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美术家 ARTISTS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总第332期意境融彻许瑞峰瓷塑艺术的现代演绎叶扬秋在世界陶瓷史的演进中,德化白瓷伴生于多元包容的闽南文化语境,呈现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和艺术表征。明代以降,德化瓷塑名家辈出,有名可考的匠师如何朝宗、张寿山、陈伟、林朝景等人烧制的佛道人物瓷塑随同德化窑外销瓷流播海内外,形塑了“中国白”的世界声名。晚清至民国,德化瓷业虽日渐衰颓,但瓷塑创作依然人才辈出,以苏学金、许友义等为代表的艺人坚守传统源流,推陈出新,多件作品在世界博览会上斩获佳绩,成为瓷业晦暗时期的一抹亮色。时至当下,陶瓷艺术面临后工业文明语境,是变革还是守旧的抉择,在纷扰
2、的现代艺术表象面前,如何于传统之中探寻艺术转型的取径是当代德化陶瓷艺术家们的诘问。陶瓷艺术家、许氏瓷塑第六代传人许瑞峰做出了自己的回应,他坦言:“德化瓷以白瓷为成色,象牙白、鹅绒白等瓷种是德化陶瓷鲜明的历史印记,何派瓷塑又赋予了白瓷温情与心性,德化当代陶瓷如果失去这些传统就丧失了生命力。”我们爬梳德化瓷塑艺术的发展脉络,家族传承在清代中期已现端倪,许氏家族便是斯文一脉。族人聚居于德化县龙浔镇湖前许厝,世代以雕塑为业,迄今已传至第七代。有据可考的第一代艺人许良西擅长大型寺庙木雕及微雕,为闽粤木雕名流“山湖祖”派传人,艺徒流布福建各地。第三代艺人许友义为民国瓷塑大家,经营“裕源瓷庄”时创作的仙游龙
3、纪寺五百罗汉广受好评,及至第五代传人许兴泰,曾任福建省德化瓷厂雕塑车间主任,被评为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品有鱼篮观音 渡海观音等。许瑞峰在许氏家族的绵延传承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艺术养分,并转化为具身性的文化资本。然而,即便有家族传统的加持,技艺并非单纯的耳濡目染就可习得,许瑞峰成为一位优秀的德化瓷塑艺人不仅需要长年累月的研习磨砺,还得益于父亲许兴泰的言传身教,他自幼随侍在父亲左右,获得了父亲的耳提面命。许瑞峰所认知的瓷塑是对造型与空间有着极高要求的艺术门类,艺人唯有接受现代的美术教育并加强对雕塑语言的锤炼,才能达到纯熟的艺术表现。传统守成与现代演绎是许瑞峰瓷塑创作的双重面向。首先,他作为国
4、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恢复传统技艺并接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德化传统瓷塑的创作除了艺人设计原型,还需要瓷土配方、翻模、烧窑等技师的密切配合,可以说,瓷塑创作也是集体协作的艺术生产。然而,当代陶瓷工业生产的精细化分工只要求艺人掌握所在工段的技能,大多数艺人并无条件接触完整的德化陶瓷生产流程,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艺人“去技能化”的结局。20世纪80年代末,许瑞峰从德化陶瓷职专毕业之后进入德化瓷厂雕塑车间与父亲许兴泰共事。雕塑车间是德化瓷厂手工操作程度最高的车间之一,父亲要求许瑞峰在入厂之初就要对瓷塑生产的流程有全面的了解,经过两三年的学习,他已经对传统瓷塑的工艺流程和造
5、型规律熟稔于心。许瑞峰回忆说,在德化瓷厂期间,我可以请教每道工序最有经验的老师傅,为日后的瓷塑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除传统守成之外,许瑞峰并未停止对瓷塑材料和烧成方法的探索,他试图突破瓷塑的制作禁区,研制实心瓷塑。据明人陈懋仁的泉南杂志记载,“德化之白瓷薄则苦窳,厚则绽裂,土性然也”。通常认为,德化瓷土的成分构成限制了瓷坯的厚薄工艺。许瑞峰从改良瓷土配方入手,研究德化不同产区的瓷土成分,制作上继续沿用堆塑成型的技法,历经数年试验,增加了多道烧成工序,实心瓷塑才烧制成功,代表作品如盘膝观音 披坐如意观音。实心瓷塑质地坚许瑞峰 天女散花 德化瓷塑 高110厘米 2015135美术家 ARTI
6、STS品评美术观察 ART OBSERVATION2023-04密,晶莹如玉,而其作为孤品产生的“灵韵”在后工业时代的德化瓷塑创作中成为传统工艺现代演绎的一个有益尝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杨永善教授评价许瑞峰:“在探索和尝试中惨淡经营,精益求精,获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技艺的改良延展了瓷塑造像的技法空间,而“仿古皆借境”更是许瑞峰对艺术本真的孜孜追问。“仿古皆借境”语出“清四家”之一的王原祁,他认为仿写只是“借境”的手段,要做到“仿古师其意,不泥其迹”,艺术风格“自成一家”才是目的。许瑞峰深谙王原祁的仿古之道,他通过临摹与精研明清德化经典瓷塑作品,感悟古代瓷塑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关联,建构了自身的瓷塑
7、造像语言。在中国美术史上,佛像雕塑自东汉从印度引入中国,千百年来或坐落于石窟之内崖壁之上或只是佛堂陈设的供器,其多为民间艺人根据赞助人的意愿所造,并不为主流艺术所接纳。中西方对于雕塑的认识不尽相同,欧洲学者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影响了绘画风格的形成,而自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国学者才逐步将雕塑纳入艺术审美的范畴。著名学者冯骥才借用宗白华分析中西方艺术的观点,指出:“中国古代雕塑受到绘画的影响,强调以线造型,着重体现二维平面的效果,而不是三维的立体形象。”(冯骥才著中国雕塑史四题,冯骥才艺术谈,青岛出版社2017年版)许瑞峰敏锐地察觉到古今瓷塑在礼仪空间和陈设空间上的差异性,古人佛像瓷塑多采用圆
8、雕,位于佛堂的佛龛之中,观看佛像时位于正面的视角,故而佛像背面处理极为简洁概括;而今人观佛像瓷塑多置于博物馆中,观者当之为雕塑作品,时常四面围观。许瑞峰创作时仍沿用圆雕技法,增大瓷塑的体量,考虑瓷塑周身的动势关系、衣褶分布与疏密变化,师法何朝宗以线取形,把线条的韵律融入瓷塑的造型。德化瓷塑以佛像享誉海内外,尤以白衣观音为最。中国美术学院史岩教授认为:“白衣为梵文Pandaravasini的意译,因此尊常在白莲花中,故又名 白处,白 表示明心之洁净”。(史岩著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基础,史岩文集,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由此可见,白衣观音与白瓷的相遇并非只是艺人直觉的创造,有着潜藏其中的文化渊
9、源。在许瑞峰看来,观音的形象当随时代,当代的观音应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纯净而又充满智慧。他的心经 自在观音瓷塑作品高133厘米,观音形象取法盛唐造像少衣露体的经典图式,吸收何派瓷塑的开脸及衣褶洗练飘逸的特点。观音呈半跏趺坐,介乎禅定坐与游戏坐之间,发髻高耸,佩以祥云纹玉饰,发辫呈波浪形,穿插有序,分披于肩旁,发丝分毫毕现;面庞宽厚圆润,在细眉下的双目微张,眼睛微睁呈安详沉思之态;体态丰腴健美,上身袒露,胸前戴璎珞及垂珠贴身,天衣络腋斜披遮蔽双肩自然飘垂,下身着围裙,裙摆与膝前束带宛如微风拂过,摇曳生姿。菩萨右腿曲起,右臂优雅下垂搁于右膝,左手撑地,左足悬空,呈自在坐姿于长方形底座上。观音像底座有
10、意设计成几何体,更显简明抽象,除阴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部分经文,再无其他装饰,在造型和装饰上化繁为简,利用白瓷温润玉质的材质肌理,透射出照亮人间慈爱的光辉。许瑞峰注重将现代主义的构成意味融入瓷塑创作。瓷塑禅定以“十”字构形,将观音和岩石海浪的外形处理成一横一纵的线性空间,左边岩石上的净瓶佛珠与观音形成疏离关系,更显观音稳重大方。观音头挽高髻,戴宝冠,胸挂璎珞,结跏趺坐于岩石上,双目半闭,凝神静思,神态慈祥,眼鼻观心,施禅定印,带着超脱人间的柔静,却又有悲悯现世的哀愁。观音的表情、体态无不体现佛教印相之规与人间世俗情感的融合。作品以何派瓷塑中的海浪原型为底座,在天衣、岩石的静谧与汹涌的海浪
11、之间产生了动静对比,既有装饰意味,又带写意表现,让观者仿佛进入“安静而止息杂虑”以致觉悟的境界。许瑞峰三十多年的瓷塑创作从未离开德化陶瓷文化的滋养,李砚祖教授论及工艺美术的创作需要“工而精以致极,精致是也”。许瑞峰的瓷塑作品正体现了精致的本真与品格,它与放达、率直的写意精神并不矛盾,二者应是统一的。从古代艺术经典中借境,又在许氏瓷塑的源流中造境,许瑞峰憧憬未来的艺术创作能直追孔子所云“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本文为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基金“数字赋能下的德化窑瓷雕技艺活化与再生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YJC760012)叶扬秋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许瑞峰 1969年生,福建德化县人,德化许氏瓷塑第六代传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德化陶瓷艺术大师联盟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陶瓷专委会会长、福建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许瑞峰 心经自在观音 德化瓷塑 高133厘米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