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六).docx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233357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通用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第七单元(三十六)1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考查实词中的通假字。题干中答题关键词“没有通假字”。A项,“采”同“彩”;C项,“圜”同“圆”;D项,“冯”同“凭”。故选B。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桂棹(zho)匏樽(po)举酒属客(zh)酾酒临江(l)B愀然(qi)嫠妇(l)白露横江(hng)横槊赋诗(shu)C舳舻(zh)江渚(zh)冯虚御风(png)依歌和之(h)D枕藉(j)袅袅

2、(nio)山川相缪(lio)扣舷(xin)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识记现代汉语常见规范汉字字音的能力。A.“酾酒临江”的“酾”读作“sh”;B.“愀然”的“愀”读作“qio”;D.“枕藉”的“藉”读作“ji”。故选C。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渺渺兮予怀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而今安在哉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A“于”表被动,为被动句。B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主谓倒装。C结合“也”分析,表判断,为判断句。D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安”为宾语

3、,宾语前置。故选C。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清凉既使悠闲紧邻而居B凝碧空隙稀疏生气勃勃C姿态挖掘螺旋谜谜糊糊D泥泞蜘蛛拜仿兴致勃勃答案:B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的能力。辨析字形,需要考生课下多注意易错字,识记归纳;做题时,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A项,既使,应为“即使”;C项,谜谜糊糊,应为“迷迷糊糊”;D项,拜仿,应为“拜访”;故选B。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A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C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D停车坐爱枫

4、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答案:C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意思是,近处篱笆边都种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却尚未见它开放。可见是写秋景。B项,意思是,远处一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互相夹杂,好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啊。可见是写秋景。C项,意思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桂花,在诗句中指木樨,有春花、秋花等不同品种,根据“春山”,可知是春天开花的一种。故描写的是春景。D项,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根据“枫林”“霜叶”可知是写秋景。故选C。6、加下划线的字与“

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泣孤舟之嫠妇B不知东方之既白C不耻相师D有泉侧出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活用现象的能力。题干中的“奇”是意动用法,认为奇特。A.动词使动用法,使哭泣;B.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白、天亮;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D.名词活用作状语,从旁边。故选C。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考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本题重点考查一词多义,题干中

6、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B项中“道”是动词,解释为“走”,A、C、D三项中的“道”均为名词,解释为“道路”。故选择B项。8、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而又何羡乎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把握常见的句式类型。这是一道考核文言句式的题目,不要和现代汉语的句式混淆,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还有固定结构

7、“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对用“于”“以”引导。A项,宾语前置句“在安”在哪里呢;B项,宾语前置句“为何”为什么;C项,宾语前置句“羡何”羡慕什么;D项,状语后置句“于江渚之上渔樵”在江渚上捕鱼砍柴。故选D。9、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C稍见去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D是日,观道中石刻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句式能力。要解答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比如: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结构

8、等。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A项,句意为: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就是古长城。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B项,句意为: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C项,句意为: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者也,表示判断。选项是判断句。D项,句意为:这一天,(我)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主语“余”。选项不是判断句。故选D。10、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B扣舷而歌之歌曰C苏

9、子愀然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题中答题关键词“加点词的意义相同”。A项,都是“好像”的意思;B项,动词,唱/名词,歌词;C项,词尾,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指示代词,这样;D项,介词,从/介词,被。故答案为A项。11、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客有吹洞箫者B而今安在哉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D徘徊于斗牛之间答案:D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古代特殊句式的能力。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等,需要考生平时对特殊句式多

10、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特殊句式。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状语后置,译为“与客人在赤壁下坐船游玩”;A项是定语后置,译为“有会吹洞箫的客人”;B项是宾语前置,译为“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C项是判断句,译为“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D项是状语后置,译为“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故选D。12、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晦:农历每月第一天。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B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D洞箫:管乐器的一种。答案:A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

11、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A项,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故选A。13、下列能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和“一心为民”的一项是()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轼之才,远大器也公可谓爱人以德矣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ABCD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直接表现苏轼“好学有才华”,直接表现苏轼“一心为民”,间接表现苏轼有才华,是苏轼为表达对韩琦的感

12、激之情而说的话。故选D。14、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壬成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全部循环一次为60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纪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为星宿的名称,即为“斗宿”和“牛宿”,均为二十八星宿之一。D“戊申晦”中的“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农历每月的三十。答案:D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即农历每月的三十”错误,“每月的最后一天”不全都是“三十”,有的是“二十九”。故选D。15、下列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3、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景物进行细腻的描写,写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B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C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这样划分,使景物描写细腻传神。D朱自清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语言看似普通,不做惊人之语,但实际上是经过精心锤炼的,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紧扣比喻,写出月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

14、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项,“难以写出新意来”只是原因之一,不全面。作者把自己定位为平民,故都那些著名风景,古往今来似乎与那些文人墨客有关系,与平民百姓没有多少关系,因而,作者选取了能体现平民生活的景物来写。故选B。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B我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一是由于他作品的语言优美,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C由于人工智能深度换脸技术引发激烈争议和严重后果,国外已经禁用这一技术,但是国内却出现了疑似用此技术制作的影视节目。D许多职业学院先后陆续开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主要

15、是想尽快培养电子竞技管理、游戏策划等方面的人才。答案:A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B项,结构混乱,“之所以喜欢朱自清的散文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之所以”或“的原因”。C项,搭配不当,“引发严重后果”动宾不搭配,改为“引发激烈争议”和“产生严重后果”。D项,成分赞余,“陆续”中包含“先后”的意思,去掉“先后”。故选A。17、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m)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啜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16、上缈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ch)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婉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i)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弥(m)望颤动B袅()娜点啜C霎(ch)时缈茫D脉脉(mi)婉然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B.“袅娜”的“袅”应读nio;“点啜”的“啜”应为“缀”。C.“霎时”的“霎”应读sh;“缈茫”的“缈”应为“渺”。D.“脉脉”的“脉”应读m;“婉然”的“婉”应为“宛”。故选A。1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

17、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我与地坛(节选)A根据“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可知作者对地坛有深厚的感情。B“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描写地坛的变迁,有沧桑厚重的历史感。C“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一系列事物的存在,都隐含着一种生命的意义。D“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运用细节描写,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D项,“把母亲的细心写得形象感人”说法不准确,这一细节实际上体现了母亲的辛苦。故选D。课内阅读19、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18、?答案: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来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后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来看,作者的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是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上的人,无论如何都摆脱不了现实的困扰。在他看来,宁静也好,超然也罢,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他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宁静后最终还得回到喧闹中去。结构和内容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一文浑然天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特点的能力。文章的结构,是圆形的。从空间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沿荷塘复又回来,记叙了一次完整的夏

19、夜游。从情感结构看,情感思维从不宁静、想宁静、求宁静、得宁静到不宁静,也是一个圆形。这种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当时的情感流变。一个特定时刻,某种特殊心绪的微妙波动,含蓄地暗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某种感受。全文首尾呼应。文章的首尾有三处相互照应。一是开头的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全文的文眼,其实也是一个悬念。文章的结尾照应的句子回答这个悬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二是开头的“妻在屋里拍着闰儿,模模糊糊地哼着眠歌”,与结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应。三是开头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带上门出去”与结尾处的“轻轻地推门进去”,这两处的呼应极为紧密,“悄悄”与“轻轻”说明了我的

20、心情并没有多大改变。首尾的三处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有机统一。20、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请赏析这句话。答案:仅两句,抓住红波摇动,写得气势磅礴。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然后可从内容、情感、手法几个方面入手分析。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赤红赤红的象丹砂一样,下面有幌动着的红光承托着。作者没有写红云幻成半圆形,以极快速度跃出海面的景象,只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12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