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1345790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一、荷塘月色教学目标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教学重难点(一)作者怎样从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二)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三)“通感”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四)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曾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知道些哪些呢?(教师引导学生口述,

2、最后教师概述。)教师: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年出版诗集踪迹,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写于年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彷徨中。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散文。二、听荷塘月色的配乐录音带:思考:作

3、者细致描写荷塘的文字是第几段(第4段)?请一位同学再朗读一遍这个段落,然后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荷塘的美景。三、作品结构分析:(再请全班同学齐读下这篇优美的散文,然后想想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全篇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缘起: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从写景状物的角度看:第一部分:()写观荷缘起。(情) (引子)

4、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景)(主体)第三部分:()写景中人。(情)(尾声)(细讲线索: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我们对荷塘月色这篇散文有了大致的把握,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认真朗读这篇散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的。布置作业:、背诵段;、阅读课后附文。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找同学背诵第4-6自然段,并做鼓励性点评。)二、自主探究:找出你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你真实的感受。

5、(讲解:很有代表性的几句:)1、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分析: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本句是“文眼”。 )问:起笔这样写是什么目的?(分析: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苦闷之情。)2、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分析:此段抛开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主题呢?明确:、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第三段最后一句:

6、“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分析:、这是过度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三、解析第四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的:分析:(1)按观察的角度、逐渐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茂密荷叶多姿荷花缕缕荷香叶花颤动流水以上是顺序特点,细分析,还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读进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扬静而情动。、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通感”

7、这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作用是什么?分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把作用于嗅觉上的花香“错置”到听觉上合理吗?合理:而且把花香的特点写清了,形象生动。荷花的香味清雅宜人,立于微风中的赏花人嗅那馨香,时有时无,这种体验是真实的;听那从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时断时续,同样是真实的体验。这两个“真实”便把不同类的感官功能沟通了。作者在感觉上的体验是细腻而丰富的。这一句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五、请学生自己赏读并讨论第、自然段段:欣赏的重点可放在对某些字词的品味上,也可以研究一些极有感情特色的比喻句上:1、“月光如流水一般,

8、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泻”字精确在哪儿?、“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准确形象,但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为什么不割爱呢?六、小结全文: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七、布置作业:自由命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在选用动词与叠词上下点功夫。 二、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引导学

9、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以事例导入,点明学习重点。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

10、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 材料一:孟郊秋怀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 (一) (二)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分析孟郊秋怀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11、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悲凉。 、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 、小结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

12、随情异”。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

13、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从1921年到1933年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

14、出了贡献。1934年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小结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

15、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段主要写了槐树,第段主要写了秋蝉,第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秋色 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三问:那么这

16、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

17、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

18、、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和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自然段,后者在第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和自然段相呼应,假如、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

19、: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和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四问:最后来看第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六、能力迁移训练 练习: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 具体做法: 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

20、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 三、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借物抒情的特点;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

21、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

22、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

23、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

24、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

25、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

26、。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第二单元 四、诗经两首(氓、采薇) 氓【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7、现实。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解叙事诗的特点与表现手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诗歌比兴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教学重点】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长干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裴多菲自由与爱情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

28、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二、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的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相传诗经为孔子所编定而成。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礼义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认为,现存的诗经基本上经孔子删汰选编而成的。诗经的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国风”,民间歌谣。共15国风,16

29、0篇。“雅”“大雅”“小雅”,宫廷乐歌。共105篇。“颂”“周颂”“鲁颂”“商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共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为“赋”“比”“兴”:“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直陈其事,铺陈,排比。“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作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以上六项被称之为“诗经六艺(六义)”。三、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疏通字音(书下注释)愆期qin将qing子无怒载zi笑载言卜筮sh于嗟ji徂c尔淇水汤汤shng罔wng极2.重点字词:实词将子无怒愿,请。来即我谋靠近。甲骨文像一人跪坐锅前至于

30、顿丘到,“于”为介词。载笑载言动词词头。自我徂尔往。女也不爽过错。言既遂矣言,助词。三岁食贫古时指“年”。岁岁年年。总角之宴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通假字氓之蚩蚩蚩,通“嗤”。匪来贸丝匪,通“非”。于嗟鸠兮于,通“吁”。犹可说也说,通“脱”。隰则有泮泮,通“畔”。实词活用其黄而陨形动,变黄。三岁食贫形名,生活贫困。二三其德数动,使动用法,使“德”有时二,有时三。夙兴夜寐名状,在早晨,在夜里。3.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的婚恋悲剧。(1)提问: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的情节线索是什么?明确:一个女子的婚恋悲剧。情节线索:“恋爱”“婚变

31、”“决绝”(2)提问:诗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明确:第一层(12):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层(35):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层(6) :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从诗中可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明确:女子在回忆往事时,心情是很复杂的。从一二两章详写他们恋爱时的幸福可看出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从三四五章写他们婚后的痛苦可看出她对“氓”非常怨愤。思前想后,对“氓”反感到极点,断绝关系。四、分析诗中女主人公形象1.诗中女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思想性格?A.温柔、热情“送子涉淇”“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既见复关,载笑 载言”B.勤劳“三岁为妇,靡

32、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C.重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D.清醒、刚烈、坚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2.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你认为女主人公被弃的原因是什么?(讨论)提示:(能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认为女主人公的婚恋悲剧是氓用情不专所致。五、写作技巧1.对比手法提问:诗文中怎样体现出氓用情不专的?明确:使用的“对比”的手法。把氓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忠厚“氓之蚩蚩”婚后:变心、凶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提问:这首诗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明确:女主人公婚前与婚后的对比。婚前:幸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婚后:痛苦“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劳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精神痛苦

33、)文中这两次对比有何作用?明确:突出女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反映了我国古代妇女的悲惨生活。2.诗中运用的比兴手法诗文中“赋、比、兴”的分布情况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赋)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赋)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比、兴)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比、兴)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赋)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赋、比、兴)提问:诗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作用:结构上:A.叙事中插入比兴句,避免了平铺直叙。B.起过渡作用。内容上:A.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

34、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B.以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于生活气息,还暗示了她的勤劳。六、小结这首诗以“恋爱婚变决绝”为线索进行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七、作业1.背诵全诗,默写全诗。完成练习册习题。2.预习诗经采薇,完成预习题。 采薇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整体感知这首古代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反复诵读课文,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 3、背诵并默写课文,归纳诗经的艺术特点,

35、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尤其是重点字词,句式,文章大体翻译。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

36、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

37、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

38、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

39、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