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常考点1单选题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周围一片_,我趴岩石上,神情_,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_的臂弯里。A安静恍惚强壮B寂静恍惚强壮C安静模糊强大D寂静模糊强大答案:B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根据平时的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从词语的含义、对象、程度、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比较辨别。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寂静:没有声音;安静。恍惚: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模糊:轮廓模煳不清。强壮:指人有强健的体魄,并且有强大的力量。强大:强盛壮大;力量坚强雄厚
2、。故答案为:B【点睛】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2、阅读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有误的一项是()A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嶙峋:形容人瘦削。)B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耸立:高高地立着。)C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纳罕:惊奇,诧异。)D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应付:答对。)答案:D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D项应付:对人对事采取方法措施。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结合
3、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3、下边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A忽哨暮色奢侈斌予B槐树发愣高梁拆散C殉职蹒跚咒骂朱熹D孕育颜语凝固迄今答案:C此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书写正误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A项“斌予”应为“赋予”;B项“高梁”应为“高粱”;C项无误D项“颜语”应为“谚语”。故答案为C【点睛】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们只有把防控工作抓紧抓实,就能为经济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创造条件。(将“就
4、”改为“才”)B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虽有会受到“攻击”的心理准备,但更渴望赢得大家的赞赏。(将“高高兴兴地”调至“分享”前)C“二十四节气”虽然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有所减弱,但仍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规律”后加上“的理念”)D我以前对开平碉楼不以为意,直到前些日子去参观,才明白这些风格迥异是中外文化交融的见证。(在“风格迥异”后加上“的建筑”)答案:B本题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A
5、CD正确。B语序不当,“他把自己的创意高高兴兴地拿出来分享”语序不当,将“高高兴兴地”移到“把”故选:B【点睛】“语序不当”类语病:1名词附加语的多项定语次序不当。例如: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句中的“附近的”移到“许多”前面。2动词的附加语的多项状语次序不当。例如:美国有十五个州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句中的“与白人”移到“平等”的前面。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网课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培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B中国人素有家国情怀,理解家与国的密切关系,传承爱国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必修课。C线上教学是否高质有效,关键要看教师突破传统教
6、学模式的局限,学生改进学习方法。D科学杂志研究报告预估,中国政府的防控措施将使中国减少大约70万左右的新冠肺炎感染者。答案:BA、语序不当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改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B、正确;C、多用否定词,前后不一致,去掉“是否”;D、“大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删去其中一个。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逐项审读,从句意、用词、修辞、标点、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进行考虑,注意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6、下面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狭隘恭敬奥秘恍然大悟B纯粹渊博刻苦美不胜收C慷慨懒惰怂恿精益求精D礼
7、赞嘲笑活泼随声附和答案:BA“狭隘”是贬义词,“恭敬”是褒义词,“奥秘”和“恍然大悟”是中性词;B都是褒义词;C“懒惰”和“怂恿”是贬义词,“慷慨”和“精益求精”是褒义词;D“礼赞”和“活泼”是褒义词,“嘲笑”和“随声附和”是贬义词;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词语的感情色彩,有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要注意不同的语境中词的感情色彩会有变化。7、下列句子的空缺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是()这个创造性的设计,_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_在河水暴涨的时候,_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水对桥身的冲击。A因为所以也B不但而且还C虽然但是却D如果并且就答案:B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关联词表示的
8、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填写。分句前后之间是递进关系。故填“不但、而且、还”。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8、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同学们特别喜欢上英语课,对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都积极附和。B这一年他有了这么大的进步,让我们惊讶不已。C他平素沉默寡言,今天却一反常态。D我们遇到危险情况时,更应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答案:A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正确使用,“附和”指对别人的言行因赞同而表示应和、追随,也指随和别人的言行。大多用于贬义。A句中用在喜欢的英语课上,显然贬义褒用不合适。
9、故答案为:A【点睛】词语正确使用的辨析,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原始意义和引申意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切不可出现“褒词贬用”或者“贬词褒用”,甚至“望词生义”的现象。9、下列句子中属于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是()A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B“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C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D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答案:D“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写出了“我”内心的恐惧。【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辨析的掌握情况。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
10、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B莫顿亨特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办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去战胜它。C灾难来临时,许多人都会惊慌失措,束手无策。D松鼠妈妈小心翼翼地叼着睡梦中的小松鼠搬家。答案:AA头晕目眩:头发昏,眼发花,感到一切都在旋转。使用错误;B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使用正确;C惊慌失措:指害怕、慌张,吓得举止失去常态,不知如何是好。使用正确;D小心翼翼: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使用正确;故答案为:A【点睛】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
11、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情色彩相一致。11、选择填入横线用词最恰当的一项()我曾想,初到这片_的土地,牧羊人心中是否感到_?然而,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播下树种终使荒漠变成绿洲,这份_让人多么_啊!A贫瘠惆怅坚持敬重B贫乏怅然坚持敬重C贫瘠怅然执着钦佩D贫乏惆怅执着钦佩答案:C“贫瘠”意为土地不肥沃,土壤层薄;“贫乏”意为贫穷,穷困;枯竭。这里形容土地,所以用“贫瘠”。“惆怅”有忧愁、苦闷、痛苦之意;“怅然”是不如意,失望,不痛快的样子。这里写牧羊人面对贫瘠土地的感觉,用.“怅然”。“坚持”有两意,“坚”即意志坚强,坚韧不拔;“持”即持久,有耐性。“坚持”是意志力的完美表现。“执着”指对于某
12、件事某个人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追求或努力。此处重在强调牧羊人的追求不舍,所以用“执着”。“敬重”的意思是恭敬尊重,“钦佩”意为敬重佩服。这里应该强调出佩服之意,用“钦佩”合适。故答案为:C【点睛】词语的选择填空除了要准确理解近义词、同义词之间细微的差别之外,还要根据具体语境仔细体会和揣摩。12、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B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C“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
13、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D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答案:BB.是成分残缺,而不是搭配不当。正确修改是:删掉“使”字。故答案为:B【点睛】病句的辨析一是要靠语感,感觉读起来别扭、不通顺的句子基本上为病句;二是可以先把句子压缩,只留下主干,然后从语法的角度进行分析。1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A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B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精益求精,才能更上一层楼。C研究生毕业后,陈子睿既想去上海工作,又想留在姜堰,总是见异思迁,
14、很难作出决定。D看着小宝宝淘气的样子,大人们都忍俊不禁。答案:C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A.“察言观色”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B.“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C.“见异思迁”指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符合题意。D.“忍俊不禁”忍俊:含笑;不禁:无法控制自己。指忍不住要发笑。故答案为C【点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
15、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14、下列语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动作)B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动作)C我想,那一万棵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心理)D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语言)答案:A描写方法从内容上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A项是对环境的描写,不属于动作描写。【点睛】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辨识能力。解答时要分清描写方法。1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议论文是分析事理,阐明作者
16、观点、主张的文章。B一篇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和几个分论点。C纪念白求恩这个题目即论点。D中心论点有的是直接提出的,一般都在文章的开头。答案:AA正确B一篇议论文一般都有一个中心论点或几个分论点。C纪念白求恩的论点是向白白求恩学习。D论点的位置一般有四个:文题开篇文章中间结尾。故答案为: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对议论文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填空题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夫君子之行(2)俭以养德(3)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5)险躁则不能治性(6)多不接世答案:(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
17、的意思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以宁静来修养身心。静:宁静专一。(2)句意为: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以:用、凭借、依靠;(3)句意为:不宁静专一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实现远大目标;(4)句意为: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慢:懈怠、懒惰;(5)句意为: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治性:陶冶性情;(6)句意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故答案为:(1)品德高尚的人;(2)用、凭借、依靠;(3)实现远大目标;(4)懈怠、懒惰;(5)陶冶性情;(6)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点睛】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18、。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平时学习古文时,翻译要逐字逐句地掌握,多复习巩固。17、这是一篇充满力量的书:“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是的力量;“俭以养德”是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有的力量;诫子书只有5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比起长篇大论,戒子的效果必然要好得多,这就是简约的力量。答案: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难度不大,考生结合语句的意思即可明白。“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宁静的力量;“俭以养德”是节俭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是淡泊的力量。故答案为:宁静;节俭;超脱(淡泊名利)【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解答时结合语句,理解句意即可作答。
19、18、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君子之行静以修身无以明志无以致远淫慢险躁答案:品行;修养自己的身心;明确自己的志向;实现远大理想;怠慢;冒险急躁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点睛】文言词语注意结合语境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19、辨别下列划线字词的古今异义。夫君子之行古义:;今义:丈夫非淡泊无以明志古义:;今义:清楚、明亮险躁则不能冶性古义:;今义:危险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今义:治理答案: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明确、坚定;轻薄;修养结合平时积累及语境解释词语意思,这几个
20、词语都属于一词多义。【点睛】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一天,市民易先生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池塘,不善游泳的他来不及脱衣服,就纵身跃进池塘将小孩救了上来。孩子平安无事,而当筋疲力尽的易先生被别人拖上岸时,孩子的妈妈却已经带着孩子离开了,连声“谢谢”都没说。易先生对此感到有些伤心。如果见到这位妈妈,你会这样对她说:“阿姨,”(含标点符号不超过60字)
21、答案: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没有那位先生的舍身相救,你孩子会性命难保。你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本题考查口语表达能力。口语的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根据本题材料的内容,用友好的语气提醒对方要注意什么,做到什么。对方是自己的长辈,要注意礼貌用语。故答案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果没有那位先生的舍身相救,你孩子会性命难保。你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点睛】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得体。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尤其要注意正确使用谦敬词语,以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