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同步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 4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1、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A养分B湿度C空气D温度2、风滚草是戈壁上一
2、种常见的植物,称为草原“流浪汉”,当干旱的天气出现后,根部会从土中收起来,团成一团随风四处滚动,在滚动的过程中,可以沿途传播种子。这体现了( )A生物适应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影响环境D生物与环境一致3、某海洋被DDT(一种难以分解的化学农药)污染,其中的甲、乙、丙、丁四种生物构成了一条食物链,它们体内的DDT相对含量如右图所示。由此推测,位于食物链最顶端(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是( )A甲B乙C丙D丁4、下列选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是A荒漠生态系统B草原生态系统C湿地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5、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其中不包括( )A需要营养B能够运动C进行繁殖D遗传和变异6、 “红豆生南国
3、,春来发几枝”所描述的生物基本特征是()A生长和发育B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C遗传和变异D生活需要营养7、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物的是( )A迁飞的天鹅B休眠的细菌C扫地机器人D越冬的小麦8、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范围包括()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表面C大气圈底层、水圈全部、岩石圈上层D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9、根瘤菌和大豆的关系是( )A寄生B共生C捕食D竞争10、我们课本第一章中教会我们开启生物科学之门,学会观察。某校老师带学生调查公园中的生物,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 )A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
4、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B乙发现几株从未见过的小花,便将它们拔起,准备带回学校去问老师C丁拨开草丛,一只蝗虫跳出来蹦到了公园栅栏外,于是将它也记录下来D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第卷(非选择题 6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对于农田中的水稻来说,水、阳光、土壤是生态因素,杂草、昆虫也是生态因素。(_)2、当手指触碰到含羞草的叶片时、叶片就会立即合拢并下垂,属于生物特征中的_现象;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属于生物特征中的_现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蚯蚓能够_;_能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蝗虫啃食庄稼等。3、自然界生
5、物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例如海葵与小丑鱼之间是_关系,而猫吃老鼠则是生物之间非常普遍的_关系。4、环境中影响生物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称为生态因素,包括_和_。5、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为什么用10只鼠妇做实验的而不是用1只_。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和阳光。(_)2、大气圈的底部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_)3、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_)4、沼泽是典型的生态系统。 (_)5、学习过的初中四册生物课本八个单元知识内容中,核心内容是人与生物圈。(_)四、实验
6、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1、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成熟后,会被一些动物取食和传播。科研人员以同一地域分布的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探讨影响啮齿动物搬运种子的因素(注:当种子消失不见或被完全咬碎时认为其被搬运)。种子大小会影响啮齿动物的搬运行为吗?研究人员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实验(一)。步骤主要操作在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成熟期,在土面环境中设置8个摆放点。每个摆放点放置两种完好的种子各20粒(如图1)。次日起每天同一时间对两种种子的被搬运情况进行记录,并取走剩余种子,更换新的种子。种子处理时均佩戴一次性手套。共观察记录10天。计算种子搬运率(种子搬运率=实验期间搬运种子
7、数/种子总数)。结果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的搬运率分别为87%和6%。单性木兰种子:红色,种子大小约为:长10.7mm;宽6.6mm;质量0.24g青冈栎种子:棕褐色,种子大小约为:长16.6mm;宽14.4mm;质量2.1g图1每个摆放点的种子及放置情况(1)根据实验(一),研究人员每天都需要更新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各_粒。(2)研究人员处理种子时全程佩戴一次性手套,是为了防止_对实验的干扰。实验中还有哪些操作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以减小误差的?请举一例_。(3)根据实验结果,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种子的搬运率更高,说明_。(4)林下环境比较复杂。不同环境中,种子大小对啮齿动物搬运行为也会有相同的影响
8、吗?研究人员依据实验(一)的方法,选择石洞和土面环境,进行了实验(二),测得a、b、c、d四组种子的搬运率如图2。图2不同环境中两种种子的搬运情况实验(二)中若选取同种种子为研究对象,则_为影响实验结果的单一变量,四组中可以形成对照实验的是_。由图2可知,对两种种子来说,摆放在石洞中的种子搬运率都_土面环境。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_。(5)有人认为,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种子搬运率高,也可能与种子本身的其他特征有关,请据此提出一个可以进一步探究的问题:_?2、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鼠
9、妇很快就爬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亮了吗?小明很好奇,想探究一下“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请你和他一起完成此探究实验:环境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明亮潮湿0只1只2只0只2只阴暗潮湿10只9只8只10只8只(1)提出问题:_?作出假设: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2)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实验盘A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B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两侧放上相同且等量的湿土,各放入5只生活环境相同、大小相似的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请分析回答:A装置与B装置形成_实验,该实验的变量是_。实验时,不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用多只鼠妇的原因是_。(3)待装置中的鼠妇平静后,每隔一分钟对实验装置A和B中的鼠
10、妇进行计数。应取装置A、B中鼠妇数量的_作为实验结果。-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详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故选D。2、A【分析】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一旦离开生活环境就无法生存
11、,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详解】风滚草可随风连根拔起,在滚动过程中传播种子利于繁殖体现了生物适应环境,故A符合题意。故选A。3、B【分析】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详解】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环境中一些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DDT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毒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网的最高级消费者。题图中,可反映的食物链是丁甲丙乙。所以,位于食物链最顶端(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是乙。故选B
12、。4、C【分析】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详解】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蓄洪抗旱等功能,湿地生态系统是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的过渡性生态系统,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但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故选C。5、B【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结合分析可知:“需要营养”、“进行繁殖
13、”、“遗传和变异”都是生物的基本特征;而“能够运动”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故选B。6、A【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描写的是生物生长发育。(红豆的枝条是由叶芽发育形成的),可见A正确。故选A。7、C【分析】生物具有一下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A. 迁飞的天鹅、B.
14、休眠的细菌、D. 越冬的小麦,都能进行呼吸,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物,而C. 扫地机器人不能进行呼吸,不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不属于生物。故选C。8、D【分析】生物圈是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详解】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故选D。9、B【分析】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一般有:寄生、 共生、捕食和竞争关系。【详解】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为植物
15、固定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植物能够吸收的含氮物质,被植物利用;而根瘤菌生活所需要的有机物是豆科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储存的有机物。所以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关系是共生关系,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10、C【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如果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详解】A调查过程中对观测的对象要如实记录,甲发现一只老鼠,既害怕又觉得很恶心,就没有记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A错误。B对一些不易见到的植物要加以保护而不是将它们拔起带回
16、学校去问老师,可以采取拍照的方式采集资料,B错误。C丁同学如记录了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生物,符合调查的要求,C正确。D如实记录调查到的各种生物,并做好记录,不能在调查过程中与其他同学的调查结果相比较而决定取舍,丙的调查记录中有蟋蟀,看到其他同学的记录中都没有,于是将它删掉了,这种做法是不对的,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1、正确【分析】生物的环境不仅是指生活的地点,还包括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详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
17、育。 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因此对于农田的水稻来说,杂草、昆虫是生物因素,水、阳光、土壤属于非生物因素,故题干说法正确。2、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处理有机垃圾,净化环境;提高土壤肥力等 绿色植物(森林生态系统等)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详解】含羞草遇到刺激后叶片合拢,是生物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18、属于应激性,体现可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如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植物等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为食物。蚯蚓土壤中生活,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环形体节构成。蚯蚓以枯叶、朽根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排出的粪便又是植物生长的最好有机肥料,所以,蚯蚓可以处理有机垃圾,净化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3、共生 捕
19、食 【详解】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合作等。小丑鱼吃剩的食物能给海葵当食物,有时也能帮海葵赶走海葵的天敌,海葵能用毒刺保护小丑鱼,因此海葵与小丑鱼之间是共生关系;猫吃老鼠,属于捕食关系。4、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的其它生物。5、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详解】用多只鼠妇做实验,可以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因此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才有可信度。只用一只鼠妇不行。因为用一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
20、产生误差。三、判断题1、错误【详解】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橘喜欢生长在温度较高的南方如淮南,若在温度较低的北方种植橘的品质不好,主要是因为北方温度较低。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故题干观点错误。2、错误【详解】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
21、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岩石圈是地球表层的固定部分,它的表面大多覆盖着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但人类的活动可以到达生物圈的各个圈层。故本题说法错误。3、正确【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指动物在体内外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详解】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途径可分为动物生来变具有的,通过遗传和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先天性本能行为和必须借助于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后天性学习行为,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两种最基本方式是本能和学习。题干说法正确。4、正确【分析】生
22、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详解】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说法正确。5、正确【详解】初中生物有八个单元: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五单元 生物圈的其他生物;第六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八单元 健康的生活。这八个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分子,与生态系统其它各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是人与生物圈。该表述正确。四、实验探究1、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叶绿素形成的条件是光照。(1)作出假设是在
23、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因此,针对小李同学提出的问题,可作出的假设是: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或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无关)。(2)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叶绿素的形成与光照有关吗”,变量是光的有无。所以,小李应该将甲、乙两个瓶子分别放在室内有光(明亮)和无光(黑暗)两种环境下。(3)一般的,植物的见光部分,能够形成叶绿素,故颜色是绿色的;而埋在土里的部分不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不能形成叶绿素,不是绿色的。所以,一周以后,小李应该观察大豆种子萌发长出的幼苗的颜色。(4)如果小李得出了“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这一结论,说明有光无光对豆芽的影响不一样,那么他观察
24、到的现象应该是不见光的豆芽是黄白色的,见光的豆芽是绿色。 2(1)157、11(2) 无关因素 设置8个摆放点;放置两种完好的种子各20粒;观察记录10天 (3)种子大小会影响啮齿动物的搬运行为,啮齿动物更愿意搬运小一些的种子(4) 环境条件 ac、bd 高于 林下环境比较复杂,土面的种子比石洞的种子不易发现 (5)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种子搬运率高,是因为种子的颜色吗【分析】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
25、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1)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成熟期,在土面环境中设置8个摆放点,每个摆放点放置两种完好的种子各20粒,单性木兰和青冈栎种子的搬运率分别为87%和6%。所以,根据实验(一),研究人员每天都需要更新单性木兰:82087%157粒;每天都需要更新青冈栎种子:8206%11粒。(2)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因此,研究人员处理种子时全程佩戴一次性手套,是为了防止无关因素对实验的干扰。实验的样本数量要合理,需做
26、重复实验的要进行重复实验,实验数据要进行求平均值等,这要些要求都是为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让实验结论有说服力。因此,实验中还有一些操作是为了避免偶然因素以减小误差的,例如:设置8个摆放点;放置两种完好的种子各20粒;观察记录10天。 (3)根据实验结果,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种子的搬运率更高,说明种子大小会影响啮齿动物的搬运行为,啮齿动物更愿意搬运小一些的种子。(4)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唯一的不同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所以,实验(二)中若选取同种种子为研究对象,则环境条件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单一变量,四组中可
27、以形成以环境条件为变量的对照实验的是ac和bd两组。林下环境比较复杂,土面的种子比石洞的种子不易发现,因此摆放在石洞中的种子搬运率都高于土面环境。 (5)种子本身的特征有大小、颜色、形状、气味等。因此,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啮齿动物对单性木兰种子搬运率高,是因为种子的颜色吗?2、(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 对照 光 避免偶然因素,减小实验误差 (3)平均值【分析】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 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设计对照实验时要注意变量的唯一性还要注意多统计次数,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此题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8、步骤同时注意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回答,对照组和实验组只能存在一个变量。(1)通过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表格中两组提供的环境条件分别是明亮潮湿和阴暗潮湿,唯一变量是光,于是可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2)制定并实施探究方案:在实验盘A侧盖上不透光的纸板,另B侧盖上透明的玻璃板,在两侧放上相同且等量的湿土,各放入5只生活环境相同、大小相似的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由题干分析得知,A装置与B装置有光唯一变量, 可以组成对照实验。实验时,不用1只鼠妇做实验,而用多只鼠妇的原因是可以减少其他偶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出现误差。如果采集的鼠妇生病、或受其它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等都会导致实验结论出错,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此类偏差,实验中应尽可能多选几只鼠妇。(3)待装置中的鼠妇平静后,每隔一分钟对实验装置A和B中的鼠妇进行计数。因为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取多次的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