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肃宁一中高一下语文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孔繁森同志的光辉形象经常在我的脑海里翻腾。
B.通过老师的帮助,扎西改正了缺点。
C.能否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是能否使他们形成良好人生观的关键。
D.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再次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小人书中的连环画是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
B.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怪祖母,很可能就没有“文坛鬼才”三岛由纪夫,当然也就没有怪异而美丽的,像腐尸上开出来的黑红的鲜花一样的三岛文学。
C.今年,武汉警方提前介入,精心研究、制定了周边道路单双号通行及校园内主要道路禁止机动车通行,警方还派出了大量民警现场疏导交通。
D.“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微笑列车”“爱心包裹”这些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的记忆。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我的能力,承担此任务实在是绠短汲深,但既然大家如此信任我,我只能勉力而为,争取把事情办好,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②每年八月份,北方的海滨城市大连便迎来了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整个城市鲜花盛开,草长莺飞,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
③在学校举行的元旦迎新晚会上,高一某班自编自演了一部话剧,两男生将剧中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④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并不鲜见:家庭本来和睦温馨,但因一笔钱财家庭成员反目甚至对簿公堂,亲情在金钱面前缴械投降。
⑤如今电商产业发达,顺带而起的快递业务也风生水起,但手机等半大不小的物件在配送过程中却常有遗失,监管是个大问题。
⑥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新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下列交际用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王岩立志成为一名作家,时常请朋友阅读他的文章,还总是谦虚地说:“由于本人水平较低,作品中肯定有不少缺点,请您斧正。”
B.王教授是唐诗研究行家,他对李白诗风的论述非常透彻,真是抛砖引玉,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乐于助人,看到别人有困难就主动帮助解决,受到人们称赞。几年来,他主动帮助别人的事可谓擢发难数。
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
③试图“主导亚洲”的日本主张“雁行模式”,无异于痴人说梦;亚洲的合作、竞争态势远比由谁主导的含义复杂、丰富得多。
④中国对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南沙岛礁建设是中方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合情、合理、合法,不影响也不针对任何国家,无可厚非。
⑤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本领,不然身无长物,将无法适应科技创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⑥长征这条红飘带,是无数红军的鲜血染成的,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养兰说
明·陶望龄
会稽多兰,而闽产者贵。养之之法,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如富家小儿女,特多态难奉。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瘯①,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误者子之术也。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以芳悦人者,百卉也。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几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
予既归,不怿,犹谓闻之不妄,术之不谬。既而疑曰:物固有久而易其嗜,丧其故,密化②而不可知者。《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③,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注释)①瘯:憔悴 ②密化:暗地变化③骄蹇:骄傲
1.简析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
2.第二段“予就问故,且告以闻”中“闻”是指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
3.第三段引用《离骚》中的句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文学经典实例,具体形象,很有说服力。
B.指出兰芷荃蕙这些香草也会野化失去芳香。
C.通过类比,阐明兰花也会失去固有的本性。
D.表明兰花在炫耀芬芳自以为是而变娇弱。
4.文中第二段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有何作用。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兰难养,兰宜茗,兰日枯,兰遂盛的线索,起承转合,构思巧妙。
B.作者用养兰的亲身经历,批驳了关于兰草本性清香宜茗汁的观点的荒谬性。
C.文中引入“客”的形象,化用了赋体主客问答的形式,便于表达对立观点。
D.作者对兰草改变本性而嗜秽感到无奈,作者见兰草得粪而茂盛,颇觉讽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夕逗繁昌浦
(南北朝)刘孝绰
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
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
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
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
疑是辰阳宿①,于此逗孤舟。
(注)①辰阳宿:辰阳,战国楚地,屈原《九章·涉江》有句“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写他流放行途的曲折险难。
1.本首诗从体裁上说是________,前面四句写出了江面_______的特点。
2.本诗后六句是如何表现诗人的孤寂之情的?试简要赏析。
①白云回望合,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②___________________,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北极朝廷终不改,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楼》)
④___________________,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⑥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⑦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⑧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贸易顺差逆差,就是在一定的单位时间里(通常按年度计算),贸易的双方互相买卖各种货物,互相进口与出口,甲方的出口金额大过乙方的出口金额,或甲方的进口金额少于乙方的进口金额,其中的差额,对甲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顺差,相反,对乙方来说,就叫作贸易逆差。双方出口进口基本持平就叫贸易平衡。
贸易顺差额高并不一定好,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货币被低估。这增加了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货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而相反,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即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该国在该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国内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早期的贸易逆差。
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产生的摩擦,一般是由于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持续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所引起的。贸易摩擦主要包括一国对另一国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三种形式。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
材料三:
如果只看数字的话,中美之间存在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2016年,中国统计的对美货物贸易顺差达到2540亿美元。美国统计的对华逆差额更是高达3470亿美元,但是事情并不仅仅这样简单,要客观理解中美贸易逆差数据,有三方面的因素不能忽视。
一是在中美贸易中巨额的服务贸易逆差不能被无视。根据中方的统计,美国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二是美方的统计数据误差过大;三是即便中国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吃亏了。
那么,万一中美启动贸易战谁的损失更大?对此有两方面需要澄清。
一方面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从未停止。另一方面是,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也是巨大的。美国出口的62%的大豆、14%的棉花、17%的汽车、15%的集成电路,以及波音飞机全球交付数量的25%都销往中国。
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
(摘编自《经济日报》)
1.下列对材料[0-9]{1,}.(9分)[0-9]{1,}.(9分)[0-9]{1,}.(9分)
A.贸易顺差对一个国家不一定是好事,尤其顺差额过高,会带来一系列潜在的问题。
B.在国际贸易中,出现顺差逆差是正常的。控制顺差逆差,政府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C.贸易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包括反倾销措施、反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三种形式。
D.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
2.下列对材料三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只看数字,美国对中国有着数额巨大的贸易逆差,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分析具体情况,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B.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只能有所动作了。
C.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
D.中国政府积极努力解决贸易逆差数额巨大的问题,同样,如果美国政府努力想办法,贸易摩擦问题一定能妥善解决。
3.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品质
〔英〕高尔斯华绥
那座店房有某种朴素安静的特色,门面上没有注明任何为王室服务的标记,只有包含他自己日耳曼姓氏的“格斯拉兄弟”的招牌;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有一双轻跳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那双带布口的漆皮靴,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还有那双褐色长筒马靴,闪着怪异的黑而亮的光辉,虽然是簇新的,看来好像已经穿过一百年了。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
他本人就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脸庞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整齐的皱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儿僵硬和迟钝。这正是他的面孔的特征,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他哥哥虽然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虚弱、更苍白,但是他们两兄弟却很相像,所以我在早年有时要等到跟他们订好靴子的时候,才能确定他们到底谁是谁。
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我穿着那双因为急需才在一家大公司买的靴子,漫不经心地走进他的店铺。他接受了我的定货,但没拿皮革给我看;我可以意识到他的眼睛在细看我脚上的次等皮革。他最后说:
“那不是我做的靴子。”
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不过那里面却隐藏着可以冰冻血液的潜在因素。为了讲究时髦,我的左脚上的靴子有一处使人很不舒服;他把手伸下去,用一个手指在那块地方压了一下。
“这里痛吧,”他说,“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跟着,他心里好像有点儿沉不住气了,所以说了一连串的挖苦话。我听到他议论他的职业上的情况和艰难,这是惟一的一次。
“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过后你会明白的。”……
他的面孔和声调使我获得很深刻的印象,结果在随后几分钟里,我定了许多双靴子。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差不多穿了两年,我也没起想要到他那里去一趟。
后来我再去他那里的时候,我很惊奇地发现:他的店铺外边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去了。我也比平时等了更长的时间,才看到一张面孔向下边窥视,随后才有一阵趿拉着木皮拖鞋的踢踏声。最后,他站在我的面前了;他透过那副生了锈的铁架眼镜注视着我说:
“你是不是——先生?”
“啊!格斯拉先生!”我结结巴巴地说:“你要晓得,你的靴子实在太结实了!看,这双还很像样的呢!”我把脚向他伸过去。他看了看这双靴子。
“是的,”他说,“人们好像不需要结实靴子了。”
为了避开他的带责备的眼光和语调,我赶紧接着说:“你的店铺怎么啦?”
他安静地回答说:“开销太大了。你要做靴子吗?”
虽然我只需要两双,我却向他订做了三双;……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我记得,我去看他的时候,心里有这样的感觉:“呵!怎么啦,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也许会看到他的哥哥呢!”
因为我晓得,他哥哥很老实,甚至在暗地里也不致于责备我。
我的心安下了,在店堂出现的正是他的哥哥,他正在整理一张皮革。
“啊,格斯拉先生,”我说,“你好吗?”
他走近我的跟前,盯着我看。
“我过得很好,”他慢慢地说;“但是我哥哥死掉了。”
我这才看出来,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以前从没听他提过他的哥哥。我吃了一惊,所以喃喃地说:“啊!我为你难过!”
“的确,”他回答说,“他是个好人,他会做好靴子;但是他死掉了。”他摸摸头顶,我猜想,他好像要表明他哥哥死的原因;他头上的头发突然变得像他的可怜哥哥的头发一样稀薄了。“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你要做靴子吗?”他把手里的皮革举起来说,“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
一个星期以后,我走过那条小街,我想该进去向他说明,他替我做的新靴子是如何的合脚。但是当我走近他的店铺所在地时,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统马靴。
我走了进去,心里很不舒服。在那两间门面的店堂里——现在两间门面又合而为一了——只有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
“格斯拉先生在店里吗?”我问道。
他诧异地同时讨好地看了我一眼。
“不在,先生,”他说,“不在。但是我们可以很乐意地为你服务。我们已经把这个店铺过户过来了。毫无疑问,你已经看到隔壁门上的名字了吧。我们替上等人做靴子。”
“是的,是的,”我说,“但是格斯拉先生呢?”
“啊!”他回答说,“死掉了!”
“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
“啊!”他说,“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慈悲的上帝啊!”
“慢性饥饿,医生这样说的!你要晓得,他是这样去做活的!他想把店铺撑下去;但是除了自己以外,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他老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我愿意代他说这句话——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啦,这就是他的下场。照他的想法,你对他能有什么指望呢?”
“但是饿死——”
“这样说,也许有点儿夸张——但是我自己知道,他从早到晚坐在那里做靴子,一直做到最后的时刻。你知道,我往往在旁边看着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怎么能活得这么久,我也莫名其妙。他经常断炊。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当然是为王室服务的啦。
(2)这是一张美丽的皮革。
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小说多次出现陈列在橱窗里的三双靴子,请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4.小说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来展开叙述的,但为什么作者要把格斯拉生命中的最后时刻,交给那个年轻人来叙述?
四、语言运用。(12分)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30个字。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五、作文(60分)
就要求作文。
有梦想才有阳光,有梦想才有远方;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也都是梦想的铸造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奔跑中奋力逐梦,才能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请以“追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得抄袭;⑤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主谓搭配不当,“光辉形象”与“翻腾”搭配不当,应把“翻腾”改为“浮现”。
故选A。
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2、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本题中,
A项,结构混乱。“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据此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句式杂糅,应去掉“据此”。
C项,成分残缺。“研究、制定了周边道路单双号通行及校园内主要道路禁止机动车通行”宾语中心语残缺,在“机动车通行”后加“的措施”。
D项,搭配不当。“不仅是一个个慈善项目,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动、饱含国人情感的记忆”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不仅是……而且是”。
故选B。
3、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成语的辨析和运用能力。①使用正确,“绠短汲深”,比喻能力薄弱,任务重大,难以胜任。多用作谦辞,句中说自己,正确。②不合语境,“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句中为“八月份”,这是秋季,故与句意不符。③对象不当,“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得极其逼真。此处说“把剧中的人物演得绘声绘色”,使用对象不当,不能形容“表演”。④使用正确,“对簿公堂”,用为在法庭上对质或上法庭打官司。⑤望文生义,“半大不小”,指人未到成年但已不是儿童年龄。句中说“物件”的大小,错误,这属于望文生义。⑥使用正确,“一文不名”,形容非常贫困。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半大不小”,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不大不小”。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0-9]{1,}.(9分)[0-9]{1,}.(9分)[0-9]{1,}.(9分)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A项,“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使用正确。
B项“抛砖引玉”是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不能用于别人。
C项“寒舍”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别人。
D项“多少人民币1千克”用语不看对象。
故选A。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①褒贬失当,张冠李戴。“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该成语是贬义词,只能用来形容“罪恶”,而句中说的是帮助别人,是好事。②使用正确。“震古烁今”指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句中形容伟大事业,正确。③使用正确。“痴人说梦”比喻说根本办不到的荒唐话。④不合语境。“无可厚非’’指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此处说中国对于南海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是合乎情理的,可改为“无可非议”,指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⑤望文生义。“身无长物”形容贫穷或俭朴。不能将其理解为“没有什么长处”。⑥使用正确。“风雨如磐”指风雨交加,像一块大石压在头上。形容天气恶劣,风雨极大,也形容社会黑暗势力压迫沉重。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身无长物”,从句中来看误把该成语理解成“没有什么长处”。第二,辨析感情。比如“擢发难数”这个成语,这是一个贬义词,而句中的语境是褒义,故错误。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0-9]{1,}.(9分)[0-9]{1,}.(9分)[0-9]{1,}.(9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写养兰花的方法,表现兰花的娇贵难养,与下文精心养兰而兰花却死去形成对比,为讲述道理张本。
2.别的花都喜好用污秽之物来浇灌,而唯独福建兰花要用茶水浇灌。
3.D
4.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是为了与作者养兰花的事进行类比,说明大凡认为动物有不需进食的,与草木不爱腐秽的,都是没有根据的。意在提醒作者不可“固而溺所闻”。
5.A
【解析】
1.本题考查段落或句子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结构、手法三方面分析,还要注意句子或段落的位置。本题问第一段划线句的作用。画线句为,喜润而忌湿,喜燥而畏日,喜风而避寒,内容上写养兰花的方法,表现兰花的娇贵难养;结构上为下文“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瘯,无何其一槁矣”形成对比,为结尾讲述道理张本。
2.本题考查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要能够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做这类题要培养良好心态 :耐心细致,找准问题源;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文;试卷看似无情,却有情,切忌厌烦心态。题目是第二段“予就问故,且告以闻”中“闻”是指什么。结合原文第一段“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可知此处的“闻”是指听说“别的花都喜好用污秽之物来浇灌,而唯独福建兰花要用茶水浇灌”的传闻。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本题D项“表明兰花在炫耀芬芳自以为是而变娇弱”错,原文是“《离骚》曰:‘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夫其脆弱骄蹇,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意思是“《离骚》中说:‘兰花和白芷变得不再芳香,荃草和蕙草变化而成为茅草。’它们生性脆弱,骄横傲慢,炫耀其香味,并以此自重自贵。我本来因此担心它难以栽种扶养,却没料到它容易变化”,可见引用《离骚》中的句子是为了说明兰花的习性已经发生了变化。
故选D。
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思维角度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思路、语言修辞等三方面。答题时要记住术语,需根据段落的位置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分析时离不开上下文语境。题目是文中第二段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有何作用。首先找到第二段,看看第二段写的什么内容。第二段是写自己养的兰花枯槁之后,去向朋友请教原因,结合朋友的回答“误者子之术也……奥腐之极,复为神奇,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矣”,意思是“你的养花方法错了……臭腐到极点,就又会成为一种神奇的东西,事物都是这样的。过去有人捉得一只龟……从这件事来看,大凡认为动物中有不需进食的,以及草木中有不喜好污秽之物的,都是没有根据的。你原本见识短浅,又沉溺于你所听到的那些经验,(那么)你栽种的兰花枯萎掉,那是必然结果”,可见,举有人养龟的例子是为了与作者养兰花的事进行类比,说明“大凡认为动物有不需进食的,与草木不爱腐秽的,都是没有根据的”,意在提醒作者不可“固而溺所闻”。
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本题选正确的一项。
B项,“批驳了关于兰草本性清香宜茗汁的观点的荒谬性”错,作者通过养兰的亲身经历,意在说明不可“固而溺所闻”,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选项表述不准确。
C项,“便于表达对立观点”错误,本文中是借助“客”的回答讲述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也是认可的,并不是表达对立观点的。选项表述不准确。
D项,“无奈”“讽刺”的情感分析不正确,“夫其脆弱骄蹇,衒芳以自贵,余固以忧其难养,而不虞其易变也。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作者感悟出了人生哲理,并及时做出改变,从而得到了茂盛的兰花,他应当是欣喜的。选项表述不准确。
故选A。
“作用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大亮点, 文章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用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之一,开头语段的作用大致为: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文章从内容、结构、效果等方面作答。结尾语段的作用通常是: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过渡语段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做题时要具体回答怎样承上、如何启下。
参考译文:
会稽盛产兰花,而福建产的兰花比较娇贵。养福建兰花的方法,(是要了解兰花)喜好雨露滋润而怕过于潮湿,喜好干燥而怕日晒,喜好透风而惧怕寒气,这正像一个出生富贵人家的小儿女,特别富有风致而难以侍奉。我过去曾经听过这样一种说法,说别的花都喜好用污秽之物来浇灌,而唯独福建兰花要用茶水浇灌,(人们)认为要论草树的清香没有什么比得上兰花的香味,论洁净没有什么比得上茶水的清新,要气味相同的东西与之匹配才适宜啊。
休园中有两盆兰花,我依照上述方法浇灌它,但是它却叶子日渐变短,花色日渐憔悴,不久其中的一株就枯萎了。然而其他人家所栽种的兰花,长得枝叶繁茂而且开的花也很多。我前去询问缘故,并且把我所听到的(关于兰花习性的知识)告诉他们。朋友感叹说:“你的养花方法错了。因(或凭)甘甜而供人食用的,是百谷;因(或凭)芳香而让人愉悦的,是百花。其中所说的‘甘甜’与‘芳香’,你真正懂得了吗?臭腐到极点,就又会成为一种神奇的东西,事物都是这样的。过去有人捉得一只龟,认为龟是神物不需进食,就用盒子将它收藏起来,十天后打开盒子,发现龟已经差不多要死了。从这件事来看,大凡认为动物中有不需进食的,以及草木中有不喜好污秽之物的,都是没有根据的。你原本见识短浅,又沉溺于你所听到的那些经验,(那么)你栽种的兰花枯萎掉,那是必然结果。”
我回家后,不高兴,还是认为我所听到的不属虚妄之谈,我的养花方法也不错。接下来就怀疑了:事物本来就有时间长了而改变它的嗜好,丧失它原有的习性,悄悄变化而人又不能知道的情况。《离骚》中说:“兰花和白芷变得不再芳香,荃草和蕙草变化而成为茅草。”它们生性脆弱,骄横傲慢,炫耀其香味,并以此自重自贵。我本来因此担心它难以栽种扶养,却没料到它容易变化。哎!于是(我)就让童子割去枯萎的茎叶,浇灌枯萎的枝干,运来粪浇灌它,(不久)就长得茂盛了。万历甲午五月廿五日。
7、1. 五言古体诗(五言诗、古体诗也对) 平稳(意近即可)
2.①情景交融,“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句,“暮烟”“远渚”等意象寄托了作者不能回家的孤寂之情;反衬,以人与鸟的晚归,反衬诗人自己不得不暂宿异乡渡口的孤单。②对比或反衬。“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句,以远远近近的“戍鼓”和“棹讴”之声,反衬出诗人境况的冷清。③用典。“疑是辰阳宿,于此逗孤舟”句,用屈原“夕宿辰阳”之典,显示诗人旅途的曲折险难,流露出内心的孤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诗歌体裁及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结合诗歌的字数、句式、平仄、押韵等方面分析判断体裁。诗句为五字,十句内容,因此为五言古体诗。结合前四句内容分析概括江面特征,“日入江风静,安波似未流”,这两句写傍晚时分,江面风平浪静,水就仿佛不流淌似的。“岸回知舳转,解缆觉船浮”,“回”,转;“舳”,指舵。这两句说,看见江流的平静,才知道船在转舵,解开缆绳,才知道船是浮于水上。这还是写江流的平静。
点睛:古体诗没有一定的格律,是古代的“自由诗”,一般分为四言诗、五言古体(五古)、七言古体(七古)、杂言体。近体诗有严格的格律,句数、字数、押韵、平仄等都有一定的规则,是古代的格律诗,一般包括律诗(五律、七律)、绝句(五绝、七绝)、排律(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此外,我国古诗的分类方法还很多。例如,按作者分,有苏李体、太白体等;按诗集名称分,有楚辞体(骚体)、选体(《昭明文选》)等;按作诗方法分,有柏梁体(即联句诗)、集句体、回文体等;按用途分,有试帖诗(用于科举考试,也叫“赋得体”)、字谜体等。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暮烟生远渚,夕鸟赴前洲”,“暮烟”,既是指暮色、雾霭,也当指炊烟;“夕鸟”前飞,当是寻找归巢。情景交融,这些景象会引发作者的联想,居人的安煦,夕鸟的归飞,是会使他倍觉孤单。“隔山闻戍鼓,傍浦喧棹讴”,“戍鼓”,报警或报时的鼔;“棹讴”,船夫唱的歌。这是他听到的声响,显得很热闹。但这“隔山”、“傍浦”传来,距离非近,又显得他在这里很是清冷了。运用反衬,这一静一喧的对照,可见出他的心情。“疑是辰阳宿,於此逗孤舟”,用典,“辰阳宿”用屈原《涉江》语:“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屈原诗从行旅角度看,是写水道萦回,船行难走,从心情而言,是写放逐中的抑郁和悲愤。此处作者自比为屈原的辰阳之行,大概主要取前意,江行与湘西景观很有相似之处;当然,在这比拟中,亦显露了旅途中常见的孤寂情绪。
8、青霭入看无 虎鼓瑟兮鸾回车 西山寇盗莫相侵 青海长云暗雪山 千树万树梨花开 海上生明月 绝知此事要躬行 落霞与孤鹜齐飞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情况。本题易错字:霭、瑟、鸾、鹜。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D
2.A
3.①中国不断加大从美国进口的力度,提高进口额;②中美之间通过沟通消除因统计数据误差而产生的误会;③美国调整对中国出口的结构性问题,增加服务出口;④中美之间通过谈判制定规则,建立解决贸易摩擦的长效机制。
【解析】
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D项,“除2009年和2016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与前一年相比,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分析有误,据材料二的图表可知2001年也是下降的。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B项,“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尤其是他竞选总统时对选民的种种承诺无法兑现,只能有所动作了”中“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完全是出于政治的需要”错,据材料三“至于特朗普为什么会在贸易问题上对华发难,除了美国国内保护主义因素作用之外,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服务其当前国内政治的需要,尤其是在各项政策迟迟无法推进的情况下,他对内需要跟各方势力有所妥协,对外则需要有所动作”可知,特朗普发动对中国的贸易战也有经济考量;
C项,“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出现贸易逆差,美国应该承担责任,中国想买的东西不肯卖,中国不需要的却拼命塞过来”中“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