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073536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6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运动健康 Sports health162 November 2023基于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江忠海/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8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进程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创新逐渐着眼于体适能的教学理念,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健康体适能对体育课程的应用价值入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策略,通过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重视专业课程设置,在紧密贴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关键词:健康体适能;高职教育;体育课程一、引言健康体适能的体育教学理念逐渐深入高职院校课程改

2、革与实践过程中,新时代社会面的就业形势严峻,学生要形成核心竞争力必须要增强身体素质能力,掌握体育运动技能,以最大限度发挥专业技术本领。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习惯性的熬夜和不规律饮食造成过大的身体负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职业学生的体适能教学迫在眉睫。二、健康体适能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应用价值体适能作为起源于国外的运动理念,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体适能包含的类型有多种,而健康体适能旨在深入研究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体育课程改革充分运用了健康体适能的研究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在校生进行身体素质的基础考评,了解学生的运动能力,以及制定相关体育课程,促进学

3、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一方面,健康体适能包含身体成分、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软能力等条件要素,旨在通过科学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各要素缺一不可、互为前提,并相互作用,保障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一方面,健康体适能为体育课程中的训练创造了丰富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学习兴趣,对以往传统教学模式抨击并改进,以更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开展体育课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障学生投入专业学习所需的基本身体素质,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健康体适能的教学理念是通过体育课程的开展使学生树立长期健康意识,以终身学习和终身运动的态度促进专业技能的提升,达到

4、健康和学习的平衡状态,形成良好的有机循环1。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虽然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课程优化,但体育课程的改革仍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其一,随着健康体适能的全面席卷,学校和教师的体育改良举措比较被动,缺乏对学生的健康知识讲解,体育基础知识理论是体育课程改革的首要前提,在健康体适能概念的指引下,需要全面探索适合职业院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创新思路。当前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先进完备的体育专业知识体系,对职业发展规划模糊,一部分教师,对健康体适能的教学研究并不深入,制约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以及运动技能的习得。一方面,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师对成绩

5、的严格把关,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目标逐渐功利性,以追求优异学习成绩为出发点进行体育锻炼,对增强运动能力以促进专业学习的教学理念扭曲理解,限制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进步。在健康体适能新的概念加持下,体育教师应注重寻找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活动,以融合专业技能和体育锻炼的运动健康 Sports health163November 2023协同发展2,例如,需要久坐或长期站立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拉伸训练和预防颈椎、腰椎疾病,可以进行羽毛球锻炼,通过羽毛球运动可以改善肩部肌肉缓解视觉疲劳,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明显。其二,从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更关注实践教学

6、的倾向。导致学生在参与技能训练时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在这种情况下展开体育教学,很难达到教育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提出的体能要求。出现这一问题的诱因主要是因为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十分传统。相对与实践课程而言,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性不足。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交由学生自主训练,也就导致学生在没有扎实理论基础支撑的情况下直接开展体育锻炼,使得课程教学违背了教学初衷。其三,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教学评价环节的反馈机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缺少全方位的评估,无法真正发现体育课程的弊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程变革和创新的制约因素。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

7、效果进行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了解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指明方向。学校需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多角度探索,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严格监督健康体适能教学理念的有机融入,突破当前体育课程发展的困境,寻找高层次育人教学模式,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四、基于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策略(一)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高职院校的教学体制内有明显的“教学通病”,即“重实践、轻理论”,尤其将体育教学目的聚焦于竞技体育方面,违背了健康体适能教学改革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对现有体育教学形式创新可以促进学生融入体育

8、课堂,学习相关体育技能和健康知识理论,并在专业实践中应用,达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局面,助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重新建构。首先,对健康体适能的知识教学采取游戏化的课堂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寓教于乐,在游戏体验过程中切实感受健康体适能的抽象概念,并深层次认知本专业的技能学习和实践3。例如,学校组织学生校外春游运动,联系附近公园或野生植物园,对跑步训练增添未知性趣味,设置 800 米或 1000 米的长跑任务,分节点完成打卡,对表现优异的队伍给予实质性嘉奖,使学生释放学习压力的同时,增强运动带来的成就感,对公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全面认知了本专业工作

9、的身体素质要求,明确后期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加强身体素质建设,以强健的体魄投入到工作中。其次,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使课程改革增添了新的教学内容,例如,瑜伽、飞盘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削弱竞技体育的课程比重,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为主线任务开展教学活动。最后,以往的体育教学专注于体育锻炼,忽视了保健知识的渗透,创新体育教学形式需要对学生的饮食和睡眠提供专业指导,列出营养搭配均衡的饮食菜单,通过查寝结束后熄灯,科学管理学生的作息时间,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二)重视专业课程设置在“健康体适能”理念的深刻影响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需要联合专业发展,摸索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10、方案,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促进专业学习能力的提高。一方面,重视专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从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中体现出来,立足于健康体适能的内容要素,对心肺耐力和肌肉耐力设置跑步热身运动,以羽毛球等运动增强心肺活动,羽毛球属于全身运动,运动过程中包括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需要良好的全身协调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学习内容,进行相对应的体育锻炼,加强学生对职业健康现实价值的细致了解,明确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在专业实践中常用的肌肉发力群,以及身体部位的不适,教师要进行专项训练,对肩颈血液循环、肌肉发力以及保健按摩的理论全方位覆盖,扫清学生体育锻炼的盲区。基于健康体适能的教学理念对高职院校

11、体育课程改革要重视专业课程,促进专业学习的深入,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合理分配不同教学内容的占课时长,培养学生长期的运动习惯,解决职业院校专业学习的乏力和精神不集中问题,保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要求相匹配。此外,贴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运用体适能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体育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积极面对来源于生活和学习各方面的压力。通过健康体适能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同时带动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弥补体育课堂设计与专业本领学习相互割裂的局面,教师要在专业技能的课程设置中,寻找体育课程改革的可能性和突破点,勇于尝试并鼓励学生将体育理

12、论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三)增强教师专业能力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要通过教师的实践才能顺利开展,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保障“健康体适能”教学理念贯彻落实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教育或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组建一批专业带学队伍,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深入研究健康体适运动健康 Sports health164 November 2023能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契合点,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能力初步制定教学规划,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促进教学改革的精准化落实。一方面,邀请教育专家和体育学界的专业教练,在高职院校内举办讲座,组织教师队伍集中学习高效教学经验,设置专家答疑环节

13、,体育教师可提出自身教学瓶颈,在沟通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围绕“健康体适能”的新时代教育内涵,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促进体育课程的创新性变革和创造性转化,会议后要求教师提交书面报告,总结会议精神和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可行性策略,敲定改革方案,制定执行计划、落实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吸纳优秀人才,焕发体育教学课程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教师队伍之间的教学能力评比,促进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的自我成长,主动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和成果,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高职院校学生会模仿并追随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师要严控师德作风,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例如,定期组织

14、学校运动会,教师与学生共同组队,在比赛过程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技巧进行指导,保障教学质量,通过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加深教师对健康体适能教学理论的深层次认知4。(四)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就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理论基础不扎实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调整,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慢跑、舞蹈、器械、自行车等非竞技类的体育运动。遵循学生的训练需求和身心成长特征,对课程内容做调整和优化。此外,还应根据当前学生的训练需求设置健康体适能课程。在这一课目当中适当增加理论比重,在理论教学当中帮助学生了解身体的主要成分、何为心肺机能、何为肌肉耐力等理论知识。

15、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身体素养灵活选择训练项目,如羽毛球、瑜伽、游泳等,有针对性地提升心肺机能和身体耐力。(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现阶段体育教学评价标准需要不断丰富评价要素,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通过反馈机制和评价体系,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的目的在于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以及指导后续教学发展方向,健康体适能作为非本土化的教学理念,尤其需要定期修正并检验其作用,探索适合国内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实践举措,切勿生搬硬套、全盘接收,要使教师在健康体适能的基础理论之上拓展特色化体育课程,促进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针对于评价教师的

16、教学能力,需要明确评价目的,对教学质量严格把关,结合体育课堂学生的表现,对比教学计划测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的备课内容是否充分,教学内容是否贴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体育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实情况,从评价要素出发,将教师的教学品格、教学能力、教学成果和学生评价、绩效考核添加到教师的评价机制,以此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和健康体适能教学理念的落实与拓展5。另一方面,针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评价体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体育意向开展教学活动,新时代对高职教育的育人地位逐渐重视,以培养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型人才为主,只有在多元化创设教学活动的基础

17、上,才能有效开展教学评价活动6。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考试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学生体育能力强弱的决定因素,个体发展的是多维且复杂的,教师要综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全方位的评价标准,例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体育项目的熟练程度以及基本的运动素养等方面,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正确审视自己,引导学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养成健康体适能的长效学习机制。五、结论综上所述,在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创新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提高职业院校健康体适能教学能力是当前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关键举措。从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为出发

18、点,增强教师的体育教学能力,丰富多元化教学内容,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保障学生以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积极应对学习和生活。参考文献:1黄春花.健康体适能在高职体育教学中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2(02):95-97.2殷跃,王志成.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体弱学生健康体适能促进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2):35-36.3王燕.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改革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6):134-135.4曾忠文.关于提高学生职业体适能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25):79-80.5欧阳烂.健康体适能视角下高职体育课程模式改革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10):115-117.6罗金佩.健康体适能视域下高职体育课程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3,35(04):51-53+69.作者简介:江忠海,1987-,男,汉族,重庆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