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题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十一)1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吮吸(shn)脊梁(j)悚然(sng)负疚(ji)B朱拓(t)埋怨(mi)炮烙(lu)蹒跚(pn)C草窠(k)歆享(xn)间或(jin)谬种(mi)D踝骨(lu)门槛(kn)驯熟(xn)踌躇(chu)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A.“脊梁”的“脊”应读“j”;B.“埋怨”的“埋”应读“mn”;D.“踝骨”的踝”应读“hui”。故选C。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
2、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进行排除。A项,“若”,动词,可译为“像”。故选A。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道理)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名词,方法)C伐无道,诛暴秦(名词,道义)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答案:A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3、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本题中,A项,句意为: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道,名词,事物的规律。错误。B项,句意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道,方法。正确。C项,句意为: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道,名词,道义。正确。D项,句意为: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道,取道。正确。故选A。小提示: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众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莱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
4、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4、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莫春者,春服既成B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C唯赤则非邦也与D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A.“莫”通“暮”,将近结束的意思。B.“希”通“稀”,稀疏。C.没有通假字。D.后一个“以”通“已”,是“止”的意思。故选C。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A千乘之国(s
5、hng)吾与点也(y)风乎舞雩(y)浴乎沂(xn)B毋吾以也(w)莫春(m)三子者之撰(zhun)铿尔(kng)C冠者五六人(gun)愿为小相(xing)饥馑(jn)哂之(shn)D喟然叹曰(ku)曾皙(x)以俟君子(s)舍瑟而作(s)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A.“浴乎沂”的“沂”应读作“y”。故选A。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B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俟:等待C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写,编写D乃中经首之会中:合乎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
6、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C项,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整句译文:和他们三人(子路、冉有、公西华)陈述的才能不同。故选C。小提示:文言实词推断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
7、古代文化常识,如“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
8、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7、下列句子的翻译,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我就敢用(这件事)来麻烦办事官员。B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译文: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译文:百姓都认为大王喜爱羊(而舍不得用牛),而我确实知道您是于心不忍。D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译文:依照牛体的自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引刀进入(骨节间)的空处,(这样做是)因为牛有着它本来的样子啊。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那我就敢用(这件事)来麻烦
9、办事官员”错误。“敢”是自言冒昧的谦辞,“执事”,代指对方,表示恭敬。“敢以烦执事”意思是: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来麻烦您。C.“百姓都认为大王喜爱羊”错误。“爱”的意思是“吝啬”,不是“喜爱”。这句话的意思应是: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D.“(这样做是)因为牛有着它本来的样子啊”错误。“因”的意思是“依照”,不是“因为。这句话的意思应是: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故选B。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篡夺脚镣禀赋莫名其妙B枭雄松弛破绽败坏论常C战栗辞藻淆乱自头罗网D惶惑赌注奉培振彻天地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字形辨析的能力。B.“松弛”应为“松弛”,意思是减低紧张程度或减小压力。“败坏论常”应为“败坏
10、伦常”,意思是指损坏破坏伦理纲常;C.“自头罗网”应为“自投罗网”,意思是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送死;D.“奉培”应为“奉陪”,意思是以诚恳的敬意,来陪伴别人共度时光。“振彻天地”应为“震彻天地”,意思是响透全世界。比喻一个人的声望很高。故选A。9、下列加横线的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夫子喟然叹曰(ku)曾皙(x)以俟君子(s)舍瑟而作(s)B毋吾以也(w)莫春(m)异乎三子者之撰(zhun)铿尔(kng)C冠者五六人(gun)愿为小相(xing)饥馑(jn)哂之(shn)D千乘之国(shng)吾与点也(y)风乎舞雩(y)浴乎沂(xn)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D.“浴乎沂”的
11、“沂”应读为“y”。故选D。1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是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B3500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特长,不断在艺术上和技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C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D我们中国的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A.搭配不当,“是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改为“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12、”;B.语序不当,“在艺术上和技术上”语序不当,应为“在技术上和艺术上”;D.成分残缺,应在“使用”前加上“在”。故选C。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从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A若不阙秦B与郑人盟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烛之武退秦师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的能力。A.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削减。B.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C.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D.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撤兵)。故选B。12、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是()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无以,则王乎?然则废衅钟与?不识有诸?是心足以王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13、ABCD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全都表现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的一组”,然后抓住“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这两个关键信息,再来分析选项。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是齐宣王的话,“然则废衅钟与”句是牵牛之人所说的话,这两句都与“孟子善于诱导、善于论辩”无关,故可以排除包含这两句的选项。故选D。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与“于是项伯复夜去”中的“夜”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C范增数目项王D间至军中答案:D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
14、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辨别词类活用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成分分析,就是把句子的成分先画出来,然后看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例句“夜”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间。A项,“破”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打败;B项,“王”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统治,称王;C项,“目”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使眼色;D项,“间”是名词活用作
15、状语,从小路。与例句一致。故选D。小提示: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数词的使动用法。14、下列句子中点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为长者折枝B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盖亦反箕本矣C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放辟邪侈,无不为已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罔民而可为也答案:B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通假字设题,然后将该字的本义、引申义等都代入句中
16、,如果都讲不通,则要考虑通假。A项,前一句中,“刑”通“型”,做表率,做榜样;后一句中,“枝”通“肢”,肢体。B项,前一句没有通假,后一句中,“盖”通“盍”,“反”同“返”,返回。C项,前一句中,“涂”通“途”,道路;后一句中,“已”通“矣”,语气词。D项,前一句中,“颁”通“斑”;后一句中,“罔”通“网”。故选B。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B具告以事以待大王来C臣死且不避且为之奈何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今者有小人之言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两个“因”都是“趁机”的意思。B.“以”,是介词,“把”。/是
17、连词,表目的,“来”。C.“且”,是连词,“尚且”。/是副词,“将要”。D.“之”,是动词,“到”。/是助词,“的”。故选A。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沛公军霸上B素善留侯张良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杀人如不能举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军。B.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友善,交好。C.夜,名词做状语,在晚上。D.举,尽,没有活用现象。故选D。17、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朝济而夕设版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以乱易整A济:渡河;厌:满足;既:既然
18、B夫:发语词;封:疆界、边邑肆:放纵;C若:如果;微:微弱;敝:损害D阙:侵损,削减因:凭借、依靠易:替代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既:既然”错误,应该译为已经。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B“肆:放纵”错误,“肆”,延伸,扩张。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C“微:微弱”错误,“微”,(如果)没有。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故选D。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技盖至此乎盖:大概B批大郤批:击C如土委地委:卸落D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课文中指揩拭。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句意:(
19、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盖”,同“盍”,表示何、怎样。解释错误。B.句意:击入大的缝隙。“批”,击。解释正确。C.句意: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委”,卸落。解释正确。D.句意: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善”,通“缮”,修治。课文中指揩拭。解释正确。故选A。19、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子路率尔而对鼓瑟希,铿尔求也为之夫子何哂由也A相同,也相同B不同,也不同C相同,不同D不同,相同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均为助词,
20、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是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舒缓语气,不译。是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呢。故选C。20、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爵位共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张良运筹帷幄,辅佐刘邦平定天下,因功封留侯,其封地为留地。B古代室内宴会上的四面座位,以东向为最尊,南向次之,北向再次之,西向为侍者座位。C“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指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中的“河”指黄河。D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长幼排序。“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是说项伯是项羽的伯父。答案:D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21、。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项伯是项羽的伯父”的表述错误。“季”指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故“项伯是项羽的叔父”。故选D。小提示: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21
2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因击沛公于坐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击破沛公军D以乱易整移风易俗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因”,动词,顺着;第二个“因”,介词,趁机。B.第一个“封”,名词用作动词,把作为疆界;第二个“封”,名词,疆界,边界。C.两个“为”意义、用法相同,介词,替、给。D.第一个“易”,动词,替代,取代;第二个“易”,动词,改变。故选C。22、句中加点词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B范增数目项王C常以身翼蔽沛公D籍吏民,封府库答案:C本
23、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的“兄”,是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A.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B.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C.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D.籍,名词作动词,登记。故选C。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秦时与臣游游:交往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缘故C沛公起如厕如厕:上厕所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君安与项伯有故,意思是“您怎么和项伯有老交情”。故:老交情。故选B。2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舆薪唒笑铿尔不敏B疱厨孝悌剨然踌躇C便甓商贾莅临秋豪D戚戚褊小吾惛挟嫌
24、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语字形的能力。A.“唒笑”的“唒”应为“哂”。B.“疱厨”的“疱”应为庖”。C.“便甓”的“甓”应为“嬖”;“秋豪”的“豪”应为“毫”。故选D。2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
25、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手法技巧的理解分析能力。C“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分析错误,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没有采用想象手法。故选C。2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与其余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端章甫,感为小相焉。B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C风乎舞雩,咏而归。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答案:B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端: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B.小:形容词作名词
26、,小相。C.风:名词作动词,吹风。D.水:名词作动词,游泳。故选B。27、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纵横,方圆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你答案: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尔:的样子。句意为: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故选D。2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使子婴为相为击破沛公军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谁为大王为此计约为婚姻军中无以为乐若属皆且为所虏何辞为A/B/C/D/答案: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动词,做,担任。介词,替,给。判断动词,是。
27、动词,作为。跟“所”字合用,表示被动。语气助词,表判断。故选C。29、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故民之从之也轻鸡、豚、狗、彘之畜然后从而刑之然后驱而之善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些;连词,表示顺承关系。故选D。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夫子喟然叹曰B因其固然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所见无非牛者答案:A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28、A.喟然,古今同义,叹气的样子。B.固然,古义:本来这样;今义:虽然。C.爱,古义:吝惜,吝啬;今义:喜爱,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D.无非,古义:没有不是;今义,不过是、不外是。故选A。课内阅读31、下图是鸿门宴上的座次安排图,它说明了什么?答案:项羽及其叔父项伯坐最上位,次之是范增,再次是刘邦,张良是侍坐。从座位的安排上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由此座位安排图可知,项羽与范增之间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合理推断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鸿门宴上座次安排的目的,回答本题要了解古代座次的礼仪。按古代礼仪,宴席四面设座
29、,面东最尊,次为面南,再次为面北,面西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而力量的悬殊,刘邦的处境已令人忧心。再看项羽集团内部,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小提示:古代礼仪:按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君面南,臣面北;宾主相对,宾面东,主面西;长幼相对,长面东,幼面向。宴席四面设座,面东最尊,次为面南,再次为面北,面西侍坐。32、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这段
30、话有何作用?答案:孟子点出行“霸道”“后必有灾”,进一步引起齐宣王的兴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理解内容类题目,一定要回归文本来理解。结合文本,当齐宣王再一次否定孟子的说法,说“否,吾不为是也”时,孟子直接说出他的想法“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意思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至此,齐宣王的“大欲”即以力争霸天下暴露无遗。在此基础上,孟子以“缘木求鱼”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他的幻想。文章接着写到“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这句话的意思是,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
31、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孟子指出了“霸道”的后果,就是一定“后必有灾”,这样,就引出齐宣王的兴趣,所以他说了一句“可得闻与”,引出下文。小提示:严密的逻辑推理是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3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面对张良献礼,项羽和范增的表现有何不同?请简
32、要分析。答案: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不同。“项王则受璧”,项羽对刘邦借故逃脱仍然麻木,自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因自己精心策划的计谋失败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还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可谓气急败坏。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类题目要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本题是对宴会后项羽和范增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明显不同。项羽本来就是被范增说服的,对刘邦的态度本就不是很坚定,杀与不杀尚在犹豫,张良献礼正是给他说
33、服自己相信刘邦的一个理由,而范增已经看清刘邦的潜力,杀刘邦是势在必行的,送礼与不送礼只能影响到项羽的决定,范增不考虑这些。34、请概括以下内容的作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答案:简明扼要地写出了四个学生的姓名,并交代了一个典型的探究学习的场景。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了解本文的出处,熟悉文章内容。本文选自论语,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和及其弟子言行的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所以本文一开始就交代了四个学生的姓名;孔子的课堂是令人向往的课堂,他的课堂,也许就是在参差杏林下下席地而坐,弟子们席地而坐,称为“侍坐”。
34、师生坐在一起,就一个话题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民主气氛浓厚,平等对待学生,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所以开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交代学生姓名,交代了典型的学习场景。小提示:理解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35、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化险为夷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答案:刘邦善于审势察情;项羽则不识时务,自矜功伐。刘邦任人唯贤;项羽则任人唯亲,不听善言。刘邦方面有统一的口径,内部团结;项羽不采纳下属的意见,意见不统一。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
35、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刘邦在“鸿门宴”上能化险为夷的原因,可从他自身的原因、身边大臣的原因、项羽的原因来分析。首先刘邦是一个多谋机诈,很讲策略的人,也是一个知人善任,善纳忠言的人。比如说,在危急时刻,刘邦总和张良、樊哙商量,对他们言听计从。当知道项羽要击破其军时,立即采纳张良的对策。最后离席未辞,他担心会引起严重后果,要张良、樊哙拿主意,并采纳樊哙“不辞而别”的建议。其次身边的大臣都对他忠心耿耿,团结一致解决危机。最后刘邦能够在“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跟善于利用项羽的寡谋轻信,轻敌自大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36、“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
36、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从中体会孟子的论辩技巧。答案:羊和牛同样是“无罪而就死地”,孟子指出齐宣王思想行为上的矛盾,又一次使他陷入不能自圆其说的窘境之中。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设计一个问题,怎么理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这句话。此类理解内容类题目,一定要回归文本。在本文中,孟子首先提出“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然后再紧紧抓住齐宣王的“不忍”大做文章。在这里,孟子不是空泛的论述,而是抓住了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加以阐发。孟子说,百姓看到“以羊易牛”,以小易大,认为大王您是吝啬,先使齐宣王比较尴尬;然后又用齐宣王的“
37、不忍之心”为他辩解,这样一推一拉,使二人谈话气氛缓和。接着,孟子又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言外之意,牛和羊是一样的,都是无罪而就死地,换了也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再一次使齐宣王陷入窘境。但最终把齐王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上。小提示:本文波澜起伏,气势磅礴,而且逻辑上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表面上散漫无纪,实则始终围绕“保民而王”这一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步步深入。37、张良、范增分别是怎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答案:张良是刘邦的主
38、要谋士,他为刘邦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他认为刘邦“距关,毋内诸侯”的策略不对,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行事。他擅自安排项
39、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已,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他与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两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即刘邦和项羽。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以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他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讲策略,
40、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刘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有着敏锐的政治观察力,“鸿门宴”就是他一手导演的,但是他虽然有着不输于张良的谋略与才智,但他却没有识人之明。比如对项羽,他就不能正视项羽的妄自尊大,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委婉的劝诫,却以强硬的、命令式的语气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这恰恰令项羽的逆反心暴涨,所以他在席上
41、“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实施的时候,项羽视而不见,令杀死刘邦的计策功亏一篑。他不能摆正自己位置,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僭越,令项羽不快,有“奴大欺主”之嫌,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范增的不知进退与项羽的刚愎自用,恰恰成全了刘邦的雄霸天下。他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鸿门宴”中,张良与范增斗智斗勇,对整个局势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即项羽和刘邦。38、“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的目的何在?答案:齐宣王向孟子请教齐桓、管文之事,目的在于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方法
4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可以这样问,“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这句话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此类问题,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这句话是文章的第一自然段,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等于问霸道之事。我们知道,齐桓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前者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后者曾定乱扶周,破楚救宋,都是当时的霸主,因为他们的行事不是靠仁政,而是凭武力,因此被儒家称为“霸道”,与“王道”相对立。齐宣王和孟子谈论齐桓、晋文之事,就是想和孟子探讨称霸天下的方法。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39、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以
43、上句中“何伤乎”寥寥三字有何深意?答案:“何伤乎”表现出孔子善于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的能力。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要做好此题首先要回归原文,扩展语境,即结合上下文来丰富答案,提示或加深理解。本题只要结合文本内容理解就可以。子路、冉有、公西华回答孔子的问题后,孔子又问“点,尔何如”,曾点回答说和他们三人的不一样,孔子说了这句话“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意思是没有关系,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孔子让学生随便的谈自己的想法志向,在听了曾点的志向后,只说了一
44、句“吾与点也”,不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强加给任何人。所以“何伤乎”这句话,就是鼓励学生要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小提示:“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它或揭示文章主旨,或表达作者情感,或有着丰富内涵。常见的有如下几类: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揭旨明理的议论句、观点鲜明的抒情句、语意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形象的修辞句。40、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庖丁所说的“道”和文惠君所说的“道”所指不一样,但有相似之处,即顺应自然。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