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石家庄市第二中学语文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横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素善留侯张良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④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⑤秋毫不敢有所近
⑥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⑦范增数目项王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⑨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A.①⑦/②③⑤/⑧/④⑥⑨ B.①⑦/②⑤/③/④⑥⑧⑨
C.①②⑤⑦/③⑧/④⑥⑨ D.①⑦/②⑤/③⑧/④⑥⑨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短篇小说集。蒲松龄一生勤奋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过着清贫的生活,跟底层劳动人民和民间传说有较深的① ,集腋成裘,以数十年时间,完成此部小说集。他通过谈狐说鬼,揭露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小说语言精美,情节② ,熔铸了蒲松龄毕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1.文中①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
A.掌握 B.来往 C.接近 D.接触
2.文中②处应该填写的词语是( )
A.生动 B.灵活 C.形象 D.活泼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茫茫原始森林枝繁叶茂,绿树成荫,看似风平浪静,实则虎踞龙盘。
B.他从来乐观坚强,但听到这不幸的消息,也是醍醐灌顶,悲痛欲绝。
C.洪水来了,为了帮助群众转移,他们奔忙于鳞次栉比的街巷,不辞劳苦。
D.国产影片在好莱坞大片来势汹汹的压力下步履维艰,但也不断显露生机。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舍相如广成传 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③天雨雪 ④而相如庭斥之
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⑥完璧归赵
⑦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⑨单于壮其节 ⑩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A.①②③/⑤⑥⑧/⑩/④⑦⑨ B.①③/⑤⑩⑧/⑩/④②⑨
C.①③/②⑨/④⑤⑩/⑥⑦⑧ D.①②⑨/⑤⑥⑩/⑧/④⑦②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少善属文。属,连缀。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C.安帝雅闻衡善术学。雅,素常。
D.游于三辅,因入京师。游,游玩。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徐达,字天德,濠人,世业农。达少有大志,长身高颧,刚毅武勇。
时张士诚已据常州,挟江东叛将陈保二以舟师攻镇江。达败之于龙潭,遂请益兵以围常州。士诚遣将来援。达以敌狡而锐,未易力取,乃离城设二伏以待,别遣将王均用为奇兵,而自督军战。敌退走遇伏,大败之,进围常州。明年克之。还镇池州,与常遇春设伏,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斩首万人,生擒三千人。遇春曰:“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达不可,乃以状闻。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明年,友谅寇南昌,太祖召达会师,遇于鄱阳湖。友谅军甚盛,达身先诸将力战,败其前锋,杀千五百人,获一巨舟。太祖知敌可破,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达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
师还,太祖议征吴。右相国李善长请缓之。达曰:“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太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且定”太祖大悦,拜达大将军,帅舟师二十万人薄湖州。敌三道出战,达亦分三军应之,别遣兵扼其归路。敌战败返走,不得入城。还战,大破之,擒将吏二百人,湖州降。遂下吴江州,从太湖进围平江。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别筑台三成,瞰城中,置弓弩火筒。台上又置巨炮,所击辄糜碎。城中大震。达遣使请事,太祖敕劳之曰:“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今事必禀命,此将军之忠,吾甚嘉之。然将在外,君不御。军中缓急,将军其便宜行之,吾不中制。”既而平江破,执士诚,传送应天,得胜兵二十五万人。城之将破也,达与遇春约曰:“师入,我营其左,公营其右。”又令将士曰:“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既入,吴人安堵如故。师还,封信国公。
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以达兼太子少傅。
(节选自《明史·徐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一项是
A.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B.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C.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D.张氏汰而苛/大将李伯升辈徒拥子女玉帛/易与耳/用事者黄、蔡、叶三参军/书生不知大计/臣奉主上威德/以大军蹙之/三吴可计日定/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国,官名,春秋时齐置,战国时各国设相,称相国、相邦,秦称丞相,为百官之长。
B.浮屠,即“佛陀”,也作“浮图”,有佛、佛教、和尚、佛塔等意;本文中是指和尚。
C.洪武,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用“洪武”作为年号,实有“张显武事之威”的意思。
D.少傅,官名,与少师、少保合称三少,一般为大官加衔,无实职:亦称辅导太子的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达多谋善断,用兵如神。在攻打常州和湖州的战役中,他能根据敌情变化巧妙排兵布阵,大败敌军,最终取得战役的胜利,尽显其用兵之智慧。
B.徐达治军有道,军纪严明。他不主张坑杀俘虏,能够严格约束部队,不准军队掠民财富,毁民居所,在攻克平江之后,百姓一如往常,安居乐业。
C.徐达身先士卒,作战勇猛。陈友谅进犯南昌时,兵锋所指,气势汹汹,徐达毫不畏惧,冲在诸将之前,挫败了敌军前锋,并率领众将击杀了陈友谅。
D.徐达忠心耿耿,深得信任。朱元璋采纳了徐达尽快征讨吴地的建议,并授予他大将军之职;朱元璋对徐达信任有加,令其见机行事而不多加干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遇春先以夜坑其人过半,太祖不怿,悉纵遣余众。于是始命达尽护诸将。
(2)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今事必禀命,此将军之忠,吾甚嘉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北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涧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注)①溧水:今江苏省县名,周邦彦贬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②乌鸢[yuān]:即乌鸦。③社燕:于春社时飞,秋社时归去,故称。③修椽:长椽子。句谓燕子营巢寄寓在房梁上。④簟枕[diàn]:枕席。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是
A.上阙[0-9]{1,}.(9分)[0-9]{1,}.(9分)[0-9]{1,}.(9分)
B.上阙“人静”句以乌鸢在夏日宁静的山间无所事事、自得其乐,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
C.“新绿渐渐”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既描绘了溪水映衬碧树的绿意,又仿佛能够听到流水的悦耳潺潺。
D.“歌筵畔”三句写出词人未听丝竹,先拟醉眠,词人的醉不是欢醉而是愁醉,表达了词人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 ,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反。(《氓》)
(3)乘彼垝垣,____________。不见复关,______________ 。(《氓》)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表示寺里有人应门。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即使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1.下列不能支持“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的一项是
A.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
B.读者对“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等诗句中“烟”的意义的确定与理解。
C.字既有直指的意义,又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固定易用,联想的意义游离难用。
D.苏轼把“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形象地表述为“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若用“敲”字,表示寺里有人应门,有一些温暖的人情,但不免剥蚀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
B.选文用“推敲”的例子意在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无论用“推”还是“敲”,只要这个字所蕴含的意境是合乎情境的就可以。
C.联想的意义难用、游离、偏于个性,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运用联想意义的难处在于含混中有蕴藉。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只在于“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联想使诗句意蕴丰富,有感染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之美重在内涵
马治权
纵观世界上的文字,似乎只有汉字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是唯一可以派生出艺术的文字。“即它脱离了具体的事物图景(体积、面积、质量、形状、面貌等等),但它之脱离开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却又恰恰是为了再现(表现)宇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恰恰是为了再现‘道’,而与普遍性的情感形式相吻合相同构。”(宗白华《意境》)
这段话很有名,但它只说对了一半。这种“再现(表现)宇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的文字,变成书法艺术后,就复杂多了,就需要一个支点,即表现它的独特工具。如果没有这个“表现”工具,那么它仍将一事无成(指艺术方面)。汉蔡邕在《九势》中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软则奇怪生焉”就是讲工具的作用。因为“软”则八面生风,因为“软”则使作者的才情有了无穷无尽发挥的可能。大学者辜鸿铭也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易精确,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呈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视觉: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顾盼的美,跌宕的美,纵横的美,锋铦的美,牵丝的美,连带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序跋的美,残缺的美,模糊的美,漫漶的美,沧桑的美,力量的美,厚重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导演何志铭说:“我做过电影美工,往往要将一些字画做旧,因为要追求那种色泽。然而做旧的颜色与真实的古色毕竟差了许多。天成的旧色纳日月之精华,受天地之蚀磨,其精气神更加毕现,沧桑而古气,独特而不可再造。”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书法之美重在内涵,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文字论》)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
书法是由点、线的运动变化构成。点线的运动是书者用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的变化,行使自己的意旨,使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修养物质化。只有“深识书者”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
可见,书法之高下,最终是学养的较量。“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刘熙载《艺概》)杨子云:“字为心画。”(姚孟起《字学忆参》)苏东坡亦云:“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辨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之心不可乱也。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因此我们看书法,主要是看内涵,看其中熔铸的作者的学养。当然这是对欣赏者所言,欣赏者“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是沉溺于其中的神采和内涵,而书写者就不是这样简单了。书写者沉迷于书法,“展指画地”“指摧爪折”仅仅是为了美不胜收吗?人世间美的东西实在是恒河沙数,难以尽览,何以中国文人独独沉溺于黑白两色之书法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用毛笔蘸着墨在纸上写成文字,呈现出一种具象的视觉。
B.书法的美不是色彩的绝美,而是其内涵凸显出来的神采。
C.书法是由书者用毛笔施加于纸上的点线运动变化构成的。
D.书法是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和修养等的物质化。
2.下列对原文中引用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蔡邕在《九势》中所说的“唯笔软则奇怪生焉”,其中的“软”是对书法的独特工具来说的。
B.从辜鸿铭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外书写方式是不同的,因而获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
C.张怀瓘在《文字论》中说,对书法有较深认识的人“唯观神采”,可以不去看书法的字形。
D.苏轼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关乎其笔性墨情。他的说法与杨子的“字为心画”之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世界上的文字中,汉字是唯一能够派生出艺术的文字,只有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
B.宗白华认为汉字“再现(表现)宁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但作者却对这个观点持完全否定的意见。
C.一些书法家在装帧上下了很多功夫,所以书法是一种视觉上的具象,呈现出了绝美的色彩。
D.与书写者不同,对欣赏者来说,主要看书法的神采和内涵,看其中熔铸的作者的学养。
四、语言运用。(12分)
请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找出每句不得体之处并作修改。
(1)校团委会决定5月10日下午在学校体育馆举办首届体育节活动。欢迎各位同学莅临现场,积极参加。(校团委会通知)
(2)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赵县参观“千年彩虹”赵州桥。我是导游,希望大家尊称我“小李”,我将竭诚为大家服务。(解说词)
(3)各位来宾、各位校友,大家好。今天是我校50周年校庆,学校的图书馆、校史馆、办公楼全部开放。(广播稿)
(4)有位同学于5月7日上午拾得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48元、饭票、手机充值卡等,望失主前往学校教育处找李干事认领。(招领启事)
(5)近日闻尊夫妇喜添千金,弄璋之喜,明珠入拿,增辉彩悦,衷心祝愿贵千金聪明灵秀。(祝贺词)
(1)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
(5)将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西莫夫是一位因一生共创作了470部著作而享誉世界的科普学家。1958年,他毅然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这是他放弃教授职位的理由。有的人说阿西莫夫“自我膨胀的像纽约帝国大厦”,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毫不谦虚”。对此,他说“除非有人能够证明我说的仿佛很自负的事情不属实,否则我就拒绝接受对我所谓‘自负’的指责。而事实上,阿西莫夫在治学上是很严谨的,在为人方面也是善于自我约束的。
著名足球教练穆里尼奥也是这样的人。每次和欧洲大牌俱乐部签约或进行大型比赛时,穆里尼奥总是口出狂言,甚至是出言不逊,因此人送外号“狂人”。然而在赛场外狂放不羁的他,在赛场上却非常严肃认真,善于自我约束,有自己的战术体系。相继带领切尔西、国际米兰取得欧洲俱乐部至尊荣耀,如今他又以狂傲的姿态涉足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期待另一个辉煌。
约束自我和张扬个性在阿西莫夫和穆里尼奥身上都有体现。约束个性和张扬个性之间是不是必然的对立关系呢?相互之间是否有可能协调一致呢?请以“约束自我与张扬个性”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活用,题干要求选出“从词类活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①⑦名词用作动词,“军”,驻军,“目”,使眼色;②⑤形容词用作动词,“善”,与……交好,“近”,靠近;③⑧动词的使动用法,“活”,使……活下来,“从”,使……跟随;④⑥⑨名词作状语,“兄”,像对待兄长一样,“夜”,连夜,“夜”,在夜晚。故选D。
2、1.D
2.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词意、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这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考生可以从感情色彩、词意轻重、结构搭配等角度思考。
掌握:拥有,控制,主持。来往:交际往来;来和去。接近:离得近;靠近,相距不远。接触:碰面、遇上、挨上;牵涉;指人们间的接近交往;联络。句中指蒲松林在家乡,跟底层劳动人民和民间传说有较深的交往和联络,所以能集腋成裘,以数十年时间,完成小说创作。从搭配对象和词意来看,用“接触”更符合语境。故选D。
2.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生动:具有活力能使人感动的、有活力能起积极作用的。 灵活:敏捷;不呆板、善于随机应变。形象:形状样子;偶像塑像;具体生动的。活泼:富有生气活力;灵活不呆板;生动自然;气氛活跃热烈;使具有生气和活力;使灵活;手头宽裕。依据“”语言精美”“熔铸了蒲松龄毕生的心血,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可知,此处要与“情节”搭配,且赞美情节,故用“生动”,故选A。
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 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3、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虎踞龙盘:形容地势险要,一般指山势,这里形容“森林”望文生义;醍醐灌顶: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这里形容不行的消息,不符合句意;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此处指街巷,对象误用;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也指创业经营艰辛,符合语境。故选D。
4、C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③名词作动词,其中“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雨”,名词作动词,下。②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中,“奇”,认为……奇;“壮”,以……为壮,认为……壮。④⑤⑩名词作状语,其中,“庭”通“廷”,在朝廷上;“间”,从小路;“弩”,用弩弓。⑥⑦⑧使动用法,其中,“完”,使……完整;“膏”,使……滋润肥美;“负”,使……承担。
点睛: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
5、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D.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游学”。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D
2.B
3.C
4.⑴可是常遇春抢先在夜里把那些俘虏活埋了一半多,太祖不高兴,把其余的人全都释放遣散了。从此才命令徐达全力监督众将。
⑵将军智谋勇气超群,所以能够制止暴乱,消除群雄。现在有事一定请命(或:请示),这是将军忠心的体现,我非常赞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首先根据句意可知,“张氏”是名词作主语,“汰而苛”作“张氏”的谓语,“大将”是修饰“李伯升”的,所以中间不宜断开,可排除AC。比较BD两项,“子女”“玉帛”都是名词,按照B项的断句,分别作动词“拥”的宾语,作动词“与”的主语,意思是“玉帛容易对付”,不符合句意,应该是“大将李伯升容易对付”,所以把“玉帛”放前一句,作“拥”的宾语。排除B项。故选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B句中“本文中是指和尚”错,根据文中“架木塔与城中浮屠等”这句话可知,文中是指佛塔。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并率领众将击杀了陈友谅”错,根据原文“太祖知敌可破,而虑士诚内犯,即夜遣达还守应天,自帅诸将鏖战,竟毙友谅”可知,击杀陈友谅是太祖与其他将领一起鏖战的结果。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坑”名词作动词,活埋;“怿”高兴;“纵遣”释放遣发;“于是”古今异义词,此处指“从此”;“护”监督。第二句得分点:“绝伦”无与伦比、超群;“遏”遏制、制止;“乱略”叛乱侵夺;“削”消除;“禀命”请示;“嘉”赞赏。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徐达,字天德,濠州人,世世代代从事农业。徐达年轻的时候就胸怀大志,身材高大,颧骨突出,刚强坚毅,神武勇猛。
当时张士诚已经占据常州,挟制江东叛将陈保二用水军攻打镇江。徐达在龙潭打败了他们,接着请求增加兵力来围攻常州。张士诚派遣将领前来增援。徐达认为敌人狡猾并且势头很猛,不能轻易地用武力强取,于是就离开常州城设置两道埋伏来等待张士诚的援兵的到来。另外派遣将领王均准备突袭,并且自己亲自督军作战。敌人撤退逃跑时遭遇徐达军队的埋伏,徐达打败了他们,擒获张、汤两位将领,于是,前进围攻常州。第二年攻下常州。然后返回,镇守池州,和常遇春一起设下埋伏,在九华山打败陈友谅的军队,杀敌万人,活捉三千人。常遇春说:“这是一支精锐的军队,如果不杀掉他们,就会成为以后的祸患。”徐达不赞成这样做,就把这件事报告给太祖。但常遇春提前在夜里把那些人活埋了大半,太祖很不高兴,把其余那些人全部释放了。于是开始命令徐达全力监督各位将领。第二年,陈友谅攻打南昌,太祖召集徐达会师,在鄱阳湖两人相遇。陈友谅的军队气焰很盛,徐达身先士卒,打败了陈友谅的前锋,杀了五千多人,缴获一艘大船。太祖知道敌人可以被打败了,同时考虑士兵会内讧,就连夜派遣徐达回去守住应天,自己亲自率领军队作战,最终打败了陈友谅的军队。
回师之后,朱元璋与群臣商议征吴之事,右相国李善长请求暂缓,徐达则说“:张氏无能而苛刻,大将李伯升之辈徒拥子女玉帛,容易对付。处理事务的黄、蔡、叶三参军,都是书生,不知大计。臣蒙主上威德,率大军前去进攻,平定三吴,便计日可待。”朱元璋听后大为高兴。便拜徐达为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水师二十万人直逼湖州。敌人三路出击,徐达也分三路军应战,另外派兵扼其归路。敌人战败回逃,不能入城,只得返回作战,徐达大败敌军,擒获将吏二百人,包围湖州城。然后攻下吴江州,从太湖进围平江。架木塔与城中佛塔同高,另外筑台三层,俯视城中,装置弩弓、火筒。台上又装置大炮,大炮所击之处都被炸成粉碎,城中为此大震。徐达派人向朱元璋请示,朱元璋下诏慰劳他说:“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制各地兵乱,削弱群雄。今日你事必禀明受命,这表明了将军的忠诚,对此我非常赞许。不过将领在外带兵打仗,君主不加干涉。军中缓急,将军可根据情况,选择有利时机采取行动,我不宜控制。” 不久,徐达攻取平江,捉拿张士诚,押送应天,俘获强兵二十五万。在平江城即将被攻克时,徐达与常遇春相约说:“军队入城,我军扎营城左,你军扎营城右。”又命令将士道:“抢劫百姓财物者死,毁坏百姓房屋者死,擅自离营二十里者死。”入城之后,吴人安然如故。还师之后,徐达被封为信国公。
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册立皇太子,让徐达兼任太子少傅。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反衬公务之劳顿,突出词人对仕途生涯的厌倦”分析有误。正因为空山人寂,所以才能领略乌鸢逍遥情态。“自”字极灵动传神,画出鸟儿之无拘无束,令人生羡,但也反衬出自己的心情苦闷。故选B。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8、同是被逼迫 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 以望复关 泣涕涟涟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言笑晏晏,信誓旦旦,泣涕涟涟。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A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A项,“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错误,题干要求选择不能支持“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的一项,由原文“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韩愈劝他把‘推’字改为‘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可知,改“推”为“敲”的建议,表现的是韩愈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故选A。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D项,“‘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妙处只在于‘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了原文的妙处”可知,“只在于”错误,还有“明月照着泉水与清茶泡在泉水里的共有意味”。故选D。
10、1.B
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B项,“书法的美不是色彩的绝美”的说法有误,由原文“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书法之美重在内涵,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可知,色彩的美也是书法的美,只不过还有“内涵”,外表的美和内在的美构成了书法的美,两者都是书法的美。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C项,“可以不去看书法的字形”的说法不恰当,从原文的第4段的“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可知,“字形”也需要重视,只是更注重“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只有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错误,说法太绝对,由原文第1段的“似乎只有汉字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可知,是“似乎”只有汉字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
B项,“但作者却对这个观点持完全否定的意见”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的第2段“这段话很有名,但它只说对了一半”可知,并不是完全否定。
C项,“一些书法家在装帧上下了很多功夫,所以……”该说法强加因果。
故选D。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四、语言运用。(12分)
11、(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 (2)谦敬不得体,可将“尊称”改为“称呼”。 (3)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歧义即可。 (4)将“48元”改为“若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