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苏州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136420 上传时间:2024-10-2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5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州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州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州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州市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为“感知”170万年前的生活,寻找远古人类的足迹,小刚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参观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他们应该去( )A云南元谋县B北京周口店C浙江余姚D陕西半坡村2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大转变,下列关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发展顺序正确的是( )A定居生活群体生活集体生活B群体生活定居生活集体生活C集体生活定居生活群体生活D群体生活集体生活定居生活3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A考古资料的发掘B古本文献的考订C神话传说采用D口述史料引入4孟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2、“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主要反映了( )A东周初年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B西周初年诸侯势力逐渐增强C诸侯有对周王朝觐述职的义务D西周末年周王室势力日益衰微52020年4月19日,“庚子岁”(2020)首届华夏文字节在湖北武汉举行,本次活动呈现了以甲骨文明为代表的华夏厚重、璀璨的传统文化。甲骨文成为中华文明代表主要是因为( )A商代文字B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C字母文字的起源D目前我国发现了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6思想家孟子曾提出“春秋无义战”的观点,“无义战”的评价说明这一时期战争的实质是( )A为满足奴隶主掠夺土地、人口和财产的私欲B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

3、一的进程C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D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暴政7许多成语来自我国古代历史故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 三个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A铁器和牛耕开始使用B封建制度瓦解C各国战争不断D民族交融出现8最能适应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流派是A道家B法家C墨家D儒家9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设置了许多职能相似的职位或机构。下列选项中,按职能划分不正确的是A太尉、军机处B丞相、吏部尚书C御史大夫、通判D郡县、行省10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上两则材料所包含的共同

4、意图是A反对国家户籍制度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C反对宦官专权D不信天命,鼓动起义11下图是东汉豪强大族的住宅陶院落(模型)。院落平面显方形,院内有供瞭望的谯楼,住宅与防御设施紧密结合。该模型透露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政治清明、国家统一安定B豪强大族势力大、社会动荡C经济发达、国力强盛D科技文化成就巨大12汉武的帝国一书中写道“从此,中华帝国有了国家意识形态,也有了恒定的核心价值。其中的“核心价值”指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13汉初一位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这段话代表了汉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是( )A重视发展商

5、业B重视农业生产C农商并重D发展手工业14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分立时期,但中华民族也在进一步趋向融合。下面有关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有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曹操和孙权分别在洛阳和建业建立了魏、吴 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ABCD15阅读下表,引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书写材料发生重大改变的是( )A李斯等制定小篆B西汉麻纸的推广C蔡伦改进造纸术D钟繇创楷书书法16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前1世纪的是A公元前138年出使西域B公元前60

6、年设西域都护C公元25年建立东汉D公元105年改进造纸术17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 种植双季稻 粪肥得到推广 麦稻兼作ABCD18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民族交融加强B商业贸易繁荣C政治清明稳定D中外交流频繁19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历史规律的是( )A周平王迁都洛邑B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D张骞通西域20某同学

7、收集了一枚邮票,由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A贾思勰B郦道元C祖冲之D张仲景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政治篇)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故汤武不循(遵循)古而王,夏殷不易(改变)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摘自史记商鞅列传(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变法法令中,对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响最大的措施是什么? (2)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贵族,

8、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 (经济篇)材料二(3)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思想篇)(4)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大变革,中华文化开始勃兴,古圣先贤纷著书立说,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怎样的繁荣局面? 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材料三是哪一历史人物的言论?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他的教育贡献主要有哪些?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

9、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变法的名称和结果材料二 秦朝形势图(2)请认真观察秦朝形势图,指出秦长城两端西起和东至点。材料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史记(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材料四(4)根据材料三和四,概括这些制度或措施实行的意义。23中国文明史历经近五千年的发展,政治制度的确立、改革和不断发展,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促进了民族融合。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公平无表,罚不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道,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提惧。(译文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无私惩罚不避成势强大的贵

10、族;类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一年后,路上没人的取遗失的东西,百娃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军事力量大增,诸侯个个提惧。)摘自战国策(1)材料一中“商君治案”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导致“诸侯畏惧”的原因是什么?其他诸侯国的最终结局如何?材料二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去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多方面展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并指出该制度的开创者。材料三 汉文帝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时常提醒百官劝

11、课农桑。他曾两次“除回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这样,农业得到较大发展,粮价大幅碎低。汉初朵一石值五千钱,文景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3)据材料三概括汉文帝的治国措施?并指出由此形成的盛世局面?材料四 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达奚奚丘穆陵穆贺兰贺勿忸于于技拔长孙乙旃叔孙步六孤陆独孤刘尉迟尉(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其汉化政策除改汉姓外还有哪些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24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对人类历史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统一是秦汉时代的社会主题,思想学术的统一,也势在必然,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改造儒术,使儒学更具实用性,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滕福海董仲舒与罢黜百家材料二 朝鲜、日本用简和帛,印度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埃及用纸草的内皮压成“纸草纸”,欧洲则用羊皮。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全使用。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材料三 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幕,乃努力要将一个塞北游牧的民族,一气呵熟,使其整体的汉化。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四 激发人们创新

13、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 2019年5月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统治集团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的具体措施及其深远影响。(2)指出材料二中“这些书写材料都不适于大量使用”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改变这种状况的古代技术及其影响。(3)材料三中“孝文帝”为什么要“使其整体的汉化”?指出为“使其整体的汉化”所推行的措施及产生的作用。(4)综合上述材料,说说如何才能使中华文明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答案】一、选择题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距今约一百

14、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A项正确;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晚于元谋人,排除B项;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陕西半坡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都晚于元谋人,排除CD项。故选A项。2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原始人最初过着群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过共同劳动的集体生活,原始农业出现后,原始人开始过定居生活,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3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前史时代是指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所经历和演变的历史(约前170万年前4000年,即在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由于史前史是指文字记载

15、之前的历史,因此,它的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考古资料的发掘,故选A项;古本文献考订属于文献史料,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B项;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因其主观性较强,神化色彩浓厚,史料价值不如实物史料,且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CD项。4C解析C【详解】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体现的是在分封制下诸侯需要履行定期朝觐述职的义务,C正确;东周初年王室式微,A排除;西周初年时期的周王室拥有绝对的权威,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5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因而,甲骨文成为中华文明代表,故D符合题意;商代文字是

16、甲骨文出现的时间,而非甲骨文的意义,故A错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甲骨文呈现的形式,而非甲骨文的意义,故B错误;甲骨文是字母文字的起源,不符合史实,故C错误;故选D。6A解析A【详解】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实质 是为满足奴隶主掠夺土地、人口和财产的私欲,A项正确;客观上促进了国家统一的进程属于影响,排除B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排除C项;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是奴隶反抗奴隶主阶级的暴政,排除D项。故选A项。7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中留

17、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战争不断,诸侯兼并争霸社会的特点,C符合题意;ABD与题干成语故事不符,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8B解析B【详解】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法家韩非提出实施改革,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迎合了当时强国之君变法图强、统一天下的需要,也适应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趋势,因此法家学说深受各国统治者的赏识,秦王嬴政更是以法家学说为治国思想,完成了全国统一并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礼”,但在当时都不是最能适应战国时期社会发展需要,ACD排除

18、。故选B。9A解析A【详解】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中太尉负责军事,军机处是清朝设立的中枢机构,故A符合题意;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机构,尚书是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度下三省之一官职,行使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御史大夫和通判都是监察机构,排除C项;郡县制和行省都是地方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0D解析D【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口号,其含义是那些称王侯拜将相的人,难道就比我们高贵吗?;“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发动者,张角的口号,意思是汉王朝理当灭亡,黄巾起义应该取代它,就在中平六年,天下就会太平了。这两句口号都反

19、应当时起义者不信天命,通过这些口号鼓动人们发动起义。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陈胜呼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张角号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其目的都是为了起义造势,让人们相信自己,由此可以排除错误选项。11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东汉时,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剧烈和农民的大量破产,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阶级矛盾尖锐,东汉豪强地主为维护其地位往往将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所以B项符合题意;根据分析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2A解析A【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20、,汉武帝时期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这里的“核心价值”指的是儒家思想,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选择A。13B解析B【详解】根据材料“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可见,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商业,故AC不符合题意;发展手工业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14D解析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曹操一直都没有称帝,错误。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赤壁之战后,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

21、步巩固。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15C解析C【详解】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引起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书写材料发生重大改变的是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普遍使用,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C符合题意;李斯等制定小篆统一了文字,A排除;西汉麻纸的推广与“白树皮”等不符,B排除;钟繇创楷书书法属于书法的一种,与书写材料的重大改变不符,D排除。故选择C。16B解析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百年为一个世纪,大于99年,小于1000年

22、的时间属于多少世纪的算法,是用百位上的数字加一,公元前60年属于公元前1世纪,B项正确;公元前138年属于公元前2世纪,排除A项;公元25年属于公元1世纪,排除C项;公元105年属于公元105年,排除D项。故选B项。17D解析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人的大量南迁等因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过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双季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稻麦间种。故 符合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18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吕思勉中国通史讲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

23、便已泯然无迹”,意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强,致使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即“五胡”到隋唐时期已经汉化,与汉族无异。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19C解析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统一后,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更好的统治中原广大地区,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成迁到了洛阳,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进行改革,如禁止穿鲜卑族服装,改穿汉人的服装;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选项C符合题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A

24、排除;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排除;张骞通西域,为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奠定基础,D排除。故选C。20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一书。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内容十分丰富。齐民要术 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要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

25、要地位。故A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故B不符合题意;祖冲之是南朝著名数学家,故C不符合题意;张仲景是东汉名医,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二、综合题21(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3)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百家争鸣(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详解】(1)根据解析(1)富国强兵 推行县制(2)不支持 废除没有军功旧贵族特权(3)铁农具和牛耕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百家争鸣(5)孔子 “仁”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详解】(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卫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定变法之令”可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推行县制对

26、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大。(2)根据所学可知,不支持,因为变法废除了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3)根据所学和材料图片可知,这是春秋战国使用推广的铁农具和牛耕;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4)根据所学可知,这种局面就是百家争鸣。(5)根据所学和材料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这是孔子的名言,他核心思想是“仁”。他在教育是的贡献有,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2(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写辽东,临洮不给分)(3)郡县制;度量衡。(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解析(

27、1)商鞅变法;秦国富强(2)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写辽东,临洮不给分)(3)郡县制;度量衡。(4)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详解】(1)依据材料一“商鞅合并小郡、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可知,这一变法的名称是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经济上,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其结果是变法五年后,国家

28、富强起来。(2)仔细观察材料二“秦朝形势图”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3)依据材料三“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一法度衡石丈尺”可知,秦朝建立后实行的措施是郡县制和统一度量衡;秦统一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为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便利了经济的发展。(4)依据材料三及材料四信息“秦统一

29、货币”“秦统一文字”概括可知,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有利于促进各地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3(1)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3)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文景之治。(4)推动鲜卑族的汉化。穿汉解析(1)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3)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文景之治。(4)推动鲜卑族的汉化。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豪门联姻。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详

30、解】(1)根据“ 商君治秦,法今至行”可知是商鞅变法。根据“道不拾道,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提惧”可知是因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军事实力强大。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他诸侯国最终被秦国灭亡,秦国实现了统一。(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该制度的开创者是秦始皇。(3)根据“时常提醒百官劝课农桑”、“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可知措施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由此出现了文景之治。(4)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是为了推动鲜卑族的汉化。除此之外,其汉化政策还包括穿汉服,说汉话,与汉族豪门联姻。作用主要是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和民族融合。24(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3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2)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东汉的蔡伦改解析(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2)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的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

32、族人通婚、迁都洛阳等;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4)开放性题目,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等。【详解】(1)依据材料信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不断改造儒术,使儒学更具实用性,这促使统治集团向儒家倾斜;选择以尊儒来统一思想”可知,为了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

33、为历代王朝所推崇,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都不适于大全使用”可知,以前的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脆弱,有的昂贵;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造纸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积累和交流,促进了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孝文帝明知鲜卑游牧故习,万不足统治中华,又兼自身深受汉化熏染,实对汉文化衷心欣幕”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是深受汉族文化吸引;改变鲜卑落后的面貌、提升自己的统治力等;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改说汉话、改穿汉服、改姓汉姓、与汉族人通婚、迁都洛阳等;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4)开放性题目,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成功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