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教学目的一、进一步了解历史和文学名著左传。二、学习古人的临危受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三、学习烛之武的机智善辩的外交辞令。四、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增加感性知识,积累文言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教学重点掌握“封、之、其、以”等文言词语的用法。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的层层递进的外交辞令。教学课型及方法:讲读教学课时:2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了解作者作品。3.了解历史背景。4.齐读课文。5.翻译全文。一、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是理解、熟悉文言文的常用实词、虚词和句式。其学习方法是:1.多朗读2
2、.多背诵3.勤做练习4.勤查工具书二、作者作品简介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但由于文献不足,迄今尚无定论。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的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
3、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它的散文艺术趋于成熟完善,达到了它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标志着史家之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事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寥寥几句,就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三、时代背景简介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了楚,结果城濮
4、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又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秦晋围郑形势图:四、齐读课文五、质疑提问。点释难点,详释重点(第三段)六、试译、范译本文。第二
5、课时要点:1.分析文章结构层次2.分析文章写作特色3.巩固练习(一)分析文章结构层次(难点)课文按故事情节分为四段(详情见教参)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欲扬先抑,提出问题(动之以情)亡郑益晋,无益于秦(晓之以弊)保存郑国,有益于秦(诱之以利)晋国忘恩,不可信任(激之以气)晋国无厌,必损秦国(导之以势)4.晋师撤离(二)简析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
6、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课文既表现了烛之武能言善辩、洞察天下大势、善于运筹的外交能力,又赞扬了他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主题来看,文章也反映了春秋时代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1.义士:佚之狐的推荐就是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外交才能,“师必退”的“必”字是对烛之武的极高评价
7、。七十岁方得重用,在大是大非面前,烛之武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也足以说明他是一位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之士。2.勇士:两国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深入敌营,面对强秦,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形象。(三)分析写作特色:1.伏笔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
8、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子犯请击之”,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
9、艺术感染力。3.详细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四、解析重点:1.古今异义词: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今常为一词,一般尊称别人的妻子。)亦去之(去,离开。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使的人。今常用于出门时所
10、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句意: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的缺少的资粮)。2.一词多义封:既东封郑(做疆界,使成为疆界,动词)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一事)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君知其难也(这件事,代词)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助词)以其无礼(郑国、代词)以:以烦执事(拿,介词)以乱易整(用,介词)以其无礼(因,介词)3.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既东封郑(东,方位名词作状语,东面。句意是:已经使郑国成为东边
11、的疆界)。既东封郑(封,名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句意是:已经使郑国成为东边的疆界)。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句意是:晋军驻扎在函陵)。4.古汉语特殊句式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以乱易整,不武(“不”表否定判断句。句意是:用对待散乱的军队来代替对待整齐的军队,是没有武德的)。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佚之狐言于郑伯(介宾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省略句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答应了他)。敢以烦执事(“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表“亡郑”这件事,句意是:怎敢拿此事麻烦您)。五、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练习 2.完成阅读基础训练。【教学后记】 两课时比较紧张。主要是“点释难点,详释重点(第三段)”这一节内容就要占用一节课。学生学习本文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介绍性的内容与分析性的内容要尽量从简,不能过详,否则,时量不够。【注】春秋笔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