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李清照诗的艺术特色吴锦聪(华东师大网络教育学院龙岩站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 Z0210802009)摘 要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的诗多针砭时弊,风格豪放,表现强烈的爱国热情。她善于运用典故,托古讽今;善于根椐不同感情的需要,摄取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诗体,形成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完美艺术整体。她的诗想象丰富,意境壮美,语言工致,音韵和谐;以景写情,含蓄委婉,耐人寻味。关键词 李清照诗 艺术特色李清照(10841155?),宋代杰出的女作家。济南人,自号易安居士。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以文章受苏轼知重,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亦善文章。李清照资质聪
2、慧,多才多艺。诗、词、文俱精,工书画,通音律,对金石亦颇有研究。令人惋惜的是,李清照的作品被保存下来的实在太少了。据王仲闻先生的研究,她的诗仅存18首,失题佚句15则。但是这为数极少的诗篇,也大多是具有鲜明政治倾向的作品,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有着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她用诗作为干预生活的武器,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事物。可以说,李清照的诗把那动荡的社会和痛苦的时代,通过她内心世界的愤慨和悲怆,生动地反映出来,即她的诗是完全把时代风貌情感化了的艺术品。本文就李清照诗的艺术特色做简单的分析。一、针砭时弊,风格豪放,表现强烈的爱国热情李清照的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
3、。前期生活安定,与丈夫赵明诚除了诗词唱和之外,就是收集和研究金石书画。这一时期的诗作,流传下来的很少。李清照前期的诗较之于词,题材更宽广,风格激昂慷慨、雄浑悲壮。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借唐代“安史之乱”的史实,托古寓今,对北宋末期政治的腐败、最高统治者的荒淫昏聩,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她的诗之所以带有愤郁之气,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1127年,金军南下,掳徽、钦二宗北去。康王赵构逃到商丘,组成南宋政权。金军跟踪追击,赵构辗转奔逃,先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市),偏安一隅,依然走着父兄的投降路线。李清照仓皇南渡,开始了她后期的苦难生活。国破家亡之恨、夫妇永别之悲、政治迫害之忧
4、,一切沉痛复杂的思想矛盾,反映到她后期的作品中,就自然形成那种激昂悲凉的情调。她敢于干预现实,指陈时弊,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事物,对统治集团卖国投降和依附敌伪政权的民族败类进行了无情的抨击,风格豪放、雄浑、悲壮。例如,她的乌江(一题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头两句明确地指出了人的生死观活,要活得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英勇、可歌可泣。这样的人生观,充分表现出诗人的高尚理想和壮烈胸怀。后两句极力赞颂历史人物项羽不肯过江东而宁愿牺牲的英雄气概,指斥南宋高宗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逃跑行为。全诗激昂慷慨、气势雄壮,令人感到一种气壮山河的凛然气概和慷慨悲壮的爱
5、国豪情。如果说,乌江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身经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产生这种思想感情是不难理解的。那么,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诗是她在十七岁时写的,但在其中已表现出李清照对时事现实的关注。虽是和韵,却能摆脱原作的束缚,提出独创的见解,对歌功颂德的中兴颂碑予以应有的批判。作者认为“安史之乱”的平定,是许多不知姓名的健儿猛将牺牲生命才换取来的。这样卓越的见解,在当时是高出一般士大夫之上的。诗人针对徽宗及其奸相们的卑鄙、昏庸,以及腐败的北宋政治,作了激烈而巧妙的抨击,言浅意深,表现出她的一片爱国热情。同时,通过历史教训来抒发其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隐忧,以简朴的语言来表达其对当前现实政治的悲愤之
6、情,又使全诗显得气势磅礴,感情激越,扣人心弦。从这也可以看出,李清照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关心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是一贯的,并非偶然之思。又如她的题八咏楼,这是一首极具历史感和士大夫气的凝重而豪迈的诗篇,写得意境辽阔、雄浑悲壮。所谓“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简直是气吞山河、恢弘壮丽极了。难怪清末诗人陈衍评论她的诗:“雄浑悲壮,虽起韩、杜为之,无以过也。”(石遗室诗话)二、善于运用典故,托古讽今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在于朴实的白描手法,但她的诗却喜欢引用典故以针砭时政。李清照一向勤奋好学,涉猎广泛,博闻强记,谙于故实。所以,她在诗中往往巧妙地借古人古事以议论时政、品评人物、
7、抒发感触、寄托情怀。如夜发严滩(一题作钓台):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就是通过严光淡泊隐居、终生不仕的高尚情操来贬斥在国破家亡的时刻犹孜孜于名利的凡夫俗子的。这里的“先生”指严光,字子陵,少年时与汉光武帝刘秀同游学。刘秀做了皇帝后,严光就改名换姓,隐居起来,不与刘秀见面。刘秀多方求索得之,拜为谏议大夫。严光辞谢不受,隐居富春山,耕钓为生,终生不仕。“钓台”,相传为严子陵垂钓之处,今在浙江省桐庐县富春江畔。又如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是把南宋高宗赵构的政权直接继承北宋,当作东汉继承西汉一样,是正统政权,而把傀儡政权伪楚、伪齐和
8、王莽新室比作毒瘤,应予铲除。接着又极力歌颂不为司马氏权威所屈服而牺牲的嵇康,以嘲讽那些依附伪政权的士大夫不如嵇康有气节。全诗是咏史,却处处在喻今。再如乌江这首绝句,是借项羽宁死不逃的故事作比喻,批判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统治集团的逃跑行为。就是那些长诗,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等,也是运用了许许多多的故实来说明问题、表达题旨的。前者如“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后者如“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等等。我们从作者引典用事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她那强烈的褒贬爱
9、憎之情。三、想象丰富,意境壮美,语言工致,音韵和谐李清照认为治学必须“专”而后才能“精”,她批评那些浅尝辄止的人们:“不惟学圣人之道不到圣处,虽嬉戏之事,亦不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她说自己“平生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已”(打马图经序)。这种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是她在诗词创作方面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也使她对诗词的语言构筑方面格外讲究。李清照的词语言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动人,极具艺术特色。她的为数不多的诗作中亦有语言精炼、对仗工整、意境壮美之作。如题八咏楼中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就是再工整不过的对句。李清照把贯休献钱尚父七律诗中的“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的两组数字取入该
10、诗,这不只是为了增加诗的整饬美,主要是以“三千里”之遥和“十四州”之广,极言婺州(今浙江金华,八咏楼的所在地)地理位置之重要。“气压江城十四州”又几乎是薛涛筹边楼诗中的成句,李清照把薛诗中的“壮压西川十四州”的“壮压”改为“气压”,其势比带“壮”字的薛诗更加壮阔。全诗气势豪迈,语言工致,意境辽阔。李清照的诗中还有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作品,这类诗想象丰富,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比如,被人们称为“笔意亦欲仙”(古今女史诗集卷二)的游仙诗晓梦,诗的前十六句写梦境,末四句写梦醒时的心情,表现了诗人不满现实,追求精神解脱而不可得的内心苦闷。全诗想象丰富,音韵优美,风格飘逸。再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其二:想
11、见皇华过二京,壶浆夹道万人迎。连昌宫里桃应在,华萼楼前鹊定惊。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这首七律,突出的特点是发挥了大胆的想象。首先想到南方使者到达北方时,受到沦陷区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反映出北方人民渴望恢复国土的迫切心情。三、四两句进一步想象北宋王朝的宫廷、邸第应该完整无恙,华萼楼前鸟鹊知道南方使者到来,一定也会感到惊喜,这就把一切客观景物都写活了。五、六两句表明南方使者的到来,是天意不忘北方沦陷区的人民。末两句提出对会盟的看法,认为南宋国君是讲信义的,言外之意,只要双方都讲信义,又何必要屡次会盟?这就表明了作者对敌人狡诈本质的认识。诗的语言精炼,对仗工
12、整,音韵和谐流畅。 四、以景写情,含蓄委婉,耐人寻味李清照认为,诗、词两种文学样式各有其本身的艺术特色,应当严加区别。作为儿女私事的爱情痛苦,只能在“别是一家”的妩媚的词中抒发,在庄重的诗里,不容许有不宜公诸于世的私情,所以,在诗中所表现的这种情感特别隐蔽、含蓄、耐人寻味。如春残诗中“梁燕语多终日在,蔷薇风细一帘香”句,表面写燕子,实际是隐喻作者与已故的丈夫赵明诚,再不能像燕子这样雌雄相伴了。语言凄清,情思婉约,悼亡之情寄寓于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又如感怀,李清照于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八月初由青州动身,于十日即到达赵明诚的莱州任所。这首诗即缘此时此地的感受而作。由诗前小序的“独坐一室,平生所
13、见,皆不在目前”和此诗首句的“寒窗败几无书史”得知,诗人冒着秋老虎经昌乐驿馆来到赵明诚的官廨后,竟遇到不应有的冷遇,自然很生气,却又寄人篱下,无可奈何,便隐括了苏轼的一首题作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的诗而成这首感怀诗。虽然苏、李二人在诗中,都戏谑般地借用了以“青州从事”代指好酒的故实,但含义却有所不同。对苏轼来说,仅借六壶酒的跌洒嘻谑一番而已,但在李清照诗中却隐含着无限酸楚,或许这是她含着眼泪为自己写的一篇长门赋!按照李清照的诗、词之间应有严格界限的主张,儿女情事是不能在诗中披露的,所以她拐弯抹角地以苏轼式的旷达出之,且对作为词材的内容做了硬处理,才写成了这首感怀诗。此诗的倾向特
14、别隐蔽,味道特别难以辨别,如不用心咀嚼,极易产生误解。 五、根据感情、题材选择诗体,力求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对于诗歌创作甚为内行,很讲究诗歌抒情状物的艺术效果。她善于根椐不同感情的需要,摄取不同的题材,选择不同的诗体,形成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完美艺术整体。如果是自己内心愤怒感情的迸发,需要高度集中、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才能使其悲愤之情喷薄而出,她就选用容量最小的五言绝句这种形式,三言两语,一口吐尽,刚劲有力,如乌江、咏史等是。如果要抒写郁结于胸的苦闷或颠沛流离之苦,则往往以节奏较强的律诗或七绝的体裁,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优美动人
15、的音韵,构成沉郁悲壮的意境,如春残、偶成、感怀等是。如果指陈时政、抒发愤慨、追求自我解脱,这就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必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说明分析,力陈得失,引古论今,有理有据,才能服人,这就需要篇幅较长的古体诗,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晓梦、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等是。而这些长诗又往往运用散文笔法来写成,显示出宋诗的散文化倾向,如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中的“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中的“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等等,这些句子结构和转接用语,与散文的写作手法无异。这
16、一切,都表明李清照具有驾驭语言、运用诗体等艺术手段的高超能力。总之,李清照的诗歌在当时说来,带有鲜明的现实性、战斗性,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鲜明的个性:既有寓意深远、笔力雄俊的讽喻,又有凄怆顿挫、委婉陈情的述怀,也有想象丰富、意境清新的游仙,更有气势豪迈、语言锋利的讽刺。她的存诗虽然为数不多,但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广阔的,揭示的思想内容是深刻的。在她少量的诗篇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如叱咤风云宁死不屈的项羽、抗拒虚伪礼法而慷慨牺牲的嵇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王导、抵御侵略的民族英雄刘琨、蔑视高官厚禄隐居不仕的严光、替父从军横戈杀敌的花木兰,这一系列英雄人物与现实生活
17、中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历史人物形象上,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抱负,闪耀着诗人反抗侵略、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她既满怀激情,又严肃认真,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这确是有深刻体会之言。 李清照的诗歌是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她的诗歌创作虽吸取了前人的某些艺术创作经验,但决不因袭前人的成果,而是从切身的生活感受出发,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她用千锤百炼而又无斧凿痕迹的语言,朴实自然的白描手法,抑扬顿挫的音韵节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抒情的真实性、深刻性,不仅给当时的读者以巨大的感染,产生内心的共鸣,而且使千百年后的读者也为这种艺术魅力所感动。诗中的爱国热情,固然能给读者以鼓舞,而其出色的艺术技巧,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参 考 文 献1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3陈祖美.李清照诗词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4刘忆萱.李清照诗词选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于非.中国古代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