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一)课题第四单元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一)课时 1 课时(总第 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赏析写景佳句。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合作、交流、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重难点重点:赏析写景佳句,体会写景的方法。难点:感悟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示目标。(2分钟左右)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以写景古诗词导入,揭示四季之美。2、出示学习目标(1)赏析写景佳句。(2)熟读成诵。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1、出示学习提纲(1)学习充满活力的春天了解作者,了解材料出
2、处。作者描写江南春景扣住了什么特点?举例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体会作者的情感吗?(2)学习夏夜了解作者,了解材料出处。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作者笔下的夏夜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呢?(3)学习晚秋的原野了解作者,了解材料出处。这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如何?把“晚秋的原野”分别比作什么?这段景物描写的点睛之笔和反衬之笔分别是什么?(4)自由学习草原之冬2、学生按自学提纲自学。(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3、教师检查学情。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2、合作解决学生自主发现的问题。3、教师小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
3、。(1)充满活力的春天作者描写江南春景扣住了什么特点?举例说明。写春天,紧扣“活力”(柳枝的嫩芽、芦笋的新叶、水中的游鱼、(2)夏夜这段景物描写的顺序是什么?从上到下(天上的星、月地面上的生物)、由近到远(小虫蛙群、萤火)。(3)晚秋的原野这段景物描写的角度如何?把“晚秋的原野”分别比作什么?先仰望,再俯视。由上而下。比作“碧海”、“微波”、“红水”。这段景物描写的点睛之笔和反衬之笔分别是什么?“丰满的穗头”,“衰黄了的叶片”。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左右)阅读草原之冬,解决下面问题。(1)请你使用下列的三个词语写一段话,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五彩缤纷 徘徊 静谧(2)短文的第一自然段
4、写了草原之冬的 。作者先写 ,接着写 、 ,再写 ,顺序十分清晰,构成一幅可爱的绚丽的草原画面。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左右)“树枝上挂满了雪片,在月亮下闪闪发光,即使有一阵最轻微的夜风,也会刮掉它们的”,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草原之冬)六、教师小结(1分钟)自主备课记录自主备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教研活动记录板书设计充满活力的春天高晓声:小说家,江苏武进人。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夏 夜钱钟书:学者、作家。作品有:短篇小说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晚秋的原野“碧海”、“微波”、“红水”教学反思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
5、以下六个方面着手: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