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918204 上传时间:2024-04-0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2 00 22 33年年第第11 33期期 论管理 作者简介 苏海勇,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苏海勇 摘摘 要要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全面深入动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技术和各类服务的具体需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刀刃向内,以极大的勇气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重点,以建立地方亟须的人才队伍为依托,以技术攻关、创新创业需求为着力点,以地方政企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需求为切入点,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抓手,放大社会服务功能,激发院校自身潜力,全方位做好社会服

2、务工作,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关关键键词词 地方高职院校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激励机制 基基金金项项目目 2 0 2 1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 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 0 2 1 0 0 5)。近年来,地方高职院校发展迅猛,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从国家示范到“双高计划”,地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成为“当地离不开”的人才蓄水池和创新策源地。一方面,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院校,如何置身于产业振兴、技术创新、人才供应的价值链体系中,

3、实现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在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对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先进性,推动校地融合,实现协同创新,提高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综述(一)从国外来看,各国教育界都在聚焦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教育和高校对经济的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

4、选择中都将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放在首要位置,致力于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拥有稳固、可持续的人才与技术竞争优势。欧盟制定的欧洲2 0 2 0战略明确提出,要推动欧盟各国职业教育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和深度融合。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分别提出技能澳大利亚、技能新西兰的战略,旨在推动职业教育服务技术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共同发展。通过梳理研究,国外专家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社会服务与学校发展的相互促进。部分专家把研究重点放在科技创新上,认为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重要职能,地方和学校是相互输出与合作关系,学校通过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为企业提供员

5、工培训,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职工素质,获得发展空间和社会资助,实现学校和地方的互惠共赢。2.强调人才培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部分专家认为,职业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调整,密切联系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变化,不断进行职业教育的调整,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职业院校的竞争力。3.注重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开放共享。国外部分专家认为,职业院校的边界就是地方和城市的边界,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城市资源要充分共享,倡导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搭建信息互通平台,提出学校要与城市政府互动、与城市产业组织互动,与城市居民互001苏海勇/地方高

6、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动,即实现“大学-政府-企业-居民”互动机制,并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调节机制和文化整合机制发挥作用。(二)从国内来看,产业升级的加快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更迭致使各行各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技能型人才,为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与保持充分就业提供支撑是当前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和使命。1.政策支持引导力度越来越大。2 0 1 5年,国务院印发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强调“深化产教融合,将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2 0 1 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

7、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同步规划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布局,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2 0 1 9年,国务院印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同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2 0 2 0年1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

8、府出台 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具有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生产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校企共同体”。推动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同行同向、同频共振,既是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又是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2 0 2 2年4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 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创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术等工作统筹安排、共同实施”。新法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2.理论研究逐步深入。从2 0

9、世纪6 0年代开始,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围绕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单向思考到双向互动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凸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研究阶段。2 0 0 0年以前,理论研究大多聚焦高职教育的本质特色,从既是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入手,认为高职教育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从发展逻辑上厘清,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属性,引导高职教育从服务经济意识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梳理好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对接关系,满足地区经济建设需要,彰显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第二个阶段,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研究阶段。2 0

10、 0 8年,示范院校建设期间及之后,理论研究大多集中在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上,并从相互依赖、相互条件、相互影响等角度提出了一些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观点,认为区域经济对高职教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又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要想持续发展势必要与地方区域经济契合,与区域经济建立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特别强调高职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专业结构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第三个阶段,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一体发展、共生共荣阶段。“双高计划”启动实施后,理论研究聚焦“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一共识和原则,提出了“城市+大学”的发展理念,主张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校地命

11、运共同体,认为产业升级、城市发展、乡村振兴、企业生产、社会民生、居民生活应当一体推进,主张高职院校根植地方,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局面。3.实践探索与时俱进。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是行业组织,在校企融合、一体发展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国家战略方面,从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到政策引导,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政、校、企、行协同推进的创新工作发展格局。同时,在参与主体方面,不仅着重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统筹地位,也强调学校与企业在其中发挥的主体作用,促进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整合

12、思维、人才、技术技能、设施设备等要素。在教学改革方面,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101苏海勇/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的紧密对接。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理念,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将职业能力作为主线,将工作任务作为导向,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通过梳理国家政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实践上不断成熟,呈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由偏重教育领域,到更加注重学校和地方联动发展。校地融合不是教育一家的事,而是产业和教育的两大领域融合发展和相互促进。二是由偏重学校探索到充分发挥学校

13、和企业两大主体作用,校地融合,必然要求学校和企业的协同。三是由鼓励形式创新,到更加强调内涵发展和制度创新。校地融合不仅涉及教育布局和产业结构考察等宏观方面,还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育组织形式和服务供给的多样化等微观视角。综上所述,不论国外,还是国内,高职教育融入地方发展,高职院校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行同向、同频共振,是业内共识,是服务国家战略、支撑产业发展所需,围绕发展特征、实现路径、机制创新、范式推广、评价体系开展研究和实践,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二、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规模扩张、内涵发展、特色彰显的发展阶段,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

14、新征程。地方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政府举办,在学校外部治理、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政拨款、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科技服务等方面,与地方政府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学校的改革发展需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对学校有着较高期待。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要突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立足地方、服务区域,促进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有效契合,着力打造一批服务和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集群,倾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积极培养能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地方良性互动,与城市深度融合,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有利

15、于拓展校地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校地融合的本质在于促进新旧动能的转换,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高职院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校地融合需要向更高的维度发展。职业学院要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文化传承等要素间的契合点上通过制定融洽的整合机制、确立明确的目标、建立合作平台等途径实现职业学院与所在区域的良性协同发展。只有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的高度,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和类型特征,系统研究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内涵要求、实现路径、保障措施、评价体系和范式扩广,才能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开放和服务意义、做好办学定位、拓展发展空间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16、二)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在校地融合上的实践探索。高等学校在服务城市发展中具有五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高职院校也不例外。服务社会既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坚持校地融合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人才供给、教育生态、合作途径、服务能力等方面有着极强的现实指导性,通过统筹推进专业结构调整、深化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技术研发和职业培训能力、完善学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等,总结推出一批融入区县发展战略、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共建共享培训基地、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

17、验,为高职院校实现校地融合发展提供实践上的借鉴。(三)有利于优化高职院校的外部发展环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职院校发展提供产业基础、物质条件和发展环境。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好互动关系。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行业产业的结构调整伴随企业产品的升级,对当前人才结构、能力和水平的要求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和方向以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使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从而让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职业的变更与产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身份转变和能力需求。加大这方面的理论研

18、究和实践探索,可以有效推动地方政府把职业教育发展放到更加突出地位,201苏海勇/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有效调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拓展高职院校发展空间和环境。同时也可以有效推动高职院校更好地契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审视和规划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思考和谋划学校的发展思路和办学特色。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学院可以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提高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让企业对其培养的人才满意。职业教育要立足于服务社会,形成良好的供需关系,从而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四)有利于促进校地融合成熟范式的推广应用。职业学院承担着

19、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符合区域所需人才的重要职责。由职业院校牵头与所在区域共建校地融合发展基地,可以充分利用职业学院的人才与技术资源,围绕区域人才培养和技能发展的企业需求,随时进行迭代更新,为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由于供给和需求动态平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从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相互促进的关系,探索校地融合的经验和做法,既适应于发展规律,又符合辩证法思维。因此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探索规律性的认识、通用性的措施、长效性的机制,举一反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体制机制和评价标准。(五)有利于加快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深度对接的产教融合

20、新格局。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校地融合的重要举措,这决定了职业院校是支撑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要素“供给侧”。借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维,引导高职院校坚持“服务、融入、引领”的理念,强化与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职教育由发展方式向提升质量、凝聚特色转变,促进人才供给链与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让职业教育“接地气、有活力”,更好融入区域发展。三、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既要全面深入动态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技术和各类服务的具体需要,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要刀刃向内,以极大的勇气改革管理体制,

2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放大社会服务功能,激发院校自身潜力,全方位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为重点,通过培养大量适合当地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是推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在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中,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划纳入地方产业发展规划,对于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与“工业园区”同步建设,探索教育、城市、产业、城市、教育一体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成为高职院校的普遍

22、共识,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则是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和外在表现。一是要解决好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引导专业群的建设应从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审视该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全方位对接地方、融入区域、支撑产业的专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趋势而迭代更新的机制,加强对专业和产业的适应性分析,紧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调整专业定位,提升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耦合度,深度挖掘人才链和产业链的耦合关系,以专业群建设带动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专业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专业的匹配度。二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学院教

23、育教学体系实际情况,将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根据企业需求培育人才、通过企业实践教育人才,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破解行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高水平劳动者“用工荒”这一问题,则需重点强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面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推进专业群建设适应新技术引发的快速职业迭代,发挥集聚效应。突出人才培养的先进性,瞄准产业发展或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实施教学内容,把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对接生产过程推进教学改革,将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转化成教育

24、资源,改造我们301苏海勇/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的教学。三是围绕企业标准,重构“岗课赛证”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企业证书要求,通过推进1+X证书有机衔接,开展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多元协同考证课程体系。将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课程标准深度融合,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对接,达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相匹配,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形成课证赛岗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培养人才质量。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打造“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三阶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专业课程提升和职业技能标准提升的“共同成长”,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共同成长”,确保教学过

25、程和生产过程相统一。(二)以建立地方亟须的人才队伍为依托,通过打造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教师队伍是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高职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一批能够胜任社会服务工作的人才队伍。一是搭建平台,打造人才聚集地。联合本地行业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搭建多元化的人才发展平台。以学校优势专业(群)为重点,灵活使用候鸟专家、双休人才、海外工程师,邀请有海内外高校、大企业(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学术大师、技能大师来校工作或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聚集优秀社会服务人才。二是探索“教产

26、岗位互通、专兼教师互聘”培养模式。优化校企人员互派互聘机制,推行“教产岗位互通、专兼协同发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模式,构建专兼教师协同发展共同体,设立“双师生产岗”“双师教学岗”,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开发专业培训课程,着力培养“教练型”名师,重点培养行业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加强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造就一批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的“教练型”名师和精英团队,建成一支结构科学合理、教育理念先进、教学能力卓越、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三是实施教师进企业实践计划,提高教师的实战能力。定期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或政府部

27、门、相关单位挂职、顶岗,深入开展实践锻炼,发挥教师专业特长,积极参与企业转型发展、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三)以技术攻关、创新创业需求为着力点,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着力改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的问题,研究把握产教融合新特征,将产业的科技发展趋势等先进元素融入专业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过程,共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应对新技术的革命、共同建设技术技能积累创新共同体、共同传承和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打造产学研校企合作新高地。一是要联合地方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聚焦地方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地方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建立以共建专业、共同

28、开发课程、共同打造师资、共同研发、共享发展成果为支撑的校企一体化育人机制。深入开展产业人才需求调研,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法等进行重构,实现专业和产业融合对接,形成“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术式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模式。二是完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依托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推进专业的交叉复合升级,服务地方产业升级和发展,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兼具产品研发、工艺开发、技术推广、大师培育功能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遵循“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的科技创新资源信息,构建先进的科学技术与

29、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各种服务。三是围绕人才就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大学生创业项目。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学校必修课体系,开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选聘大国工匠、技术技能专家、创业成功人士等到职业院校兼职或挂职,承担专业课程,教授创新和创业课程或担任创业导师。推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发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赛事活动作用,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后续跟踪支持。(四)以地方政企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培训需求为切入点,通过打造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的“金招牌”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职院校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还承担着提

30、升地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任,应主动承接相关业务,发挥好辐射功能。一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等继续教育401苏海勇/地方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培训。依托高职院校组建区域性、跨行业的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重点建设公共培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充分挖掘现有考核基地、培训基地的培训项目,不断拓展培训领域,建立专业的培训队伍,开发实用的“课程包”资源,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要依托专业人才资源,面向社会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打造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二是做大做强成人学历教育。成人学历教育是高职院校继续教育的主要业务,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

31、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终身学习已成为普遍共识。面对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应采取网络教育、自考教育、开放教育等形式,联合本科院校,面向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工厂员工招生,扩大成人学历教育办学规模,提升当地人力资源的整体学历水平。三是要做好社区教育。强化社区教育养教结合、特色文化建设,开展党史进社区、红色文化、科普教育、民宿文化艺术、智慧生活、老年教育等特色文化活动,发挥学校在体系、师资、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具有“社会化公共形象、标准化管理配置、品牌化教育体验”特色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五)以激发内动力为抓手,通过改革管理体制、理顺运行机制助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职院校的管理体

32、制和运行机制十分重要,一些院校之所以社会服务工作有声有色,根本原因就是有一套能够激发广大教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是要在管理体制上大力改革,建立社会服务的专门机构。对内统筹社会服务各类资源,做好社会服务的管理工作,对外联络对接各类社会需求,从而系统性地推进社会服务工作。二是要做好政策配套,理顺运行机制。通过出台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与发展社会的文件,加大社会服务能力的考核比重,配套推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工资、二级管理、科研创新等改革,引导广大教师在产业转型升级中找准发力点,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落脚点,聚焦专业服务面向,增强社会服务的主动性。三是要加强市情研究。建

33、设职业教育与城市融合发展研究院,围绕“城市+大学”“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技能培训与职业生涯”“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服务乡村振兴”等领域,开展专题研究,发挥智库作用,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参 考 文 献】1 葛道凯.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提质增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2 1(1 2).2 党婧.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研究 基于山西省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2 0(6).3 郝天聪.长三角地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挑战与改革思路J.业技术教育,2 0 1 9(4).4 熊贵营.苏州高职教育服务地方

34、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贡献度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 0 2 0(5).5 朱德全.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2 1(5).6 吴一鸣.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 0 1 9(1 8).7 吴岳军.地市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化”战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1 5(2 1).8 张海娟.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 0 1 7(2 4).(上接第5 9页)【参 考 文 献】1 安俊杰.试论新时期的张家口人文精神J.河北北方学院

35、学报,2 0 0 7(5).2 邹统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精神价值的锚定与具化机制探索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6).3 郭亚玲,张勇,江雪,吕爱爱,杨安琪.基于张家口地域文化视角的医学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以河北北方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为例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3).4 孙程芳.呼包鄂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J.内蒙古农业 大 学学 报(社 会科 学 版),2 0 2 2(2).5 周霞.区域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2(1).6 陈世盛,赵竞.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实现路径以三明市“闽学文化”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0 2 3(2).5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