment&.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2015(2):309-328.22 European Commission.The Eur

50、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2020:bologna process implementa-tion report R.Luxembourg: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20.23J LOPEZ-DUARTE C,MALEY J,VIDAL-SUAREZ M.Main challenges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mobility in the European arena JJ.Scientometrics,2021(126):8957-8980.24J DANG Q A.U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