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文化生活单元课文化传承与创新.doc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149018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单元课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文化生活单元课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文化生活单元课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文化生活单元课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文化生活单元课文化传承与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 文化创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既要防止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又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考点18: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1)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2)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3、社会实

2、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2)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4、今天,我们生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5、人民群众从来就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6、为什么说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重要根源?(1)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2

3、)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3)文化创作的灵感最终来自社会实践;(4)文化创作的动力来自社会实践;(5)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6)文化创作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实践;(7)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考点19:文化创新的意义: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1)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2)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3)推动社会

4、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1)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2)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3)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考点20: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文化创新的途径:(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中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虎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2、创新与继承的关系(1)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屏弃传统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

6、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3)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3、注意几个误区:(1)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分析:不科学,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是一方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但是文化创新还能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分析: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

7、有价值的文化创造。(3)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是一回事分析: 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文化创新的本质。 (4)文化创新是文化事业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分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创造出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考点21: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8、,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2、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为什么)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9、。我们要跻身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提示:如何对待外来文化?(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3)面向世界,博休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文化的有益成果。(4)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

10、“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考点精练:1.(09江苏卷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A B C D【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及中华文化的特点,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故的说法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说法错误;的说法正确的反映了题意。2.(08广东卷17)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

11、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答案】 A【解析】C项中的“同步”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本身错误;B项为无关项。A项中的“在实践中创造”对应材料中的“抗日”,“享用”对应材料中的广泛影响,符合题意。3.(08广东卷33)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这表明A.开放与交流不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B.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C.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 D.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A、C、D两项显然是错误的。B两项分别说

12、明了外来文化与中华文化交流融汇的原因和意义。4.(08江苏卷23)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答案】C【解析】“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体现了“博采众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精品,体现了C选项表达的意思。A选项单纯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忽略了欧洲建筑风格。B选项与题干联系不紧密,题干中没有提到社会实践的发展问题。D与题干无关,应排除。5、

13、(2009安徽卷37)、(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就怎样推动安徽文化创新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答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

14、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6.(2008江苏卷)37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在迎奥运过程中,某校高三(1)班同学开展了“感受奥运、参与奥运、做奥运文明使者”的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情境一:同学们从网上下栽了各具特点的部分奥运会会徽和具有“篆书之美”的第29 届奥运会体育图标,“金玉良缘”的奥运奖牌,“祥云瑞霭”的奥运火炬,深深为中华文化的魅力所感染,为设计者的智慧所折服。北京奥

15、运会部分体育图标 (1)结合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谈谈从北京奥运会会徽和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你发现了什么? 【答案】北京奥运会会徽的设计融合了奥林匹克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色。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体育图标的设计中以篆书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汉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实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坚持了辩证的否定观,树立了创新意识。情境二:有同学说,在家门口举办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赛事,我们观看更方便了;有同学 说,举办北京奥运会对我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斤泛的影响。对此,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你认为举办北京奥运会给我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带来哪些影

16、响?(请举例)【答案】举办奥运会有利于展示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2008广东卷37)(10分)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2分)【答案】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8分)【答案】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

17、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8.(2008宁夏卷38)(16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

18、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7分)【答案】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考生赞成任何一种观点,只要答案中包含上述要点,或者其他合理内容,均可给分

19、)9、(2010年高考?江苏卷37)三、探究题:本题1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引起了校园世博热,同学们纷纷上网“逛”世博。一个世博专题网页引发了某同学的兴趣和思考,他发帖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以下是该网页的部分内容。【世博之魅】(2)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跟帖中的观点,并针对发帖中的问题提出你的看法。【答案】跟帖认识到了经济发展对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决定作用,但没有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还需要其他条件。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还要: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

20、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10、(2010年高考?广东卷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洙浴、吟咪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答案】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10分)5 /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