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年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旷 野
余秋雨
街市和寺庙里拥挤着人群,书房里拥挤着书籍,为了摆脱拥挤,我们来到旷野。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也许他很少来到旷野。不是田园别墅、远郊牧场,而是渺无人烟的真正旷野,一眼望去,平沙漠漠,地老天荒。
真正的旷野是生命的负面,连一根小草都吝啬着自己的踪影。对人群来说它是一种陌生,但对地球来说却是一种巨大的真实。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实在只是一种狭小的偶然,偶然之外的必然便是旷野。
这种漫无边际的旷野比之于茫茫大海也只是小土一片,再把土地和大海加在一起,放到宇宙间立即又变成一粒尘埃。宇宙的无限空旷已经进入人们的想象,越想象越觉得即便是点滴生命也是最大的奇迹。点点滴滴的生命居然能发育成长得像模像样,真不知该如何来欢呼,如何来呵护,如何来珍爱。
前年,我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在沙漠会合以后,见面他就说:“我被震撼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一滴水,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枯死后又挺挺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腐朽又是一千年!”由此,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他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说是去取经,而最大的经典便是有关生命的证言。我想,在茫茫旷野里,他们对惜生护生、善良慈悲的体验比哪儿都要强烈。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向另一个生命聚集地走去,把散落各地的生命联结起来,一起投向“同体大悲”。无论是法显、玄奘还是鉴真,居然都以柔弱的躯体把生命群落之间的万水千山一一打通,这实在是一种至情至爱的精神实践。早年读谭嗣同的《仁学》,见他把“仁”的第一义定之为“通”,通中外、通上下、通人我,不甚明了,而当我追寻了佛教旅行家的足迹,便大致有所领悟:只有通,才有一种博大的仁爱;仁爱而不博大,就算不得真正的仁爱。
但是,当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的时候,又必须付出惨重的生命代价。在生命最危急的关头还在祈祷生命,这种发生在旷野里的故事大多随风飘散、亘古不知,而偶有传闻则总会把忙于世俗的众生惊醒。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消息传来,一条长达数千公里的无形杠杆立即架设起来了,杠杆的一端是一个孤独的生命,另一端则是这个星球上最密集的生命聚合地之一——上海。冷漠的上海人被这条杠杆轻轻一撬竟然深切感应,一个小小的遗物展览成天人如潮涌。当时我站在一边曾经困惑:按照这座城市历来极其讲究实利估算的思维逻辑,余纯顺没有做出任何实利贡献,展览中的零星物件也没有什么审美价值,他们这是怎么了?一时间全都变得痴痴迷迷?我想这只能归因于生命信号的深层秘密。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这实在是太大的缘分。“百年修得同船渡”,这种说法不仅毫不夸张,在我看来还说得不够。请看辽阔的旷野连一点生命的踪迹都找不到,等一只飞鸟都要等上多少年,而要在宇宙寻找生命,一开口就是多少光年,以光的速度搜索千年万年还未曾搜索到一点依稀的痕迹,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竟然能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万般珍惜还来不及呢,怎舍得互相糟践!为了阻止糟践,我们有时也要高声断喝,甚至施行惩罚,但这全然是出于对生命群体的慈悲。
人类不过是宇宙间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宇宙是我们的旷野,我们是宇宙间的法显和玄奘,或者是个余纯顺,但我们的身影比蚁蝼还要细微万倍。曾听到过《出埃及记》那悲怆的歌声,简薄的行囊,粗粝的衣履,苍凉的目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都不清楚。在这样的长途间,我们除了互相扶持、互相援救、互相关爱,还能做什么呢?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我们因此而还能跋涉,因此而还有喜乐,因此而还叫人类。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选自《余秋雨作品集》,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人类垦殖的地盘只是一种机缘狭小的偶然,而旷野才是确定不移的必然。
B.与无限空旷的宇宙相比,即便是漫无边际的旷野加上茫茫大海也好像一粒尘埃。
C.历代的佛教旅行家们长年累月跋涉于旷野,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
D.在无限空旷的宇宙之中,我们能同活于此时此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一种很难得的缘分,所以我们彼此要慈悲珍惜。
2.文章由“旷野”联想到了哪几件事?作者将其结合起来写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蒙田:生之本质在于死。
阿尔贝特·史怀哲认为:
(1)敬畏生命、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2)善能保存和促进生命,恶能阻碍和毁灭生命。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仲呈祥
①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普及发展,人们似乎真正进入了一个以看电视节目为主的“读图时代”。电视节目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性之强,已为别的文化样式难以企及。记得几年前我赴日本访问,日本广播电视协会负责对外交流的山本壮太先生办了家宴欢迎我,山本先生问我:“我家三代都好读中国古典小说。但奇怪的是就掌握汉字的水平而言,却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何缘由?”我沉思片刻,指着他家客厅里的那台大彩电答道:“大概就是它造成的!”他先一愣,接着大笑,应曰:“有道理,有道理。”试想,日文假借了不少汉字,过去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日本人彼此间就得靠文化阅读与书写,掌握汉字的水平自然较高;如今,则主要靠看电视、打电话、用电脑了,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
②文字史家们的研究成果雄辩证明:汉字是人类语言文字中极具民族个性、极先进的一种,它对于中华民族乃至于假借汉字使用的其他东方民族的思维优势和特征都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中华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是集中积累和体现在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古今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经典名著上。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学了知识,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遗憾的是,如今图书馆里的这些名著,热心问津并认真进行养心的文化阅读的人还不很多。
③养心的文化阅读,首先是对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因为这是以一当十、含金量最高的文化阅读。须知,读书与看电视,受众在接受方式上是迥异的:一书在手,可以反复阅读,细细品味;而电视音画,稍纵即逝,逝不再来。书籍是需要读者启动思维、引发想象,才能完成鉴赏。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而电视音画,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神经,只需要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因此,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这正是我深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缘由。
④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也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譬如,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那笔力中的神思气韵,那画面中“似与不似之间”的雅致意境,都是需要鉴赏主体以 “虚静”心态即审美静观始能领悟。听音乐需要一双马克思所谓的“能辨音律的耳朵”,才能从心灵上悟出旋律美的奥秘。我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聆听巴赫的交响音乐会时,全场座无虚席,鸦雀无声,连鼓掌也只是在终了谢幕之时才长时间响起。这与在国内参加某些音乐演唱会时从始至终全场或喧嚣鼓掌或舞动彩棒的景象,真有天壤之别。观赏一场戏剧,也需要进入“虚静”,用“心”去看,方能领悟舞台上的意境美、效果美和艺术美……总之,都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⑤归根结底,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语境下,要真正做到既自觉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各美其美”,又自觉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中有用的东西,“美人之美”,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盲目西化和盲目排外,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又不让技术的失度扩张冲淡乃至淹没了艺术,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墨守陈规和技术至上,全民族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在娱乐化时尚中,要真正做到既坚持寓教于乐,艺术通过快感创造美感,又反对止于快感、游戏人生,从而有效抵制文化上的犬儒主义和“娱乐至死”,全民族也需要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选自《文汇报》2007.2.27,有删改)
1.根据文意,标题中“养心”的含义是__________。
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读图时代”使人“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第④段中又说“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属于“文化阅读",两者是否矛盾?
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电视节目挤掉看经典书籍的时间,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
B.图书馆里经过历史筛选和确认了的经典名著,阅读时需反复琢磨,细心品味。
C.书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欣赏需要受众主体持一种旨在养心的文化阅读态势。
D.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必然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
4.第③段中,作者把读小说《红楼梦》与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感受进行对比,有何用意?
5.根据第⑤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思考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既要追踪艺术起源与本质的问题,又要关注艺术与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有对艺术起源进行过相关思考。上古时期,人们习惯于将某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归功于某位英雄或神人,比如中国古代的“仓颉造字”“伏羲创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远古制陶业的反应)等神话传说即是如此。后来,人们逐渐本能地认识到,艺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某种情感表达或情绪释放的需要。《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考,相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不太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而西方在这方面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的论点。柏拉图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等到宗教神学笼罩的漫长中世纪结束之后。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艺术的主体价值在文艺复兴①时期才得到灿烂释放。中国文化由于具有早熟性,艺术的独立也要提前一些,如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独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为后世书法树立了高山仰止的艺术标杆。
自在、自足、自由、自律的精神和意志,是艺术生命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部分。孔子曾经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间接地道出艺术的主要价值在于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南朝画家王微在《叙画》中所说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亦是如此,突出了艺术给人精神上带来畅快感与自由感。西方也有类似的理解,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某种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即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艺术越往后发展,它的这种主体性价值就会越加凸显出来。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说:“宗教是靠着自然美而维持着它们的实力存在。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他提倡以艺术教育来破除对宗教的迷信。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世界,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指导意义。
(摘编自徐妍《浅谈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
(注)①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关于艺术的本质的思考,中国人还不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
B.“仓颉造字”等神话传说,说明人们习惯于把艺术的形式创造归功于英雄或者神人。
C.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艺术是“由于模仿自然”,而“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
D.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来构建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世界,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既论及了艺术的起源与本质的问题,又分析了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B.文章引用《毛诗序》论证了艺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某种情感表达或情绪释放需要的观点。
C.三、四两段运用对比法,将中西方在艺术的本质和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关系上的观点进行对比。
D.文章先提出观点,后从三个方面阐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说服力很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毛诗序》的文字暗示了艺术并非英雄或神人创造,而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B.艺术具有使人获得精神上自由的主体价值的特点,所以不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在精神上是不自由的。
C.中国的书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走向独立,比西方艺术价值的灿烂释放早了将近一千年。
D.西方艺术的主体价值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灿烂释放,可以推知之前的文化艺术为宗教所禁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权守尚书屯田员外郎,徙吏部员外郎,出通判泉州。将行,言:“抱道怀德之士,不应书干禄,老于韦布。乞自科举外,有学行修明、孝友纯笃者,县荐之州,州延之庠序,以表率多士;其卓行尤异者,州以名闻,是亦乡举里选之意。”下其奏礼部,遂留为仓部郎中,迁右司郎中、权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进《论语讲义》,上命金安节校勘,安节言其书词义明粹,乃令国子监板行。荐李宝勇足以冠军,智足以料敌,诏以宝为带御器械。
兼权给事中。张浚薨,其家奏留使臣五十余人理资任,祖舜言:“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乞为之限制。”遂诏勋臣家兵校留五之一。户部奏以官田授汰去使臣,祖舜言:“使臣汰者一千六百余人,临安官田仅为亩一千一百,计其请而给田,则不过数十人。”事不行。保义郎梁舜弼、汉弼,邦彦养孙也,并阁门祗候,祖舜言:“阁门不可以恩泽补迁。”知池州刘尧仁升右文殿修撰,知新州韩彦直升秘阁修撰,祖舜言:“修撰本以待文学,不可幸得。”故资政殿学士杨愿家乞遗表恩,祖舜言:“愿阴济秦桧,中伤善类。”皆寝其命。秦熺卒,赠太傅,祖舜言:“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追夺之。
迁同知枢密院事。金主亮犯淮,刘汜败,王权走,上将诛权以厉其余,祖舜言:“权罪当诛,汜不容贷。刘锜有大功,闻其病已殆,权、汜诛,锜必愧忿以死,是国家一败兵而杀三将,得无快于敌乎?”上嘉纳。薨于官,谥庄定。
(节选自《宋史·黄祖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B.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C.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D.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祖舜认为州县应该选拔举荐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其中品行特别优秀的,还要把姓名报于朝廷。
B.黄祖舜曾兼任侍讲,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一书,受到好评,皇帝还让国子监刻板发行。
C.黄祖舜代理给事中一职时,多次制止了权贵家族之人如张浚家人、梁邦彦养孙等向朝廷提出的不合理请求。
D.金主完颜亮南侵,刘汜兵败,王权逃跑,皇帝要诛杀王权以儆效尤,黄祖舜制止了此事。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武臣守阙者数年,今素食无代,坐进崇秩,曷以劝功?
(2) 熺预其父桧谋议,今不宜赠帝傅之秩。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①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②。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③竟未休。
(注释)①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②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助其实现霸业后,乘扁舟归隐五湖。③鹓雏:传说中像凤凰的鸟。《庄子·秋水》:“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庄子自比鹓鶵,将惠子比作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全诗使用了多个典故,盘郁顿挫,表达了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感情。
B.首联点题,上句极写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下句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此乃登楼之所见。
C.颔联用典,既有人生失意之悲,更通过“王粲春来更远游”一句表达自己振作精神、重整旗鼓之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D.颈联抒露志趣和抱负,作者虽遭困顿,可依然有凌云之志,他希望等到把治理国家的事业完成,功成名就之后归隐江湖。
2.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繁芜 提携 责无旁怠 柳暗花明
B.会晤 谛造 起承转合 汗流浃背
C.签署 震撼 积腋成裘 循规蹈矩
D.枷锁 造诣 阴谋诡计 草菅人命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五一小长假期间,我们全家人一起来到北普陀山风景区,抬眼群山环抱,迎面清风徐来,耳边风声鹤唳,惬意极了。
②今年的同学会上,班长一改往日风流倜傥的形象,身着司马青衫,手持一把羽扇,俨然一个满腹经纶的儒家君子。
③在鲜奶包装上明示原奶等级,也能给消费者提供更多信息参照,这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引导消费升级也大有裨益。
④抄检大观园本来是荣国府本身的事儿,结果邢夫人一个陪房叫王善保家的掺和到里面,搞得沸反盈天,不像样子。
⑤优质生态产品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扩大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⑥在鄂城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声势和有力震慑下,参与鄂城区一工地聚众斗殴案恶势力围伙被批捕,群众弹冠相庆。
A.②③⑤ B.①②⑥ C.①③④ D.④⑤⑥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各自能够保持一种平和、谦逊的心态,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君子之风”。
B.“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C.船在码头靠岸了,喧嚣声震耳欲聋,七、八个脚夫一拥上船拼命抢夺行李。
D.我不晓得,在财运亨通的幸福家庭里,是否有谁注意了这位哑巴女孩。
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是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下面的文字,用四个词语概括中华文明的四个特征。
回顾历史,能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诸多优秀、深邃的特征。中华文明的中和观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这对于解决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的种种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中华文明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向周围扩散,与周围互相补充,吸收,融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开明的中华文明的核心有四点,一是民为贵,二是广开言路,三是举贤授能,四是以法为准。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经过了无数次的革新,而每一次革新都带来长足的发展,正如《周易》所说:“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家委会举办主题为“学生成长”的座谈会,其中一个话题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难做到的是什么。经过热烈的讨论,家长们梳理出以下观点:①坚持自己的目标;②抵制诱惑,守住内心的宁静;③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④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⑤感恩,不要把自己得到的一切看作理所当然;⑥懂得舍弃。
上述观点中,你最认同哪一点?结合自己对成长的认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C
2.联想到了沙漠里的胡杨树,法显、玄奘等佛教旅行家,上海旅行家余纯顺。
作用:作者之所以选用这些事例,一是为了渲染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二是为了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
3.(1)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我们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互相扶持和关怀。
(2)在宇宙长河中人类只是一群无家可归的十分卑微的流浪者,在人类艰难的长途跋涉中我们要互相扶持、互相救援、互相关爱。
(3)旷野何其博大,人类何其渺小,我们既要感叹行路难,又要作逍遥游;既要身寄星云,也要爱及八荒;人虽然微若蚁蝼,却也要懂得安详;既要敬畏生命,更要懂得慈悲为怀。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说法错误,“有关生命体验的探索”只是他们取经过程中跋涉旷野、遭遇危机时的行为和精神的表现以及感受,不能说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应是“关爱生命”。(“旅行家们为了关爱生命而在旷野间跋涉”)故选C。
2.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由‘旷野’联想到了哪几件事?作者将其结合起来写有何作用”,解答此题,可根据答题区间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例如答题区间第2段,作者先是由眼前的“旷野”联想到了去新疆时,沙漠里的胡杨树,然后“我又想到历代的佛教旅行家”;第7段的“前些年上海旅行家余纯顺在独身徒步行走了整整八年之后葬身罗布泊”。前者描写旷野,自然是正面描写沙漠的宇宙旷野的浩瀚伟大与广博;而后者描写胡杨树、旅行家等,则是侧面描写,是从侧面衬托生命个体的渺小、孤独与顽强。故答题时,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回答其作用。
3.试题分析:题干是“文章结尾,作者说‘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请结合文本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是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属于探究能力考查,所谓“探究”,就是有“我”有“思”,探索追寻。学生在答题时,只要不脱离文本,只要不是消极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视为正确答案。所以,做题时,一定多角度考虑问题,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见解。本题解答,可在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联系本题下面的材料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角度分析,在茫茫宇宙中,人类的生命是渺小的,宇宙中找寻生命,动辄多少光年,耗时千万年尚无消息,然而我们只修个区区百年,就竟然遇到与我们精确对应的生灵同船共欢,因此要用善、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和谐共处等角度来探究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2、1.阅读时要静下心来,积极思考,细心品味。
2.不矛盾。“读图时代”以看电视为主,而“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是养心的文化阅读,二者互不交叉,因此不矛盾。
3.A
4.既强调了二者受众在接受方式上的迥异,也为了说明作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原因
5.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②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抵制文化上的墨守成规;③寓教于乐,反对娱乐至死。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有重点的阅读、理解、概括、归纳。“养心”在全文多次出现,它是文化阅读的一种方式,因此需要从原文中找出如何进行养心文化的文化阅读加以概括。根据原文第②段相应位置可以准确读出“不平衡”的含义,即“阅读这些名著须潜下心来,动脑动手,反复琢磨,细心品味,学了知识,长了智慧,不独养眼,更在养心”。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分析句子的含义。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读图时代”使人“文化阅读与书写少了,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这里的“读图时代”是指“以看电视节目为主的‘读图时代’”,“电视节目的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大、渗透进之强”,使得人们不再爱阅读,爱思考,爱书写了,自然“掌握汉字的能力也就随之减弱了”;而第④段中作者说“真正欣赏一幅幅静态的书法国画佳作”属于“文化阅读",这里的“文化阅读”是指“养心的文化阅读”,即作者所呼唤的阅读,这种阅读是需要“鉴赏主体以 ‘虚静’心态即审美静观始能领悟”,所以二者并不矛盾。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即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即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即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
A项,“势必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错误。根据原文第③段“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可知,“造成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的是观看“平庸电视节目”,而不是所有电视节目;而且原文说的是“恐怕势所必然”,而非“势必”。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作者把读小说《红楼梦》与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感受进行对比的用意”,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找到“作者把读小说《红楼梦》与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感受进行对比”的部分,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文中“作者把读小说《红楼梦》与看电视剧(红楼梦》的感受进行对比”在原文第③段,原文中说读小说《红楼梦》,读者需要“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而看电视剧《红楼梦》,观众只需要“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作者把二者进行对比,强调了二者受众在接受方式上的迥异,同时也为了说明作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重要原因,即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想象能力,让人免于看平庸电视过程中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消减。
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文章的文体特征,然后抓住题目和文章中直接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的语句。注意审题,题干要求“根据第⑤段,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作者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的现实意义”,这是一篇论述类文本,题目体现了论点中的关键词,即“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所谓现实意义,是指对我们现在有一定的价值,根据原文第⑤段“在全球化语境下”“在技术化背景下”“在娱乐化时尚中”可知,作者是从这三个角度来论述“呼唤养心的文化阅读,是繁荣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必然要求”,意即它的现实意义的。首先,在全球化语境下,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外国优秀文化结合起来;其次,在技术化背景下,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抵制文化上的墨守成规结合起来;最后,在娱乐化时尚中,将坚持寓教于乐与抵制娱乐至死结合起来,据此作答。
3、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中国人还不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篡改文意,原文是“不太习惯”;
B项,“说明人们习惯于把艺术的形式创造归功于英雄或者神人”以偏概全,把“上古时期的人们”偷换成“人们”;
C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张冠李戴,这是柏拉图的观点;
D项,分析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三、四两段运用对比法”分析错误,第四段没有运用对比法。故选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项,“……所以不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在精神上是不自由的”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文中也无据。故选B。
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D
2.C
3.C
4.(1)武将等候补缺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
(2)秦熺参与他父亲秦桧的阴谋计划,现在不适宜追赠他皇帝老师的官职。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登进士第”为固定搭配,其后停顿,排除AB两项;“曷”古同“盍”,何不,表疑问放句首,其前停顿,排除C,再结合本句意思: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至军器监丞。入朝应对,进言说:“县令的任免权交付给铨选部门,只根据资历,为何不委托给郡守,可以淘汰那些特别坏的人。”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句子可以断开为:登进士第/累任至军器监丞/入对/言/县令付铨曹/专用资格/曷若委郡守/汰其尤无良者/上然之。故答案为D。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非教育行政机构”说法错误,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故选C。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制止了……的不合理请求”说法,原文第三段梁邦彦家并未有什么不合理请求,另外黄祖舜只是进言朝廷,而未有“制止”请求的行为。故选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句中的“守阙”,等候补缺;“素食”,白吃饭;“代”,被替换。“坐进”,平白地被提升;“崇秩”,高官;“曷以”即“以曷”,用什么;“劝”,勉励;“功,”建功立业。(2)句中的“预”,参与;“谋议”,阴谋计划;“宜”,适宜;“赠”,追赠;“帝傅之秩”,皇帝老师的官职;“秩”,官职。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翻译:
黄祖舜,福州福清人。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至军器监丞。入朝应对,进言说:“县令的任免权交付给铨选部门,只根据资历,为何不委托给郡守,可以淘汰那些特别坏的人。”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
黄祖舜代理充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后调任吏部员外郎,离京去泉州做通判。将要出行,进言说:“那些守道德讲仁义的读书人,不响应诏书求取俸禄,到老未仕。请求在科举以外,如有学问和品行优秀光明,孝顺亲长友爱兄弟至纯至善的人,由县举荐到州,州郡延请他们到学校,来给众多的读书人做出表率;其中品行特别优异的人,州郡把姓名报知皇上,这也是由乡里考察推选的意思。”皇帝将他的奏章下发到礼部,就留他在朝廷任仓部郎中,后又升迁为右司郎中、代理刑部侍郎兼详定敕令司兼侍讲。黄祖舜向朝廷进献《论语讲义》,皇帝命令金安节校对,安节评价这本书明晰精粹,于是皇帝就让国子监刻板发行。黄祖舜推荐李宝,言其智勇双全,皇帝下诏任命李宝为带御器械。
黄祖舜兼代理给事中。张浚病逝,他的家人奏请留下五十多个使臣打理家产,黄祖舜说:“武将充当空缺职务官好几年,如今白吃饭的官员又没有人被替换,平白地被提升为高官,用什么来勉励众人建功立业呢?”请求限制张家。皇帝于是下诏功臣家的士兵保留五分之一。户部奏请把官田授予淘汰的使臣,祖舜说:“淘汰的使臣一千六百多人,临安官田仅为一千一百亩,计算他们的请求来分给他们官田,不超过几十人能得到田地。”此事没能施行。保义郎梁舜弼、梁汉弼,是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