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zj****8 文档编号:11484372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2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北京西城区北京市第八中学高一下语文期末经典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 苇子 ①一个有着清风吹拂的下午,母亲从小学校走来,远远地走来,她靠近我,把带着白色粉笔灰的右手伸向我。母亲的带着粉笔味的手就这样温暖地盖在我的年少的脸庞上。母亲的声音从高处落下来,她说,娟娟。这声音,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地落在我的脸上,也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我仰着小小的脸庞。我的双眼从母亲的细小的手指缝间望出去,通过缝隙看到的天空仍然是那么的阔大。这是下张村上空的天空,蓝蓝的,有几丝白云从天空下飘过去。我一边就这么地仰着脸,一边感受着母亲倒扣在我脸上的手掌的黑暗的温暖。我呼出的气息与这温暖融合在一起,有点湿润和甜菜的味道。我还同时看见了母亲的疲惫的脸庞,脸庞上方被风吹过的有点乱的一缕黑发,以及黑发上方斜伸过来的发着绿芽的树枝。这时,我突然看到一只小鸟从母亲指缝上方飞掠过去。 ②当母亲的手从我年少的脸庞上移走,我看到了更大的下张村的天空。春天下的村庄就在我的身后,那里住着祖母、祖父、大伯、叔叔。母亲说,我们回家吧。母亲的声音与春天的气息合为一体。回家吧,这个音节现在想起来,是急促而坚定的。但那时,我只单纯地听到这个词。母亲的衣裳六成新,很干净,我伸出小手拉住她的衣襟,就这样跟着母亲回家去,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③母亲跨过屋前的水渠回到了家中,而我则蹲在屋前的这一袭流水跟前。我常常长久地蹲在这里,要看上好长时间的流水。流水从东边流向西边,它的小小流动的水波不断地泛起来,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在另一段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脸庞。如果我在这里蹲的时间太长了,在流水中我的脸庞的倒影旁边会出现母亲或是父亲的脸庞。流水的一段很平缓,流速也很慢。我看着水面上小小的几乎看不出来的波动,我从这里还看到了白云飞鸟。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等再看到下一只飞鸟时,又得等很长很长的时间。 ④父亲的双手从天而降,轻轻地把我提了起来。“回家!”父亲说。我不喜欢这句话从父亲的口里说出,我一直喜欢“回家”这个词从母亲的口里轻轻地说出来,这个词会因此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回家!”父亲说。这时我甚至来不及再看一眼重新飞临的那只飞鸟就回家去了。 ⑤回到屋里的时候,我看到母亲已经坐在锅灶前生火做饭了。锅灶紧贴着北墙。灶膛里的火光透过青烟映到了母亲的脸上。那红色的火光波动着,时弱时明。灶膛里的火舌不时地向上冲出灶口。柴火的味道弥漫着整个屋子。有一次我听到了母亲的咳嗽。母亲咳嗽的声音很年轻,这一声咳嗽短促,清脆,它的振动带动着柴火中的炽热的空气。也只有这时,我实在地感到了自己的饥饿。这是童年的饥饿。这饥饿由米饭、柴火、母亲的被烟所呛的轻声咳嗽以及过去的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构成。母亲的声音从灶膛火光的照耀中升起:“娟娟,娟娟,娟娟。”母亲的声音照样很轻。她身后的柴仓,在平时我能闻到它散发着好闻的干柴草的清香味。但此时它被母亲的不多的声音和动作所覆盖。这时,我只看到母亲,而看不到其它的事物。有点暗的屋子里,坐在灶膛前的母亲的身子看上去比平时要小一些。而母亲很快就移到了锅灶前,锅里的蒸气冲出了锅盖,弥漫在母亲的周围。我在屋子里走了几回,然后坐在矮凳上,饥饿让我有点昏昏入睡。 ⑥回家除了吃饭,就是坐在矮板凳上看着母亲。我喜欢看着母亲。这时我看着母亲是仰视她。母亲会不时地走到我的身边,伸出手来抚摸我的头顶和脸庞。这时,她的手不再有粉笔的味道,而换了一种青菜似的淡淡的带湿气的清香味。 (选自《美文》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2.第②段为何说是“回到家这个词性之中”?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的描写暗示母亲是小学教师,刚刚上完课下班回家。 B.以父亲说话、动作的简单粗暴反衬母亲轻柔、温和的形象。 C.母亲在家忙前忙后生火做饭的情境,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 D.第⑤段以灶膛的火光、弥漫的蒸气等描写烘托了母亲形象。 4.本文以“儿童视角”展开回忆,请结合某一情景评析这一写法的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邻居”们 李晓晨 他们是我邻居,就住在一墙之隔的地方。每个早晨,我拉开窗帘,视线扫过酒店、马路、车流,最后总会落在那片平房上,平房前的空地上老有一对小孩儿跑来跑去。但我竟没什么机会认识他们。直到裤子拉链坏了,四处打量,我终于在一扇大铁门上看到了七八行白底红漆的字,“换锁、配?匙、通下水道、缝纫……”推门进去,一个一口江苏话的胖老太先开了口。 “怎么了?” “裤子拉链坏了。” “十块。” “不能再便宜点儿吗?” “不行,也不是我,带你找人。” “行吧,能换就行。十块。” “跟我走吧。小四,先看着店。” 老太太和我不紧不慢地聊着。这点小活在她眼里压根就没多少利润,所以她很坚决,来客不同意价钱,她就断不会离开那张已经陷下去一个深坑的沙发。看我答应,她才从沙发窝里站起来,抖干净修鞋时蹭在身上的灰毛,披上红蓝格子大棉袄。“远吗?”“不远,几步路。”说话工夫,我已经跟着她出了门,重庆烤鱼、驴肉火烧、酸辣粉、烟酒副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级养老院……走了两百多米,她一闪身子拐进了一条黢黑狭长的巷子,“就在里面,走到头”。“里面?”我迟疑了,停在巷子口。巷子太长了,只有零星灯光,根本看不清里面是什么。“走啊。”她已经在前面叫我了,“看脚底下,道黑。”老太太洪钟般的声音这会儿竟有了让人没法拒绝的力量,我只能跟着她加快脚步。 巷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开小饭馆的端出来一个盛满大蒜的红塑料盆,男的女的都忙着剥蒜,这只是他们第二天配菜的一小部分。收破烂的摆弄着白天的成果,纸箱、报纸、酒瓶一一归类码好,屋里很小,但收拾得整齐。白布帘子上是红色的歪歪扭扭的“男”“女”,不时有人钻进钻出,嘴里关心着生意、孩子和回家的车票。他们生活在这座城市几乎最繁华的地方,靠四周的酒店、写字楼、商厦过活,联系着一个庞大的群体,彼此交叉,又互相支撑。 我跟着她走到巷子尽头,一间简单的平房出现了,红砖砌墙,中间立着柱子,地上随意摆几样家具。缝纫机占据了最靠门的位置和最亮的灯光,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正坐在那里穿针引线,缝纫机咔哒咔哒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她在忙的,是一个东北男人的活计,他想把西装上衣改小些,说太大了穿上不精神。男人一边说一边套上西装比划着,衣服的银光闪得屋里“金碧辉煌”。“明天去见新老板,换个好点的活,回家也有面子。”他脸上满是喜悦,带着和西装外套一样的光彩。“那好啊,大哥,涨了工资以后多来,我收拾衣服,扦裤脚,缝被子都好的呀。”姑娘拿软尺量着,听口音和胖老太太还是老乡。“我老公也在饭店打工的呀,老板看重他,才给他涨了工资,还给他车子让他来回运运菜什么的,就是一天到晚不见人,唉。”不过,这叹息里明显透着劲儿,快过年了,她大概想到了老公要到手的奖金和给亲戚置办的年货吧。 终于轮到我了,把裤子递过去。姑娘白净的脸被灯光衬得更耐看。她拿出一个大盒子,飞快地寻找配对的拉链,这个长了,那个颜色不对,好容易找到一条合适的,立刻衬在裤子内侧,并不问我的意见,在这方面她才拥有绝对的权威。她拿起剪刀开始拆旧拉链,灯光不够亮时,还得举高些才能看清楚。等着也是无聊,我开始跟她闲扯,知道姑娘姓刘,二十二岁,跟老公来北京打工,一大家子都住在这,周围基本都是老乡或者打工的同伴,热热闹闹挤在一起,有个什么事儿都会帮着搭把手,看下孩子,做个饭,揽个生意。她告诉我,刚才领我来的老太太家挣得才叫多,因为他们摊子在路口,不像她缩在巷子里,只能靠老主顾一个带一个进来。 一对小姐弟吵吵闹闹冲了进来,到处都是声响。“妈妈,我要看《海绵宝宝》”“妈妈,弟弟踢我”“她先抢我手机”……这对小姐弟长得漂亮、精神,姐姐头发是自来卷,一对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瞟我几眼,心思也不在这里,显然还惦记着弟弟手里的手机。小刘有些分神,没办法,她得先解决姐弟之间的冲突,再来解决我。“快,擦擦鼻涕,都吃进去了”“多喝水,别跟弟弟抢”“都乖乖的,不然手机没收了呀”……母亲果然是万能的,语气和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三言两语就平息了一场小规模战役,这才又回到我对面坐下。“没办法,只有看手机才能不闹腾。”原来,天底下看孩子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我想着白天的心事,漫无目的地问她,“你觉得这儿好吗?”“哪不都一样嘛,到哪都是打工吃饭挣钱,北京也就这回事的呀,挣得多些啦。我们还好,婆婆跟着,两个孩子也在,一家子蛮好,看到孩子就很好。”她抬起头笑笑。她和她周围的人或许并不在意这问题。他们每天做着自己的活计,攒钱,看孩子,买菜,做饭,也许偶尔会琢磨琢磨离开还是留下。这一家子给我一种细微而安定的感觉,甚至生出几分信任,想跟她再多扯几句。不过,门一开,又进来一个小伙子。“接袖子。”“十五。”小刘说。我突然意识到,给她钱,回家,是我现在最该做的事了。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门上白底红漆的字及白布帘上歪歪扭扭的“男”“女”既暗示“我”“邻居”们的身份,又营造出较浓的市井气息。 B.开篇那对小孩的身份在后文得以水落石出,首尾彼此呼应,而在姐弟俩身上也一定程度地反应了当下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 C.在被胖老太太带到駿黑狭长的巷子前时,“我”的迟疑源自本能的警惕,而跟裁缝小刘的短暂接触却令人产生信任之感。 D.作者以平实的口吻写人记事,生动地勾勒出处在繁华都市一角的底层劳动者的众生相,并将真挚的同情与欣赏寄寓其间。 2.文章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讲述我“邻居”们的生存状态的?请简要分析。 3.本文的人物语言简洁明快,请结合文章对此加以赏析。 根据选文,完成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节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1.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占有”即“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作者批判了那种在旧的遗产面前吓破了胆、手足无措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表示自己的“革命”而故意毁坏遗产的“昏蛋”,更痛斥了那种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废物”,为提出正面主张做好了准备。 B.“挑选”即“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作者认为,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三种:有益无害的精华(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烟枪”、“烟灯”),要吸取、使用它的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糟粕(即“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 C.创新,即“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占有”、“挑选”,是为了推陈出新。具体到文艺建设方面,也是如此。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使读者一读就懂,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2.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 遂寝不行,温薨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在职六年,迁临淮太守,封阳遂乡侯。顷之,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时更营新庙,博求辟雍、明堂之制,宁据经传奏上,皆有典证。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诰访之,宁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乃相驱扇, 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釆磬石,以供学用,改率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续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宗庙之设,各有品秩,而宁自置家庙。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 而敢专擅, 惟在任心。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初,宁尝患目痛就中书侍郎张湛求方,湛因嘲之曰:“古方,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修之一时,近能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目,乃亦延年。”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B.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C.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D.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也称“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为官。“褐”指粗布衣服。 B.卒,古人对死的称呼有多种,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庠序,古代的学校,在殷商时期称“序”,在周代称“庠”,后来也泛指学校。 D.经传,儒家典籍与传的统称,“经”是儒家典籍,“传”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宁尊崇儒礼,重视教化。任余杭令,他兴办学校,施行礼教,效果良好;任豫章太守,实行多项举措弘礼授学。 B.范宁为官耿直,不避亲属。他指斥朝中的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外甥王国宝谄媚事奉会稽王,他没有容忍。 C.范宁忠于职守,受到信任。在中书侍郎任上,他提出许多有益政事的建议:朝廷有疑难议题,孝武帝常向他咨询。 D.范宁专心好学,读书勤奋。他年少阅读广泛,后免官在家仍勤读经典,张湛给他开的药方也侧面反映他读书勤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宁若以古制宜崇,自当条上,而敢专擅,惟在任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王缄① 苏轼 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②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注)①此时词人被贬,任杭州通判。王缄是苏轼结发妻子王弗之弟,此时王弗已归葬成都十年。②凭:烦请。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忘却成都来十载”两句中词人由眼前的王缄想起了亡妻王弗,虽是由眼前人忆已故人,但其实十年来对妻子的思念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词人心头。 B.“故山知好在”两句是说王缄此来,让自己知道故乡人事依旧,因而稍感宽慰。但有感于自己宦迹飘零、赋归无日,因而又不禁悲从中来。 C.“殷勤且更尽离觞”中,“离觞”即离杯,指离别的酒宴。此句写词人借酒浇愁,排遣离怀,而面对诸多烦恼的无可奈何之意,亦见于言表。 D.“传舍”指古时供行人临时休息、住宿的地方。词人说自己这一辈子都像在馆舍中辗转漂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郁结于心的愁苦之情。 E.词的上片写自我悲痛心情的缘起,并扩展到不能自已的情状;下片写送别时复杂难遣的悲情。全词语言沉郁苍凉,抒情曲折委婉,令人慨叹。 2.这首词抒发的情感十分丰富,请简要赏析抒发了词人那些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发给父亲的短信)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可当春风吹来的时候,那些冰冻已久的小溪河流便在不知不觉间涣然冰释了。 B.面对又一波来势汹汹的圈地囤地热潮,某些相关职能部门不仅没有严把审批关,反而推波助澜,从中渔利。 C.“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D.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海书展没有繁文缛节,只在书展闭幕时,出版人、志愿者、活动负责人站在书展会场门口,欢送读者,爱书的人在现场得到了尊重。 ②最近天气变化无常,五风十雨,人们又开启了“乱穿衣”的模式,有人早早地穿上了薄衬衫,甚至短袖短裙,而有的人还穿着小棉袄。 ③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溘然长逝,余先生的一生,常怀赤子之心,光风霁月,永远让人景仰。 ④2018年,网络直播依然火爆,为吸引粉丝推高流量,网络直播无所不用其极,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监管部门必须从重从严进行处罚。 ⑤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崇拜的态度,创作的各种山水画作,总能体现出山高水长、山静水动的特点,蕴涵着自然界的无限奥妙。 ⑥自从《舌尖3》播出后,章丘铁锅一夜爆红,济南“同盛永”手工锅体验店挤满了前来“寻锅”的人,这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西乔家少爷年轻有为,冲州撞府,在外建立了许多了不起的商号。 B.韩愈批判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揭露程门立雪的真实。 C.秦始皇扫平六国,建立秦朝。实行焚书坑儒、怜香惜玉政策。 D.陈胜出身绿林,早年打家劫舍。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前面大前提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以及由此引申出的特殊化陈述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事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胜。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②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读了以上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母亲的声音比作闪亮的银角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母亲声音的轻缓、温柔的特点,很好地刻画了母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2.对于幼小的我来说还不确切明白家的真正含义,只是似懂非懂地跟着母亲回家。“家”这个词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作者沐浴在母爱里 3.C 4.营造了一个富有诗意富有温情的世界,使文章富有童趣和感染力。作为儿童的“我”眼光里,第三段看流水的情景,流水、蝌蚪、白云飞鸟等都有生命,都呈现出亲切的、温暖的、美好的姿态。如,“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句子“这声音,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地落在我的脸上,也轻轻地落在我的心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像闪亮的银角子一样”、“轻轻的”将母亲的声音比作闪亮的银角子,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母亲声音的轻缓、温柔的特点,突出了母爱的光辉。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解答本题考生需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结合上文“回家吧,这个音节现在想起来,是急促而坚定的。但那时,我只单纯地听到这个词。”可知对于幼小的我来说还不确切明白家的真正含义,只是似懂非懂地跟着母亲回家。根据下文“我一直喜欢‘回家’这个词从母亲的口里轻轻地说出来,这个词会因此带着母亲的体温和馨香。”可知“家”这个词带着母母亲的体温和馨香,作者沐浴在母爱里。 3.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的内容要点与表达艺术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主旨和细节做出准确判断。 C项,“体现母亲的勤劳能干”分析不恰当,母亲在家忙前忙后生火做饭的情境体现的是家的感觉以及作者浸润在母爱中,故C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解答本题,考生注意审题,题目要求结合某一情景评析儿童视角这一写法的好处。考生要注意关键词“儿童视角”,选取最有感触的一个情景分析。儿童视角,指的是把儿童来当成观察感知和叙述的角色,通过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以儿童的口吻,叙述故事,描写人物。可以使文章充满童趣和天真,增添观赏,吸引读者,更能从独特的角度体现出文章的中心情感。第三段看流水的情景绝对是儿童的行为。儿童纯真而敏锐,更能体会世界的诗意和温情。“我常常长久地蹲在这里,要看上好长时间的流水。流水从东边流向西边,它的小小流动的水波不断地泛起来,有时会有一只小小的蝌蚪摇着小小的尾巴从底下游过。在另一段水流相对缓慢的地方,我看到了自己小小的脸庞。如果我在这里蹲的时间太长了,在流水中我的脸庞的倒影旁边会出现母亲或是父亲的脸庞。流水的一段很平缓,流速也很慢。我看着水面上小小的几乎看不出来的波动,我从这里还看到了白云飞鸟。白云几乎不移动,而飞鸟瞬间就看不见了,等再看到下一只飞鸟时,又得等很长很长的时间。”流水、蝌蚪、白云飞鸟等都有生命,都呈现出亲切的、温暖的、美好的姿态,所以作者会一直看上好长时间,充满了童趣和天真。 2、1.D 2.①线索清晰。文章以“换拉链”为线索,再以“我”一天夜晚到之前没有机会去过的“那片平房”“换拉链”的经历来组织行文,条理清楚、线索分明。②角度多样。作者从视觉、听觉、内心感触等几方面讲述了自己在平房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经历平凡普通,却富有生活气息。③详略得当。“胖老太太”“刘姑娘”详写,刘姑娘的老公和孩子,以及其他十几户人家都是略写,这样主次分明、重点突出、点面结合,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3.①多用短句对话。如“接袖子。”“十五。”“里面?”“走啊。”“看脚底下,道黑”等人物对话,简洁明了,一目了然。②主要采用问答形式。如“怎么了?”“裤子拉链坏了。”“远吗?”“不远,几步路。”一问一答,干脆利落。③口语、方言入文。如“十块”“涨了工资”“换个好点的活,回家也有面子”等,语言质朴平实,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并将真挚的同情与欣赏寄寓其间”表述错误,根据“这一家子给我一种细微而安定的感觉,甚至生出几分信任”可见原文中并没有“同情”,故选D。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写作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文章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讲述我‘邻居’们的生存状态的?请简要分析”,然后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语句,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通过阅读原文可知“换拉链”是本文的线索,以前没有机会接触这些邻居,接着换拉链的机会,看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这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其次,作者运用了多处感官,如“我终于在一扇大铁门上看到了七八行白底红漆的字”的视觉感官、“缝纫机咔哒咔哒发出有节奏的声响”的听觉描写,“母亲果然是万能的,语气和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三言两语就平息了一场小规模战役”的内心感触;“你觉得这儿好吗?”“哪不都一样嘛,到哪都是打工吃饭挣钱,北京也就这回事的呀,挣得多些啦。我们还好,婆婆跟着,两个孩子也在,一家子蛮好,看到孩子就很好”的对话描写等,使文章生活气息浓厚。再次,对“胖老太太”“刘姑娘”的描写详细,略写了刘姑娘的老公和孩子,以及其他十几户人家,其作用是: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的印象也深刻。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人物描写的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本文的人物语言简洁明快,请结合文章对此加以赏析”,然后再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重点语句,从长短句、口语方言、问答形式等角度入手,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从“接袖子。”“十五。”“里面?”“走啊。”“看脚底下,道黑”这些人物对话,可见语言简洁明了,多用短句。而“我”与文中其他人的对话都是一问一答式,如“怎么了?”“裤子拉链坏了。”“远吗?”“不远,几步路。”等等,简单亲切。而“十块”“涨了工资”“换个好点的活,回家也有面子”这些方言的使用是整个文章生活气息浓厚,特别吸引人。 3、1.B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要求选出“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烟枪’、‘烟灯’),要吸取、使用它的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分析错误,“烟灯”“烟枪”与“姨太太”一样,是人民根本不需要的,是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分析能力。理解分析文章中重要句子含义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要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相邻的上下句,抓关键词,然后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比喻象征意义,还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主旨(情感)意义。本题要求选出“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D项,“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理解不正确,属于无中生有。结合上下文,“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作者把自己的观点形象化,指出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要自己主动的有选择的去拿,而不是别人送来的。作者也就是在表明要坚持拿来主义,并且有判断有辨别要主动。“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的理解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一般来说解答这类题目有如下几种方法:①抓关键词。有些句子,只要把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②分析句子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③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④关注句子位置。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⑤揣摩表达意图。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常带有鉴赏的性质。如弄清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A 2.D 3.B 4.(1)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召任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 (2)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临发,上疏陈时政,所启多合旨”,这句话的含义是“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豫章太守”“帝”“豫章”“太守”“宁”等,然后依据语法关系、句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表对话的词语等进行排除,如前面说“求补豫章太守”,可见此时范宁还不是“太守”,故后面断成“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就于理不合,排除BC两项;“宁”指“范宁”,“宁不信”的是“卜占”一事,故应断成“宁不信卜占”,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类试题,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句的理解,同时也要注意文句中的标志性的词语,本题中标志性的词语有“帝曰”“太守”“宁”“固”“上疏”“所”。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课本《师说》注释中提到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B项,“他没有容忍”依据不足,原文为王国宝“惧为宁所不容”,意思是“害怕不被范宁容忍”。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B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依据“外甥王国宝”快速找到设题区域,从文中来看,“没有容忍”是王国宝担心的,文中并没有直接说明范宁没有容忍。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为相”,担任丞相;“辟”,动词,征用;之,范宁,代词;为,被,介词,“为……所”,被动句式;“讽”,动词,劝阻;“遂”,副词,就;“寝”,动词,搁置。第二句中,“若”,如果;“以”,动词,认为;“崇”,动词,尊崇;“条上”,动词性短语,列条上奏;“专擅”,形容词性短语,专断;“任心”,动词性短语,随心所欲。 参考译文: 范宁字武子。年少专心好学,阅读广泛。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执行。桓温去世后,范宁才担任余杭令。他在余杭县兴办学校,培养学生,端正自己,施行礼教,有志向、操行的士人没有不尊崇他的。一年后,社会风气彻底改变。自南渡以来,崇尚学习,注重礼教,没有比得上范宁的。范宁在任六年,升任临淮太守,加封阳遂乡侯。不久,被征召授予中书侍郎。在中书侍郎任上,多次劝善规过,有益于施政。当时朝廷又新建太庙,广泛征求修建辟雍、明堂的形制,范宁根据经典及其注解奏陈皇帝,都有出典依据。孝武帝一向爱好文章,范宁很受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的议题,总是咨询范宁。范宁指责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靠奉承讨好事奉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容忍,于是唆使煽惑,范宁因此受到疏远。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范宁在豫章郡又大力建设学校,派人到交州采集磬石,来供应讲学使用,改革旧的制度,不拘泥于常法。远近来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资助他们的费用,全出自自己的俸禄。同时择取本郡四大望族的子弟,都充当学生,学习五经。又修建学台,用途非常广泛。江州刺史王凝之上书说:“太守范宁入朝任职机要官署,出朝担任名郡长官,却放纵自己奢侈污浊的行为。宗庙的设置,各按官员的品级,但范宁私自建立祖庙。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希望将我的奏章下达太常,根据礼法加以定罪。”皇上下诏书说:“如果范宁真像凝之所上奏的那样,怎能再主管豫章郡呢!”因此受到责罚。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担任天门太守,解职去官上诉。皇帝因为范宁所做的只是为了教学,事情长久不判决。正赶上大赦,免于判罪。起初,范宁曾因患眼痛病到中书侍郎张湛那里请求药方,张湛于是取笑他说:“古代药方,第一减少读书,第二减少思虑,第三专心内省,第四少看外物,第五早晨晚起,第六晚上早睡。修炼一段时间,近处能数清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