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498224 上传时间:2024-05-30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 年1 月第4 1卷第1期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OFZAOZHUANGUNIVERSITYJan.2024Vol.41 NO.1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一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徐涵韬(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 0 8 7 5)【摘要】近年来,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时有创获,实现了相当程度的拓展和加深。其中,本体论的思考主要包括全球华语、百年现代汉语两个支点的拓展,以及祖语观、历时观与资源观等华语“三观”的建立,方法论的探索集中体现在“差异一融合”模式的深人发展以及研究视角的拓展创新。上述理论建构涵盖“借鉴其他领域理论”及“自我出新”双重路径,本体论及方法论之间有机

2、联系、互为参照,呈现纵横交错的立体拓展与延伸趋势。本文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研究为例,对以上内容进行分析与说明。【关键词】全球华语;全球华语学;全球华语史【中图分类号H109.4目前,全球华语研究方兴未艾、成果丰硕,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发展态势。北京师范大学刁晏斌教授是最早投身全球华语研究的学者之一,早期研究以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为着力点,进而拓展至港澳台地区现代汉语,近年来延及以新马华语为代表的海外华语,相关研究成果丰富、理论色彩浓厚。2012年,刁晏斌教授首次提出“全球华语学”的设想1,此后又作过稍微具体一点的表述2 X4041),2 0 17 年正式提出“全球华语学”的概念,定义为“

3、一门研究全球华人共同语及相关对象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并发出“呼唤全球华语学、走向全球华语学”的口号3 。“全球华语学”提出之后,得到学界积极响应4 ,相关研究时有创获,短短数年,就有了相当程度的拓展和加深,理论体系初具规模,方法路径日渐明晰。刁晏斌教授作为“全球华语学”的首倡者,近年来更是持续致力于相关理论及方法的建设与探索,2 0 18 年出版的著作全球华语的理论建构及实证研究51,作为第一部华语理论专著,彰显了“实论结合”的研收稿日期】2 0 2 3-10-0 7【作者简介】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2 0 2 2 年度省部级重点项目“香港地区中文书面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DI14

4、5-39)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徐涵韬(1996 一),女,广东揭阳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全球华语比较研究。【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 0 4-7 0 7 7(2 0 2 4)0 1-0 0 15-0 8究特色及学术追求,2 0 2 2 年主持的“华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年来发表相关论文近4 0 篇,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本文着眼于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从本体论及方法论两个方面进行介绍及说明并就全球华语学体系建设的特色进行分析与讨论。一、本体论的探索与思考全球华语本体论探索,首先要解决华语是什么的问题,

5、需要对华语的本质及存在方式等进行解释。(一)认识支点的新思考面对华语这一客观存在,主要有两个认识及观察的支点:一是全球华语的支点,二是百年现代汉语的支点。下面分别展开说明。1.全球华语的支点以全球华语为认识支点,通过事实发掘及实证考察,提升对其概念及内涵的认识,并由此展开对体系建设及学科建设的讨论。首先,在概念方面,着眼于“名”,通过梳15枣庄学院学报理“汉语”系列的“汉语、大汉语、国际汉语、全球汉语”以及“华语”系列的“华语、大华语、全球华语”等形式,遵循立足现实、兼顾内外、坚定立场、适当分工的原则,确定整体华人共同语的指称为“全球华语”,英语对译形式是“ClobalChinese”,并将全

6、球华语分为“普通话圈”“台港澳国语圈”及“海外华语圈”三个部分,每一部分具有下位层次的划分,如海外华语圈可分出第三层次的“东南亚华语”及第四层次的“新加坡华语”等。5X5)着眼于“实”,随着认识的深化,对已有的全球华语定义一“以传统国语为基础、以普通话为核心的华人共同语”6 进行反思,基于包容性原则,指出原有定义不完全适用于“正在形成”北美华语及“略有雏形”欧洲华语7 ,并从现实性原则出发,将其定义暂定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以为后期新内涵的增添预留足够空间 8 。这一定义调整过程,也是对全球华语内涵认识的螺旋式上升与深化的过程。其次,在学科建设方面,对全球华语学的本体研究及应用研究内容进行

7、顶层设计,前者包括“了解语情,进行共时平面研究”“理清脉络,进行历时平面研究”以及“对比借鉴,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三个方面,后者则涉及“面向语言规划的研究”及“面向华语文教学的研究”等内容。5KP18-128)基于已有成果,展望未来发展目标,提出“立地+顶天”的学术理念及愿景,指出应坚定立足于华语坚实而广阔的“地”,坚持精耕细作的朴学传统,全面、深入地发掘具体事实,并从“国外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发展”与“创建具有原创性的华语理论”两个方面讨论相关理论研究应如何“刺破青天”,以达到新的高峰,为普通语言学建设添砖加瓦。9】“立地+顶天”的学术愿景及相关探索,彰显全球华语学的广阔天地及丰富内涵,为后续华

8、语实证及理论研究提供了可供遵循或借鉴的理论探索路径。2百年现代汉语的支点按照语言学界多数人的意见,现代汉语始于“五四”时期,业已经过百余年的发展过程。随着对现代汉语发展演变认识的深化,“现代汉语史”思想应运而生,主张“用历史发展的眼162024年第1期光来对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10 11,并由此提出双线并行的现代汉语发展变化图2 X428)。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百年现代汉语发展演变脉络进一步明晰,目前的认识是普通话圈、国语圈与华语圈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三条线索中,台港澳国语及海外华语起点相同,早于普通话,且前两者起伏变化小于后者,相互之间更具一致性;改革开

9、放以来,三条线索逐渐靠拢,三者今后会在趋同与存异这两个趋势下进一步发展,并加速互相倾斜的趋势。8 以上三条发展线索中,普通话的发展演变已有较多讨论12 113 ,另外两条线索则刚刚起步,近年来相关研究瞄准薄弱环节,将重心转移至新马华语史的构建。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将这条线索概括为“早期华语的形成:由中国大陆到南洋”“全球华语的初步形成:由港台到全球”以及“普通话与华语的双向互动”。5XP46136)在相对微观的层面,对华语的发展历史进行精细化的梳理与分析。其一,立足于共时,以中国的早期国语为参照,从“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角度描写早期东南亚华语的基本样貌,将其特点表述为“整体搬迁+局部改造”。1

10、4 1151其二,立足于历时,着眼于前端,将早期新马华语的发展趋势总结为中性化、本土化、欧化和规范化16 1;着眼于全程,以词汇为抓手,对1919年至2 0 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华语发展变化进行历时考察17 118 。立足于百年现代汉语的支点来认识全球华语,不仅可以为其找到合理的历史定位、理清其发展脉络、促进华语本体研究的深化及细化,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大汉语的资源观、系统观及历时观的确立与更新。8(二)研究观念的新收获随着对华语及其研究认识的深人,其祖语本质、历时属性及资源性质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强调,由此形成华语祖语观、历时观、资源观,简称“三观”。19 其中,“祖语观”将华语作为一种祖语或传承语看

11、待,指出华语的原祖语是2 0 世纪前半叶的民族共同语,当今华语的重要特点来源于其作为祖语所具有的保守性,其变异性很大程度上可以从祖语学习/习得的不完全性上得到解释。历时观和资源观内涵较为徐涵韬: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一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丰富,下面分别说明。历时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华语的历时观,提出“全球华语史”的学科概念2 0】,并从宏观角度进一步讨论全球华语的源流及其发展,具体包括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主要载体及实践领域、现状及发展趋势等5Km4-14)。二是华语研究的历时观,在规律总结及理论归纳时应将历时因素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在具体研究中也应该充分注意华语历时发展以及与参照

12、对象普通话关系及其变化的特殊性。19 此外,历时观的深化与推进,在具体研究中衍生出更具指导性及操作性的理念,如在早期国语发展变化考察中,归纳和提炼了华语历时研究的具体“三观”,即华语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观、早期华语与早期国语的同步观、华语发展的本土观。16 1在资源观方面,全球华语的观察视角之一就是作为语言资源的全球华语5P7487),这一观念强调,应将全球华语看作独特的、丰富的、宝贵的语言资源,对其资源种类、载体、表现等进行多样化、全方位的研究。华语研究成果也是一种资源,可加以充分利用,以推进后续普通话及华语的研究。在普通话研究方面,华语研究成果在共时层面有助于深入认识普通话的基本面貌及特点、拓

13、展研究范围、促进研究的深化与细化;在历时层面,有助于理清百年汉语的发展线索、明晰普通话形成及发展的过程、增强具体现象的历时研究。2 1 此外,华语研究的资源观还有三点助益:一是接续原有发现,既强调“开始做”,又强调历时层面的“接着做”,对语言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考察;2 2】二是应用已有实绩,思考如何将其用于实践领域,比如着眼于华语词汇与普通话“隐性差异”,提出处理华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之间的关系的“若即若离”原则【2 3 三是反思既有结论,对相关研究进行补缺及纠偏,如对马来西亚华语“者”缀词语的考察,纠正了该词起源于共时变异的不正确认识,指出该词对早期国语用法的继承性及扩展性。2 4】

14、除以上“三观”外,全球华语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观察及研究,由此形成一系列重要观念。例如,除了作为语言资源的全球华语外,还有作为华人共同语的全球华语、作为华语变体的全球华语、作为教学对象和教学媒介的全球华语等。5K74-87)这些观察视角都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进行深入讨论与分析。此外,华语语言安全观也值得重视,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全球华语及其研究,目前应当以“一二三”框架为主体,即一个基本点(语言认同)、两条线索(全球华语从哪里来、向哪里去)和三个着力点(语言规划、语言保护、语言服务)。2 5】二、方法论的探索与思考方法论的前提是本体论,而方法论是否恰当首先取决于对研究对象本质的认识。2 6

15、随着对全球华语本体认识的深化,方法论建设也有较大的推进,主要体现为研究主体的拓展加深及研究视角的接续创新。(一)研究主体的拓展加深早在2 0 0 0 年,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对比研究就立足于“差异”与“融合”两个主体展开。2 7 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刁晏斌正式提出“差异与融合”两翼模式2 8 ,并不断尝试进行新的拓展与加深。第一,针对“差异”,提出真性差异与假性差异、词典差异与视角差异、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完全差异与部分差异、共性差异与个性差异、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六组相互对待的概念,初步建立“差异”的下位概念系统,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研究追求。2 9 其中,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是着眼于时间因素与

16、华语变体及其发展进行的划分。以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为例,前者主要立足于两岸交流之初的词汇状况,同时也包括“以前”某一或某些时间点上的词汇状况;后者则立足于当下,着眼于两岸语言关系的发展变化,即此消彼长、双向互动,很多词语由异趋同。这组概念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差异研究历时观的树立及相关研究的开展,其内涵、范围、相互关系及发展趋势等都非常值得详细分析。2 2 第二,针对“融合”,在体系建设方面,回顾已有相关研究,指明薄弱环节,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事实发掘应兼顾共时及历时层面,强化对“难融合”“不融合”现象的调查分析;理论探索应进一步强化,值得讨论的课题包括17枣庄学院学报但不限于融合的定义内涵、

17、融合度的概念、融合发展的预测、融合量化分析指标与界定等。3 0 1此外,融合的动态过程同样值得关注,如区分出“借用一自用一化用”等三个前后相继的阶段3 1,并用于华语融合研究3 2 。在具体研究中,刁晏斌指出,融合包括“以普通话输人为主”和“以普通话输出为主”两个阶段,研究重心由此开始调整,开展普通话输出及外向传播的研究,初步建构相关理论框架,如区分官方传播与民间传播、直接传播与间接传播、首次传播与二次传播等传播方式及途径,并辨析传播数量与质量的语言内因素,包括词语性质、内容及其形式和构成方式等。3 3 第三,对“差异一融合”两翼进行拓展与加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提升两翼模式的系统性及完

18、整性,辩证看待“差异中的融合”与“融合中的差异”。2 2 由此进一步提出“显性融合”与“隐性融合”的概念,前者主要指某一或某些现象在某一或某些区域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以及某个单区或双区现象最终成为多区现象等,后者则主要指前者内部比较细微、因而较难引人注意的各种表现。基于此,将两翼模式升级表述为“差异(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融合(显性融合与隐性融合)”。3 4 1其二,促进两翼模式向一体模式转变。在具体的语言现象中,差异与融合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还应该进行交汇式的一体模式,它与两翼模式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具体而言,前者更多地立足于宏观,后者更多地着眼于微观。很多具体现象中,差异与融合并存

19、,并且具有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和相互关系,唯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某一现象的完整考察与研究。3 5(二)研究视角的接续创新20世纪后期,邢福义先生提出“两个三角”理论,其中,“大三角”即普通话、方言、古汉语(简称“普、方、古”)。3 6 该理论基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提出,但同样适用于华语研究,李计伟证明了这一点。3 7 1在此基础上,华语视角理论继续发展,新增了外语视角,如田小琳针对香港社区提出的“普、方、古、外”比较原则3 8 ,以及王晓梅阐述的马来西亚华语182024年第1期“古、方、普、外”四角观3 9。然而,视角理论的探索还在接续发展,并有较为显著的拓展与突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0、第一,拓展视角维度,增添早期国语及华语的视角,即“国”角和“华”角。4 0“国”角是增加的第五个视角。4 1华语发展的历史事实及相关研究均已证明,早期国语与华语之间有源、流关系,后者为前者的变体,而“国”角的缺失已经造成已有研究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如结论不正确、归因不完全、内容不完整等,因此“国”角的确立极其必要。4 0】“华”角是“普”“方”“古”“外”“国”后增加的第六个视角,它具有三重属性和功能:首先,作为本体视角有助于明确研究基本立足点,有助于扩大研究范围,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其次,作为外向视角,为汉语国际传播及语言规划提供较为宏观的参照,并建立普通话及其研究的“国”语/华语视角,反哺

21、普通话的语言事实梳理及相关理论建设2 1;其三,作为内向视角,促进不同子社区的相互比较及参照研究,即考察各华语变体的共性表现与个性差异,细化对语言现象实时差异及互动情况的分析4 2 1。第二,建立视角系统,对视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讨论及说明。4 0 1各视角的属性、功能、定位、特点、影响力并不相同,不可等量齐观,需要进一步思考、划分及界定。如上所述,“华”角是基本视角,集本体视角、内向视角、外向视角于一身;“国”角作为来源视角,具有探源、求同、求异等功能,其历时内涵尤为丰富;“方”角和“外”角都是重要的影响视角,二者兼具多元复杂、长时程的特点;“普”角为重要的参照视角,可用于华语领域的差异及

22、融合研究;“古”角所代表的语言事实,很大程度上是经由其他视角进人华语的,因此可视之为“间接”角或“半”角。每个视角都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领域进行个性化的考察及讨论,相关研究正在持续进行,如基于“外”角对华语“是时候+VP”句进行细致观察及解释等。4 3 第三,丰富视角层次,根据不同言语社区的实际,将以上立足于整个全球华语所得出的概括的“大六角”具体化为适用于各子社区语徐涵韬: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言研究的“小六角”。4 以香港言语社区为例,“六角观”的具体化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六角”属性及内涵的具体化,如相较于其他华语变体,“古”角对港式中文更具重要性,具有

23、直接进人及间接进入双重路径,因而在相关研究中有可能并非“半”角而是“全”角;二是“小六角”研究布局及侧重点的具体化,通过反思现有研究,前瞻未来研究的路线及方向,例如在现有港式中文研究中,“国”角的缺失较为严重,因而巫待“补课”,后续研究需要重点关注;三是在实证研究中,“小六角”操作思路的具体化,要根据不同研究主题及对象灵活调整“小六角”的使用。三、理论建设与探索的特色全球华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思考与探索也表现出一定的自身特色,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理论建构的双重路径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华语研究可以且应当充分利用普通语言学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研究资源和具体成果,以使之得到进一步的充

24、实和完善。以社会语言学为例,言语社区理论用于全球华语研究,并形成了“全球华语言语社区”的新概念及重要观念。4 515XP35-1060)在具体研究中,此观念还可以衍生出新的概念与方法,如立足于两岸民族共同语的融合研究,提出“言语社区特征词”的概念4 ,用于指称不易被其他言语社区吸收的词语,并思考华语融合中的不平衡表现以及未发生融合的“不融合”现象5(P207),由此进一步将华语融合研究引向深入。除普通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外,一些基于现代汉语普通话而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同样适用于全球华语研究,例如,在宏观层面,直接借用普通话研究“立地+顶天”的理念,作为全球华语研究的学术愿景并加以论述;91在中观层面,

25、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汉语语法的“大三角”理论,将其扩充为“六角”;在微观层面,借由普通话已有的概念对华语同类现象进行考察及阐释,例如,“外来移植义”最早用于表述普通话词嫁接外来词义的现象4 7 ,随后用之于华语同类现象的探讨,由此展开系列研究,为了解和认识华语词义的增长模式及途径确立了一个新的认识角度。4 8 I49150】此外,古代汉语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方法对全球华语学建设也有一定助益。例如,“同义连文”本是古代汉语训话学及古汉语词汇学所关注的现象,但语言事实说明,该现象贯穿古今,且在普通话及华语中差异较大,因此也可作为一个观察角度来看华语词汇运用的特色。51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汉语史是全球华语最

26、重要的研究视域之一,因此,前者理论建设及方法探索的成果自然可以作为后者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养分。例如,在全球华语史的建构中,引人现代汉语史的视角,将其作为对比参照的重要基础;同时,还可以将现代汉语史的研究框架与模式移植至全球华语史的研究中,如借用前者的下行式、上扬式、马鞍式、浴缸式等发展模式来研究东南亚华语词汇发展变化等。17】2根植事实,自我出新全球华语学还需要根植华语事实、自我出新,为汉语研究乃至普通话研究做出属于自己的贡献。根据研究主体的不同,此方面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接着做”,即接力前辈学者的创新成果进行推进,完善相关理论框架。隐性差异是李行健先生立足于海峡两岸差异词词典编

27、撰所提出的概念52 ,引发了不少后续讨论。刁晏斌教授敏锐地察觉到此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适时将其提升为全球华语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进行集成式的专题研究,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攻关,较为详细地探究其内涵外延、分布范围、特点表现、成因机制等理论性问题,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进一步增强差异研究的精细度、颗粒度及理论色彩。53 154 再如,“社区词”的概念及思想最早是田小琳先生基于香港言语社区的词汇现象提出的5S,而后在普通话标准视角及大华语标准视角下取得明显进展。刁晏斌教授适时进行回顾及展望,指明该概念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即建立多维度层次观、处理好分类问题、进一步理清社区词跟其他词类的关系、加

28、强历时层面的动态研究、进行更加全面多元的理论探索。54 19枣庄学院学报第二,“开始做”,即首倡某一领域及某一方面的研究,构建理论框架,持续进行方法论的探索。立足于海峡两岸民族共同语的对比研究,首倡“微观对比”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由微观的语言单位即“词”人手,对其进行尽可能深人细致的考察分析;【4 6 1随后将微观对比的层级从词推进或深入到语素和义素层次,可称之为“语素/义素本位”,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研究内容;【57 继续将微观对比的思想用于海外华语研究,提出共时描写、历时考察和横向对比的三维模式,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词汇研究“全息式”分析的设想。91在此理论创新过程中,微观对比的研究层次逐渐细化

29、、框架趋于立体,已经成为华语词汇研究的增长点之一。此外,起始式创新研究还包括华语词汇运用的“舍取”系列研究,如“舍今取古”58 】、“舍小取点的成因之一,但相关研究缺乏统一的分析框大”59】、“舍双取单”6 0 等,它们都是观察华语架,呈现平面化的离散趋势。基于此,对久已词汇使用特色的绝佳窗口。存在的“欧化”概念进行反思,立足于欧化现(二)本体论及方法论的有机联系象的社会/地域/功能分布,划分出“普通话欧在理论及方法探索的过程中,立足于华语化”与“国”语/华语欧化”6 2 ,二者的歧异事实,准确提取各类语言现象的典型特征,并又可从欧化程度、欧化方式、欧化阶段与欧化予以科学命名,创建了一套全球华

30、语学的学术来源的角度进行观察及分析6 3 ,其表现涉及多话语体系。此套话语体系呈现多元立体格局,种语言要素,而“外来移植义”正是着眼于词本体论及方法论相互交织、互为参照,共同推义欧化而生发的概念4 8 。此外,华语作为祖语进对语言事实的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具体而言,的变异性19、舍小取大现象6 4 等都可以从欧化呈现以下两个特点:角度进行集成式考察及讨论。不难发现,全球1.对立统一,双向互动华语学视角下的欧化及其相关研究已呈现纵横从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提出下位划分,推交织的立体拓展与延伸趋势,这正是理论体系动对某些现象及概念认识的深化,从而促进相内部有机互动与多维联系的重要表现。应的方法创新。在此

31、方面,已经有许多研究实结语绩,如上文提及的关于“差异”的六组下位概念;而在融合方面,也有“显性融合”与“隐性融合”的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应当如何运用于两翼模式及一体模式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究。这种思路还可以举一反三,迁移至相关领域的研究。例如,已有的差异下位类型可为融合小类的划分提供参考,仿照“历史差异”与“现实差异”,或可提出“历史融合”与“现实融合”的概念,前者指的是已完成的融合现象,后者则指正在进行的最新融合现象,更强调融合进程的动态性、实时性及即时性,由此可进一步强调融合及其研究的历202024年第1期时观,会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可能成为华语研究新的增长点。在具体的研

32、究中,对立统一的思路也将带来新的认识角度及操作模式,例如近期关于马来西亚特有词语输入的调查表明,立足于“进人”与“融入”、偶用与常用、“地普”和“标普”三个内部相对的维度,可以发现特有词语的使用呈现较为明显的不平衡性。6 1 可见,以上指标的提出为融合现象的发掘提供了新的观察角度以及新的呈现方式。2.纵横交错,立体参照在一个立体的学科系统中,概念、理论及方法之间是相因相生、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呈现纵横交错格局,可为一种或一类现象的考察及分析提供多样化的角度。例如,在全球华语的初期研究中,语言接触往往被视作华语特总体而言,近年来全球华语学收获不少,但尚未臻于至善,在许多方面仍犹有所待。在此过程中

33、,更需要重量级学者的积极参与,他们的探索与实践,将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相关研究指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文以刁晏斌教授的系列研究为例,从本体论及方法论两个方面,对近年来全球华语学的思考与探索进行回顾与梳理,着眼于体系建构的双重路径及理论方法的有机联系两个角度,归纳此领域理论建设与探索的特色之处,为今后相关研究的理论深化及方法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及徐涵:全球华语学的理论建设与探索一以刁晏斌教授的相关系列研究为例方略。我们相信,沿着重量级学者的已有探索继续深人、持续创新、不懈奋斗,为全球华语参考文献1刁晏斌。两岸四地语言对比研究现状及思考J汉语学习,2 0 12,(3.【2 刁晏斌海峡两岸及港

34、澳地区若干现代汉语差异与融合现象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5.【3 刁晏斌。试论建立“全球华语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J语言战略研究,2 0 17,(4).4 刘善涛,党怀兴“全球华语学”建设势在必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2 0-0 4-2 8.【5刁晏斌全球华语的理论建设与实证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 0 18.6 刁晏斌论全球华语的基础及内涵JG l o b a l Ch i n e s e,2 0 15,(1).【7 李宇明大华语:全球华人的共同语J语言文字应用,2 0 17,(1).【8 刁晏斌全球华语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澳门语言学刊2 0 2 3,(2).【9刁晏斌“立地

35、+顶天”:全球华语研究的学术愿景与追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1).【10 刁晏斌:关于现代汉语历史发展研究的构想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2,(总3 6).11刁晏斌论现代汉语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 0 0 0,(6)。【12 刁晏斌现代汉语史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13 刁晏斌现代汉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 0 0 6.【14 刁晏斌论初期新马华语的基本样貌及其研究意义和价值J后学衡,2 0 2 2,(2)。【15刁晏斌东南亚华语早期样貌考察与分析一一以新国民日报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 0 2 2,(2).【16 刁晏斌。东南亚华

36、语初期发展变化考察以新国民日报为例JG l o b a l Ch i n e s e,2 0 2 1,(1).【17 刁晏斌。东南亚华语词汇历时发展演变初探J(香港)语文建设通讯,2 0 2 1,(总12 4)【18 刁晏斌东南亚华语常用词历时发展初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1,(5).【19刁晏斌,周连英论华语“三观”J励耘语言学刊,2 0 2 1,(22 0 刁晏斌试论建立“全球华语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J语言战略研究,2 0 17,(4【2 1刁晏斌论普通话研究的国语华语视角【J华文教学与研究,2 0 19,(2).2 2 刁晏斌海峡两岸语言差异研究的历时观J汉语学报

37、,2 0 2 0,4.【2 3 刁晏斌。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与相关词典的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 0 2 1,(6).【2 4 刁晏斌论华语及其研究的历时观J武陵学刊,2 0 2 2,(3).【2 5刁晏斌语言安全视角下的全球华语及其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18,(3).【2 6 潘文国。本体论:语言学方法论背后的关注N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11-0 8-11.【2 7 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海峡两岸语言应用对比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 0 0 0.【2 8 刁晏斌。关于海峡两岸语言对比研究的思考N语言文字报,2 0 16-0 1-0 4.2 9刁晏斌对海峡

38、两岸语言差异的重新认识J语言教学与研究,2 0 2 1,(4).【3 0 刁晏斌。华语融合研究:已有进展及进一步发展的思考J长江学术,2 0 2 3,(4).3 1刁晏斌大陆词语在台湾:从“进入”到“融入”J光明日报,2 0 16-0 5-2 9.【3 2 刁晏斌刘燕婧立足于普通话“输出”的全球华语融合现状调查一一以2 0 2 1年度十大新词语和网络用语为例J励耘语言学刊,2 0 2 2,(2).3 3 刁晏斌普通话的外向传播与华语融合:事实与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 0 2 3,(2).【3 4 刁晏斌。普通话的外向“输出”与全球华语的融合一一以“闺密/蜜”一词的传播与扩散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

39、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2).3 5刁晏斌循序渐进:华语本体研究的三种模式J现代语文,2 0 2 3(9).【3 6 邢福义,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两个三角”J云梦学刊,1990,(1.【3 7 李计伟。“两个三角”理论与海外华语语法特点的发掘J汉语学报,2 0 12,(3).【3 8 田小琳。“普方古外”的比较原则在现代汉语词汇教学中之应用 全国高校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21学的理论框架添砖加瓦,循此以往,最后定能将全球华语学做成一门真学问、大学问。枣庄学院学报3 9王晓梅“古、方、普、外”论全球华语研究的四个视角JG l o b a l Ch i n e s e

40、,2 0 19,(1).【4 0 刁晏斌论华语研究的六个视角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 0 2 2,(2).【4 1刁晏斌。华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与思考J华文教学与研究,2 0 2 3,(3).【4 2 刁晏斌论国语圈与华语圈的共性特征及个性差异J世界华文教育,2 0 2 3,(2.【4 3 刁晏斌。“欧化华语”视角下的华语“是时候VP”句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2 3,(1).【4 4 刁晏斌关于港式中文的“视角”问题J武陵学刊,2 0 2 3,(3).【4 5徐大明,王晓梅全球华语社区说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 0 0 9,(2.【4 6 刁晏斌。试论海峡两岸语言的微观对比

41、研究一一以“而已”一词的考察分析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4).4 7 曹炜词义派生的新途径词义的嫁接引申J学术交流,2 0 0 5,(12).【4 8 刁晏斌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一一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 0 2 1,(1).【4 9刁晏斌。再论华语词汇中的外来移植义J世界华文教育,2 0 12,(1).50 刁晏斌华语的外来移植义与华语词典中存在的相关问题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 0 2 1,(总2 8)【51刁晏斌论华语词汇及其运用中的“同义连文”现象J语言文学,2 0 2 2,(1)。【52 李行健两岸差异词再认识J北华大学学报,2 0 13,(6).【53

42、刁晏斌论华语与普通话词汇的隐性差异一一以马来西亚华语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 0 2 1,(2).【54 刁晏斌再论华语词汇与普通话的隐性差异J汉语学习,2 0 2 1,(1).【55刁晏斌。社区词理论:已有进展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考J语文研究,2 0 2 2,(256 田小琳现代汉语词汇的特点A田小琳香港中文教学和普通话教学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57 刁晏斌。再论海峡两岸语言微观对比研究J文化学刊,2 0 16,(8).【58 刁晏斌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今取古”现象J汉字汉语研究,2 0 2 1,(3).59刁晏斌。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小取大”现象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 0

43、 2 2,(1).【6 0 刁晏斌论华语词汇运用中的“舍双取单”现象J.(新加坡)华文学刊,2 0 2 2,(1).6 1刁晏斌。普通话的“输入”与全球华语的融合一一基于马来西亚华语特有词语词典的调查JG l o b a lChinese,2022,(2).【6 2 刁晏斌欧化及其研究的新思考:写在汉语欧化研究百年之际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1,(3).6 3 刁晏斌:华语的欧化与欧化的华语J长江学术,2 0 2 1,(2).6 4 刁晏斌由“舍小取大”现象看英语对华语词汇的影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 0 2 2,(4).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44、 and Exploration of Global Chinese LinguisticsTaking the Related Studies of Professor Diao Yanbin as An Example(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re have been breakthroughs in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explorat

45、ion of global Chinesestudies,achieving considerable expansion and deepening.Among them,the ontological thinking mainly includes the expan-sion of the two fulcrums of global Chinese and centennial Modern Chinese,as well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 perspec-tives of Huayu,which are the ancestral

46、view,diachronic view,and resource view.The exploration of methodology is mainlyreflected in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ce integration model and the expansion and innovation of research per-spectives.The abov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covers the dual paths of borrowing theories from othe

47、r fields and self inno-vation,with organic connections and mutual references between ontology and methodology,presenting a crisscrossing trend ofthree-dimensional expansion and extension.This article takes professor Diao Yanbins related research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and explain the above content.Key words:global Chinese;global Chinese linguistics;the history of global Chinese222024年第1期【责任编辑:褚夫敏XU Hantao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