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省衢州一中2025年高一下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田田一不小心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家徒四壁还偏偏遇上战火纷飞,母亲去世了,留下四个小萝卜头,梁田田表示“亚历山大”。
B.豪门大户笙歌鼓吹,王孙公子秉烛夜游,在这种表面“繁华”的背后。汉末洛阳却已到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境地了。
C.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我连回应也不能。那样赤裸裸的伤口让我恐惧,它太气势汹汹,强行让我张开双眼正视生活是如何的原形毕露。
D.去年我们去88中参观,他们接待那么热情,下星期他们来我校赛球,我们也应该好好接待,这是礼尚往来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撤稿事件发生后,出版集团没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期刊编辑审核把关不合格,集团理应对此承担责任。
B.中国电科团队自主研制了大批航天用国产器件,消除了一系列安全隐患,确保军工、载人航天等任务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
C.韩国首尔市立大学大气环境工程系教授金信道说,韩国政府曾称可吸入颗粒物的85%来自汽车尾气,今年却说来自中国。
D.城市管理方面专家提出,共享自行车的发展空间要与市民短途出行需求、城市空间承受能力、道路资源和停放设施承载能力相匹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世界常常将“不同的”看成是“对立的”,认为这些要素相互矛盾,难以共存。在历史发展的问题上,西方世界普遍认为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道路及其制度体系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因而对其他的历史实践 ,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以 的胸襟兼容并蓄,从而实现“ ″“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 )。而这一观点,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动力结构、相同的价值追求,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却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势态,呈现出不同的道路模式。马克思主义拒绝把历史道路看成是僵化的公式或模板,而是强调从辩证与发展的视角出发,尊重各国的具体实际,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从事实上也可以看出,这种“ ”的发展格局已经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新趋势,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正如总书记所言:“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同而不和 并驾齐驱
B.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和而不同 并驾齐驱
C.不屑一顾 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并行不悖
D.视而不见 虚怀若谷 同而不和 并行不悖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对立,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B.相较于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
C.我们更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更加强调一种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
D.我们更看重各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彼此依赖而不是它们之间的对立,和多样性的统一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B.这不仅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
C.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
D.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更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出了启示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C.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 D.却匈奴七百余里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柳宗元与山水的相遇,多少有些偶然、被动和无奈。 。 。 , , 。 。最后,山水与人合而为一,并且化为山水之文。
①与此相应,山水也走进了他的文章之中
②不过,或许是永州山水的深情召唤
③他不是自愿来到这里,而是被无可抗拒的力量抛掷到了这里
④或许是自己的突然醒悟
⑤当他来到这块荒蛮瘴疠的土地时,心情的消沉郁闷可想而知
⑥总之,柳宗元终于在山水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存天地
A.⑤①⑥④②③ B.⑤④①③②⑥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⑤②④⑥①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思子亭记
(明)归有光
①震泽①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②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之水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榲,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予生平之乐事也。
②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③,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
③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靡,极目于云烟杏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注)①震泽:太湖.②嘉靖:明世宗年号.③西去:此指到西面城中的亲戚家去。
1.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_____,是明代“______派”代表作家。
2.概括第①段所写的“乐事”及其主要作用。
3.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淞江干涸萧索,没有辋川、阳羡的美景,所以作者平时都懒得出门。
B.作者最喜欢儿子与弟弟们一起游戏,弟弟们分别是三岁、六岁和九岁。
C.作者的儿子是在嘉靖壬寅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去世,去世时年仅十六岁。
D.守冢人俞老曾在清晨薄雾中见到作者的儿子穿着绿色的衣服在享堂中。
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坚信儿子没有死的理由。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各题。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唐代诗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踬以死。②漫:空,徒劳。
1.阅读这首词,请在四个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个选项( )
A.词的开篇两句,一问一答,横空而出,看似突兀,实则独具匠心,因为作者接着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来写明“愁”正是由此处雨打芭蕉而惹起。
B.过片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既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在描写秋景,兼抒情、写景之妙。
C.“燕辞归、客尚淹留”,运用对比的手法,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D.末三句写客中孤寂的感叹。“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
(1)绿桑高下映平川,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
(3)纵使相逢应不识,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南望王师又一年。
(5)松排山面千重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亦为鬼雄。
(7)一水护田将绿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原一败势难回。
(9)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永结无情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朦胧,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舞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剑始终拔不出来的样子。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暴政天怒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
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言行的对比中凸显出来。
B.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正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个有责任心但文化素养不高的人。
C.小说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荆轲之死”这一故事,体现了“艺术创作不能为市场所左右,艺术不能做市场的奴隶”的主题,引发读者深思。
D.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2.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这样写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往返4000多公里的超远距离通信,时延36毫秒内,依靠虚拟仿真和5G技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田威把曾经只能是空想的飞机制造实验教学变成了现实——4月9日,以“识变、应变、求变”为主题的中国慕课大会在京启幕。在现场教学展示环节,田威用一根网线串起了一场三地三校同时完成的飞机大部件装配实验。
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慕课自诞生起就被寄予了打破传统教育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催生新的教育生产力的厚望。慕课带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正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透露,如今,我国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居世界第一,共计2亿多人次“打卡”慕课学堂,较2017年增长2.7倍,上线慕课数量约12500门,增加近3倍;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量增至1291门,增加1.6倍。同时,覆盖所有专业门类的慕课体系正在建立。
(摘编自《中国慕课:跑出速度创新标准》,《光明日报》2019年4月11日)
材料二:
朱春俐在《国内慕课学习的调查研究》一文中,选取了六大慕课平台上共1051门课程作为观察样本,观察其所属专业学科。又从1051门样本课程中选取出各平台上关注度最高的5门热门课程,共计28门课程(其中有2门重复课程),观察其所属专业学科。得到以下信息,如图:
(摘编自朱春俐《国内慕课学习的调查研究》)
材料三:
据报道,今年,教育部将出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办法》,推进“亚欧会议慕课网络行动”,充分借助“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支持国内慕课平台横向联合,推动更多慕课上线国际著名平台。
经过量的积累,我国慕课已经进入质的提升阶段,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许多慕课平台堆积大量教学视频资源,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并无本质差异。对此,授课者必须做到以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其次,要注重在线测量和数据分析,探索在线教育规律。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等技术,在线测量和分析师生的教学行为和轨迹,发掘学生学习困难和进步因素;促进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开展慕课跨机构、跨部门合作,才能释放全新活力。在国内,近来创业创新类慕课较为热门,高校也可积极寻求机会与各类企业合作,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摘编自骆蓉《把慕课打造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金课”》,《光明日报》2019年4月4日)
材料四:
在中国慕课大会在,腾讯公司副总裁王巨宏首倡“未来+教育”概念。这是一套从底层信息基础设施,到智能应用引擎、优质内容平台层面,全面服务“以人为本,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产学协同育人,共建优质的教学内容,持续为智慧教育提供资源,腾讯TAPD技术团队深入高校,将腾讯敏捷开发工具、方法与实践文化融入高校软件工程课程平台,致力于培养更多软件工程人才。经由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探索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智慧教育的技术引擎。
(摘编自《腾讯王巨宏:“未来+教育”,以智能技术助力人才培养新模式》,《消费日报网》2019年4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慕课大会上,田威教授依靠虚拟仿真等新科技,串起了一场三地三校同时完成的飞机大部件装配实验,使曾经的空想变为现实。
B.慕课的产生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时空界限,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可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个性、多样的服务。
C.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所属学科数在28门热门课程学科数中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它们的课程数在全部样本课程中所占的比例。
D.工学和理学的课程数占全部样本课程的比例之和约为50%,这与工学和文学所属学科数占28门热门课程学科数的比例之和一致。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与2017年慕课的发展情况作对比时,材料一运用多个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如今我国慕课数量之多、发展速度之快和应用规模之大。
B.在当下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等技术对教学有极大的指导意义,在这种技术指导下的教学成效一定比传统教学好。
C.腾讯的“未来+教育”概念是一种全面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包括从底层信息基础设施,到智能应用引擎等多个层面。
D.腾讯提供产业资源与技术,融入高校课程平台,与高校共同研究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育的智能化升级助力。
3.如何促进高校慕课的高质量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四、语言运用。(12分)
在所知道的矿石中,金刚石是最硬的,其次是刚玉,一种矿石只能被与它同样硬或更硬的矿石划出痕迹,现有一种矿石能被刚玉划出痕迹,根据这些信息可推断出这矿石是?请写出三个可能得出的结论,每个结论不超过12个字。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人们在悼念之余感慨良多。
有人说:“一台摄像机,历时六年,杨洁用踏平坎坷的精神诠释了艺术创作的真谛,才使《西游记》30年百看不厌,成为经典,杨导的创作态度令人钦佩。”
有人说:“致敬经典,返观当下,在当今影视圈‘流量’时代,剧组有钱有技术,就是没时间。没有求取真经的信仰,没有精益求精的追求,何来精品?”
也有人说:“《西游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形象,却没有一位演员片酬达到百元,而如今多少人气‘鲜肉’拿着数百万元一集的片酬,交出的却是千疮百孔的作业。”……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请以“态度与高度”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A项,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墙。形容极其穷困,一无所有。使用正确。
B项,危机四伏:到处都潜伏着危机。使用正确。
C 项,气势汹汹: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使用错误,此处是“强行让我张开双眼”,应为“咄咄逼人”。
D项,礼尚往来:礼节上讲求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用相同的方式回报你。使用正确。
故选C。
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语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A项,否定不当,“防止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应该改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B项,成分残缺,应该是“为……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D项,搭配不当,“空间”与其以下内容不相配,应该将其改为“规模”。
3、1.C
2.A
3.C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词语(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它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①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视而不见:指不注意或不重视。根据语境,从下文“甚至蓄意抹杀一些成功的道路探索”看,这里带有轻视的意味,应选“不屑一顾”。②海纳百川:比喻包容的东西非常广泛,而且数量很大。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根据后面的“兼容并蓄”,应选“海纳百川”。③同而不和:比喻表面赞同内心却不能与人和善。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前文有“兼容并蓄”,后文有“‘协和万邦’的稳定格局”,根据语境应选“和而不同”。④并驾齐驱: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或地位相当。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语境没有涉及力量、才能、地位,故选用“并行不悖”。故选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根据上文内容,特别是“中国先贤对于‘和’有着独特的哲学认知,我们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视野对‘不同的’东西保持开放与包容”一句,我们可以知道这一句是否定“对立”的,“看重它们之间的对立”的语意和文意相悖,所以排除B、C项;另外,从下文“又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形成了理论上的呼应”“坚持在多元发展中寻求共同进步”看,对“多样性统一”应是肯定的,再排除D项。故选A。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本题中,画线句语病有两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前缺少介词,“提出了启示”搭配不当,应针对这两处进行修改。
A项,语序不当,“不仅”“更”是递进关系的连词,“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才是更进一层的语意,把“为世界各国反思自身的发展道路提供了启示”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验证”互换。
B项,语序不当,同A项;搭配不当,“提出”和“启示”不搭配,“提出”应改成“提供”。
C项,正确。
D项,搭配不当,“提出”改为“提供”。
故选C。
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0-9]{1,}.(9分)[0-9]{1,}.(9分)[0-9]{1,}.(9分)
4、C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担当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C项,“宦官惧其毁已,皆共目之”中“目”是名词作动词,使眼色或瞪着;
A项,“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中“负”是使动用法,使……承担;
B项,“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中“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D项,“却匈奴七百余里”中“却”是使动用法,使……退却,ABD三项是使动用法。
故选C。
5、D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第③句照应文段开头的“偶然”一词,可排除A、B两项;第⑤句照应“被动”“无奈”两词,可排除C项;②④两句因“或许”句式连缀;第①句中“与此相应”,指代第⑥句的内容,所以跟在第⑥句后面。故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 震川(项脊生) 唐宋
2.“乐事”是指作者幽居在吴淞江边,昼掩门扉,看儿子们在庭院长廊间游戏。从结构上讲,作者“此时”之乐,与下文失子之悲形成对比,为下文作者睹物思人做铺垫。
3.C
4.“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长子虽逝,但他生活过的足迹却无处不见,睹物思人,儿子宛若还在,这是归有光坚信儿子没死的第一个理由。安葬长子后,守冢人俞老告诉归有光,“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俞老所见未必真实,但对于一个思子心切的人,这也是一种安慰,也成为作者坚信儿子没死的第二个理由。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名家名篇,学生一定要多读多记,重点对文章作者、文体、作品出处、文学流派以及里面的经典名句,做仔细识记。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故第一空填写“震川”或“项脊生”,第二空填写“唐宋”。
2.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重要语段的内容,并分析语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作答时,首先根据作者的身世、文章写作背景,以及文段中出现的关键词概括文段所写的内容;其次要回答出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放在开端是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放在中间是承上启下,放到结尾有总结上文的作用。
依据第①段所写的“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此予生平之乐事也”,可知“乐事”是指作者幽居在吴淞江边,昼掩门扉,看儿子们在庭院长廊间做游戏。从结构上讲,作者“此时”之乐,与下文失子之悲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作者睹物思人做铺垫。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中心,然后再仔细阅读,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等。
A项,作者平时都懒得出门,并不是因为吴淞江干涸萧索,没有辋川、阳羡的美景,而是因为“予性懒出”;
B项,“弟弟们分别是三岁、六岁和九岁”说法有误;“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意思是年龄较小的弟弟分别是三岁、六岁、九岁,言外之意还要年龄略长的弟弟;
D项,“俞老曾在清晨薄雾中见到作者的儿子”,说法有误;守冢人俞老应该是在黄昏时分见到作者的儿子穿着绿色的衣服在享堂中,原文说,“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薄暮”,傍晚,太阳快下山的时候。
故选C。
4.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信息最密集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
作者坚信儿子没有死的理由,可以从文中第②③段找到依据。第②段中可以见到归有光与长子拥有共同的生活环境,长子离世后,“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睹物思人,儿子宛若还在,这是归有光坚信儿子没死的第一个理由。安葬长子后,守冢人俞老告诉归有光,“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这一抹绿色,做父亲的虽得之于转述,但它在情感上的刺激,一样让人难以忘怀,这也是作者坚信儿子没死的第二个理由。
阅读文言文,首先,把所有课内学过的文言文读透。课内是教会同学们如何去走路,课外文言文是让同学们去跑步,没有学习走路的过程,又怎能健步如飞?何谓读透?要达到像读白话文一样明白流畅才好,词汇、句式和文章理解都要特别到位。其次,积累,包括虚词、实词、句式、固定搭配等。另外也要总结整理,尤其是高频虚词,常考用法都要去总结,可以借助我们的教辅资料。
参考译文:
太湖的水,曲折地向东流到达吴淞江,再经二百六十里流入东海。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我才带着儿子来江边住,就住在这二百六十里的水道边上。江流到这里快要干枯了,原野清寂空旷,没有像辋川那样的景物,阳羡那样的山水。我自己有数十间屋子,里面相当大、相当深,山石、水池也很好,可以避世。我天性懒得外出,就连白天两扇门也关着,庭院中长满了绿草,我最喜欢看儿子跟弟弟们玩耍,在长廊间穿行。这是我生平中的乐事啊。
十二月初八那天,我带家眷向西去外家吊丧。我每年不过三四个月住在城里,儿子很少跟我去,可是这次却一去不能再回来。每次想到初八那天,儿子跟着我出门,没想到足迹随着鞋走过就淹没了。我悲痛到极点,认为太奇怪,绝对不可能有这种事啊。因为儿子住在这里,经过了七个寒暑,在山石、池塘、草木、台阶、门户、枕席之间,没有一处看不到他的踪迹。
我把儿子葬在县的东南门。守墓的俞老,在傍晚的时候,看到儿子穿着绿衣,在祭堂里。儿子真的没有死吗?因此我造了这个“思子亭”。在亭子里徘徊四望,天空那么宽广,穷尽目力看那深远的云烟霭气,我相信总有一天会看到儿子轻快地从天上归来。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并且词中并没有“雨打芭蕉”的情景描写。独具匠心是指“愁”字的“离合体”入诗,信手拈来,涉笔成趣。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
词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词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词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词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8、赛罢田神笑语喧 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尘满面 鬓如霜 遗民泪尽胡尘里 月点波心一颗珠 生当作人杰 两山排闼送青来 百战疲劳壮士哀 才了蚕桑又插田 相期邈云汉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是识记续接类默写,此类题目简单明确,只要平时按要求背诵,答题时借助记忆, 结合前后句提示,就能迅速默写,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添字情况。本题易错字:喧、嘉、胥、鬓、闼、青、邈。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D
2.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 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3.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解析】
1.此题综合考查小说的主题和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如下几个问题,几个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要事件是什么,通过事件要揭示什么主旨;然后再看选项对文本的分析。选项一般会针对形象、主旨、情节、细节描写主题。本题中,D项,“金科与荆轲,覃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表述错误,文中金科与荆轲有形象性格上的对照,而覃望与秦王并无对照。故选D。
2.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结合文章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并借助故事情节等分析人物形象。本题中,题干问的是“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作品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如“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耿直刚烈;“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坚持原则;“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淡泊名利。
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审清题干,此题问的是“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把握能力,以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作者这样安排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现及小说的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中,结尾处,“荆轲已死”是双关句,从情节上讲,既指舞台上荆轲这一形象死了,又指金科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从人物形象上看,“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等内容,体现了金科对新剧本的排斥,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如文中对赵团长的描写,“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由此引起读者对“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深思。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体现了金科对自己艺术态度的秉持。
10、1.D
2.B
3.①政府可发挥其组织和引导能力,提供政策支持,为慕课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②授课者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③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注重在线测量和数据分析,发掘学生学习困难和进步因素,促进因材施教。④开展慕课跨机构、跨部门或和各类企业合作,既能释放全新活力,又可为学生创造锻炼机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D项,“这与工学和文学所属学科数占28门热门课程学科数的比例之和一致”错,由图表可知,工学占28门热门课程学科数的比例大约是25%,文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