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专项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4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把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们会因争夺食物而导致其中一种逐渐死亡。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B捕食C合
2、作D共生2、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A草兔蛇鹰B草兔蛇鹰细菌和真菌C猫头鹰蛇鼠草D阳光草鼠蛇鹰3、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B北极苔原生态系统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4、如果想了解延边州中小学学生的睡眠情况,通常采用最好的方法是A观察法B调查法C实验法D探究法5、昆明市某中学移栽了一棵上百年的银杏树进校园,影响这棵银杏树生存的生态因素是( )A水、阳光、空气B生物因素C校园里所有植物D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6、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曲靖麒麟公园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C昆明滇池D山坡上的羊群7、下列选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A荒漠生态系统B草原生
3、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8、下列各项可以看作生态系统的是( )A生物圈中的植物B森林里所有的鸟C池塘中所有的鱼D原始森林9、牦牛是世界上除人以外生活在海拔最高处的哺乳动物,其皮厚、表面积小,适宜保暖;体侧及下部毛密而长,可御寒防湿。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环境影响生物B生物适应环境C生物影响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湿地生态系统被称为“绿色水库”B森林生态系统有“地球之肾”之称C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组成D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第卷(非选择题 6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在生态系统中的_和_沿着食物链和食物
4、网流动。2、自然界中共生现象是很普遍,那么地衣是_和_共生在一起形成的。3、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特点是_。4、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来源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量最终来源于_。5、生殖是指生物产生_和_繁衍的过程。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森林能净化空气,说明了植物对环境会产生影响。(_)2、植物不进行呼吸,只有动物才需要呼吸。(_)3、湿地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_)4、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_)5、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全部。(_)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1、亮亮同学在探究“光对鼠妇
5、生活的影响”时设计了如下的实验。(1)该实验的变量是_。(2)该实验应如何提出问题_。(3)实验步骤:在一个铁盘内放入一层潮湿土壤以横轴中线为界,盘上左侧(甲组)盖不透明的纸板,右侧(乙组)盖透光的玻璃板(如图)。在盘内形成_和_两种环境。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右侧中央也放_只鼠妇,静置2分钟。观察统计,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甲组和乙组的鼠妇数目,统计10次,分别计算出甲组和乙组统计数据的_,这么做的目的是_。(4)预测结果甲组(暗处)的鼠妇数量_,乙组(亮处)的鼠妇数量_。(填多或少)(5)实验结论:_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_的环境。2、在探究“水分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你怎
6、样设计实验方案?(1)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干燥的纸盒内,一侧放入_的土壤(实验组),另一侧放入_的土壤(对照组)。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分布情况。鼠妇向潮湿的土壤一侧移动,说明鼠妇的生活需要_。(2)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在干燥的纸盒内放入潮湿的土壤,纸盒的一侧盖上玻璃板,为_组,另一侧盖上纸板,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分布情况。鼠妇向纸板一侧移动,说明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A【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详解】“把大小两种草履虫放在一起培养,它
7、们会争夺食物,其中一种会死亡”。原因是大小两种的草履虫之间相互争夺氧气、有机物和生存的空间,在竞争中弱势的一方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发育不良,最终导致死亡,因此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关系,A符合题意。故选A。2、A【分析】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详解】A该食物链正确的表示了生产者草类与消费者兔、蛇、鹰它们之间的关系,A正确。B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细菌和真菌是分解者,食物链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C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该链状结构箭头方向反
8、了,C错误。D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阳光是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不包括非生物成分,D错误。故选A。3、C【分析】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详解】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所以,选项中“农田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不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所以,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故选C。4、B【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
9、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详解】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故A不符合题意。B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如果想了解延边州中小学学生的睡眠情况,通常采用最好的方法是调查法,故B符合题意。C实验法是需要
10、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故C不符合题意。D探究法是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5、D【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详解】生态因素分为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因此影响这棵银杏树生存的生态因素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D正确。故选D。6、D【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
11、部分由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的细菌、真菌)组成。【详解】ABC曲靖麒麟公园、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昆明滇池既包括了生物生存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BC不符合题意。D山坡上的羊群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故选D。7、C【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详解】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功能,湿地生态系统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它兼有水
12、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但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故选C。8、D【分析】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真菌)。【详解】A生物圈中的植物,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A错误。B森林里所有的鸟,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B错误。C池塘中所有的鱼,仅是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生物,C错误。D原始森林是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属于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9、B【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
13、影响环境。【详解】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牦牛的特点能生活在海拔最高处,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适应环境。故选B。10、D【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
14、“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错误。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净化水源的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B错误。C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组成,C错误。D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所以一条河流就是一个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二、填空题1、物质#能量 能量 【详解】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2、真菌 藻类植物 【详解】共生指的是有些细菌和真菌与
15、动物或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信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如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两种生物在一起共生形成的,藻类含有叶绿体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真菌提供有机物,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可以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能为藻类提供水、无机盐。当两者分开时,真菌得不到有机物无法生存,而藻类也因得不到足够的水、无机盐生长不良。因此地衣是由真菌和藻类两种生物在一起共生形成的。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详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可倒流,沿着食物链传递方向逐级递减。4、太阳能【详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生态系
16、统中的有机物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其中的能量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因此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食物链中的每个营养级,除了本身的呼吸作用消耗能量,其遗体中也有能量,只有10%- -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因此随着食物链的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生物的数量越来越少。5、后代 种族 【详解】生殖是指生物产生后代和繁衍种族的过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包括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是指: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三、判断题1、正确【详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
17、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例如: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因为大树的树冠可以遮阴,且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能够降低周围的温度,体现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森林能净化空气,正说明了植物对环境会产生影响。2、错误【分析】植物、动物都能进行呼吸。【详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所以只要是活的细胞都需要能量,就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植物、动物都能进行呼吸,故题干观点错误。3、错误【详解】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
18、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本题错误。4、错误【分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们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资源。【详解】海洋空间资源是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有些海洋资源是一次性能源,比如石油、天然气,过度开采会导致枯竭;有些海洋资源是参与全球循环的,如水资源,洋流,海盐;有些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鱼类,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故题干说法错误。5、错误【详解】生物圈
19、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故说法错误。四、实验探究1、(1)光(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 明 暗 10 平均值 减少误差 (4) 多 少 (5) 光 阴暗 【分析】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称为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1)根据题干实验装置图,可发现甲乙两组除遮挡板的材质不同外,其
20、他条件都是相同的,而遮挡板又会导致甲组无光,黑暗环境;乙组有光,明亮环境。因此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光。(2)根据探究目的“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及实验装置,可提出如下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3)盘上左侧(甲组)盖不透明的纸板,造成盘内无光,为黑暗环境;右侧(乙组)盖透光的玻璃板,造成盘内有光,为明亮环境,即盘内形成了明暗两种环境。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左侧中央,也要在右侧中央处放10只鼠妇。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全班各组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因此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引起的误差
21、,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使结论更准确。(4)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通常在比较阴暗的地方会看见鼠妇,而在明亮的地方看不到。故可预测实验结果为:黑暗处鼠妇的数量多,明亮处的少。(5)根据实验现象及结果可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2、(1) 干燥 潮湿 水分 (2) 实验组 鼠妇的生活不需要光 【分析】(1)科学探究的具体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科学探究要遵循的一般原则是: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要研究的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对照原则:通常一个
22、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对照组,也称控制组,对实验而言,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是对照组。(1)要探究“水分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应设计水分为唯一变量的对照实验,要给鼠妇提供干燥和潮湿两种环境。实验组是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实验组放入干燥的土壤;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是对照组,放入潮湿的土壤,其他环境条件相同,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分布情况。鼠妇向潮湿的土壤一侧移动,说明水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的生活需要水。(2)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设计有无光照为实验变量,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其他环境条件相同。在干燥的纸盒内放入潮湿的土壤,纸盒的一侧盖上玻璃板,形成明亮的环境,为实验组,另一侧盖上纸板,形成阴暗的环境,是对照组。将10只鼠妇放在纸盒的中央,观察鼠妇分布情况。鼠妇向纸板一侧移动,说明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的生活不需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