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七).docx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11124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七)1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B越国以鄙(b)远微夫(f)人之力共(gng)其乏困C若不阙(ju)秦,将焉取之使杞子、逢(png)孙、杨孙戍之D朝济(j)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失其所与(y)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C.“若不阙秦”的“阙”应读qu。故选C。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A然则废衅钟与B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盖亦反其本矣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掌握课内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

2、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A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B项,“说”通“悦”,可译作“高兴,喜悦”。C项,“彼”,人称代词,可译作“对方;他”。D项,“盖”通“盍”,可译作“何不”;“反”通“返”,可译作“回到”。故选C。3、下面对教材中有关内容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言志”为主线,对人物的语气、表情、动作进行了简洁传神的描写,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

3、人生志向。B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围绕“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逐层展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C庖丁解牛中,庄子借助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梁惠王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才能达到“保身”“养生”的目的,得到梁惠王的称赞。D烛之武退秦师出自编年体史书左传,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体现了孔子及四位弟子的各自不同的人生志向”错误。“吾与点也”说明孔子和曾皙志向相同。故选A。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

4、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来/连词,因为;B代词,那/语气助词,表祈使,还是;C均为连词,假如;D语气词,呀/疑问副词,为什么。故选C。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善刀而藏之善:揩拭依乎天理天理:天然的道理B技盖至此乎盖:同“盍”,何、怎么乃中经首之会会:音节、节奏C刑于寡妻刑:同“型”,做榜样合于桑林之舞桑林:祭祀活动D因其固然固然:本来的结构族庖月更刀族:高明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5、天理:牛体的自然结构。句意为: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C.桑林: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句意为: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D.族:众,这里指一般的。句意为: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故选B。6、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畜:养活B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诉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D.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申”的意思是“反复陈述”。故选D。7、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类型完全相同的一项是()例:为国以礼A加之以师旅B不吾知也C则何以哉D毋吾以也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

6、能力。例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礼为国”。A.与例句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吾也”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则以何哉”D.无句式。故选A。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欲辟土地,朝秦楚D项伯杀人,臣活之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使动用法,使撤退;B.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奇怪;C.使动用法,使朝拜;D.使动用法,使活下来;故选B。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项是()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B尽管在

7、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鲜明形象。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A.语序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不但”应放在主语“木”后;B.语序不当,定语位置不当,应是“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D.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尾改为“千古流传、形象鲜

8、明的诗句”。故选C。10、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吾其还也D以其无礼于晋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语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语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再逐项对比。本题A项,代词,指代使者;B项,代词,指代晋国;C项,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D代词,指代郑国。故选C。小提示: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含义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等。如本题,主要从语境内容

9、分析。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以其无礼于晋D依乎天理,批大郤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考点考向要求。这是一道理解文言实词中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语的题目,双音节古今异义的词语大致有几种情况,一般是古汉语的一个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而古汉语的一个词对应一个现代汉语的词组。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A项,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B项,古义,指东方

10、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义,指请客的主人。C项,古今同义,均为“没有礼貌,不用礼节对待”。D项,古义,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或伦理道德。故选C。12、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鸿门宴选自史记。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庄子是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其作品大量使用寓言,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论述哲学观点,逍遥游东施效颦和邯郸学步均出自他笔下。C关汉卿,元代戏曲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中窦娥冤是元杂剧的代表性作品。D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

11、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为“十三经”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春秋时期”有误。应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故选B。1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C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D鸿门宴中,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

12、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内容能力。A.“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错误,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大宗师”错误,应该是庄周庄子养生主。D.“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错误,目的是暗示项羽杀掉刘邦。故选C。14、下列句中加点词

13、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A项,“若”,动词,可译为“像”。故选A。15、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莫春者,春服既成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14、C唯赤则非邦也与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莫”通“暮”,将近结束的意思。B.“希”通“稀”,稀疏。C.没有通假字。D.后一个“以”通“已”,是“止”的意思。故选C。16、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A夫晋,何厌之有?B是寡人之过也。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例句:“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A项,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词,正常语序“有何厌之”。B项,判断句,“也”为判断句的标志。C项,定语后置句,“侍殿上

15、者”作定语,正常语序:“侍殿上者群臣”。D项,被动句,“见”表被动。故选D。17、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衅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在古代,钟被视为一种神器,新铸成的钟要用牛羊的鲜血予以祭祀。B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庠序,即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C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16、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乘,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故选C。18、下列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敢用(这件事)来麻烦办事官员。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译文:百姓都认为大王喜爱羊(而舍不得用牛),而我

17、确实知道您是于心不忍。D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译文: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这样做是)因为牛有着它本来的样子啊。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那我就敢用(这件事)来麻烦办事官员”错误。“敢”是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代指对方,表示恭敬。“敢以烦执事”意思是: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C.“百姓都认为大王喜爱羊”错误。“爱”的意思是“吝啬”,不是“喜爱”。这句话的意思应是: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D.“(这样做是)因为牛有着它本来的样子啊”错误。“因”的意思是“依照”,不是“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应是: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故

18、选B。19、下列句中的“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如或知尔如五六十如其礼乐如会同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ABCD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如果,假如;或者;至于;或者;怎样;或者。都解释为“或者”。故选C。20、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夫子喟然叹曰(ku)曾皙(x)以俟君子(s)舍瑟而作(s)B毋吾以也(w)莫春(m)异乎三子者之撰(zhun)铿尔(kng)C冠者五六人(gun)愿为小相(xing)饥馑(jn)哂之(shn)D千乘之国(shng)吾与点也(y)风乎舞雩(y)浴乎沂(xn)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D.“

19、浴乎沂”的“沂”应读为“y”。故选D。2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秦伯说,与郑人盟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知”通“智”,明智;句意为:失去同盟者,是不明智的。C“说”通“悦”,高兴;句意为:秦伯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D“共”通“供”,供给。句意为:使者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故选B。2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于是项伯复夜去”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C范增数目项王D间至军中答案:D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

20、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例句“夜”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间。A项,“破”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败;B项,“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统治,称王;C项,“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D项,“间”是名词

21、活用作状语,从小路。与例句一致。故选D。小提示: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2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敏:聪慧B百亩之由,勿夺其时夺:夺取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有误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百亩之由,勿夺其时”意思是“一家一户所种

22、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夺”,耽误。故选B。2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鼓瑟希B为长者折枝C技盖至此乎D若不阙秦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通假现象的能力。A.“希”是通假字,通“稀”,本意是稀疏,引申为稀少。B.“枝”是通假字,通“肢”,肢体。C.“盖”是通假字,通“盍”,何,怎么。D.无通假现象。故选D。2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导:引导C族庖月更刀,折也族:众D然已解,如土委地委:卸落答案:B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

23、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B项,“导:引导”错,导:顺着、循着。句意: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故选B。小提示: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2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一致的一项是()A依乎天理B不推恩无以保妻子C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古义: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24、今义:天然的道理。B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丈夫的配偶。C饥馑,即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古今义相同。D古义:少年,不到20岁的人。今义:儿童。故选C。27、对下列加粗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C点,尔何如(何如:怎么样)D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答案:D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D项,“撰

25、”,同“供”,善言,这里指上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乎”,介词,跟,和;“者”,特殊指示代词,复指“三子”。翻译就是: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不同。故选D。2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B与郑人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烛之武退秦师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的能力。A.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B.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C.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故选B。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时与臣游游:交往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缘故C沛公起如厕如厕:上厕所D再拜献

26、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君安与项伯有故,意思是“您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故:老交情。故选B。30、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臣未之闻也B莫之能御也C孔子云:何陋之有?D臣闻之胡龁曰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回顾文言特殊句式的种类,然后审清题干的选择要求。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又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未闻之也”“莫能御之也”“有何陋”;D项,“臣闻之胡龁曰”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

27、“臣闻之(于)胡龁曰”。故选D。课内阅读31、“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从以上内容可见齐宣王何种心理?答案:齐宣王阐释自己为何“以羊易牛”,从中看出他对不忍之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首先,齐宣王“以羊易牛”,是因为他看到了牛在被杀之前颤抖战栗,他“不忍其觳觫”,所以,他就用羊代替牛,假如他看到羊颤抖战栗,他就可能用别的代替羊,总之他对不忍之心是比较模糊的。所以,这句话,一方面是对自己“以羊易牛”的解释,另一方面也说明他的思想认识的水平。32、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化险为夷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答案:刘邦

28、善于审势察情;项羽则不识时务,自矜功伐。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不听善言。刘邦方面有统一的口径,内部团结;项羽不采纳下属的意见,意见不统一。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化险为夷的原因,可从他自身的原因、身边大臣的原因、项羽的原因来分析。首先刘邦是一个多谋机诈,很讲策略的人,也是一个知人善任,善纳忠言的人。比如说,在危急时刻,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

29、辞而别”的建议。其次身边的大臣都对他忠心耿耿,团结一致解决危机。最后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利用项羽的寡谋轻信,轻敌自大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33、请赏析以下文句: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答案:说明当今之君制民之产的状况,与上文形成对比。当百姓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之后,社会才会安定,民凤才会淳朴;若百姓生活朝不保夕,则难以讲求礼义。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即怎么理解“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解

30、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文本,了解文意。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意思是,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与原文“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形成对比,说明现在制民之产的状况。“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意思是只想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言外之意就是要让百姓有物质

31、生活保证,不然,就难以讲求礼仪,也谈不上社会安定,民风淳朴。小提示:理解句子含义类题目一定要结合文本,只有上下文联系起来,才能准确透彻地理解。34、张良、范增分别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答案: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他认为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不对,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

32、羽称其为“亚父”,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行事。他擅自安排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已,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两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即刘邦和项羽。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33、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讲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有着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鸿门宴”就是他一手

34、导演的,但是他虽然有着不输于张良的谋略与才智,但他却没有识人之明。比如对项羽,他就不能正视项羽的妄自尊大,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委婉的劝诫,却以强硬的、命令式的语气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这恰恰令项羽的逆反心暴涨,所以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实施的时候,项羽视而不见,令杀死刘邦的计策功亏一篑。他不能摆正自己位置,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僭越,令项羽不快,有“奴大欺主”之嫌,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范增的不知进退与项羽的刚愎自用,恰恰成全了刘邦的雄霸天下。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中,张良与范增斗智斗勇,对整个局势的演变,两人举足轻

35、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即项羽和刘邦。3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这句话的含义?答案:先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然后进一步从存郑的角度说明对秦的益处,进一步引诱秦伯。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答题思路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邻之厚,君之薄也”,先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

36、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然后进一步从存郑的角度说明对秦的益处,从而从根本上动摇秦伯的思想。36、简述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及特点。答案:(1)庖丁初解牛时,不熟牛的生理结构,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2)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3)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触。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初解牛时,不熟牛的生理

37、结构,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只看到牛的肌肉骨骼。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牛时可以

38、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触。37、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有相似之处,即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是我们应明白: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

39、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探究的题目,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属于向内挖掘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庖丁的“解牛之道”:完全顺着牛的天然骨节肌理,在空隙处下刀,绝不勉强硬砍。文惠君感悟到的“养生之道”:养生应顺应自然,不要硬碰困难,避免身心受损。故二者并不相同,但有相似之处,即顺应自然规律。在后者看来,社会如牛体,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

40、性命,养护精神。道家用此来宣扬的人生哲学带有颓废消极影响,理所当然为今人所抛弃。今人则从故事本身所反映的客观内容得到积极启示:做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应该反复实践,掌握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规律办事,问题才能迎刃而解。38、课文第四段写“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作者从哪几方面刻画了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

41、传神。(2)写“樊哙闯帐”塑造了樊哙这样一个忠勇、无畏的人物形象,有助于衬托文章主要人物项羽和刘邦的形象,还凸显出张良的出众才智。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人物手法的把握及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鉴赏能力。“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属于语言描写;“侧其盾以撞”“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属于动作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属于外貌和神态描写。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也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肉、赐座;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切全由张良策划。39

4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从郑伯的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烛之武“许之”仅仅是因为郑伯的劝说吗?答案:面对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个善于自省的人。不是。郑伯的自责和晓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本题考查通过语言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考查欣赏作品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面对

43、老臣的牢骚和批评,郑伯先自责;“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再晓之以郑亡之危害。可见他是个善于自省的人。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话充分说明烛之武确实有退兵的能力;“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虽然心里有满腹牢骚。“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意识到郑国灭亡对自己对国家和人民都不利。“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伯的自责和晓以利害只是给了烛之武接受“使命”的台阶,烛之武“许之”主要还是因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40、请赏析以下句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答案:“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

44、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从正面说理,齐宣王已有不忍之心,只要能推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么,统一天下就像在手心里翻转东西一样容易了。孟子认为理想的君王必善于“推恩”。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理解内容类题目,一定要回归文本来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意思是,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齐宣王“以羊易牛”,说明他有不忍之心,只要由“物”及“人”,那么,统一天下就像“可运于掌”,此处运用比喻,说明王道

45、并不难,最基本的就是“推恩”,“推恩足以保四海”,为齐宣王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孟子看来,理想的君王一定是善于“推恩”的君王。小提示:理解文章内容的题目,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41、读论语这一章,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结合子路等人的问答,分别说说孔子和他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答案:孔子:孔子循循善诱,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因老师比他们年长就不敢说,并在日常谈话中,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孔子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子路性格直率,孔子在他言志之后,并没有当面批评他不谦虚,而是笑笑(“哂之”);冉有、公西华性格谦虚,孔子对他们的志向没有表态;曾点智慧稳重,在他描绘了理想蓝图之后,孔子毫不掩饰地说“吾与点也”。孔子正面教育学生,晓之以理。他对子路、冉有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