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五十).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49026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五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五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五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五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五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五十)1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重温同学情,在毕业十周年的聚会上,同学们谈笑自若,交流着毕业以来的境况。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在世界各国的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食物都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科隆市新年夜发生的耸人听闻的群体犯罪事件,再度引发德国民众对外来难民的恐慌情绪。她没精打采的,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中秋之夜,明月高挂,偶有一片轻云飘来,仿佛给月亮蒙上了一条面

2、纱,真是别有风味。ABCD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考生注意体会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谈笑自若:说说笑笑,跟平常一样(多指在紧张或危急的情况下)。这里同学聚会不是紧张或危急的情况,所以该成语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谈笑风生”。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这里用该词语形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使用正确。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

3、扩大影响。用在这里说明事物起的作用感情色彩有误。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含有故意夸大的意思。这里没有夸大事实,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骇人听闻”。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通过后面“连头发都无心打理,有的头发直直地挂下来,有的则乱七八糟地盘在头上”的描写可知这里使用正确。别有风味;另有一种趣味或特色。这里指轻云笼罩的月亮使用正确。分析可知,使用正确;使用错误。故选D。小提示: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

4、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2、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答案:D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

5、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声音的作用,在基调偏于欢快的文章中,声音可能是突出生机,增加欢快气氛的重要环境氛围;而在格调偏于宁静、悲哀、伤感的文章中(也包括诗词),声音是作用大抵是“以动衬静”。文中对两种声音的描写,均是以声写静,为表现主题服务。即写出北国秋的特点,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故选D。3、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十五日。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本

6、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赤壁赋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了解识记能力。C项,“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错误,其中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中的。唐宋八大家分别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故选C。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纵一苇之所如如:往正襟危坐危:焦急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白露横江横:笼罩C凌万顷之茫然凌:越过浩浩乎如冯虚御

7、风冯:同“凭”,乘D崖限当道者当:横在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项,“正襟危坐”的“危”是“端正”的意思。故选A。小提示: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5、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过

8、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拟人)D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排比)答案:D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考生要看清考题的具体要求,细心辨析作答。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

9、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的修辞功能可以概括为增文势广文义。排比项诽迭而出,语气一贯,节律强劲,各排比项意义范畴相同,带有列举和强化性质,可拓展和深化文意。D项,不能满足三句以上并列的特点,所以不是排比,而是对称句,可以理解成广义的对偶。故选D。小提示: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对比、借代等。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史铁生的离去令人痛惜,作家张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_。_。_。_。_

10、。_。”我不能不去想象他的劳作,他是怎样写出这一个个字的他以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地将思与诗投掷到这个异常喧嚣的世界上我知道这是他把全部生命凝聚成一道强光,照射到无边的夜色深处我不知道还有谁像他一样,在这样的情与境下凝神打量或闭目冥思,燃烧自己铁生是这个时代难以消逝的声音而后他出版的每一篇文字,只要读到,都让我获得一次次特别的感动ABCD答案:C本题考查语言表达。本题是排序题,注意把握语句的层次。是对史铁生总的评价,后面的几句是对这一评价的解释;是对史铁生品格的赞扬;是通过比较进一步突出史铁生的特点。三句联系较为明显,是说史铁生的创作,是说创作的艰辛,有“文字”“一个个字”相照应

11、,是对史铁生以生命创作出的“文字”的赞扬。故正确的顺序为。故选C。7、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ABCD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排序的能力。首先点明描写对象荷塘的四面,因此排第一,前句写“都是树,而杨柳

12、最多”,因此紧跟“这些树”,相连,据此排除ACD。然后按照远近顺序,写树色、树梢、树缝,最后写作者的感情,因此相连。故选B。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人工智能是机器人的重要引擎,特别是5G到来之际,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给机器人带来沸反盈天的变化。科学把握强国建设是“长期进行时”,积极应对,理性平和,才能石破天惊,去蔽除障获得真知,从而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成功。乡村文化治理必须要完成几个转型:从文化生态转到文化心态;从简单思维转到复杂思考;从孤芳自赏转到大众创造。在投资主体杂乱且大多缺乏专业性、只顾着追逐短期利益的市场环境下,缺乏定力者很容易春风化雨,成为垃圾剧作的生产销售

13、者。正是因为这些诙谐可爱、不同于“文以载道”和“九宫格”的文风和字体,才有了中国文艺史的包罗万象,蔚为大观。偌大的一个广场,人山人海,竟没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想要找人说说话,结果连可以搭讪的人都没有,真是百无聊赖。ABCD答案:C本题考核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语境修饰“变化”,不当,应改为“翻天覆地”。石破天惊:后多用来形容事情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语境是科学把握强国建设达到的效果,对象不当,此处应改为“拨云见日”。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使用正确。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语境是缺乏

14、定力者应改为“随波逐流”。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使用正确。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是说找不到一个可以与之说话的人,不合语境。故选C。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而不知其所止客喜而笑C哀吾生之须臾不知东方之既白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知不可乎骤得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之”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于”,介词,在。/介词,被。B.“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

15、用。故选C。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凌万顷之茫然B望美人兮天一方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清之上D白露横江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可以利用朗读时语音的不同或停顿;结合上下文语境;比较互证法,最好还是积累一些重要的常见的古今异义的词语。本题中,A项,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B项,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女子。C项,古今义相同,都是“打鱼砍柴”的意思。D项,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故选C。1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凌万顷之茫然

16、(越过)击空明兮溯流光(顺流而上)纵一苇之所如(往)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到,前往)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ABCD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溯:逆流而上;稍:逐渐;及:等到。故选C。12、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B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我国古代传统农历纪年的干支纪年之一。句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C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曹操的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D“苏子”当中的“子”是古代对

17、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诗经氓中“将子无怒”中的“子”也是一样的意思。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将子无怒”中的“子”是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故选D。1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湖北恩施一处500米悬崖之上有一个小山村,崖顶一块名为“龙头石”的巨石见证了这个山村的苍桑巨变。B为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近日,我市组织举行了全市后备干部选拔辨论赛。C近日,市委书记以“恪守初心担使命,苦干实干再出发,奋力谱写高质量转型发展新篇章”为题上了一堂生动的主题教育专题党课。D眼前的这位老人神态安祥,慈眉善目,外人根本无法看得出他

18、曾经经历过人生中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答案:C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苍”应为“沧”;B项,“辨”应为“辩”;D项,“祥”应为“详”。故选C。14、下面一段文字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他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夏花,又喜欢落蕊;喜欢看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又喜欢观赏凋谢的荷花他从大自然汲取营养,然后用他的如椽大笔写下自己的感悟。ArufdiojchunBxnniodioxyunCruniodiojchunDxnfdioxyun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依次为:ru、nio、dio、j、chun。对照选项,可知C项全部正确

19、。故选C。15、下列对相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B古代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登泰山记“望晚日照城郭”一句中,“城郭”指城市。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

20、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如姚翔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初那一天”说法错误。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戊申晦”表明作者观看日出是在月末那一天,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故选C。16、选出与“明烛天南”中的“烛”用法相同的一项()A腰白玉之环B孔子师郯

21、子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其阴,济水东流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这道题考的词类活用。文言实词活用的辨析,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例句:“明烛天南”的意思是为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作动词,照亮。A项,“腰白玉之环”的意思是腰间挂着白玉环。“腰”,名词作动词,腰里挂着。B项,“孔子师郯子”的意思是孔子以郯子为老师。“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老师”,意译为“向学习”

22、。C项,“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的意思是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D项,“其阴,济水东流”的意思是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东,名词作状语,向东。故选A。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歧(q)韵譬如(b)嘶(s)叫凋谢(dio)B耗(ho)子开拓(t)落蕊(ru)一椽(chun)C橄榄(ln)落寞(m)细腻(n)廿(nin)四桥D着(zhu)衣椭(tu)圆萧索(xio)潭柘寺(z)答案:C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

23、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本题考查形声字的读音,与所学的教材贴近。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A项,“譬”应读作“p”;B项,“拓”应读作“tu”;D项,“柘”应读作“zh”。故选C。18、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苏子愀然何为其然也B扣舷而歌之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C惟江上之清风余之力尚足以入D寄蜉蝣于天地当其欣于所欲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指示代词,这样。B“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C“之”,结构助词,的。D“于”,介词,在。/介词

24、,对。故选C。课内阅读19、鉴赏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答案: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写出荷花的神情姿态,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本题考查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词句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荷花,比如“羞涩”运用拟人手法,描写荷花打着朵儿的含苞待放地状态;“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比喻,写出荷花在黑夜衬托下的颜色、美丽的姿态等。多角度调动了读者的想象。20、在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特别“清”“静”“悲凉”,带着传统文人的某种审美情趣。阅读故都的秋,分

25、析其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答案:故都的秋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意境清静、幽远、悲凉、落寞。作者在开头这样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从中可以感受到作家把秋的悲凉作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在郁达夫笔下,穿越时空的意象深远地传达出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唤醒了人们对生命衰亡的深沉思考,这就是悲凉的本质。在晨院赏秋图中,“碧空”“驯鸽”“牵牛花”,这种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写出了故都秋的质朴美、原始美。而郁达夫对于色彩的欣赏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显然说明作家在追求色彩的“冷清”,这种冷色调表现了作家

26、内心的孤独、冷清与淡淡的悲凉。作家欣赏的是残败的生命:“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作者描写出枯草所表现的生命的衰败,启示人们思考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之感,这正是郁达夫笔下的悲凉美所在。写北平的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无处不在,阵阵流响,声声惹愁。蝉的生命只一季,秋几乎是它的生命的终结之期。跟南方烦躁的蝉叫声相比,那些“衰弱”的蝉声让人感到生命的衰亡竟是这样的真切而无法逃避,令人更觉生命的可贵,唤起人生的种种感慨,如羁旅漂泊之苦,人生不顺之失落这本身就是对生命衰亡的体味,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美。“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

27、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了,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从作者对秋的悲凉的颂歌里,我们感受到了真正的郁达夫,真正的悲凉美。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故都的秋的文眼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可以说是景物的特点,而这悲凉则是人的感受,或者说,是郁达夫特别的感受。作家把秋的悲凉作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文章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悲凉美,也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1)自然之景赏悲凉之景。故都的秋,是悲凉的,首先悲凉在秋景。本文中描绘秋景主要在3-11段,描绘了五幅秋景图,秋园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喜人。秋园静观,作者看到了怎样的一些

28、景象呢?有一椽破屋、一碗浓茶、碧绿的天色、(听到)驯鸽的飞声、丝丝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尖细且长的秋草,既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形象,景物描写十分细致,并且写了观景时的心态、动作,“细数”“静对”,透露出一种惬意和悠闲。而他对景物的形容,则反映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2)景中之情品景中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眼中这深沉、清静与悲凉的故都秋景,何尝不是故都秋天里的郁达夫悲凉之情的表达呢?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便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对故都秋色的向往、眷念和赞美之情;落寞、孤独、忧伤之情。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呢?从第12段可知,是因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不仅如此,这悲凉还源自于作者的经历。作者感伤于国土沦丧,热烈的爱国心和无力改变现状的矛盾心理交织着的一曲爱国的秋的悲歌。(3)人文之景悟情中之理。郁达夫说“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在郁达夫眼中,秋是一碗浓茶,清晨起来,尽可泡一碗浓茶静观秋景。夏衍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在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这个爱国赤子仍能以品茶之心来观秋景,这悲凉之中,蕴藏着更高一层的情理境界。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