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省隆华存瑞中学2025届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审理
B.再迁为太史令 再次
C.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
D.适莽苍者 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 。因此,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就显得 。美国史学大师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就是这样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出版于1976年,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998年被引进中国,最近,第三个中译版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时至今日,( )。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不过,《瘟疫与人》在普通民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更高。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以往学者对历史的书写无外乎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你来我往、沉浮荣衰。麦克尼尔却 ,从疫病缘何成为史学家的遗漏谈起,把传染病放在视野中心,去探讨人与病菌的关系。他 ,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因为他总能通过因果溯源,证明疫病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B.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得过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
C.大概因为大多数读者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D.因为大概大多数读者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恐惧又好奇,所以《瘟疫与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B.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很难被遗忘
C.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很难遗忘一个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D.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变得越来越成熟;但一个领域的开创著作,很难被遗忘的开创性著作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易之论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顺藤摸瓜
B.金科玉律 硕果仅存 异军突起 抽丝剥茧
C.不易之论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抽丝剥茧
D.金科玉律 弥足珍贵 独辟蹊径 顺藤摸瓜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钱文忠从中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集选取适合儿童阅读和接受的国学经典故事,加以“钱式”解读及注释,变传统的经义注释解读为经典故事阅读。
②在这次会议上,担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何建明的抛砖引玉的即兴发言受到大家的欢迎,因为他没有说官话、套话,显得热情洋溢,甚至有点出人意料。
③五四时期,中国文人身体力行参与教育的变革实践,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了,和我们如今的坐而论道,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力感的形象大相径庭。
④通过观察开卷月度非虚构畅销书排行榜的变动,不难发现,面向中小学生的课外读物是寒假图书市场的宠儿,其销售量令其他书籍只能望其项背。
⑤本书之发明处,在于重构出了一幅明、傅两家族与雪芹曹氏之间比较有说服力的《红楼》故事背后的政治、事件、人物互为休戚相关的历史文化图景。
⑥去年以来,安徽各级组织联系实际解决吃喝风、红包风、赌博风、走读风的“小四风”问题,党风政风持续好转,专注干事创业在党员干部中蔚然成风。
A.①③⑤ B.①③⑥ C.②③⑥ D.③④⑥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①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②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③皆为陛下所成就 ④答其善意
⑤且陛下春秋高 ⑥惶恐饮药而死
⑦以货物与常 ⑧安危不可知
⑨陵与武饮数日 ⑩武等实在
A.①④⑥⑧ B.②③⑦⑩ C.①②⑤⑥ D.③⑤⑧⑨
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重重困难,年幼的她一筹莫展。
B.甲乙同学经常发生争吵,卓尔不群。
C.丙同学期中考试的排名由原来的第十名进步为第八名,进步之快,天壤之别。
D.大作家蒙田的散文让广大中国人民大有收益,我们应当崇洋媚外,继续多品读他的名著。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缩写节选自《 汉书· 苏武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招供。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拜访。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监禁。
D.阴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 阴:阴谋。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 与② 相同,③ 与④ 也相同 B.① 与② 相同,③ 与④ 不同
C.① 与② 不同,③ 与④ 相同 D.① 与② 不同,③ 与④ 也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宁许以负秦曲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且庸人尚羞之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 年。
B.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造境特色鲜明,由地理之河生成历史之河,从江山长卷生成。人物长卷,在故垒西边的实景上叠加三国赤壁的虚境。
B.这首词镜头运用巧妙,随着景物描写由远镜头到特写的推近,人物描写也由“千古”而“三国”推近到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特写。
C.这首词既有对前人诗句的化用,又有为后人化用的诗句,“卷起千堆雪”句是对柳词的化用,“大江东去”句为明人所化用。
D.这首词与《赤壁赋》一样同属作者的黄州诗文,都借赤壁英雄之“古”抒己之怀,蕴含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人生困境的超脱。
2.这首词善用衬托推进诗意,请对此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鲁人版考生作答)
(1)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败而亡,诚不得巳。(苏询《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官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游戏中,五路、三路或一路英雄在地图上施展技能、提升等级、互相厮杀,并以率先摧毁敌方基地的水晶塔为最终目标。时常看到在餐厅、电影院门前,三五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低着头拨弄着手机,那十有八九是一起“开黑”(组队开始游戏)了,并且不时能听到“我一个技能一千血”之类的游戏台词。
根据2017年4月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
厦门某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化名)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41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一些家长认为,大量中小学生沉迷于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
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说法予以了否认。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2%。
对于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该游戏18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腾讯方面未予回复,并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官方数据。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材料二
“荆轲就是女的!”
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在天津市蓟州区上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在这款游戏中,英雄分为坦克、战士、法师、刺客、射手、辅助六类。不同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分类,游戏中可以查看各种英雄角色的介绍。比如,游戏中有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这个角色是这样定义的: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仅是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位,还有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如刘备的造型是使用枪支的“黑帮”教父,刘禅变成驾驶机器人的形象,黄忠扛起了大炮,高渐离拿起了吉他,马可波罗使用的则是双枪。其中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
(来源《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该如何理解这“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2亿,日活跃用户超8000余万,每7个中国人就有1人在玩,其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10余万元,17岁少年狂打40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该值得众人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更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弦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月4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被社会诟病为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凳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B.材料二中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了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材料三的内容说明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理性的,认为"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D.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扳斧",且效果显著。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工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MOBA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5000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
B.《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C.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D.腾讯公司认为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垢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3.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向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接了的危害降到最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问题老人”现象,有各种解释,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句话:“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一断言让我们看到了时代症候对个体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首先,如今的中国城市社会,是一个大移民社会。当我们说“这一代老人”的时候,对象事实上非常含糊。一般理解,就是那些不再工作但常常出现在公共场合的老人,他们已经退休或到了退休年龄,而且体力尚好,大部分出生于共和国成立前后10年。这一代老人最大的特点是跨越了农业中国和工业中国两个大时代。此外,其中大部分人还跨越了农村中国和城市中国两个空间。这一代老人,就是跨越了这“猝然发生”的变化,来到了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
这些不工作但常常出现在公共场合的老人,与周边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早已不是建基于传统熟人社会的生物血缘纽带,而是立足于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契约规则纽带。在一个陌生人社会,面对自然人,舆论的力量大打折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更是早已表明,一个人如果处在“匿名”状态,自我约束意识就会削弱。
其次,技术性孤立也是“问题老人”出现的重要原因。
人的孤独存在,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显著区别。过去,客观地看,它是中性的,既不积极也不消极,从情感出发,孤独存在就是一种病态。而今天,强大的技术让它不再是一种病,而是人的正常又甘愿的存在方式了。这个强大的技术,是智能手机终端及其后面的整个支持性技术系统。一开始,是年轻人随时随地都在玩手机,而近些年来,老人也被传染,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是一种技术导致的自我孤立,但技术让孤立本身变成了一件深具乐趣的事情。结果是,人们在情感上和生活问题上彼此需要的程度下降了,人类的社会结合本能也在退化。不可避免地,人也会变得自私,变得对自身越来越爱惜,但对他者的戒备和敌意却在不断升级。没有责任感的自爱,作用于他人便是敌意。
这是个社会大背景的问题,在整体层面上往往无计可施。对“问题老人”,空谈社会教育或重复道德教条都没有意义,或许只能寄希望于个体的自我救赎和家庭成员的协助矫正。我们能做的,似乎只剩下用足够的耐心,去等待这些老人“浪子回头”——没错,这个说法非常尴尬。
(摘编自《问题老人与时代症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问题老人是指出生于建国前后10年的老人,他们不再工作但常出现在公共场合。
B.这些问题老人都经历了农业中国和工业中国、农村中国和城市中国两个时空。
C.问题老人与周边的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基于现代陌生人社会的契约规则纽带。
D.在陌生人社会,自我约束意识被削弱,舆论的力量对问题老人的影响不复存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借引用得出观点,明确指出时代症候对个体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B.文章主要从大移民社会和技术性孤立两个方面论述了问题老人出现的社会原因。
C.文章在论述技术性孤立时,让我们看到了当前人类的社会结合本能的退化倾向。
D.文章分析了问题老人产生的原因,并指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可行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显著区别是人的孤独存在,它是中性且病态的。
B.技术使人孤立。近些年来,老人也爱玩手机,程度比年轻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C.技术让孤立变得有乐趣,使人们在情感上和生活问题上彼此需要的程度下降。
D.对“问题老人”,在整体层面上往往无计可施,或许只能靠个体和家庭的努力。
四、语言运用。(12分)
某中学准备在本市报刊上刊登一则邀请函,下面是邀请函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
本校第六届音乐节将于2019年5月16日下午8点在校演播厅隆重举行。我们向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教师们,以及一贯鼎力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发出诚挚邀请。
音乐节上,师生们将登台献丑,您可以荣幸地欣赏到优秀的舞蹈、精彩的演唱。我们也希望您能登台表演,一展才艺,同时也希望您能对我们学校的发展提出一孔之见。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感慨良多。
有人说:“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才使《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致敬经典,返观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万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请以“态度与高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B项,“再迁为太史令”的意思是“两次迁升为太史令”,所以“再”的意思是“两次”。故选B。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1.A
2.D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B项,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结构混乱,句式杂糅,“更能引起读者产生兴趣”可以改为“更能引起读者共鸣”或改为“更能让读者产生兴趣”。C项,搭配不当,“关于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D项,语序不当,“因为”应移到“大概”后面;“和传染病有个人体验”搭配不当。故选A。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一看“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和“并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之间的逻辑关系,先有“相似的研究不断出现”,然后是“循着学术进步的规律”,排除B项、C项。二看后半部分是主动句式还是被动句式衔接更紧密,结合后面内容“这部书常被看作是作者对其另一部作品《西方的兴起》搭建起的历史框架的补充,拾起了此前研究的遗珠弃璧”分析可知,选用被动句衔接恰当,排除A项。故选D。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不易之论:内容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和法律条文。结合“在学术百家争鸣的今天,很少学术观点可以称之为”分析可知,选用“不易之论”。弥足珍贵:更加值得珍爱、重视。硕果仅存:指经过淘汰,留存下来的稀少珍贵的人或物。结合“能开创一个新的研究体系、言前人之所未言的著作”分析可知,这种情况的珍贵,选用“弥足珍贵”。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异军突起:指新的派别或新力量突然兴起。结合“以往学者……沉浮荣衰”“却”等分析可知,选用“独辟蹊径”。抽丝剥茧:形容分析问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顺藤摸瓜:比喻沿着发现的线索追根究底。结合“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与以往的解释大异其趣”分析可知,把复杂的疫病清晰地呈现出,此处选用“抽丝剥茧”。故选C。
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0-9]{1,}.(9分)[0-9]{1,}.(9分)[0-9]{1,}.(9分)
3、B
【解析】试题分析:①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使用正确。②抛砖引玉:谦辞。比喻自己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处对象不当。③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使用正确。④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此处望文生义。⑤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此处不合语境。⑥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事物。使用正确。故此题答案应为B项。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采用了六选三的测试形式,这种考查方式是2016年课标卷出现的题型。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
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含义能力。所谓古今异义词,指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一致,但意思不同。古今异义词往往是双音节词,所以看到这种词,就要仔细区分,一般可以用逐字组词的方式来区分,因为古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本题要求选出“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
①丈人: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称妻子的父亲为“丈人”,指岳父;②不幸:古义:对去世的委婉说法。今义:表示运气差或发生了不好的事情;③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④善意:古义今义都是“好意”之意;⑤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⑥惶恐:古义今义都为“害怕”之意;⑦货物: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⑧安危:古义今义均为“平安与危险”之意;⑨数日:古义今义均为“几天”之意;⑩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不虚假;的确。
①②③⑤⑦⑩句中加点字古今义不相同,④⑥⑧⑨句中加点字古今义相同。
故选B。
5、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A项,一筹莫展:筹:计策,办法。展:施展。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符合语境。B项,卓尔不群:卓尔:特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人不一样。超乎寻常,与众不同。不符合语境。C项,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也说天渊之别。本句只是从第十名进步为第八名,差别不大。用“天壤之别”不符合语境。D项,崇洋媚外: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含贬义。不符合语境。故选A。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D
2.D
3.A
4.B
5.(1)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D项,阴:暗地里。故选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①适逢,②会同,③被活(捉),④活下去。故选D。
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词类活用,题中例句,降:动词使动用法。A、动词使动用法,使… …担负 B、在夜里,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 … 为壮,认为… 壮;D、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故选A。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题中B项,“缑王伏弩射杀卫律”错误,应是“虞常伏弩射杀卫律”。故选B。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嘉:赞许;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因:通过;复:再;尚:还能。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7、1.B
2.①以景象的非凡气势衬托周瑜的英雄形象。②以美人初嫁衬托周瑜青春年少,以强大敌人的灰飞烟灭衬托周瑜的指挥若定。③以周瑜的年少有为反衬作者老而无为,一事无成。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B项,“人物描写也由‘千古’而‘三国’推近到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特写”错误,词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意思是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是苏轼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指挥若定,胆略非凡,气概豪迈,所以该词中没有对诸葛亮的特写。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本题考查表现手法中的衬托手法的运用。鉴赏时首先要准确指出该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其作用。由上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可知,作者运用“乱”“穿”“惊”“拍”“卷”等一系列动词和比喻的手法描写了雄奇壮丽的景象,借壮阔之景衬托自己景仰的赤壁大战中的人物周瑜的英雄形象。由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可知,写“小乔初嫁”,以美人衬英雄,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意气风发;由“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知,用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衬托周瑜风流儒雅、才华横溢、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由“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可知,作者用周瑜的年轻有为、战功赫赫来反衬自己的年华已逝、功业无成。
8、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落霞与孤鹜齐飞 穷睇眄于中天 极娱游于暇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