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g****1 文档编号:11484326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1.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语文高一下期末调研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复兴号”高速列车运行时速由300公里/小时提高到350公里/小时,提速却不提价,让先前担心票价会借机上涨的人放了心。 B.国庆黄金周期间,针对部分景区的乱收费乱涨价,物价管理部门不能只是走形式,而要依法处理,真正监管到位。 C.根据某权威调查机构的报告显示,我国高中生的身体素质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教育主管部门已对此高度重视。 D.若消费者在商品跌价时都等着买更便宜的东西,就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进而滞销,进而影响企业运转与员工收入。 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解剖 pāo 针灸 jiū 订正dīng 文皱皱 zōu B.教诲 huǐ 剔除 tī 竹蒿 hāo 蓊蓊郁郁wēng C.芭蕾 léi 一摞 luó 撩起 liāo 深恶痛疾 è D.狡黠 xiá 沉淀 diàn 迂回yū 稍纵即逝 jí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全媒体时代,研究人员如果长期纠缠于那些具体而微的问题,试图“螺壳里做道场”,就难以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②相传,文成公主进藏路过此地,溪水清澈、百鸟欢歌,秀丽的风景令其驻足。她在大黑沟曾住数日,从此大黑沟的声名远播,吸引游人纷至沓来。 ③信息时代发展迅速,信息更新飞快,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就将成为明日黄花。 ④2017年9月,第十七届北京国际航空展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众多国家的参展商的航天产品亮相北京,济济一堂。 ⑤很多人对古诗词颇有情怀却只能高山仰止,《中国诗词大会》正好带动全民进行一场古典诗词之旅,并汲取知识,涵养心灵。 ⑥1949年1月14日,随着天津解放的隆隆炮声,郭小川从胜芳来到海河之滨,与黄松龄、范瑾等同志焚膏继晷,忘我地工作。 A.②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④⑥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左右欲引相如去 引:牵,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追亡逐北 北:往北走的士兵 (《过秦论》) B.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举”,取出 (《苏武传》) 声非加疾也 疾:速度快 (《劝学》) C.数罟不入洿池 数:密 (《寡人之于国也》) 与群臣孰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 (《廉颇蔺相如列传》) D.幽咽泉流冰下难 幽:形容低微,不畅达 (《琵琶行》) 圣人无常师 常:平常 (《师说》)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北国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可当春风吹来的时候,那些冰冻已久的小溪河流便在不知不觉间涣然冰释了。 B.面对又一波来势汹汹的圈地囤地热潮,某些相关职能部门不仅没有严把审批关,反而推波助澜,从中渔利。 C.“简练为文”是适应快节奏运行的时代要求的,所以写作时应删除繁文缛节,追求“句无可削”“字不得减”的高水准。 D.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南美队的高超技艺,欧洲队的粗犷、勇猛,非洲队的灵巧、迅速,无不表现得炉火纯青。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亦遂增胜 (__________) (2)大母过余曰 (__________) (3)令人长号不自禁 (__________) (4)吾妻来归 (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以足音辨人 以当南日 B.呱呱而泣 客逾庖而宴 C.儿之成,则可待乎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D.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鸡栖于厅 3.与“东犬西吠”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家读书久不效 B.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乳二世 D.垣墙周庭 4.以下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一组是( )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②后五年,吾妻来归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④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⑥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A.④⑤⑥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观刈①麦 (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②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①刈(yl):收割。②饷田:给种田的人送食物。 1.从题材上看,这首作品属于    诗。 2.这首作品的作者最有可能是下列诗人中的( ) A.李白 B.王维 C.白居易 D.杜牧 3.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贫妇人”形象加以赏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鲁人版考生作答) (1)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败而亡,诚不得巳。(苏询《六国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官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四美具,二难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6)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 ,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 ,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 ,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 ,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堆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出舆入辇,厥痉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皓齿峨眉,伐性之斧。甘脆肥酸,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D.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渊明,做一个真隐士。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他直面生死后随遇而安的性格,及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B.苏东坡不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还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他被贬黄州后,常常寄情山水,以此来逃避现实。 C.苏东坡常怀仁爱之心,济世之志,以自己的行动来诠释最上乘的佛教教义,他阻止杀婴恶俗,成立救儿会。 D.蛰居在黄州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 3.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请结合文本具体说明他的快乐体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碗羊肉汤 金 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000只。虽然乡里在农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了解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咋舌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在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D.第三自然段描写县委办工作人员安排各级领导参观的日程表,突出了长岭乡接待任务的密集繁重,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E. 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2.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内参》的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 3.从牧场关闭原因的角度,谈谈你对小说主旨的理解。  四、语言运用。(12分) 请以“华为”为开头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多年前,还是云淡风轻的季节,华为公司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预计有一天,所有美国的先进芯片和技术将不可获得,而华为仍将持续为客户服务。为了这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数千华为儿女,走上了科技史上最为悲壮的长征,为公司的生存打造“备胎”。数千个日夜中,我们星夜兼程,艰苦前行。后来的年头里,当我们逐步走出迷茫,看到希望,又难免一丝丝失落和不甘,担心许多芯片永远不会被启用,成为一直压在保密柜里面的备胎。今天,命运的年轮转到这个极限而黑暗的时刻,超级大国毫不留情地中断全球合作的技术与产业体系,在毫无依据的条件下,把华为公司列入了实体名单,对华为公司进行管制。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阿西莫夫是一位因一生共创作了470部著作而享誉世界的科普学家。1958年,他毅然告别了讲台和实验室。“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不一定是最好的事情。”这是他放弃教授职位的理由。有的人说阿西莫夫“自我膨胀的像纽约帝国大厦”,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而“毫不谦虚”。对此,他说“除非有人能够证明我说的仿佛很自负的事情不属实,否则我就拒绝接受对我所谓‘自负’的指责。而事实上,阿西莫夫在治学上是很严谨的,在为人方面也是善于自我约束的。 著名足球教练穆里尼奥也是这样的人。每次和欧洲大牌俱乐部签约或进行大型比赛时,穆里尼奥总是口出狂言,甚至是出言不逊,因此人送外号“狂人”。然而在赛场外狂放不羁的他,在赛场上却非常严肃认真,善于自我约束,有自己的战术体系。相继带领切尔西、国际米兰取得欧洲俱乐部至尊荣耀,如今他又以狂傲的姿态涉足皇家马德里俱乐部,期待另一个辉煌。 约束自我和张扬个性在阿西莫夫和穆里尼奥身上都有体现。约束个性和张扬个性之间是不是必然的对立关系呢?相互之间是否有可能协调一致呢?请以“约束自我与张扬个性”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成分残缺,应在“乱涨价”后加“的现象”。C项,句式杂糅,“根据……报告”和“……报告显示”杂糅,可删去“根据”或“显示”。D项,不合逻辑,企业产品应该是先滞销,后积压。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注意重点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句子,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也要先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D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熟能生巧,形成语感,读准字音,写准字形,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A项,“解剖”应读pōu、“针灸”应读jiǔ、“订正”应读dìng、“文皱皱zōu”应为“文绉绉zhōu”; B项,“教诲”应读huì、“竹蒿 hāo”应为“竹篙gāo”、“蓊蓊郁郁”应读“wěng”; C项,“芭蕾”应读“lěi、“一摞”应读luò、“深恶痛疾”应读 wù; D项注音、字形完全正确,故选D。 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要求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和现代汉语的字形,注意多音字、同音字、形声字、形近字的读音和字形,复习中应重点把握音形,能够准确辨别和识记。特别注意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字形。 3、B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①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这个成语不是“具体”的意思。②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的到来。③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④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用对象错误,语境说的是航天产品。⑤高山仰止,意为品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后比喻对崇高品德的崇敬、仰慕,这里用错对象。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成语使用要注意几个方面。1.不要望文生义。成语误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成语一知半解,以今律古。如“文不加点、明日黄花、不刊之论、差强人意、五风十雨、狗尾续貂”等。 2.注意感情色彩的区别。如“有口皆碑、方兴未艾、无所不至、过江之鲫、粉墨登场”等。 3.注意适用对象。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的适用对象,不能乱用。如“大言不惭、天花乱坠、豆蔻年华、美轮美奂、汗牛充栋”等。 4.注意谦敬成语。如“抛砖引玉、鼎立相助、敬谢不敏、蓬荜生辉”等。 5.注意两用成语。如“想入非非、异想天开、灯红酒绿、一针见血”等。 6.注意有的成语不能跟宾语。如“出奇制胜、漠不关心、求全责备”等。 7.还有一类成语,其本身已经含有的意思在文中再加以阐述而导致重复或者出现矛盾。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妄自菲薄自己、三令五申地强调、一天天地日臻完善、一个莘莘学子”等。考生要注意普通成语与熟语的合并考查,重视含有近义、双义、多义的成语与熟语,注意准确区分其或本义、或喻义、或引申义、或感情色彩的使用特征。 4、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本题要求选择“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 A项,“北”,(败北)溃败的军队。 B项,“去”通“弆”,意思是“收藏”;“疾”,强,这里形容声音宏大。 D项,“常”,译为“固定”。 故选C。 5、B 【解析】 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A项,涣然冰释: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 全消除。选项中的语言环境是冰雪融化的自然环境,所以此处不符合语境;C项,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选项中指的是写作语言的简练,所以用此词属于望文生义。D项,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本词用在表现球队的技术不符合语言的环境。 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度区分,成语注意从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 胜景,美景,光彩 看望 控制、忍受 女子出嫁 2.D 3.B 4.C 5.(1)这位老妇人,是我过世的祖母的婢女,喂养过我家两代人,过世的母亲对待她很优厚。 (2) 我长时间卧病在床,无所寄托,才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解释。 本题,“亦遂增胜”译为“也增加了新的光彩”,“胜”,胜景、美景、光彩;“大母过余曰”译为“祖母来看我”,“过”,看望;“令人长号不自禁”译为“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禁”,控制、忍受;“吾妻来归”译为“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归”,女子出嫁 。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意的辨析能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及用法。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词的含义,“用法”指词的变用.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本题: Α项,前句:译为能够凭借脚步声辨识人。以:介词,凭借。后句:译为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以:连词,用来; B项,前句:译为呱呱地哭泣。而:连词,表修饰。后句:译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而:连词,表承接。 C项,前句:译为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译为很久。之:音节助词。 D项,前句:译为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于:介词,在。后句:译为鸡在厅堂里栖息。于:介词,在。 故选D。 3.本题考查词语的活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清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根据依形推义法、语境分析法、语法分析法等方法,推断。本题:首先要判断例句的词语活用情况,然后再分别分析四个选项的活用,对比选择出和例句相同的一个。如: 例句“东犬西吠”中的“西”用法是:名词作状语; A项“吾家读书久不效”中的“效”是名词动用,得到功名; B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的“手”是名词作状语,亲手; C项“乳二世”中的“乳”是名词动用,哺乳、喂养; D项“垣墙周庭”中的“周”,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绕庭院的四周。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审明题干,逐句辨别,剔除干扰项。本题让选择全都表现“亦多可悲”之情的, ①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说的对象是“轩”的遭遇,是可庆幸的。 ③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表现项脊轩的静谧。 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表现项脊轩地方狭小。 故选C。 5.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妪,老妇人;先,过世的;大母,祖母;……也,判断句;乳,名词动用,哺育、喂养;先妣,过世的母亲。 (2)无聊,无所寄托;葺,修缮;制,形式;异于前,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这里不翻译成”借来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7、1.讽喻 2.C 3.诗歌《观刈麦》中,诗人塑造了一个怀抱孩子拾麦穗的贫妇人形象,从“家田输税尽”一句可知,贫妇人以前家里也有田地,是繁重的税收使他失去了田地,落得“拾此充饥肠”的下场。正在田间辛苦劳作的丁壮们,将来极有可能也会像贫妇人一样,失掉自己的田地。诗人塑造贫妇人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繁重的税收对百姓的伤害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诗歌题材的分类。诗歌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常见的题材如下:咏怀诗,讽喻诗,边塞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闺怨诗,哲理诗等。 讽喻诗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政治讽刺诗”。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所以,从题材上说,《观刈麦》是一首讽喻诗。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以及对诗人创作风格的了解。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对于不同的诗人,其风格流派也不尽相同。解读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和流派。 A项,李白,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B项,王维,盛唐山水诗人,多咏山水田园诗歌; C项,白居易,唐朝中期现实主义诗人,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D项,杜牧,晚唐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依据以上分析,作为反映民生疾苦的《观刈麦》,其作者应该是白居易。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赏析。作答时,一般先概括出诗歌形象的特征,然后指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作用。 诗歌《观刈麦》中,诗人用“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塑造了一个怀抱孩子拾麦穗的贫妇人形象,从“左臂悬敝筐”一句可知,妇人之贫;从“家田输税尽”一句可知,贫妇人以前家里也有田地,是繁重的税收使他失去了田地,落得“拾此充饥肠”的下场。正在田间辛苦劳作的丁壮们,将来极有可能也会像贫妇人一样,失掉自己的田地。诗人塑造贫妇人的形象,深刻揭示了繁重的税收对百姓的伤害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贫妇人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于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来说,“贫妇人”可以称得上是一面镜子。 8、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可谓智力孤危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落霞与孤鹜齐飞 穷睇眄于中天 极娱游于暇日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纶巾、樯橹、革灭殆尽、鼎铛、珠砾、逦迤、孤鹜、睇眄、暇日 、摩灭、倜傥。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D 2.B 3.①务农之乐。务农是艰辛的,尤其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