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北京市顺义第九中学2025届高一下语文期末综合测试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从种族隔离的荒凉阴暗的深谷攀登种族平等的光明大道的时候,现在是把我们的国家从种族不平等的流沙中拯(zhěng)救出来,置于兄弟情谊的磐(pán)石上的时候。
B.有时用笔极为俭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gǎng)上的山神庙,着(zhuó)“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
C.它不只是一堆平凡迭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pī)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cuó)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D.他蜷缩在绳绑里,一阵惊惶和痛苦的抽搐(chù)散布到他脸上每一根筋络,但是他没有叹一口气,只是把头向后转转,向右转转,又向左转转,并且把头摇得像腰上被牛虻(máng)叮过的公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参保者弃保达到3 800万人,这种行为不仅将使劳动者个人的养老水平降低,而且还会给整个养老保险制度带来冲击。
B.微信提供了一个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平台,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
C.猎杀野生动物事件频发,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严格执法,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
D.李老师认为,不适当地增大习题量,学生的能力就会下降,最终影响考试成绩。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引赵使者蔺相如 /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D.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可使报(报告)秦者 秦贪,负(凭借)其强 均(权衡、比较)之二策
B.王必(一定)无人 就(接受)汤镬 卒(终于)廷见相如
C.拔(攻下)石城 左右皆靡(退却) 素(向来)贱人
D.恐惧殊甚(特别) 顾(因此)吾念之 大王必欲急(逼迫)臣
下面各项字词注音、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蓊(wěn)蓊郁郁 椽(chuán)子 平仄(zè)
B.垣(huán)墙 箜篌(kōng hòu) 葳蕤(rúi)
C.否(pǐ)极泰来 羁(jī)旅 荒冢(zhǒng)
D.杀戳(lù) 踯躅(chíchú) 玳瑁(dài mào)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扶攀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B.羝乳乃得归 乳:吃奶
C.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祭祀
D.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恨:遗憾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B.为武置酒设乐
C.信义安所见乎
D.劾大不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卫律、李陵的劝降方式不同,前者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后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苏武的回答在措辞和态度上也有所不同。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以摧残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先将其关在大窖中,后又将其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
C.李陵劝降苏武时,曾说到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苏武明知如此,还是一心守节,这突出了苏武对汉朝的忠贞不渝。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一个是校尉虞常,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故交李陵,他们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③功名薄,刘向④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元帝时位至垂相,多次向朝廷进谏。③抗疏:上疏直言。杜甫任左拾遗时,曾上疏言事,论救房珍。④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
B.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清秋己至,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
C.本诗与《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是不一致的。
D.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
2.诗中后两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颛臾》)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_______,则尽其天年,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穷饿无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号呼靡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0这个后起的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这在现代数学界仍有争议。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算术中还不存在“整数零”这个数学概念。
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整数,“零”出现得相当晚。现代数学的整数符号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纪发明的,传入中国就更晚了,中国先秦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这个整数的字眼,0根本没有出现过,“零”也只有“零落”一类的意思,尚未表示数字。
学者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人是有类似“零”的概念的。比如中国哲学很早就有了“无”的观念,和“有”相对。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筹进行计算时,会以空位表示该位“没有值”。但是,这些大多都是“空集”“空位”之类的观念,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
20世纪1年代,甘肃居延扇水全关遗址出土了万余枚汉代简牍,其中一枚记录了如下一些数字:“负七、负五、负三、负[0-9]{1,}.(9分)[0-9]{1,}.(9分)[0-9]{1,}.(9分)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
从数轴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的计时方法,所谓“两天”,只需要起点终点分别为第一天、第二天这两条线段的任意点,而不必积累满两个整天的长度。中国传统的服丧制度正是如此,按规定嫡子为父服丧须满三年,这里的三年是指二十五个月,而非三十六个月——因为无论怎么算,二十五个月都能经过三个“年线段”。既然正整数的概念均为缺少左端点的线段,且没有零的概念,自然计数的起始点就是一而非零了——计算岁数的方式正是如此,出生就算一岁,中国人的传统是没有零岁的,所以除夕出生的婴儿,大年初一就已经两岁了,这种计“虚岁”的古老方法,很多现代中国人很难理解,其实这正是早期中国整数观念的孑遗。
尽管整数的概念是数轴上的线段而非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人仍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分数。出土的先秦秦汉数学文献中频频见到发达的分数计算。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
数学界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当然都是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的。不过,如果改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根据汉代出土简牍所见的情况,“零”的确既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也不能说是“数起来很自然的数”,确实一点也不“自然”。
(摘编自《汉简无“零”》,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0在中国古代数学概念中并不存在,这个符号是一千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中国古代与“有”相对的“无”,其实就相当于现代数学意义上整数“零”的概念。
C.汉代人计数时有正数与负数,但二者中间缺少零,这就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
D.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是一个数学理论问题,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0作为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的疑问,全文最后又与之呼应。
B.第四段列举汉代木简上的数字,用事实论证当时并不存在整数“零”这一概念。
C.文章介绍中国计虚岁的传统,为了论证缺少整数零造成了现代人理解上的误区。
D.文章涉及到了数学、考古、民俗等文化领域,融科普性、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古籍中没有整数0,“零”只有“零落”之意,表明古代中国数学整体上的落后。
B.正整数的概念缺少左端点而且没有零,这种现象导致自然计数起点为一而非零。
C.中国古代发达的分数计算和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不均衡。
D.从历史考证看,0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用起来别扭,因此说它是“自然”数不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着孔子学说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尚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 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藏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是这一主流思想的补充,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B.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更多成了中国特色的“生活禅”。
C.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有着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偶有抬头也偶尔出现一批拥有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孔子与庄子的学说进行剖析,展现出艺术表现不同但旨归一致的中国士大夫精神。
B.文章以明朝为时间的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呈现对照式结构,结构谨严。
C.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D.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力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的《山居秋暝》。
B.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一直保持着人生的理性态度和精神。
C.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
D.清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出艺术审美的低俗化倾向。
四、语言运用。(12分)
请从蜀道、雨巷、赤壁、赏心亭等词语中,选择一个作为开头,仿照划线的句子另写两句话,要求体现景点和意象的特征,句式一致。
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风景一般指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也泛指人间真情、生活场景等。
请以“留在我心底的风景”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B项,俭省——简省,景阳冈(gǎng)——gāng;
C项,“迭积”应为“叠积”,举世无匹pǐ;
D项,“牛虻méng”。
故选A。
2、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判断各项有无明显错误,然后通过语感或划分句子成分判断是否为正确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本题
B项,“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家庭琐事甚至单位工作”语序不当,应改为“大到国际纷争,小到单位工作甚至家庭琐事”。
C项,“地方政府要督促林业、公安等部门对进山人员的监管力度”成分残缺,应该在“部门”后添加动词“加大”。
D项,表意不明,“不适当”有歧义。
故选A。
3、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A项,倚仗/辜负;B项,延请/拉;C项,通过;D项,连词,来/介词,因为。
4、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加点字词都正确的一项”,
A项,“可使报秦者”的意思是“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所以“报”的意思是“答复,回复”;
B项,“王必无人”的意思是“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所以“必”副词,意思是“倘若,如果,加入”;
D项,“恐惧殊甚”的意思是“怕得太过分了”,所以“甚”的意思是“过分”。“顾吾念之”的意思是“只是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所以“顾”的意思是“只是”。
故选C。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字、多音字和现代汉语字形的辨识,指导学生遇到多音字时要格外留心一些,要注意一些多音字的多个读音,平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析,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析,辨析字形关键在于理解词语的意思。
A项,“蓊蓊郁郁”中“蓊”应读作“wěng”。
B项,“垣墙”一词中“垣”应读作“yuán”。
C项,正确。
D项,“杀戳”的“戳”错误,应写作“戮”;“踯躅”的读音应为“zhí zhú”。
故选C。
同音字、形似字、容易弄错的成语用字是高考字形题的常考内容,识记时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①语音辨识法。通过朗读词语,发现词中字的书写错误。当然这要求同学们平时就要读准字音,才能准确找出错别字。②字形辨识法。在我国汉字中,形声字占了绝大多数,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③语义辨识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用字是否正确。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去掌握字形,不容易出错。④结构分析法。借助词语的结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或者说做到“字不离词”。 ⑤语境辨识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对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词语词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字形。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B
2.D
3.D
4.(1)单于派使者告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2)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十几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为了谁呢?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B项,“乳”:名词用作动词,生子。故选B。
2.本题考查特殊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其中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考生要熟悉每种句式的类型以及标志性的词。本题考查被动句。被动句注意“见、于、为、所、被、见……于、为……所”这些标志词以及语义被动句。
A项,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单于”;
B项,是陈述句;
C项,是疑问句;
D项,是语义被动句,句意为“被定为大不敬罪”。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一个是校尉虞常”说法错误,虞常不是叛徒,应改为“一个是副使张胜”。故选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使使”,第一个“使”作动词,派遣使者;“会论”会同判定;“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中亡,通“无”,“大臣亡罪夷灭者”,定语后置句,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夷灭”,语义被动句,被杀。
参考译文: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
……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 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7、1.A
2.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颈联,看淡功名,上疏直言;事不遂心,退而讲经。作者以匡衡、刘向自比,表达事与愿违不得为国出力的苦闷与愤慨。尾联,借多已瞎达、轻裘肥马的“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凸现悲愤与哀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情感错误。A项,“江楼坐拥在青翠的山峰中”不准确,诗人是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读懂诗歌,从诗歌“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可以看出表达了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则流露出自己无限的哀愁。回答本题时,要抓住颈联、尾联的内容,扣住苦闷与愤慨、悲愤与哀伤之情回答即可。
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8、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老于户牖之下 人皆得以隶使之 追购又急 天高地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憾、牖、隶、购、迥。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D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0在中国古代数学概念中并不存在”错,原文是“至少在那个时代”,即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以及先秦时期。
B项,“就相当于现代数学意义上整数‘零’的概念”错,原文是“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
C项,“计算结果不够准确”错误。结合“他们眼中整数的序列,就像现代人乘坐电梯一样——……(其实严格地讲,当时也还没有现代数学意义上的‘正负’概念)。这种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分析可知,“计算结果不够准确”于文无据。
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为了论证……的误区”说法有误,结合“这种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分析可知,应是“为了论证没有零的数学观念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表明古代中国数学整体上的落后”缺乏依据。结合“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分析可知,文章只是说“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不是整个古代数学的落后。故选A。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0、1.B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B项,“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时,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化……”错误,选项扩大范围,第三段说的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由此可知,原文是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成分得到淡化,而非所有成分都得到淡化。故选B。
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题中,C项,“目的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错误,从文中来看,罗素的话是过渡句,承上启下。证明“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为人生归宿”以及证明“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一方面高旷幽远,一方面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题中,B项,“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偷换主语,从文中来看,儒学与道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原文“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中国文化……”错误,原文的陈述主语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非“中国文化”。C项,“艺术上,孔子追求精美,庄子追求情理”错误,从第二段来看,原文的意思应是“孔子庄子在艺术上追求精美,生活上追求情理”。D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呈现低俗化”错误,从最后一段来看,相反,应是“时有抬头的高贵精神”的体现。故选A。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