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678766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0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3卷第1期2024年3月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Vol.23 No.1Mar.2024李波:适老化社区建设图景与未来展望李波:适老化社区建设图景与未来展望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肖会舜(绍兴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全人类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作精神基础,而凝聚各国共识并反映全人类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则有待于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全人类共同价值以责任意识、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

2、点,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以责任话语替代个人主义的权利话语、历史理性超越非历史语境的先验理性、以善致善破解相互猜疑的信任赤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从而实现其伦理正当性的证成。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以善致善;证成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303(2024)01-0039-06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挑战和波谲云诡的风险,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着本已脆弱的人类生存,人类文明来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并非突然出现,而是资本主义文明推进世

3、界历史进程中资本逻辑内生结构性矛盾不断累积的结果。因此,对资本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和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规范性建构是应对当前文明困境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着眼于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困境,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高度,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的宝贵精神资源。从责任话语、历史理性和以善致善的伦理思维来证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正当性,将有助于凝聚各国共识并反映全人类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基础。一、权利话语转换责任话语: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话语证成“话语”(Discourse)原初的意思是交谈、辩论、述说和论述等,词头dis具

4、有“分开”“分离”和“否定”的意思,而词根course指“路径”和“过程”等,组合在一起则具有“辨识路径”的含义,动词形式也具有“权威性地讲述”的意思。这隐含了两重含义:“辨识行为所需要的逻辑性和路径指向所具有的目的性”1。在现代话语理论中,“话语”一词被演绎成内含某种逻辑性“秩序”和目的性“权力”的概念而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理论和分析中。在福柯那里,话语涉及用来建构知识领域和社会实践的不同方式,并隐匿着某种“权力-规训”结构,“权力-知识”内在的勾连打破了传统与权力无关的中立化的知识观或真理观,“权力-知识”塑造了作为主体的人,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形式及其可能性的领域。“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

5、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 构成 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2。话语具有构建或颠覆一种社会关系合法性的权力。由此,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话语构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证成其合法性并提升其国际话语场中感召力、公信力的关键。收稿日期:2023-10-09作者简介:肖会舜(1981),男,江西泰和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伦理学原理。肖会舜: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通常来说,全人类价值共识的达成必须从彼此共同利益上去寻求,这在本质上是不错的,共同利益确实是共同价值的基石。但我们如何去定义“共

6、同利益”“谁之共同利益”?因为出于对共同利益的追求甚至有可能导致霍布斯所谓“人人相互为战”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下,人们何尝又不是有着一些相同的基本需求(equality of need),当这些基本需求无法满足所有人时,必然陷入互相侵犯甚至推毁的境地。如荀子所言:“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荀子 礼论)因此,有必要区分“共同的(common)利益”和“相同的(same)利益”:“相同的利益”只是表达人们有着相同的偏好、欲求,当遭遇资源匮乏时,人们陷入彼此分离甚至全面对抗乃是不可避免的,如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图景。与之相反,只有相互包容性的利益(也

7、即他者利益与自我利益是相互构成性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利益,才能避免零和游戏。人们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需要是一个显见的事实,基于“相同”意义上共同利益的寻求,未必会导向一致性行动,更谈不上建构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了。即是说,“共同利益”本身也是有待建构的:它需要人们突破一己之私的藩篱和局限,尊重他者在利益追求上不仅与自我有着平等的权利,并认他人的发展是自我发展的条件。所以,应该将共同利益(common good)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3,由此摆脱公共利益(public good)概念所固有的个人主义社会经济理论的影响。换言之,基于所谓

8、公共利益而选择合作也仅是权宜之计并缺乏稳定性,公共利益只是个人利益的简单合成,这种意义上的合作也谈不上具有道德意义。所以,价值共识达成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存在着相同利益的追求,而在于为相同的个体利益升维到普遍性和公共性的视域,这需要一种让所有实践主体参与其中并获得自我成长的价值建构。倘若失去了普遍性、公共性的价值共识,意味着社会一体性关系所必需的价值共契和精神基础随之消失,毕竟基于个体利益维系的关系是脆弱的。实质上,近代以来以契约主义建构的政治科学就是从个人利益出发来建立一套制度体系的,由于个人利益被界定为“自然正当”,个人利益摇身一变成了“合法的”个人权利。但正是这种“扯断人的一切类联系,代之以

9、利己主义和自私自利的需要,使人的世界分解为原子式的相互敌对的个人的世界”4。可见,基于契约主义的个体权利无力担负起共同体团结的精神纽带。此外,我们还需警惕一种从“最少主义”或“最低限度”的道德维度来探寻价值共识的努力,这种探寻方式突出地体现在“走向全球伦理”运动当中。面对全球基础性危机愈演愈烈,世界宗教议会通过了 世界伦理宣言(芝加哥,1993年9月4日),该 宣言 寻求“世界各宗教在伦理方面现在已有的最低限度的共同之处”来展开宗教间、文明间的对话,进而实现宗教和平、世界和平。寻求最低限度的共同之处并非难事,毕竟人类社会秩序自然有赖于一些规范性价值的存在,但“共性并不一定会改善关系,共同的爱好

10、和实践也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5。因为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共性,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共性”,相互排他性的共性和各类原教旨主义式信仰只会摧毁和平的基础,只有努力挖掘各文明、宗教中表达和平、宽容、尊重的道德精神的共性才能引导诸文明多元共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全球伦理依然未能摆脱个人主义权利话语的分离主义本质。诚如 世界伦理宣言 所强调的,“由此我们想到1948年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它从权利层面庄严宣告的东西,我们在此希望从伦理精神的角度来加以肯定和深化:人的固有尊严之充分实现、一切人本质上不可让渡的自由与平等、所有人彼此间都不可或缺的团结一致和相互依存”6。权利话语往往与个人主义有着内在的关联,“不

11、可让渡”的个人权利乃最高的价值,现代社会把个人及其权利确立为社会政治、经济和道德的根基。在自由主义者那里,权利更多意味着个人单方面对他人、国家提出一种免受侵犯的消极自由,而个人对他人、社会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则语焉不详。无义务的权利正在变成一种“自私的人们用来追逐自己个人目的而毫不顾及周围群体的保护伞”7。可见,由权利话语构筑的价值共识依然是羸弱不堪的,因为它塑造了对公共利益冷漠的个体(individual)。在价值问题上,自我中心化的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权利话语的绝对化、去责任化具有一种原教旨主义的潜在性,这也是导致当今世界各类冲突无解的根源之一。全人类共同价值之所以能够赢得广

12、泛认同,就在于由权利 40肖会舜: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第1期话语转换成了责任话语。与权利不同,责任这种伦理学语言始终强调共在优先于个体的存在,当个人利益与公共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能够审视自我利益的合法边界并以公共集体利益为先。因此,全人类共同价值并非作为谋取自身利益或单方面权利的意识形态工具,而是始终强调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以责任话语来建构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才能真正摆脱冲突、对抗的死局,并深孚众望。二、历史理性超越先验理性: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理性证成任何一种文明,如果要创设某种具有规范性和秩序感的价值体系,必须使其获得有“原则高度”的普遍性。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

13、种特殊性就其本身而言是无法证成自己的,只有在与普遍性联系的意义上才具有真正的合法性;反之亦然,普遍性的真理及其实现在于其如何处置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的特殊化、具体化是其走向生动实践的必然环节。不过,现代性理性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置普遍与特殊于对立之中,沦为一种形式的或抽象的理性,这种理性本质上塑造了“绝对不相容的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形而上学的先验思维突出表现在普遍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当中,两者虽主张殊异,但就其以一种独断论的方式坚执着“非此即彼”而言,均是以抽象的先验理性作为论证的阿基米德点,故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意识形态终结的意识形态”(ideology of theend of ideol

14、ogy)怪圈。普遍主义确信万物背后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本质,它是事物存在、变化的根据。作为方法论的普遍主义倾向于从特殊性存在中抽象出普遍性并认其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普世价值即是这样一种知性思维,坚信存在着超时空、普遍而永恒的价值体系,它是非历史、非语境的。究其实,普世价值无非就是西方把自己地方性的文明、知识作为普遍性的文明、知识投射于其他人身上而已。这个“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黑格尔语)盲目地相信“永恒的真理”“永恒的正义”。普世话语人为地炮制了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等两极对立的概念,并自命为“进步”之一极,不遗余力地妄图以所谓的普世性来包装和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在由抽象理性构造

15、的“洞穴”中欢庆“影子”的“真实”,全然不顾价值体系生成的历史根基及适用的具体语境。而且,西方现代性还傲慢地为这种虚假的普遍性要求一种至上的权力,对“未开化和半开化的民族从属于文明的国家”“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东方从属于西方”怀有弥赛亚式的热情,这种脱离特定社会经济现实的道德或价值会因其削足适履的无理要求而陷入“同一性暴政”之中,在实践上极易导致一种扩张主义。文化多元主义在解构普世主义价值真理过程中走向了对立的另一极,即毫无原则地肯定一切特殊性、差异性,并在这种差异构筑的“本真性”中寻求自我认同。在价值论的意义上,文化多元主义否定普遍性的同时也弃绝了跨文化互动的可能,因为价值普遍

16、性和公度性的丧失致使价值冲突中如何抉择陷入了困境。当“特殊性”的偏好成为价值评判的尺度,多元主义似乎与相对主义甚至虚无主义立于同一阵营。对于文化多元主义何以陷入差异和变迁的泥沼时,瑞恩指出,其根源在于“无法区分生成性的和毁灭性的多样性、合法的和非法的一己之见以及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癖性”5。与此同时,当执“多元”为行事原则是否又走向了其批判的反面成了一种新的普遍主义?文化多元主义所隐藏着“反承认”政治造成“族间分裂”和“族内压迫”的困境也不可不察!其实,承认文化或文明的多样性,并非一定推论出不可公度的文化多元主义或价值相对主义,恰恰相反,对文化或文明多样性的认可本质上需要一种普遍性作为认知前提,因

17、为只有承认普遍性基础上才能理解价值的规范性和多样性。同样,文化之间的差异本身并不意味着冲突,正是由于文化间存在差异,增进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才是必要的。以一种历史主义的思维来把握普遍和特殊、一元和多元的辩证关系才能避免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尴尬。朱利安区分了“普世”“划一”和“共同”概念,恰当地指出了普世乃一“先验的必然”,它产生于对个体的抽象,由普世所规定的“应然”也是非历史的。这种先验的普遍性是没有任何经验内容的普遍性,先验的必然性也是空洞的必然性。故朱利安提出必须“由普世转向共同”,因为“拉丁文的 共同(com-munis)它的前缀共(com)表达了分享与共用的意思”,“共同”的道德规范要求

18、就不再是理性先验设定的产物,而 41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更像一个需要习得和争取的理念”8,“共同”需要在各种经验、历史和语境中权衡其普遍性和规范性诉求。区别于“普世”对“终结论”的偏好以及无视“差异”追求霸权,“共同”所追求的乃是正视并整合种种差异,超越“差异”“特殊”中的一切自闭边界和“私人语言”(private language)(维特根斯坦语),建立一种可理解(intelligible)意义上的可沟通性,正是这种可沟通性对“共同”之域保持开放,让差异成为有价值的差异、分歧成为有理性的分歧、他者成为有意义的他者。抽象的先验理性在普遍性原则与具体的人类经验之间划出了一条鸿

19、沟,致使普遍性抽象化、形式化而失去道德的本质。“真理”是具体的普遍性。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就不是先验预设(givenness)的,其真实的内容有赖于实现它的特殊条件,民族自身的历史和实践特性恰恰是“思想”走向“现实”的条件。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证成只能在历史经验中通过理性“对话”实现,对话的有效结构在于要求双方若想进入交流,首先必须审视自我的立场是否向他者敞开并分享共通性,为共同关切的问题提供可持续讨论的公共空间,进而为达至相互理解提供可能。“跨文化的反思性对话是以达成对表达规范的相互理解为前提的,也是通过表达规范的互鉴来展开自身反思性关切的省察:在发现他者的同时不断拓展自身的理解视域”9。

20、从这种意义上讲,共同价值区别于先验的、超历史的普世价值,它并非提供“划一”的特定规范或评价一切价值之尺度,而是一种建构性奠基,没有此奠基,相异的价值由于不可公度性只能陷于无尽的分歧,同时也封闭了特殊性价值获得具有“原则高度”的普遍性之可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和不竭动力,推动文明间包容、对话、互鉴,才能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这需要各文明主体对自我文明的边界有理性的认知,与“他者”文明在交流中分享普遍性以敞开自身。为守住特殊性而拒绝普遍性实乃作茧自缚,真正文明的社会永远不会故步自封;任何脱离具体历史语境先验地构筑普遍性,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觉

21、而已,毕竟历史不是靠理性公式创造出来的。以一种历史理性深刻把握价值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方能让全人类共同价值跨越意识形态鸿沟,推动文明交流对话以增进互信,为进一步破解信任赤字奠定理性基础。三、以善致善破解信任赤字: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方法证成普世主义和文化多元主义由于先验理性而徘徊于“漠视语境的普遍主义”和“弱规范意义的语境主义”之间,使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对话难以推进。全球伦理虽希冀通过对话寻求各宗教间“最低限度”的共同点来实现宗教和平、世界和平,却由于权利话语和道德本位主义未能找到全球责任如何划分、由谁承担的现实道路而沦为空疏。现代性理性谋划“多中求一”“异中求同”来整合现代社会日益多元、分

22、化的价值观,却带来更大的分歧和冲突,原因在于个体理性(同时也是工具理性)否定了人人共在共荣的生存论根基,以人人冲突为起点求取合作,将导致了韦伯所描述的“形式合理性导致了实质不合理性”或“理性化导致了非理性的生活方式”悖谬。舍勒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道德的全部根基一般基于人对人的原则上的不信任态度这种 不信任 感才产生出现代道德的个人主义和否定休戚与共原则的态度”10。从相互猜疑、不信任的个体理性出发至多只能用契约来维系个体私利间的外在联结,它本质上将使不同个体或群体各自为营、相互激战来确证狭隘的自主性。由“自我”作为道德推论的逻辑起点之所以是狭隘的,在于从自己世界观的中心化的“视点”出发容易忽

23、视他人合理要求而变成理解他人、洞察世界的“盲点”,这要求我们将自己的观点根据享有平等地位和权利的他者们的意义视角而加以相对化。没有对自我的“去中心化”理解,善意也可能沦为一种伪善或恶,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正如黑格尔所洞见的,“良心如果仅仅是形式的主观性,那简直就是处于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的东西,道德和恶两者都在独立存在以及独自知道和决定的自我确信中有其共同根源”11。道德和恶分享着共同的根源就在于良心的主观性形式。“原则的普遍性”本应是对自我非法欲望的抑制来提升自我作为道德的存在,而“自我”中心化的原子式思维则把“普遍性的原则”作为控制他人、要挟他人的价值工具,在现实中容易造成以道德之名胁迫或攻击

24、他人而演变成一种“道德绑架”和“伦理双标”。所以,“尽管善意总要通过善良意志发挥出来,但善意的先验性根源并不在于 善良意 42肖会舜:全人类共同价值伦理正当性的证成第1期志,而在于善良思维,即思维方式本身必须具有一个善意的逻辑结构,一个超越了主体性原则的他人性(otherness)原则”12。善良思维其实就是去自我中心化的思维,把“他者”带入与“自我”“共在”的逻辑结构。赵汀阳基于“共在先于存在”的共在存在论视角,提出以“方法论的关系主义”替代“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解决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冲突,确实是富有启发的理论尝试。“个体主义的思维是单边主义的,由单边主义视野所规定的个人理性一心追求排他利

25、益的最大化”13,逻辑上拒绝了解决冲突的可能性。为什么不能设想“我们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呢,这难道不是全球化风险社会中我们应有的观念吗?方法论的升维是基于从“抽象的个体”到“现实的个体”的存在论跨越。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乃“人类学的欺骗”(霍克海默语),它默认个体的人乃“排他性的自为存在”并造成了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彼此外在和疏离。“现实的个体”乃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人,或者说只有作为共同体存在的个体才是历史的真实。“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4。个人始终是与他人共在中维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麦金太尔也恰当地从人类的脆弱性

26、和相互依赖性的角度探讨了实践理性的本质,指出人是一种“依赖性的理性动物”。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生存,更不用说幸福,都依赖于他人和社会合作体系。“我们的脆弱性和苦难,以及我们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这两组彼此相关的事实明显具有独特的重要性,任何作者如果想要令人信服地描述人类状况,都必须赋予它们核心地位。然而西方道德哲学的历史却并非如此”15。西方道德哲学错误地把个人的自主性与理性的独立性等同起来,拒绝承认依赖性的德性,个体化的生存体验从心理和精神上强化了资本逻辑的零和游戏规则,从损人利己走向共同灭亡则是这场游戏的悲剧结局。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特别是当前人类前途命运的休戚与共前所未有,整个世界日益成

27、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摧毁他者的利益等于自毁前程,毕竟自我与他者是真实的构成性关系。“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八十一章)不争之德才是避祸就福的大智慧。以善致善正视人的脆弱性、依赖性的生存处境,以一种关怀伦理的维度提升以情絜情的道德感通能力,而这正是创造人类团结的必备德性。与“多中求一”“异中求同”不同,以善致善追求的是“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从“和”出发的,“和”也是最终目的,故“不同”并非有待祛除的障碍,而是可以被包容的。和而不同的最大敌人乃“同而不和”,表面上的“同”并未消除内心的猜忌、隔阂和芥蒂,朱熹注曰

28、:“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四书集注 论语集注)。和是以“多元共在”为前提的,虽也承认差异,但差异只是作为一个环节最终要被超越的。“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明都有其独特性,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文明之间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取长补短的关系。当然,文明的特殊性并不能成为拒绝普遍性以及交流互鉴的理由,永恒不变的民族主体性或民族特殊性是不存在的,正是向普遍性的开放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多中求一”之“一”、“异中求同”之“同”在拒斥多样性的同时也制造了更多的“不和”,走向了相互内耗乃至相互伤害。以善致善、和而不同是从理性务实的角度,强调因“不同”而带来的分歧能在以联合国宪章宗

29、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下妥善管控,把互尊互信挺在前面,找到文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同时,以善致善、和而不同还有着强烈的价值指向,其背后隐含的价值关怀即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为只有在现实的文明交流互鉴中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才是可能的。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全人类作为价值主体,以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旨归,无疑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道义正当性,也体现了“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 版法解)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世界体系所带来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世界怎么

30、了、我们怎么办?”的世界之问,归根结底是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应对世界前途命运和引领人类文明走向的大问题。以善致善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责任意识、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扩大各国利益的汇合点、超越意识形态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43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3卷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

31、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朝着光明的目标前进”16。一个团结而非分裂、和平而非动荡的世界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参考文献:1张凤阳,等.政治哲学关键词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43.2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 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9.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96.5瑞恩.异中求同:人的自我完善 M.张

32、沛,张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0,5.6孔汉思.世界伦理手册 M.邓建华,廖恒,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2:6.7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 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35.8朱利安.论普世 M.吴泓缈,赵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25.9程乐松.理性预设、规范性与多元表达 J.中国社会科学,2021(2):24-41.10刘小枫.舍勒选集:上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500.1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43.12赵汀阳.我们和你们 J.哲学研究,2000(2):

33、25-34.13赵汀阳.深化启蒙:从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到方法论的关系主义 M/乐黛云,钱林森.跨文化对话:第28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1:19.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15麦金太尔.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M.刘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6.16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6.The justification of the ethical validity of universal human valuesXIAO Huishun(School of

34、 Marxism,Shaoxing University,Shaoxing 312000,China)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 shared future for humanity rests on a spiritual foundation builtupon value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by all.Achieving a consensus among nations and encapsulating values shared globally hinge on demonstrating the legit

35、imacy of common ethical principlesthat unite mankind.These universal values,imbued with responsibility,a spirit of collaboration,and a win-win ethos,have the potential to expand the convergence of national interests.By bridging ideological disparities,honoring the rich tapestry of world civilization

36、s,and prioritizing a discourse of responsible individualism,we can transcend the limitations of non-historical contextsthrough a transcendent rationality informed by history.Addressing the trust deficit rooted in mutual suspicion fosters the pursuit of shared virtue.Ultimately,this strengthens the spiritual groundwork necessary for building a global community with a common destiny and solidifies the ethicaljustification for its existence.Keywords:universal human values;ethical legitimacy;achieving goodness through goodness;justification(责任编辑:薛 蓉)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