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南宁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5173939 上传时间:2024-10-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宁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宁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宁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宁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宁市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示意图说明( )A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B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C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D化石是复原北京人特征的重要证据2余秋雨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写到它以七千年前的稻作文明遗迹证明,这儿不仅是我的故乡,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故乡。余秋雨先生的故乡是( )A半坡B河姆渡C大汶口D北京3传说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我们已经从考古中得到验证,河南汤阴和洛阳等地,发现距今数千年的水井遗迹。这说明( )A传说是不可信B传说就是历史事实C传说中有一定的历史真实D传说太夸张了,应该完全否定4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

2、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B武丁C盘庚D商纣5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下列各项中能突出体现这种精神的是( )A开始学会用火B禅让制C甲骨文的创制D牛耕的推广6下列对先秦(秦朝以前)时期历史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造彩陶B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C“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燕、韩、赵、晋、秦D西周实行分封制,在当时起着捍卫周王室的作用7既消除了岷江水患,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战国这一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的是

3、A史禄B李耳C李悝D李冰8某同学在期中考试时成绩不理想,老师安慰他说“一次的失败不要紧,说不定,正是因为这次没考好,你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坏事变好事,以后才能进步。”老师引用的思想出自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9如下示意图中,序号处应分别填写A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B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最高统治者C最高统治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D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最高统治者10“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材料描述的是A秦的统一B秦的巩固措施C秦的暴政D秦的灭亡11下表列出了东汉中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造成东汉后期这种现象的因素之一是(

4、)A光武中兴B黄巾起义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D王莽施政腐败12“太学”是中国某一朝代设立的最高学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政府创办传授学术的“太学”始创于( )A西周B秦朝C汉朝D南朝13汉高祖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的社会底层人物,这种“布衣卿相之局”A有利于实行郡国并行刺度B有利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D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4毛玠语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毛玠实际上就是建议太祖“挟天子以令诸侯”和重视农业生产。材料中的“太祖”是A刘邦B曹操C刘备D司马懿15有关中国古代文化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

5、是A佛教在西汉初年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B墨子主张的“兼爱”“非攻”体现了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C东汉时期张陵等人在民间创立道教D史学巨著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16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以及更远的地区称为西域。下列属于中国古代政府加强对地区管理的举措是( )A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B汉武帝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C西汉设立西域都护D实行盐铁专卖17下表展示了东汉恒帝(永寿二年)到曹魏建立前的几十年间的人口数量变化,引起这一时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8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族的客观影响是( )A促进民族融合

6、B形成南北对峙C民族矛盾激化D促进南北统一1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西晋、北魏B前秦、北魏C曹魏、北魏D曹魏、前秦20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A祖冲之地动仪B张仲景麻沸散C贾思勰齐民要术D华佗伤寒杂病论二、综合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材料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篇材料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材料四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个。孔子修诗书,订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官书也,经孔子之手

7、而流布于民间。钱穆国史大纲(1)尝试用自己的话叙述对材料一的理解。(2)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哪一个学派创始人的思想观点?这位思想家还有哪些主张?(3)材料二和材料三的论语记录了孔子的思想,他是哪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是怎样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的?22从西周到秦,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材料二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

8、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摘自部编版七上历史教材(2)依据材料二指出,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材料三(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什么制度?(4)材料三图中C处应该填写的内容是什么?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秦始皇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该措施的实施对后世有何意义?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是时天子问奴降者(投降的人),皆言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向匈奴,无与共击之(匈奴)。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史记大宛列传材料

9、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较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政姓为刘,步六孤氏政姓为陆。当时鲜卑族改姓一百多个。摘编自中新网材料三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廷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招募到的出使月氏的人物是谁?派此人出使的目的是什么?他的出使有何意义?(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实行的哪一项汉化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这场改革有何历史作用?

10、(3)据材料三指出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24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材料二 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鲜卑贵族大多反对迁都。孝文帝没有退却,他巧妙而坚定地实施了迁都计划,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摘编自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三 魏主(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

11、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3)据材料三,指出所涉及的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4)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解析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粗大,额骨突出,鼻骨扁平,前伸,能够直立行走,都是从北京人的化石分析得出的,故D符合题意;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前,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北京人的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与题干无关,

12、故B不符合题意;狩猎是北京人主要的生活方式,题干无法体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B解析B【详解】依据题干“它以七千年前的稻作文明遗迹证明,这儿不仅是我的故乡”信息提示,结合课本所可知,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B正确;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A排除;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经济有更大发展,会种植很多农作物。C排除;北京人还不会种植农作物,D排除;故选B。3C解析C【详解】题干反映了考古发现印证了远古传说中华夏族的始祖教人们挖井这一历史事实,结合所

13、学可知,远古传说是在文字发明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不可否认这里有神话的成分,但不难发现这其中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真实,可与考古发掘互相印证,C符合题意;考古发掘证实远古传说中的某些历史资料是可信的,A不符合题意;传说毕竟是口耳相传的内容,不能和历史事实对等,B不符合题意;对于远古传说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应从神话传说中找出合理的成分,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4C解析C【详解】商朝前期由于政治动乱和水患,几次迁都,直到一位商王盘庚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由此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盘庚迁都以后,商朝统治区域不断扩展,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故选C;ABD项不答主旨,排除。5C解析C【详解】根

14、据题干“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字是记录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这个社会之魂。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C项正确;A项是生活方面、B项是政治方面、D项是经济方面,均与题干“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6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七雄”是

15、指齐、楚、燕、韩、赵、魏、秦 ,没有晋,故C符合题意;半坡居民遗址发现了磨制石器和人面鱼陶盆,故A不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社会大变革,故B不符合题意;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则必须对周王承担各种义务,在当时起着捍卫周王室的作用 ,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7D解析D【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称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既消除了岷江水患,

16、又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D项正确;史禄据传是越人,对秦朝的主要贡献是构建灵渠,加速了秦始皇统一百越的进程。排除A项;老子就是李耳,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排除B项;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8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坏事变好事,以后才能进步”,可知符合道家思想,“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相依的思想,因此A正确,排除BCD三项。9A解析A【详解】根据材料中“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总揽国家一切权力;

17、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据此可知,图示中分别对应的是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A项正确;秦朝时期,皇帝是最高统治者,三公是中央政府官僚,郡县属于地方政府,因此其他选项均对应错误,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10C解析C【详解】由材料“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徭役繁重、刑法严酷,这是秦的暴政的体现。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不是秦朝统一的信息,A不符合题意;秦朝巩固的措施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描述的是秦朝的暴政,不是秦朝的灭亡,D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应选C。11C解析C

18、【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当时继位皇帝年龄都很小。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故C符合题意;ABD项不答材料中的数据信息。12C解析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故C符合题意;西周时期尚未出现儒家,官府没有创办太学,故A不符合题意;秦朝时期抵制儒学,没有创办太学,故B不符合题意;南朝晚于西汉出现,太学在南朝时期早已出现,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13B解析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布衣将相之局的新王朝对于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出身下层,

19、了解下层疾苦,理解百姓意愿,因而制定的政策能顺应民心;由于出身下层,又刚刚进城不久,因此倡导生活俭朴、约束铺张奢侈比较容易,有利于减轻百姓的负担;由于出身下层,比较理解黎民百姓的艰难,有利于接受并实行与民休息的休养生息政策。据此分析可知,这种“布衣卿相之局”有利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B项正确;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使汉初的功臣及王室子弟得到了相应的利益,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有一定作用,与题干“布衣卿相之局”无关,排除A项;题干这种布衣将相之局的新王朝对于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排除CD项。故选B项。14B解析

20、B【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农业生产”可知,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割据一方,连年混战,其中著名的军阀有袁绍、曹操、孙权和刘备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在农业生产上,曹操采用屯田制,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故B符合题意;刘邦、刘备、 司马懿与题干无关,故ACD排除。故选B。15A解析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故A符合题意;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种思想体现了追求社会和谐的愿望;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故

21、BCD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综上故选A。16C解析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C符合题意;AB项不是“加强对地区管理的举措”,排除;实行盐铁专卖是西汉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不是针对地区的管理,D排除。故选择C。17A解析A【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皇帝大多年幼,导致政局动荡,三国前期争霸战争不断,使得北方人口为了躲避战乱,不断南迁,A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是题干表格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18A解析A【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少数民族纷

22、纷内迁,内迁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南北对峙并不是少数民族内迁导致,排除B项;民族矛盾激化并不是少数民族内迁导致的客观影响,排除C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民族融合,南北统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9B解析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晋、北魏、前秦、曹魏都曾统一过北方,西晋和曹魏是汉族建立的政权,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前秦是氐族建立的政权,故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20C解析C【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注意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他写的齐民要术一书,是我

23、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C正确;张衡发明的地动仪,A排除;华佗发明了麻沸散,B排除;张仲景编写了伤寒杂病论,D排除;故选C。二、综合题21(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儒家;“仁”(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解析(1)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2)道家;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儒家;“仁”(4)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详解】(1)材料一“祸

24、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自道德经,反映的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引出好结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坏结果。这反映的是老子朴素的辩证思想。(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的道德经记录了春秋后期老子的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万事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4)孔子作为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广收学生,把“贵族学”传播到民间。22(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

25、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解析(1)分封制;诸侯争霸。(2)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中央集权制。(4)皇帝;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详解】(1)根据材料一图一中的周及各个封国燕、鲁、晋、宋等,可知体现的是分封制。结合课本所学,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施行分封制,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由图二中的列国纷争可知体现的是诸侯争霸形势。诸侯争霸一方面使得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2)依据材料二“战国时期

26、,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可知,各国实行变法的根本原因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由材料二“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知变法的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依据材料三秦朝建立中央集权,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实现大一统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4)依据材料三C下设太尉、丞相、太尉,可知“C”是皇帝。结合课本所学,秦统一后,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理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

27、央机构,由太尉、丞相、御史大夫统领;地方上,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23(1)人物张骞。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意文:促进了汉与西域相互了解和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幵辟创造了条件。(任一点) (2)措施:改姓汉姓。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増强了北魏的突力。(解析(1)人物张骞。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意文:促进了汉与西域相互了解和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幵辟创造了条件。(任一点) (2)措施:改姓汉姓。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増强了北魏的突力。(任一点)(3)原因: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详解】(1)依据

28、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招募到的出使月氏的人物是张骞;据材料“汉方欲事灭胡(匈奴),闻此言,因欲通使(月氏)。道必更(经过)匈奴中,乃募能使者。”可知,派张骞出使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历经13年的艰难险阻回到长安。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与西域的相互了解和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2)依据材料二“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政姓为刘,步六孤氏政姓为陆。当时鲜卑族改姓一百多个”可知,该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之一改鲜卑姓为汉姓;通过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

29、)依据材料三“在此过程中,虽然历经战乱与分裂,但这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从未被打破。这种完整性、廷续性成了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可知,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原因是中华文明的完整性、延续性。24(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解析(1)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2)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答出其中一点即可)(3)30岁以下的官员在

30、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4)促进了民族交融(或“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答出其中2点即可)【详解】(1)据地图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是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族南迁。(2)由材料二“北魏都城平城所处位置偏北,周围农业不太发达。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化,孝文帝决定把都城迁到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的洛阳”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加强对南部区域的控制,更好地吸收汉族文

31、化;平城位置偏北,农业不发达,洛阳位置适中,经济文化发达。(3)根据材料三“夫今欲断诸北语(少数民族语),一从正音(汉语) 。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突然改变)。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可知,材料所涉及的改革内容是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4)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孝文帝改革对我国历史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民族心理上,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