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洎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
2、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
3、。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觉、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思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然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 6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
5、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7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
6、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8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D在社会转型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参考答案:6 C C依据是文中第一段“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原则
7、”这句话。A项说“道德黄金律”是指“针对社会转型提出的”,不符合原文意思。B、D项缩小了概念的外延。7 AA项“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与原文文意不符。正确意思是“那么你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对待别人”。8 B B作者在文中没有强调“必须确立和推行”的意思。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随风吹笛林清玄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笛子的声音,因为箫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
8、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入”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埂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我看看天
9、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滔天海浪的交响。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
10、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坐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有一回我放着一卷写明溪水的录音带,在溪水琤琮之间,突然有两声山鸟长鸣的锐音,盈耳绕梁,久久不灭,就像人在平静的时刻想到往日的欢愉,突然失声发出欢欣的感叹。但是我听过许多自然之声,总没有这一次在竹林里感受到那么深刻的声音。原来在自然里所有的声音都是独
11、奏,再美的声音也仅弹动我们的心弦,可是竹林的交响整个包围了我,像是百人的交响乐团刚开始演奏的第一个紧密响动的音符,那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为什么中国许多乐器都是竹子制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的植物能发出像竹子那样清脆、悠远、绵长的声音。可惜的我并没有能录下竹子的声音,后来我去了几次,不是无雨,就是无风,或者有风有雨却不像原来配合得那么好。我了解到,原来要听上好的自然声音仍是要有福分的,它的变化无穷,是每一刻全不相同,如果没有风,竹子只是竹子,有了风,竹子才变成音乐,而有风有雨,正好能让竹子摩擦生籁,竹子才成为交响乐。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一幅画”时,境界便低了。那一
12、天,我在竹林里听到竹子随风吹笛,竟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我走出竹林,夕阳已徘徊在山谷。雨已经停了,我却好像经过一场心灵的沐浴,把尘俗都洗去了。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选自林清玄散文选原文有删改)11. 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12.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慑了。(2)当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13. 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14. 作者通过写“随风吹笛”得出了哪些感悟?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1. (1)
13、照应题目,逗出“风”这个话题(2)引出下文有关风的相关思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激发联想想象,丰富文本内容。(3)为下文写“笛声”并揭示“笛声”真相做铺垫,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12. (1)巧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竹林乐声声势宏大,不同凡响,让作者心存敬畏。(2)因为自然风景是活动的、变化无穷的,如果把自然风景简单的理解为一幅静止的画,那是没有真正感悟自然。 13. (1)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使内容更加充实;(2)与“竹林的交响”映衬比较,彰显“竹林的交响”的美妙。 14. (1)自然的声音是美好的;(2)自然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3)人要亲近崇敬自然。【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
14、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章由“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开篇,有什么作用?”,然后看内容上写了什么,然后再从结构上看有无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从文中来看,照应题目随风听笛,引出下文对“笛声”的描写,揭示了“笛声”真相,“竹子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子和竹叶便是演奏者”。考生结合这几点行文作答即可。【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赏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然后看所给句子写的是谁,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1)“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
15、音乐震慑了”,从修辞角度来看,“天风海雨似的音乐”把“疤痕”比作“天风海雨”,形象写出竹林乐声声势宏大,不同凡响;而“震慑”表达作者的敬畏之情。(2)有人说“风景美得像幅画”时,境界便低了 ,结合前文“失去对自然声音感悟的人是最可悲的”理解,意思是如果把自然风景简单的理解为一幅静止的画,那是没有真正感悟自然,最美的自然风景应该是活动的、变化无穷的。考生结合这几点行文作答即可。【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在描写“竹林的交响”时,还插入了很多描写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等的笔墨,有什么用意?”,然后看画线句写的是谁,
16、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蛙声、鸟声、雷声、蝉声、”溪水声”与“竹林的交响”映衬比较,彰显“竹林的交响”的美妙,使内容更加充实,多角度渲染“自然的声籁”的美妙。【14题详解】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从题目随风听笛可一看出文章是描写美好的自然声音的,自然的声音能净化人的心灵,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界声音的喜欢和崇敬之情;考生结合这几点行文作答即可。【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
17、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当“微写作”撞上“大文学”戎章榕当下全民微博的时代,带动了微写作。在网上一时
18、兴起的“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名目繁多的各种文体竞相出现,有人因此预言,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然而,在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却有人提出了“大文学”概念。所谓“大文学”,一是文学要有大情怀。文学要从儿女情长中解脱出来,走进更广阔的社会人生,文学要从现实琐碎、一地鸡毛中超越出来,思考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思考人类的终极问题。文学经典之所以传世久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典作家具有文学的大情怀。他们思考人类普适性的情感命题,思考人类的终极关怀;二是文学要有大包容。兼收并蓄,不以雅俗争短长,不以题材争高低;三是文学要有大市场。要尽可能地扩大文学的边界,不要为某些纯而又纯的
19、概念束缚手脚。文学应以更多的种类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心灵需求。基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为“宏大叙事”的作品,由此推论,当前中国作家有寻求 “大文学”的写作的趋势。发端于微博的“微写作”,正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当“微写作”撞上了“大文学”,在笔者看来,写作不存在“小”和“大”的区别,只有文学与非文学的甄别。这不是有无文学创作的特点,而是能否表现作家情怀的问题。因此,当有人满怀憧憬地猜测,“微写作”是否有蕴藏着创造新时代文学经典的可能?笔者认为, “生活是不能没有诗意的,生命也是不能没有诗意的”。不论是微写作,还是大文学,应该更多地去表达这种诗意。中国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诗人,但一定需要让我们生
20、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在微写作方兴未艾之际,不因吸引人而沉溺于它,不因流行而忘记了有所担当。如果微写作只是拘泥于日常琐碎、八卦信息、情绪发泄等,那么批量生产的只能是文字垃圾。如果微写作只是一味满足于“时间碎片”,改变的是阅读习惯,弱化的则是思考能力。想要改变微写作这一倾向,笔者觉得,除了要有大文学的情怀,还需要作家的读者意识。张炜耗时22年创作的你在高原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面对中外小说史上最长、最为卷帙浩繁的作品,即便茅盾文学奖的62个评委,也有人未能全部通读,更何况普通读者?面对“没有节制,情节也太简单,更多是哲学上的思考”的批评,张炜一句“我可以把玩一个精美的玉雕,但是它不能取代长城”的回应
21、,多少给人有点孤芳自赏、远在高原的意味。让广大读者在长达450万字、10部单行本前望而却步,作家的情怀又能为多少人所认识?除了你在高原,其它四部获奖作品,据网上调查,有95%的读者没有读过。当茅盾文学揭晓后,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去读这些作品,关注文学。(选自福建日报)16. 阅读文章第段,请简要概括“大文学”的三点内涵。(6分)17. 当“微写作”撞上了“大文学”,作者有哪些看法?请分条概括。(6分)18. 作者例举张炜的你在高原想要表达哪些观点?请联系全文分析。(6分)参考答案: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子贡南游于楚,反于
22、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子贡瞒然惭,俯而不对。有间,为圃者曰:“子奚为者邪?曰:“孔丘之徒也。”为圃者曰:“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於于以盖众,独弦哀歌以卖名声于天下者乎?汝方将忘汝神气,堕汝形骸,而庶几乎!汝身之不能治,而何暇治天
23、下乎!子往矣,无乏吾事。”子贡卑陬失色,顼顼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后愈。其弟子曰:“向之人何为者邪?夫子何故见之变容失色,终日不自反邪?”曰:“始吾以为夫子为天下一人耳,不知复有夫人也。吾闻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今徒不然。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托生与民并行而不知其所之,汒乎淳备哉!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为。虽以天下誉之,得其所谓,謷然不顾;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谓,傥然不受。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反于鲁,以告孔子。孔子曰:“彼假修浑沌氏之术者也。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24、。夫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且浑沌氏之术,予与汝何足以识之哉!” 选自庄子天地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如泆汤 数:疾速 B.羞而不为也 羞:以之为羞C.而何暇治天下乎 暇:空闲 D.无乏吾事 乏:缺乏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反于鲁 使不辱于诸侯B.汝身之不能治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C.反于鲁,以告孔子 使使以闻大王D.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B.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
25、功多者/圣人之道C.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D.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见功多者/圣人之道1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见老者浇菜地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就告诉老者可以用桔槔抽水,没想到却被老者讥笑批评。B. 老者认为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这是道家的思想观点。C听了老者的话,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很远方才逐步恢复常态。.D.子贡回到鲁国,把遇见老者的事告诉孔子,孔子对老者的话不以为然。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故见之变容
26、失色,终日不自反邪?(3分)(2)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是谓全德之人哉!(3分)(3)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4分)(4)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4分)参考答案:11、D 乏:耽误12. B【解析】A到,介词/ 表被动。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把,介词/ 来,连词D他的,代词/恐怕是,表示揣测语气13. C14.D【解析】“孔子对老者的话不以为然”错。孔子认为自己很难达到“浑沌氏”的境界。15答案:(1)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得分点为“何故”“变容失色”“自反”,一点1分,句意不通扣1分。)天下人的非议
27、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啊!(一个分句1分)(3)楚国军队疲惫并且粮草用尽,这是上天灭亡楚王的大好时机,不如利用(趁)这个机会就消灭了他。(4)燕军纷乱逃走,齐人追击逃跑的敌人,所经过的城镇都背叛了燕军,归顺田单。【参考译文】子贡到南边的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经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丈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中,抱着水瓮浇水灌地,吃力地来来往往,用力甚多而功效甚少。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
28、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种菜的老人面起怒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机变的心思存留在胸中,那么不曾受到世俗沾染的纯洁空明的心境就不完整齐备;纯洁空明的心境不完备,那么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辱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种菜的老人说:“你不就是那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
29、,以矜夸来超群出众,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要抛弃你的精神和志气,废置你的身形体骸,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闲暇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子贡大感惭愧神色顿改,怅然若失而不能自持,走出三十里外方才逐步恢复常态。子贡的弟子问道:“先前碰到的那个人是干什么的呀?先生为什么见到他面容大变顿然失色,一整天都不能恢复常态呢?”子贡说:“起初我总以为天下圣人就只有我的老师孔丘一人罢了,不知道还会有刚才碰上的那样的人。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说到,办事要寻求可行,功业要寻求成就。用的力气要少,获得的功效要多,这就是圣人之道。如今却
30、竟然不是这样。持守大道的人德行才完备,德行完备的人形体才健全,形体健全的人精神才饱满。精神饱满方才是圣人之道。这样的人他们寄托形骸于世间,悠游自在而不知所往,淳和真朴,功利机巧必定不会放在他们这种人的心上。像那样的人,不同于自己的心志不会去追求,不符合自己的思想不会去做。即使让天下人都称誉他,称誉的言词合乎他的德行,他也孤高而不顾;即使让天下人都非议他,非议使其名声丧失,他也无动于衷不予理睬。天下人的非议和赞誉,对于他们既无增益又无损害,这就叫做德行完备的人啊!我只能称作心神不定为世俗尘垢所沾染的人。”子贡回到鲁国,把路上遇到的情况告诉给孔子。孔子说:“那是借着灌溉菜地研讨和实践浑沌氏主张的人
31、,持守内心的纯一,心神不外分;修养内心,而不求治外在。那明澈白静到如此素洁,清虚无为回返原始的朴质,体悟真性持守精神,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人,你怎么会不感到惊异呢?况且浑沌氏的主张和修养方法,我和你又怎么能够了解呢?”【解析】略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题。 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病疽,更数医不效,汝明刺血调药,傅之而愈。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
32、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故无荐者。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日:“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耀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京颇惮之,徙司门员外郎,犹虞其复用,力排之,出通判宁化军。地界辽,文移数往来,汝明名触其讳,辽以檄暴于朝。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田法行,受牒按境内。时主者多不亲
33、行,汝明使四隅日具官吏所至,而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以敌吏不得通贿谢。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浸病赢,行辄踣。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 (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太学,有声一时 声:声望。 B更数医不效 效:见效。 C犹虞其复用 虞:担忧。 D田法行,受牒按境内 按:根据。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张汝明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 为鬻橐中装,代偿
34、之 未尝出一语于进 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 具疏劾政府市恩招权 躬临以阅实,虽雨雪不渝 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 A一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明勤奋好学,学问精深。写文章时动不动就下笔千言,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书立说有自己独到的思想,有很多文章流传后世。 B张汝明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当上殿中侍御史不久,就弹劾以蔡京为首的卖恩揽权行为,最终受到蔡京排挤,出任宁化军通判。C张汝明为官清廉。主政岳州时,属地有人请求把得到的古代编钟献给他,他断然拒绝,认为自己应该恪守职分对得起皇上的恩德。 D张汝明非常孝顺。母亲生了毒疮,他用自己的血亲自调
35、药,治好了母亲的病。为亲人服丧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仅吃点糙米。13、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5分) (2)安抚使问故,众欲委罪于吏,汝明曰:“诡辞欺君,吾不为也。”(5分) 参考答案:文言文译文: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母亲生了毒疮,换了好
36、几个医生都不见疗效,汝明刺出自己身上的鲜血调制药物,敷在母亲伤口上把病治好了。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
37、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瞻,字思范,琅邪临沂人,宋太保弘从孙也。祖柳,光禄大夫、东亭侯。父猷,廷尉卿。瞻年数岁,尝从师受业,时有伎经其门,同学皆出观,瞻独不视,习诵如初,从父尚书仆射僧达闻而异之,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及长,颇折节有士操,涉猎书记,于棋射尤善。起家著作佐郎,累迁太子舍人、太尉主簿、太子洗马。顷之,出为鄱阳内史,秩满,授太子中舍人。又为齐南海王友,寻转司徒竟陵王从事中郎,王甚相宾礼。南海王为护军将军,瞻为长史。又出补徐州别驾从事史,迁骠骑将军王晏长史。晏诛,出为晋陵太守。瞻洁己为政,妻子
38、不免饥寒。时大司马王敬则举兵作乱,路经晋陵,郡民多附敬则。军败,台军讨贼党,瞻言于朝曰:“愚人易动,不足穷法。”明帝许之,所全活者万数。征拜给事黄门侍郎、抚军建安王长史、御史中丞。高祖霸府开,以瞻为大司马相国谘议参军,领录事。梁台建,为侍中,迁左民尚书,俄转吏部尚书。瞻性率亮,居选部,所举多行其意。颇嗜酒,每饮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赡,不废簿领。高祖每称瞻有三术,射、棋、酒也。寻加左军将军,以疾不拜,仍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未拜,卒,时年四十九。谥康侯。子长玄,著作佐郎,早卒。(节选自梁书王瞻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
39、/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B.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C.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D. 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父,指祖父亲兄弟的儿子,长于父者为从伯,幼于父者为从叔;又指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B. 阕,多义词,此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常左右各
40、一,台上起楼观,用于装饰、瞭望。C. 闾里,“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群聚居处;“里”指居住的地方,如“故里”;“闾里”指乡里。D. 秩满,官吏任期届满。文中写王瞻出京担任鄱阳内史,任期届满以后,被朝廷授任为太子中舍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瞻做事专注。他几岁时,曾拜师读书,当时有艺人从门口经过,同学都出去观看,唯独他不看,如起初一样温习诵读。B. 王瞻廉洁奉公。他为官期间,两袖清风,不管职位如何变迁,廉洁之习不变。家人跟着他也不能免除饥寒。C. 王瞻仁慈宽厚。大司马王敬则起兵作乱失败后,朝廷军队要讨伐贼党时,他的建议保全了数以万计的郡中民众。D
41、. 王瞻性格正直。他处于任免官员的部门,不曲意逢迎,多按自己的心意行事。终因饮酒伤身,一病不起,不久去世。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晏诛,出为晋陵太守。瞻洁己为政,妻子不免饥寒。(2)颇嗜酒,每饮或竟日,而精神益朗赡,不废簿领。参考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 王晏被杀,王瞻出京任晋陵太守。王瞻廉洁行政,妻子儿女也不能免除饥寒。(2)(王瞻)很爱饮酒,常常饮酒一整日,而精神更加清朗充足,不耽误文书事务。【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谓瞻父曰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年十二居父忧以孝闻服阕袭封东亭
42、侯瞻幼时轻薄好逸游为闾里所患”,这句话的含义是“对王瞻的父亲说:我们家族不衰微,希望就寄托在这孩子身上了。王瞻十二岁,为父亲服丧,以孝道闻名。服丧期满,继承爵位东亭侯。王瞻年幼时轻浮刻薄,喜好放纵游玩,被乡里人憎恶”,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瞻父”“吾宗”“此子”“东亭侯”“瞻”“闾里”等,根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曰”意思是“说”,可见后面应是对话的内容,而“年十二”是说“王瞻”的年龄,故“曰”的内容应是“吾宗不衰寄之此子”,应在“年”前面断开,排除AD两项;“闻”的原因是“孝”,故“孝”与“闻”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
43、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阕,多义词,此指古代宫殿、祠庙或陵墓前的高台,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楼观,用于装饰、瞭望”错误,“阕”,终了。“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终因饮酒伤身,一病不起,不久去世”与选文不符,文章最后说“颇嗜酒,每饮或竟日,
44、而精神益朗赡,不废簿领。高祖每称瞻有三术,射、棋、酒也。寻加左军将军,以疾不拜,仍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未拜,卒,时年四十九”,这是说王瞻很爱饮酒,常常饮酒一整日,而精神更加清朗充足,不耽误文书事务,并没有说是因为饮酒伤身而一病不起。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晏诛”被动句,“王晏被杀”,“出”,出京任职;“妻子”,古今异义词,妻子儿女。第二句中,“颇”,很;“竟日”,整日;“赡”,富足,充足;“废”,耽误。【点睛
45、】参考译文:王瞻,字思范,是琅邪郡临沂县人,是宋朝太保王弘的堂孙。祖父王柳,担任光禄大夫、东亭侯。父亲王猷,担任廷尉卿。王瞻几岁时,曾拜师读书,当时有艺人从门口经过,同学都出去观看,唯独王瞻不看,如起初一样温习诵读。伯父尚书仆射王僧达听说后就另眼看待他,对王瞻的父亲说:“我们家族不衰微,希望就寄托在这孩子身上了。”王瞻十二岁,为父亲服丧,以孝道闻名。服丧期满,继承爵位东亭侯。王瞻年幼时轻浮刻薄,喜好放纵游玩,被乡里人憎恶。等到(王瞻)成人,便强自克制而有读书人的操守,涉猎书籍、奏记,对下棋射箭尤为擅长。王瞻出仕为著作佐郎,屡经升迁为太子舍人、太尉主簿、太子洗马。不久,王瞻出京任鄱阳内史,任职期
46、满,授任太子中舍人。王瞻又是齐南海王的朋友,不久改任司徒竞陵王从事中郎,竞陵王对他十分尊敬。南海王担任护军将军,王瞻任长史。王瞻又出京补任徐州别驾从事史,调任骠骑将军王晏的长史。王晏被杀,王瞻出京任晋陵太守。王瞻廉洁行政,妻子儿女也不能免除饥寒。当时大司马王敬则起兵作乱,途经晋陵,郡中民众很多人依附王敬则。后军队失败,朝廷军队要讨伐贼党,王瞻上报朝廷说:“愚蠢的人容易骚动,不值得追根求源去处治。”明帝准许他的意见,所保全的人以万计数。朝廷征召王瞻为给事黄门侍郎、抚军建安王长史、御史中丞。高祖的藩王府邸设立,任命王瞻为大司马相国谘议参军,兼任录事参军。梁朝台阁建立,王瞻任侍中,调任左民尚书,不久改任吏部尚书。王瞻性格正直,处于任免官员的部门,所推举多按自己的心意行事。(王瞻)很爱饮酒,常常饮酒一整日,而精神更加清朗充足,不耽误文书事务。高祖经常称说王瞻有三种技术,就是射击、下棋、饮酒。不久加授王瞻左军将军,因患病没有就任,仍旧担任侍中,兼骁骑将军,没有就任,就去世了,时年四十九岁。谥号为康侯。儿子王长玄,担任著作佐郎,早早去世。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 下面是一位学者在关于网络阅读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