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四).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4066781 上传时间:2024-07-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四)1选择题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ABCD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参见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些树”承接上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2、,先从大的范围描写,排除BD;“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承接“重重围住”,所以应紧跟后,排除C;句中的“烟雾”与中的“烟雾”照应,所以在后,排除C;“树色”“杨柳的风姿”都是整体描写;“树梢上的远山”“树逢里的灯光”属于细节刻画,且先远后近;因此排在后。故选A。2、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这道题考的词类活用。文言实词活用的辨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

3、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例句:“明烛天南”的意思是为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作动词,照亮。A项,“腰白玉之环”的意思是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名词作动词,腰里挂着。B项,“孔子师郯子”的意思是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意译为“向学习”。C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意思是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D项,“其阴,济水东流”的意思是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故选A。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

4、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其远古刻尽漫失漫:流失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C项,“漫”的意思是“模糊”,而不是“流失”,本句话的意思是“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故选C。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凋谢(dio)一椽(chun)脉脉(m)看守(kn)B落蕊(ru)朗照(lng)浸润(jn)涟漪(y)C袅娜(nio)似乎(sh)沮

5、丧(j)地窖(jio)D譬如(p)幽僻(p)摇曳(y)篱笆(ba)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情况,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音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A项,“看”应读kn;B项,“朗”应读lng;C项,“似”应读s;故选D。5、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

6、王安石。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C项,“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错误,其中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故选C。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呈现的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谁能否认朱先生的散文不能在平淡中传递真挚的感情呢?B种种迹象表明,观望的购房者非但没有像往日那样坚持几日就选择放弃,重新加人购房大

7、军中去,而且从严的政策让购房者对房价下降充满信心。C在那篇科幻小说中,地表水冻结,动物渴死,植物冻死,人类将面临水源、食物,燃料,黑暗,疾病,强辐射损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D当我们仍然存有较浓厚的历史悲情时,很容易在自卑和自负,或者“胜利主义”和“失败主义”之间摆动,一些东西在我们眼里有可能变形。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项,否定不当,双重否定加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

8、,应删去“不能”。B项,前一分句的主语是“购房者”,后一分句的主语是“从严的政策”,前后分句的主语不一致,关联词“非但”应调到“观望的购房者”之前。C项,成分残缺,“面临水源、食物,燃料”宾语中心语残缺,可在“燃料”后加“缺乏”之类的词语。故选D。7、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驾一叶之扁舟B世皆谓之天门云C自其变者而观之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答案:A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结构助词,的。驾驭像一片小树叶那样的小船。B项,代词,它。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C项,代词,它。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D项,代词,它。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故选

9、A。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点明描写对象荷塘的四面,因此排第一,前句写“都是树,而杨柳最多”,因此紧跟“这些树”,相连,据此排除ACD。然后按照远近

10、顺序,写树色、树梢、树缝,最后写作者的感情,因此相连。故选B。9、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凌万顷之茫然(越过)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纵一苇之所如(往)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BCD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溯:逆流而上;稍:逐渐;及:等到。故选C。10、对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多石,(山)少土B石苍黑色,(石)多平方,(石)少圜C(山)少杂树,(山)多松D(山)生石罅,(树)皆平顶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

11、、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等。省略句是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前提下有意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句子。A项,句意为:山上石头多,泥土少。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B项,句意为: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此句为并列句,主语同为“石”。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C项,句意为:杂树很少,多是松树。为并列句,主语同为“山”。选项省略成分补充正确。D项,句意为: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主语应同为“树”,选项省略成分补充不正确,“生石罅”前面应补充主语“树”,“生”后省略介词“于”。本题要求选择省略成分补充不正

12、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故选D。11、下列对我与地坛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

13、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A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儿子一个人在园子里待太久,怕儿子想不开,她希望儿子能好好地活着。B“不想让我发觉”是因为母亲理解儿子内心的痛苦与苦闷,她尊重儿子的选择并维护着他的自尊。C“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比喻一方面写出母亲的视力不好,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D“我”看见母亲而没有喊她,是出于男孩子的倔强和羞涩,是缘于那时尚不懂得体谅深爱“我”的母亲。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C.“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内心的茫然”错误。写母亲的视力严重不好,以体现她寻

14、找“我”非常艰难,表现母亲对“我”的牵挂和担心。故选C。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重温同学情,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交流着毕业以来的境况。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她没精打采的,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偶有一片轻云飘来,仿佛给月亮蒙

15、上了一条面纱,真是别有风味。ABCD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考生注意体会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这里同学聚会不是紧张或危急的情况,所以该成语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谈笑风生”。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这里用该词语形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使用正确。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

16、的发展,使扩大影响。用在这里说明事物起的作用感情色彩有误。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含有故意夸大的意思。这里没有夸大事实,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骇人听闻”。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通过后面“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的描写可知这里使用正确。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这里指轻云笼罩的月亮使用正确。分析可知,使用正确;使用错误。故选D。小提示: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

17、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请托,嘱咐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往,去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围绕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属:劝人饮酒;“举酒属客”是“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的意思。故选A。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B侣鱼虾而友麋鹿C序八州而朝同列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答案:B本

18、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A项,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侣鱼虾而友麋鹿: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侣:以为伴侣,这里是名词的意动用法。C项,序八州而朝同列: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朝,使来朝拜,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就使他为王。王,使为王,动词的使动用法。故选B。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哀吾生之须

19、臾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挟飞仙以遨游自唐显庆以来C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寄蜉蝣于天地D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C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A项,第一个“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的”的意思。二者不同。B项,第一个“以”,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助词,与“来”连用,表示时间。二者不同。C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二者相同。D项,第一个“而”,连词,表转折,却;第二个“而”,连词,表并列。故选C。小提示: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

20、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16、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湖北恩施一处500米悬崖之上有一个小山村,崖顶一块名为“龙头石”的巨石见证了这个山村的苍桑巨变。B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近日,我市组织举行了全市后备干部选拔辨论赛。C近日,市委书记以“恪守初心担使命,苦干实干再出发,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题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D眼前的这位老人神态

21、安祥,慈眉善目,外人根本无法看得出他曾经经历过人生中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答案:C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苍”应为“沧”;B项,“辨”应为“辩”;D项,“祥”应为“详”。故选C。1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i)颤动(zhn)乘凉(chng)独处(ch)的妙处(ch)B酣睡(hn)参差(c)袅娜(n)蓊蓊郁郁(wng)C点缀(zhu)倩影(qin)皱缬(xi)梵婀玲(fn)D惦着(din)羞涩(s)宛然(wn)踱着步(d)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A.“脉脉”的“脉”应该读作“m”;“颤动”的“颤”错误,应该读作“

22、chn”。B.“袅娜”的“娜”应该读作“nu”。D.“踱着步”的“踱”错误,应该读作“du”。故选C。18、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答案:D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

23、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以动衬静”。文中对两种声音的描写,均是以声写静,为表现主题服务。即写出北国秋的特点,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故选D。课内阅读19、作者在第一部分第六段中说“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24、,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个启示对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这是“我”在地坛里思考关于生死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但很无奈。于是顺理成章地安然于生命的挫折与命运的安排而不再恐惧,因而坦然地面对人生的重大问题,视“死”如“节日”,虽然残疾,但不再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此题考查考生赏析我与地坛中重要文句的能力。具体分析,选文是富有哲理性的文句。在这些文字里,作者以沉凝而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年的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作出了明智的抉择。当年,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25、”,他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特别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他自然想到了死,然而他最终选择了活下去,因为他想通了,人出生的时候就注定要死的,所以“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应考虑的是怎样好好地活下去的问题,十五年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正确的。总之,作者从荒芜的地坛中体会到,要怎样活,活多久就要想多久,虽然身体残废,但精神不能颓废。20、故都的秋中的“秋味”,作者没有从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宫殿、园林着笔,对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著名景点也只一笔带过,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这是为什么?答案:(1)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陶然亭的

26、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对这些景物作者却一笔带过。原因是这些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不符合“清”“静”“悲凉”的特点。(2)文章重点谈的是秋味,落蕊、牵牛花、秋雨、秋枣等平凡细小的事物,更能体现出秋的魅力,符合作者的心境。(3)从身边的事物写起,更能写出故都的秋普遍存在;从这些平凡细小的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文章说“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通过阅读可知,最让作者思念的是北国陶然亭的

27、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但是作者却对这些景物一笔带过,是为了引出后文的“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些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热闹的,不符合本文作者着力打造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文章重点段落是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体分为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蝉声;秋雨味;秋果实,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通过描写秋味,落蕊、牵牛花、秋雨、秋枣等平凡细小的事物,更能体现出秋的魅力,符合作者当时的心境,与文章主题相契合。通过平凡细小的事物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与秋味。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没有铺陈古刹胜迹,也没有传统的“秋”色标记,而是通过平凡细小的事物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与秋味。故都的秋就在每座低矮的家屋内外,就在街道两旁的槐树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这样描写更能写出故都的秋普遍存在;从这些平凡细小的事物写对秋的感觉,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从而使文章的主题更富有生活的情趣。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