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湖南省浏阳一中、株洲二中等湘东六校高一下语文期末达标测试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对典故运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当年刘义隆草率出兵遭到惨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权者切勿草率出兵。
B.“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运用廉颇的典故,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C.“东篱把酒黄昏后”“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暗含陶渊明东篱采菊的典故,在写离愁外也寄托了自己清高、淡泊的志向。
D.“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由北向南,词人北人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触发了词人的孤苦漂泊之感。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精准扶贫”,就是要创新扶贫机制,瞄准扶贫对象,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百姓箪食瓢饮的生活状况。
B.为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师生课余生活,元旦期间,学校团委举办首届校园书画展,师生舞文弄墨,共度美好时光。
C.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D.面对好友的不情之请和“以死相逼”,岳云鹏最终如何摆脱窘境呢?他的新作《因为爱情》将告诉您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B.从大量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
C.成熟的苹果下坠,是由于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
D.我看见老陈很高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对于命运开玩笑”是一种遁逃,也是一种征服,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他们都是以“ ”的态度应对人生的缺陷,豁达者在悲剧中参透 ,他的诙谐出入于 ,所以表面滑稽而骨子里沉痛;滑稽者则在喜剧中见出人事的 ,同时仿佛觉得这种发现是他的聪明、他的优胜,于是嘲笑以取尔,这种诙谐有时不免流于轻薄。( )滑稽者则只知玩世,他对于人世,理智的了解多于情感的激动,豁达者的诙谐可以称为“悲剧的诙谐”,出发点是情感,而听者受感动也以情感。滑稽者的诙谐可称为“喜剧的诙谐”,出发点是理智,而听者受感动也以理智。中国诗人陶潜和杜甫是于悲剧中见诙谐者,刘伶、金圣叹是从喜剧中见诙谐者,嵇康、李白介乎二者之间。
1.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豁达与滑稽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B.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绝对的分别,却有程度的等差。
C.偏于征服者以豁达超世,偏于遁逃者以滑稽玩世。豁达与滑稽虽没有程度的等差,却有绝对的分别。
D.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滑稽与豁达虽没有程度的等差,却有绝对的分别。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悲悯多于愤嫉。
B.豁达者虽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愤嫉多于悲悯。
C.虽豁达者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悲悯多于愤嫉。
D.虽豁达者超世而不忘怀于淑世,他对于人世,愤嫉多于悲悯。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嬉皮笑脸 人生世相 坚贞不渝 乖讹
B.一笑置之 人生如梦 至性深情 乖戾
C.嬉皮笑脸 人生如梦 坚贞不渝 乖戾
D.一笑置之 人生世相 至性深情 乖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 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 的文化轨迹,形成了一条 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一条特色鲜明的“共同体”之路。它预设了世界文明进程的中国路径,也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
炎黄时代,中国境内分布着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部族集团。首先,黄帝族与炎帝族经过阪泉之战,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华夏集团。后来,华夏集团向东、向南扩张,分别与东夷、苗蛮集团通过战争而相互融合。三大部落集团融合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 ),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华夏民族的血缘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传奇 筚路蓝缕 接连不断 区别
B.传说 焚膏继晷 绵延不绝 区别
C.传说 筚路蓝缕 绵延不绝 迥异
D.传奇 焚膏继晷 接连不断 迥异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炎黄在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中逐渐发展成为主干
B.华夏民族从其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以炎黄为主干
C.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主干
D.从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炎黄逐渐成为华夏民族主干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B.华夏民族的血缘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由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C.华夏民族在血缘上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而是由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D.在血缘上华夏民族并不是某一特定族群的延续,因为它是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组成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成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玉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日:“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室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私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样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道使护送天祥至家师。
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样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B.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C.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D.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滩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德祐,宋恭帝赵显的年号。古代用年号纪年,汉武帝始创年号,后代只有帝王登基才改年号。
C.枢密使,唐后期始设,后逐渐完善成为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权力与宰相相当。
D.潮阳,地名,因地处大海之北而称潮阳。古代称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为阳,反之称为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年轻有才,二十岁便考中进士,被皇帝亲自提拔为状元,后在任湖南提刑时遇见前丞相江万里,和他谈论国家大事,被江万里看重。
B.元军进攻南宋,朝廷危急,皇帝下诏令各地起兵救援朝廷。文天祥发动本郡的豪杰万人前去救援,且不顾好友劝止,倾尽家财作为军费。
C.德祐二年,文天祥以右丞相兼枢密使的身份与元军丞相谈判,因力争被扣押,于镇江寻机逃脱,先后逃亡到真州、高邮、温州,后再次被元军俘获。
D.文天祥再次被俘后,用自己的《过零丁洋》诗来拒绝张弘范招降,张弘范被他感动。后被拘元都三年,元世祖爱惜他的才能,百般劝降,文天祥始终不屈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2)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可以从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看出。
2.“日暮客愁新”中的“新”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鉴赏三、四两句诗的意境。
(1)_____,苒苒物华休。(柳永《八声甘州》)
(2)把吴钩看了,______,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可怜后主还祠庙,_____。(杜甫《登楼》)
(4)_____,千营共一呼。(卢纶《塞下曲》)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各题。
陶渊明:那一团幽隐的光明
夏立军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文学史、文化史上,陶渊明形象似乎已被这两句诗定格。陶渊明就是这两句诗,这两句诗就是陶渊明。人们愿意相信,确实有一个彻底悠然、洒脱、静穆、无忧的陶渊明存在。
竹篱边,菊花旁,一杯酒,一张琴,一位安静无忧的诗人,没有来路的荒凉,没有前方的迷茫,没有灵魂深处的孤独挣扎。自古以来,无数吟咏描绘陶渊明的诗文与绘画,呈现的往往就是这一意象或场景。人们不约而同地认定诗人已经这样并始终这样。
这是不可能的。人是不可能轻易达到静穆境界的,更不可能永远静穆。
陶渊明经常会有咬紧牙关的时刻。
这是人类中古时代,中国魏晋时期。公元400年前后,东方中国处于一个漫长乱世的极端状态。社会进一步趋向碎片化、丛林化。建安风骨已是风骨无存,魏晋风度亦风光不再。士人皆成惊弓之鸟,诗文无不热衷于浮艳藻饰,士风、文风萎靡至极。这个时代少有伟人,陶渊明却是一个。这位伟人以最平凡甚至是最卑微的面貌呈现自己。
众人纷纷往一个方向去了,陶渊明独自去了另一个方向。他在田园里将人生坚持到了终点。猛兽们在丛林里咆哮,田园之鹿卧于树荫。人生里虽有喜悦,但更多的是荒凉、孤独。所以,他时时需要一杯酒的支援与搭救。他没有想到也不会想到,在他之后,他的田园竟沿着他选择的方向,进入历史,走向未来,来到我们中间。他的田园产生了无限丰富的意义。
屈原歌哭无端苍茫无际,他把命豁出去了;李白大喊大叫飞扬跋扈,他把心脏挂到胸膛外面了;苏东坡喋喋不休泉源万斛,他把“满肚皮不是”化作一腔豪气了。陶渊明呢?他隐忍内观自言自语:我只想过我一个人的日子。
这看上去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陶渊明完全不存赢得世人围观喝彩的愿望,实际上在其生年亦无半句喝彩声,但其自言自语却一再穿越时空,抵达一代又一代人的内心。陶渊明堪称魏晋风度退潮后沉淀下来的一颗最有价值的珍珠,已近似一粒文化“元种”。
陶渊明给中国文化额外增加了一个灵魂——田园魂。陶渊明之前,这个灵魂若隐若现,陶渊明把它显化了,让它成为幽灵。只要是幽灵,就有一再现身的能力。
所以,这个幽灵来到了今天,来到了我们中间。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
——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没有比陶渊明更适合承受这句话的诗人。忧勤一生,诗意一生,痛苦一生,亦“任真”一生。为何,无数人会念叨陶渊明?为何,无数人认为自己的生命里该有一个陶渊明?
得意时想到陶渊明,那是念及人生的限度;失意时想到陶渊明,那是寻求生存的慰藉。
田园,是人类最初的诗意,也是永恒的诗意。陶渊明站在田园里,望自己,望人类,望宇宙。陶渊明站成了一个精神坐标。陶渊明是一笔能够不断生发意义的遗产。
那一团幽隐的光明,能照见我们生活的另一面。幽灵有分量有压力,以一种温柔又韧性的声音提醒着我们的生活或我们的存在。
(《散文选刊》2018年第1期)
1.文章以陶渊明的两句诗开头有什么作用?
2.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个方向:____
(2)文化“元种”:____
3.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4.“为何,无数人认为自己的生命里该有一个陶渊明?”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木碗
时圣华
①在我刚刚懵懂记事时,家里就专门配给我一只吃饭用的小碗。家里地里活多,孩子也多,家长根本顾不上给我这年龄段的小孩喂饭。我端着小碗,边走边喝一口粥,走路趔趔趄趄,脚下像没根似的。碗也端不平,时常大半碗粥喝不到嘴里几口,都洒落地上了。父亲把我的这套吃饭行为称为“种饭”,走到哪里掉到哪里,说我浪费粮食有罪。
②端碗“种饭”还算小事,我父亲最不能容忍的是我把小碗打碎。这会把他惹得大发雷霆。有时端着碗不注意,碗从手中掉落下来,摔烂成几瓣,这就闯下“祸”了。拮据的生活中,打碎一只碗,等于家中损失一件“固定资产”,再置办碗是需要花钱的,钱又从哪里来啊!
③有一次因为我制造的“打碗事件”,家里“开了锅”,乱成一团麻。由于奶奶拦着,我没挨揍,急得父亲跺脚叫骂:“连端碗的本事都没有,将来不得饿死?你说你打了多少碗了?”
④不久,村里来了个“旋木碗”的工匠。奶奶找到一段榆木,花五毛钱给我旋了一只小榆木碗。这回我算有了件“宝贝”。
⑤开头几天,碗用完后,顾不得刷就急着藏起来。柴草垛里,墙角旮旯里乱藏。晚上睡觉时,把它放到我的床头枕边上。生怕别人抢走,又怕哥哥姐姐偷用。夜间忽然醒来,先摸小木碗,摸摸在不在。摸着了,就能接着倒头睡下。
⑥中秋节那天,家里照例吃一顿猪肉炖豇豆角的铁锅炖菜,改善改善生活。家人舍不得吃肉,都轮番着把肥肉块夹到我的小木碗里。奶奶说二孩瘦得像只蜻蜓,肋巴骨透亮,多吃点肉贴补贴补吧!我的木碗里的肉块堆成“尖山”,可劲吃也吃不完,就用筷子再挨个给家人夹回去几块。最后剩下来,把碗和肉一起放到床头上。这一夜非常热闹,猫来了,耗子跑了;猫撵走了,耗子又来了。总有“吱——吱——吱——”和“喵——喵——喵——”的叫声交替传来。母亲把床帮拍得山响,轰赶馋嘴的猫和耗子。实在无效,就点亮煤油灯吓跑它们。没动静了,赶快吹灯,节省煤油。折腾到后半夜,最后母亲点亮油灯,把我叫醒,经我同意才把木碗和肉盖到锅里,用石头把锅盖压住。
⑦由于木碗藏放不力,被狗叼、猫舔、鼠啃的事情时常发生。有天晚上木碗被老鼠拉走,啃碗磨牙,木碗上留下道道齿痕。大哥用磨石把齿印打磨光洁,先用醋擦洗,又用蒜瓣擦了又擦,彻底消毒后才让我使用。大哥看我像护宝贝似的护着小木碗,只好忍痛割爱,把他当赤脚医生时上级发给他的那只急救药箱腾给我用。药箱是木质的,刷着白漆,印有红色十字,做工比较精致。大哥把锁头、钥匙都交给我,专门让我存放木碗用。我把木箱放到床头上,把钥匙拴在上衣扣子上。
⑧耗子的确可恨。我把吃剩的半根油条装进木碗,锁到木箱里,晚上,耗子闻到香味,连夜把木箱前面右上角咬开一个洞,真是让人心疼。哥哥找来许多牙膏皮,熬化成锡液,倒在两块带槽的木板夹层里,冷却为锡板,又从锡壶匠那里用锡板换回来一些紫铜铆钉,把木箱的上面四角全用锡板包严,铜钉铆紧,再不怕耗子咬箱子角。这回真的是高枕无忧了。
⑨这只小木碗一直伴随我到八岁上学那年。多少年来,我没有忘记奶奶,且时常想起那只小木碗,更是牢牢记住父亲的那句话:“连端饭碗的本事都没有,将来不得饿死?”此话让我刻骨铭心,催我发奋,鞭策我上进,激励我力争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不能容忍我“种饭”,更不能容忍我把小碗打碎,一是因为我把饭洒落到地上浪费了粮食;二是因为我打碎了碗很难有钱置办;三是因为我人小不懂事、不争气,致使父亲愤懑以致于恨铁不成钢。
B.奶奶把我形容成“蜻蜓”,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一方面使当时我的瘦弱形象得到了生动呈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家的贫困,还表明了奶奶对我的怜惜和疼爱。
C.文章以“小木碗”为线索,串起了一系列紧密相关的生活片段,传达出父亲、奶奶、母亲、哥哥对我的理解、关怀与激励。
D.文章通过一些细节的生动描写,如老鼠啃碗、哥哥修箱子等,反映出家庭生活的贫穷,体现出家庭氛围的温情。
2.简要分析文章中画线句“连端饭碗的本事都没有,将来不得饿死?”的意蕴。
3.第⑤段写“我”藏碗这件事,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语言运用。(12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9个字。
今年4月30日,西藏喜马拉雅高山环保基金会在珠峰大本营正式成立,越来越多的社会和民间力量,正在逐渐参与到高山环保项目中。珠峰一片无止无休的白,是一望无际的孤独,唯拥有坚苦卓绝的精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这份重任。从一个人弯腰捡起脚下的一片方便面包装袋,②____________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谁说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世界?③____________,不能成就伟大?
五、作文(60分)
就要求作文。
有梦想才有阳光,有梦想才有远方;有梦想就有目标,有希冀才会奋斗。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梦想都是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人人也都是梦想的铸造者。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奔跑中奋力逐梦,才能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请以“追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不得抄袭;⑤卷面整洁,字迹工整。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B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找出诗中所运用的典故。结合诗歌的主旨,明确典故的出处,体会典故在诗歌中的含义。然后考察每一选项,进行比对斟酌,找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来。
B项,“直抒胸臆”错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不是直抒胸臆,是间接抒怀。
故选B。
2、C
【解析】
试题分析:投鼠忌器:要打老鼠又怕打坏了它旁边的器物,比喻想打击坏人而又有所顾忌。A项箪食 瓢饮,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B项舞文弄墨,歪曲法律条文作弊;玩弄文字技巧。D项不情之请,不近人情的请求。常用作向人求助的客气话。谦敬不分。
3、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从大量事实中告诉我们”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应把“从”去掉。C项,“是由于它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主客颠倒,应是“地球对它的引力作用”。D项,“我看见老陈很高兴”有歧义,一种是“我看见老陈,我很高兴”,一种是“我看见(老陈很高兴)”,前者是“我”高兴,后者是“老陈”很高兴。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4.B
5.A
6.D
【解析】
4.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划线句子中,“偏于征服者以滑稽玩世,偏于遁逃者以豁达超世”搭配不当,根据语意,“征服者”应对应于“豁达超世”,“遁逃者”应对应于“滑稽玩世”,据此可排除AD两项;
根据文段语意分析可知,“对于命运开玩笑”的两种态度“滑稽与豁达”,没有绝对的分别,只有程度的不同,据此分析,可排除C项。
故选B。
5.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一个句子是一个复句,主语是“豁达者”,因此关联词语在主语后,排除CD两项。
根据征服者的“豁达超世”,“豁达者”能在悲剧中参透人生世相,因而“悲悯”多于“愤嫉”。排除B项。
故选A。
6.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第一空:嬉皮笑脸:形容嬉笑而不严肃的样子。一笑置之:笑一笑就把它搁在一旁,表示不拿它当回事。语段中“遁世者”和“征服者”二者都把人生的缺陷不当回事。此处应选“一笑置之”。
第二空:人生世相:人生百态。人生如梦:多形容人生中飘忽不定的东西。句中指的是人生百态,因而此处应选“人生世相”。
第三空:坚贞不渝:节操坚定不会改变。至性深情:最真的性情深厚的感情。语境中没有涉及节操,此处应选“至性深情”。
第四空:乖讹:差错,不正常。乖戾:(性情、言语、行为)别扭,不合情理。语境中指人事的“不正常”,应选“乖讹”。
分析可知,D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D。
答好语句补写题的关键:
4.阅读:语句补写题虽说考的主要是语言连贯能力,但首先应是阅读能力。
5.推导: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6.检查: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5、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传说:群众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文中并没有“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的内容暗示,所以选“传说”合适。
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的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根据语境描写的是“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艰苦创业的事情,所以选“筚路蓝缕”合适。
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接连不断:一个跟着一个地。文中修饰的是“文化轨迹”,选“绵延不绝”合适。
迥异:相差很远。区别:把两个以上的对象加以比较,认识他们不同的地方。文中是说“……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比较的过程,选“迥异”合适。
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首先根据前文“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后一句的应该承接“华夏民族”开始叙述,A项和D项的内容都是以“炎黄”为叙述重点,与前文内容不衔接,所以排除AD两项。再根据后文“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内容是以“华夏民族”最为主语来叙述的,才能和后文的“融合”这一动词搭配形成主谓式结构,C项“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作状语成分,和后文不照应,可排除。故选B。
3.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
B项,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
C项和D项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
分析可知,A项修改的恰当。
故选A。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0-9]{1,}.(9分)[0-9]{1,}.(9分)[0-9]{1,}.(9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A
2.B
3.D
4.①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②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根据句意断句。“诏天下勤王”的意思是,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句意完整,应连在一起,排除BD;“事闻”指这件事被朝廷知道,要单独成句,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A。译文: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B项,“后代只有帝王登基才改年号”有误,并不是只有登基才改年号。有些皇帝有十几个年号。分析中国历史上,更改年号的例子;可以发现一般更改年号的原因,大约有如下四种情况。其一。原来的皇帝不满意正在使用的年号,而下诏进行更改的。如西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正月,因东巡,封禅于泰山,故改元“元封”。其二。是因为旧皇驾崩新皇刚立。如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二月,武帝死,皇太子弗陵嗣位。次年即公元前86年,即改年号为“始元”。其三。改朝换代。例如公元九年,王莽篡汉。即废原来“初始”年号,改元为“始建国”。其四。本来的皇帝因为统治不力而变成傀儡,权力被原来的臣子操纵。这样的例子在下文有多处提及,就不再重复地记述了。故选B。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答此题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D项,“张弘范被他感动”分析有误,据原文“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可知,原文并未说到此人被他感动。故选D。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恨”,遗憾;“庶”,但愿;“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定语后置句,应是“将有闻风而起忠臣义士”。译文: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
②“为”,担任;“安”,怎么;“二姓”,他姓。译文: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州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皇上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咸淳九年,被起用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了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认为文天祥有超过常人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老了,综观天时人事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吧!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州。德祐初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救援,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发动郡中豪杰,有民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但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有急难,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自量力,而想到要以身殉国,但愿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
第二年正月,担任临安府尹,不久又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军军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大怒,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向北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到来,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于是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与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护卫皇上,却教别人背叛皇上,能这样做吗?张弘范坚持索要劝降信,文天祥就将他所写的《过零丁洋》的诗交给张弘范。崖山被攻破之后,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去京师大都。
文天祥呆在大都一共有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始终不屈服,于是召文天祥入朝,对他说:你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可是元世祖还是不忍心杀文天祥,就让他退下了。有人进言,竭力赞成依从文天祥的请求,元世祖同意了。不久世祖又有诏书制止赐死他,可是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行刑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47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
7、1. 泊 客
2.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
3.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描绘了一幅广袤宁静的画面,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分析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根据题干要求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题目是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可以从哪两个词语看出。这是要求筛选表现羁旅特征的词语。本诗后两句是写景,因此根据前两句筛选。“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由“泊”字可以看出是出门在外,这个字可体现羁旅之思;“客”是诗人自指,说明此刻没有在家,出门在外,这个字可体现羁旅之思。因此选“泊”和“客”二字。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题目是“日暮客愁新”中的“新”的表达效果是。“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水烟蒙蒙,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修饰“愁”,说明旧愁之上又添新愁,表现愁绪之多,时时而生。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先找出意象,描述画面,概括意境特点。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题目是鉴赏三、四两句诗的意境。三、四句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句中写到了“旷野”“天”“树”“清江”“月”这些意象,描绘了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
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8、是处红衰翠减 栏杆拍遍 日暮聊为《梁甫吟》 独立扬新令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红衰翠减,栏杆,聊,梁甫吟,扬。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①开头引用人们最熟悉的诗句,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后文呈现陶渊明的“荒凉、孤独”的一面做铺垫,形成对比。
2. (1)“一个方向”:指背向田园的、追名逐利的、纷扰世俗的方向。 (2)文化“元种”:指陶渊明开创的田园文化的种子。
3.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引述内容,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更有感染力。②以屈原、李白、苏轼的人生态度与陶渊明形成对比,突出陶渊明的独特魅力与价值。③运用联想手法,由陶渊明联想到与之不同类型的屈原、李白、苏轼,丰富了文章内容。
4.陶渊明追求悠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