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十 单元(章)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至 月 日单元(章)统计总课时数4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 材 分 析本单元教材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2)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认识平均数;(3)让学生从多角度描述数据,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设计实际的调查活动,让学生在完整的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价值,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锻炼实践能力。学 情 分 析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统计与可能性的相关知识,并且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本单元注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
2、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第 页 (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平均数课型新授第几 课时第一课时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
3、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 重点 与 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组织指导法、半自主学习法教学手段:实物投影、教学课件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思教师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4、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教师不必在教学中急于告诉学生,应该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选取数据,在尝试中逐步引导学生探索。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谁套得准一些呢?2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屏幕显示)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儿的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 最后在屏幕上显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二、
5、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请几位学生回答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要说出这样想的道理,然后选出代表在班里交流。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想法。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2教师故意设疑:如果把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分别加起来比总数可以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说来听听吧。 讲述:如果我们能够选取一个数据表示男生或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那么就容易判断谁套得准了,这个数据是么呢?那就是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3提问: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6、?(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是怎样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6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在小组内议一议可能的方法如下:(1)学生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2)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做想想做做第1题。(1)教
7、师出示3个笔筒 (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2.做”想想做做“第2 题。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学校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是155厘米,可能吗?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的队员吗?4. 做”想想做做“第4题。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四、全堂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2)指名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4)一起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1)在小组内讨论。(2
8、)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1)默读题目。(2)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3)把第2个问题的解答方法写在课堂作业本上。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 目检 测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1哪一组的成绩好?第一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姓名孙红丁晓周玉李丹合计正确题数141011944第二小组口算成绩统计表姓名张华王明赵雪合计正确题数101214362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板 书 设 计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和女生进
9、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况。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想想做做1学生根据要求操作,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2独立练习。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练习九课型练习第几 课时第二课时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2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3进一步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 重点 与 难点教学重点: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 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
10、展统计观念。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组织指导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思这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引导学生加强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练习,其余的是求平均数的练习。促使学生在求平均数的练习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各题练习重点又不尽相同。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做练习九第1题二、做练习九第2题三、做练习九第3题1.投影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3.根据所给的信息你还想到了什么?四、做练习九第4题3.
11、你还能怎样说明三年级的棵数情况?1.学生读题并判断是否正确。2.反馈交流并说理由。1.学生独立判断。2.反馈交流并说明理由。2.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哪位同学捐的图书本数最多?(2)平均每位同学捐的多少本图书?4.交流反馈。1.学生看图读题,了解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2.学生回答问题:(1)你能算出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吗?(2)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少?4.交流反馈。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五、做练习九第6题六、做练习九第7题七、全课总结1.学生读题并回答下列问题。(1)最高的同
12、学身高是多少厘米?最矮的呢?(2)估计一下,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2.算出他们的平均身高,看看你估计得怎么样?3.同桌交流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1.根据所给信息学生独立思考。(1)上星期平均每天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气温呢?(2)从上面的记录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2.集体交流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 目检 测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1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2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
13、、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3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板 书 设 计 从表中哪组植树棵数最多?是多少?哪组植树棵数最少?是多少? 猜一猜:平均数会在一个怎样数据范围之间?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1学校体操队同学测身高,测得小红身高是1561厘米,最矮的是小林和小雨都是145厘米,还有六位同学的身高均位147厘米,你能算出体操队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2学校4个植树小组,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教 学 后 记第 页
14、(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练习九课型练习第几 课时第三课时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 重点 与 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组织指导法、半自主学习法教学手段:实物投影使 用 教 材 的
15、 构 思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一、基本训练1.做练习九第4题 组织学生对做作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各自利用时间,引导他们体会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通过交流,引导学生相互学习利用时间的经验。2.做练习九第6题
16、引导学生读统计表。 3.做练习九第7题小结:你统计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4做练习九第8题 要求学生出示记录的本周内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先估计平均身高,再计算。学生介绍是怎样估计的。观察统计表,理解表格中数据的意义。组织讨论,并反馈交流。学生课前先收集数据。课中分组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讨论:你从平均数的计算中还想说些什么?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二、课内练习2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540米,小明上学要走9分钟,回家时比上学少用俩分钟,那么小明往返一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3小王这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考试的平均成绩是
17、94分。她的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2分,你知道她的英语考了多少分吗?4敬老院中老人的平均年龄是81岁,王奶奶今年71岁,可能吗?三、全课总结1阅读P97“你知道吗?”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项 目检 测 内 容当 堂达 标检 测1工人叔叔修机器,第一天修了4台,第二天修了6台,第三天上午修了3台,下午修了2台。平均每天修了多少台?2幼儿园的小朋友做红花,小画做7朵,小方做9朵,小林和小宁合做13朵。平均每个人做多少朵?3小明读一本故事书,前4天天天读25页,以后天天读40页,又读了6天正好读完,小明平均天天读多少页书?4张华前4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分,第5次数学测
18、验得了95分,算一算他5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板 书 设 计 学校4个植树小组,第一天植树18棵,第二天植树20棵,第三天植树22棵,平均每个小组植树多少棵?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1. 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2. 调查实践求平均数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设计人: 修改人:授课时间: 年 月 日课题运动与身体变化课型实践活动第几 课时第四课时课 时 教 学 目 标 (三维) 1. 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 2.学习运用实验和统计的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养成探究
19、和合作意识,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 重点 与 难点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练习收集数据、求平均数、分析数据。教学 方法 与 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组织指导法、自主学习法教学手段:投影、多媒体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只有运用数据,才能把运动对身体状况的影响讲清楚,以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还要引导学生明确计时、测脉搏、记数据等环节的分工与合作,要形成乐于合作的心理倾向。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
20、果一、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过身体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2.谈话:这节课你们就来研究运动会给身体带来什么变化。(板书课题)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二、实验讨论1.研究原地跑步引起的脉搏跳动变化。(1) 谈话:同学们已经认识到运动会给身体带来很多方面的变化。这节课我们先通过实验了解原地跑步会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 首先我们学习测脉搏的方法,请伸出你的左手,像老师这样用右手测脉搏(教师示范)。 (2)谈话:下面请听清楚实验的办法。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学生练习测脉搏,教师巡回指导,每位同学都能测出自己的脉搏。
21、如果测不出,可请同学或老师帮忙。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四人一组,先各自测出运动前1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报告组长,组长记录在第98页的表格里。再同时原地跑步30秒,停下来各自立即测出1分钟里脉搏跳动的次数,组长再做记录。休息3-4分钟后,再一起原地跑步1分钟,再用力跑,然后再测脉搏,组长再做记录。最后全组同学一起计算本组四人运动前的脉搏跳动次数的平均数,原地跑步30秒后的平均数以及原地跑步1分钟后的平均数,在分析每个人的三个数据及全组的三个平均数,看看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2.研究不同的运动给身体带来的变化是否
22、相同。(1)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可以使脉搏跳动加快,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越多。那么同样的时(3)学生分组活动。(4)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A本组三个平均数是多少? B原地跑步给脉搏带来什么变化没有?发生了什么变化? C运动时间的长短与脉搏跳动变化情况与全组平均数的变动情况一致吗?为什么要求平均数?第 页(总 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 补 充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课堂变化及处理主要环节的效果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脉搏变化的情况会相同吗?三、引申反思1.谈话:通过两次实验,同学们已经了解到运动会使脉搏跳动加快,不同的运动项目,如果运动强度不同,带来的脉搏变化情况也
23、有所不,运动强度越大,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越多。对人体是有好处的。但是运动强度过大,脉搏跳动过快,也会给身体带来伤害。那么,在体育课上每分钟脉搏跳动多少次比较合适呢?体育老师心中有数。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什么?四、布置作业:请每个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两项强度不同的运动做实验,组长先把这两次运动的名称填在课本第99页表格第一行里。然后每个人都先进行第一项运动,1分钟后测脉搏,休息一会儿在一起进行第二项运动,再测脉搏。组长记录好每次运动后个人1分钟脉搏跳动的次书,并求出全组同学每次测量的脉搏的平均数。课后向体育老师了解一下,他希望你们通过运动每分钟脉搏跳动最高达到多少次,以及他如何为达到这个指标安排
24、活动。(2)学生分组活动。(3)各组汇报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2.学生各自阅读课本第99页“你知道吗”。课后设计并完成一项实验活动,测量你在不同的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制成统计表。第 页(总 页) 课时达标检测设计(试用) 项 目检 测 内 容检测的目标点与用时预设;反馈、矫正方法预设与达标效果补充当 堂达 标检 测1.学校有8个班参加了回收废报纸活动。第一天回收废报纸43千克;第二天回收废报纸38千克;第三天回收废报纸39千克。(1)平均每天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2)平均每个班回收废报纸多少千克?2.六年级同学折纸鹤,第一天折了180只,第二天和第三天共折了315只,平均每天折了多少只? 第 页(总 页)课时教学设计尾页板 书 设 计研究的方法是做实验,进行统计相互合作,探讨结论。补充设计 作 业 设 计 课后设计并完成一项实验活动,测量你在不同的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情况,制成统计表。教 学 后 记第 页(总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