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时优案4红烛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

上传人:二*** 文档编号:4491939 上传时间:2024-09-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4MB 下载积分:5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课时优案4红烛习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本文档共7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课时优案4 红烛 1.读准字音 (1)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  )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2)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儿。 (3)蜘蛛依靠吐(  )丝结网捕获猎物,几位队员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 答案 (1)jí jiè (2)zhe zháo zhuó zhāo (3)tǔ tù 2.记准字形 (1) (2) 答案 (1)膏 肓 (2)蜡 腊 3.理解词语 (1)不息:                         (2)    :①脂肪;②借指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成果。 答案 (1)停止 (2)脂膏 4.辨析词语 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慰藉·抚慰 我考试没考好,于是妈妈关心我、    我,说下一次考好点就行了,这使我感到    。 答案 抚慰 慰藉 解析 抚慰指抚恤、安慰,经常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安慰、抚恤;慰藉指安慰、抚慰,无明显等级之分。在实际使用中,抚慰一般用于主动的动作,抚慰别人;而慰藉是多用于被动的感受,感到慰藉。 5.文化常识 *“红烛”“灯烛”意象 在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灯是光明、希望、智慧,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暗示着失望、痛苦等灰色的心情。“        ,        ”这是漂泊异乡、归期无定的李商隐对团圆的梦想;杜牧有“        ,替人垂泪到天明”的心灵流泪,李商隐有“        ,        ”对感情的坚贞、缠绵;中国佛教里还有为破暗除惑而奉施的“明灯”,而阿拉伯神话里同样有象征神奇智慧的“      ”。烛红悠悠,让我们的心灵沐浴在古典艺术的静照之中。 答案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泪还惜别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阿拉丁神灯 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答案 困惑于红烛的自焚(第二节) 抑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第五、六节) 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第七节) 扬 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自我与红烛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故又可谓“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 B.接下去,诗人用了整整七个诗节来抒写他对红烛的感受。从总体上看,他主要抓住了红烛的两个显著特征——自焚与流泪。诗人站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照红烛,思考红烛,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 C.全诗的收束相当简洁:“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向悲剧挑战,为未来搏击。因此,这一简洁的收束显得意味深长。 D.综合整首诗作来看,“红烛”这一传统诗歌文化的原型意象进入闻一多诗歌创作并被作为诗人人生追求的象征,闻一多不掩饰内心矛盾,大胆地、生动地展示了内心的波澜起伏,诗中的情绪抑扬顿挫,感染力极强。 答案 B 解析 “这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多愁善感”错,应该是显示出作为现代诗人的闻一多的理性批判精神。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像闻一多先生一样的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答案 B 解析 ①“赴汤蹈火”指跳进滚水,踏着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也泛指做事不畏艰难险阻,冲在前面。根据前后语境“战场上”“发号施令”可知,应选“冲锋陷阵”。②“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语境中不含贬义,故应用“指点江山”。③“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语境中强调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凭靠,故应用“安身立命”。④“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此空需要与后面的“精神”相照应,应选“超凡脱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于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答案 A 解析 B.句式杂糅,“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应改为“完全在于它的节奏”,或“完全是它的节奏造成的”。C.语序不当,可按普通人到人格升华的过程排列,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D.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可删除。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    ,    ,    ,    ,    ,    。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④①⑥③⑤② C.①④⑤②⑥③ D.⑤②④①⑥③ 答案 D 解析 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然后“心有正义公理”,最后才能“为疗救而鸣”,因此选D项。 4.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人生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答案 D 解析 D项三句可分别与前面的“时局极端险恶”“心未死”“和平可期”三句话形成对仗,其他三项均有不能,故选D项。 二、课内精段鉴赏 阅读《红烛》一诗,完成5~6题。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下列对《红烛》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以“红烛啊”开头,用呼告、拟人手法,赋予红烛人的感情,把红烛变成人的精神品质的化身和作者抒情的依托。 B.第一节至第三节采用的抒情方式是问答法。第一节的问表现了诗人的赤子之心;第二、三节的问与答表现了诗人的思考,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 C.流泪的蜡炬为新的人间消尽了一己的心血,而对于它自己,诗人进一步总结道:“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里的因果关系非常有趣,从一方面看,诗人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将“创造光明”置于后,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其个体的悲剧性难以掩饰。 D.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并以红烛自励。 答案 C 解析 “突出强调了‘灰心流泪’毕竟属于最终的‘果’”错,将“灰心流泪”置于前,“创造光明”置于后,应是突出强调了创造的意义。 6.蜡烛有红有白,诗人缘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感受全诗,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诗人所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 (1)诗人以“红烛”为题,意在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2)运用的是象征的表现手法;(3)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7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