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考点总结1单选题1、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D意思是非常、十分。答案:B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中的“大”是大规模的意思。B项分析理解最准确。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对于文言词语的理解要注意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具体分析。2、下面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那一片莽莽苍苍、高耸入云的峰峦,就像一条巨大的苍龙,腾空飞舞!B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落在瓦砾上,像丝竹奏出的乐曲,幽怨急缓。C东方渐明,
2、天空出现万道霞光,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D夜空中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答案:C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A句把山峦比喻成苍龙,B句把雨声比喻成乐曲,D句把繁星比喻成火花,都很形象生动,C句把霞光比喻成鲜花则是不恰当的,两者虽然都很漂亮,但是霞光是发出光芒的,而鲜花则没有这一特点,两者并没有相似点。故答案为:C【点睛】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
3、断,会应用。3、对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指感情无法抑制,不能自控)B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形容奋勇杀敌的痛快心情)C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看起来不很清楚)D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觉察)答案:CC当作者说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时,有些人持怀疑态度,怎么可能呢?但又没有明确把这种观点表达出来。“隐隐约约”的意思时表达不很明显的意思。故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句意理解词义。4、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4、是()A气魄(p)浊流(zhu)万丈狂澜(ln)高山之巅(din)B宛转(wn)屏障(png)惊涛澎湃(png)劈成两面(p)C哺育(f)榜样(bng)九曲连环(q)一泻万丈(xi)D摇篮(ln)臂膀(bng)浩浩荡荡(dng)发扬滋长(z)答案:C选C。“哺育”的“哺”应读b,不要读f。【点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注意多读,多练。5、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出郭相扶将(外城)问女何所忆(思念)B关山度若飞(过)赏赐百千强(财物)C著我旧时裳(穿)朔气传金柝(北方)答案:BB关山度若飞(越过)赏赐百千强(有余)A、C正确。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
5、字义的能力。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B“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劝诫他人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C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普通人力车夫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对底层劳动人民生存状况的关注与同情。D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答案:BB项“用来劝诫他人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表述错误,应该是“警戒自己”而不是“劝诫他人”。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积累文
6、学文化常识,可以采用以下四种方法:以新带旧法,用新的知识带动回忆旧的知识;以点带面法,即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一个“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所有其他重要作品这个“面”;纵向扩展法,就是从历史时间先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横向比较法,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记忆。7、下列对木兰诗中的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虽然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出木兰的自述,但它与木兰替父从军没有任何直接的关联。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句很好地渲染了木兰出征前紧张而又有条
7、不紊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充分地表现了木兰义无反顾地替父从军的主动性和坚决性。C“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六句生动地表现了亲人们十年离别后终于得到团聚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一家人准备为木兰洗尘,都是写迎接,而又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点。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用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充分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对故居产生的亲切感和恢复女儿妆的喜悦心情,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木兰热爱生活、美丽可爱的女儿情态。这样写,也是为下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做铺垫。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A中的
8、几句一问一答形式,正是因为木兰昨夜看到军帖后的忧愁,为下文写木兰替父从军做铺垫。故答案为:A【点睛】任何古诗文甚至现代文的情节设置,都会跟主题有关。考生结合A项中后几句话即可明白。8、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A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C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答案:B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辨析。其中A项为拟人,B项为排比,C项为拟人,D项为
9、拟人故答案为:B【点睛】做好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辨析每个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即为拟人,ACD都符合拟人的特点,所以答案就显而易见了。9、朗读句子,选择最佳答案()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_的,我的心还在_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_着一种热情。(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A跳动涌动生出B跳动喷涌泛滥C跳跃喷涌生出D跳跃涌动泛滥答案:B我的心的谓语动词应用跳动,因为“跳跃”一般用来指两脚用力离开原地向上或向前跳,即形容肢体动作热血的谓语当然是喷涌,因为涌动一般用来形容心情,比喻人或事物像水一样冒出流动。
10、第三个空生出在句中与空后面的着合起来不通顺,而泛滥则既通顺又形象地写出了热情漫延兴起的情状。【点睛】整体把握句子,注意标志性词语,做好正确的搭配注意搭配时先找容易的明显的,把握大的选择出来填上,然后再做其它搭配10、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这几句表现了作者由积极乐观、胸怀旷达,到抑郁惆怅的心理变化过程。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写故乡之水对“我”依依不舍,万里相送,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11、。D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这几句写作者少小离家,思念母亲,小小的邮票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答案:AA这几句表现的应该是作者由抑郁惆怅,到积极乐观、胸怀旷达的心理变化过程。B、C、D正确。故答案为:A【点睛】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11、下面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资治通鉴B木兰诗北朝时期南方乐府民歌C卖油翁欧阳修D骆驼祥子老舍答案:BB:木兰诗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乐府民歌故答案为:B【点睛】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和当代作家作品,既要注意积累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
12、事情节等,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会有近1亿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提前实现减贫目标。B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群众防控意识和卫生习惯大幅增强,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C加快推行“绿色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居住环境整治,是能否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D河南郑州籍作家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曾获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答案:DA.语义重复,“近和“左右”删掉一个B.搭配不当,“卫生习惯和“增强”不搭配,可删去“和卫生习惯”;C.两面对一面,删去“能否”;D无误故答案为:D。
13、【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语病题历来是学生的难点。复习时首先要懂得常见的六种语病,要能够进行语法分析,还要注意一些易导致语病的词,如并列短语、句首介词、否定词、关联词等。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望可以多走一段,可是走不了几步,又要停下来。(十分希望)B我们就跟瑶民攀谈起来。(闲谈)C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指繁重的捐税)D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比喻声音细微亲切)答案:D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D.有误,“细切”形容声音细微急促。故答案为:D【点睛】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意思既要从词语的本义出发,又要理解词语的比
14、喻义、引申义,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分析。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的假酒案。A不止正确耸人听闻B不只正确耸人听闻C不只准确骇人听闻D不止正确骇人听闻答案:C“不只”有“不但、不仅”的意思,表示递进。而“不止”是副词,有“继续不停”的意思,如:“大笑不止”;又能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词语前后往往有表示数量的词。第句中“减员”与“增效”是明显的递进关系,应用“不只”。“准确”指行动的结果完全符合预期或实际,无偏差;“正确”指符合事实
15、、道理或某种标准,无错误。第句既是预算,即预期的计划,只要没有计算上的错误,就只能说是“准确”与否。“骇人听闻”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和罪行严重到使人听了非常吃惊。“耸人听闻”是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含有“夸大其词”的意思。第句中的假酒案是犯罪事实,而不是故意夸大的事情,应用“骇人听闻”。故答案为:C。【点睛】选词填空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析。词义、词性、色彩、范围、搭配对象和搭配习惯等方面作为突破口。结合语境是原则,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来理解词义。15、下文横线处选填最恰当的一项是()卢梅坡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常被人引用,借此说明_。A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缺憾B任何
16、人和事物都各有千秋C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短长D任何人和事物都各有优势答案:A句子衔接题的一个解题方法是根据题干的叙述角度判定选项。本题的关键词语“逊、输”的叙述角度是“不足”,如把题干改为“雪本胜梅三分白,梅却赢雪一段香”,则从“长处”叙述,可选D;如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可选C。“逊、输”强调尺有所短,“胜、赢”突出寸有所长。“各有千秋”“各有短长”,既不突出“短”,也不强调“长”,与文意不符,可排除B、C。只有A“各有缺憾”和“逊”“输”的叙述角度相一致。故答案为:A。【点睛】做好此题关键在于熟读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填空题16、分别写出下列划线词正确的意义。将
17、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不闻机杼声万里赴戎机答案:将领;扶持;织布机;战争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要注意“扶将”的意思是“扶持”,“戎机”指“战争”。【点睛】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17、木兰诗中有两个句子,后来浓缩成一个四字成语,形容事情的错综复杂,不易着清底细。请写出这两句诗和这个四字成语。诗句:成语:答案:雄兔脚
18、扑朔,雌兔眼迷离。;扑朔迷离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诗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成语:扑朔迷离:形容事情的错综复杂,不易着清底细。【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熟读课文,根据词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18、依照句子,完成下面的句子。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仿句:在校园的小径上,无数欢声笑语。在沸腾的操场里,在图书馆安静的氛围中,在教室的课桌上,。答案:我留下;我洒下颗颗汗滴;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印下我书写描画的痕迹仿写句子要做到:理解例句的意义、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19、、用词特点、感情基调,最后将仿句和例句进行比较,检查是否合乎要求。仿写先看清事例是一个什么样的句子,各个成分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比着葫芦画瓢。只有将题中的这些要求吃透,才能写出符合要求的规范句子。其次,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知仿写要求,这就要我们仔细分析,这一步是答题的关键。不同的例句隐性要求不同,我们一般可从“形神”两方面去考虑。19、仿写。例句: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蚌蠕,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仿写: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在那,在那。答案:示例:飘满小浮萍的池塘里沉淀着我和伙伴摸泥鳅的
20、欢笑;长满荒草的田野上我放过年迈垂死的老牛;枯井的木架上搭着我斑斑汗迹的褂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表达能力,仿写要求与例句的句式相同或相似,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即可。如:飘满小浮萍的池塘里沉淀着我和伙伴摸泥鳅的欢笑,长满荒草的田野上我放过年迈垂死的老牛,枯井的木架上搭着我斑斑汗迹的褂衣。【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模仿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模仿时言之有理即可。20、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答案:拟人;比喻;反复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判断。赋予画眉以人的动作唱歌,是拟人句。有本体“字帖”、喻体“小旗”、比喻词“好像”,是比喻句。“挺容易,挺容易”是反复。故答案为:拟人。比喻。反复。【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用法,根据具体语境,抓住句中的关键字词来辨识。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