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汪曾祺说:“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何兆武评价说:“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善于鉴赏中外各种风格的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 闻一多写道:“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这句话是在痛苦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分点陈述。 答: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识人在古代中国叫作“士”,而“士”的出现则是和“道”的观念分不开的,所以孔子说:“士志于道。”但是“士”和“道”两个名词在孔子以前早已存在,其含义也颇有不同。商、周文献中的“士”,一般是指在政府中担任各种“职事”的人,是“知书识礼”的贵族。
周代教育以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为主,受过此类训练的人也称作“术士”或“儒”,他们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技艺出任不同的“职事”。孔子曾学过“御”和“射”,“礼”和“乐”更是孔子研究得最深的两门艺业。学了“礼”和“乐”这两种在古代贵族社会中用途最广的知识技能,更可以有许多“事”可做。
春秋以前还没有《论语》《老子》中所说的抽象之“道”,“道”字单独使用,其本义只是人走的“路”。春秋以前的所谓“天道”主管着人间的吉凶祸福,还没完全脱离原始宗教的阶段。在原始宗教中,只有少数有特殊能力的人,如卜人、巫、瞽或史,可以成为天人或神人之间的媒介,但他们只是“士”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士”则和“天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士志于道”是指一种新出现的历史情况,这说明“士”“道”在春秋时代都发生了基本的变化。
在周代封建制度之下,“士”属于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级,在这种情形下,“士”的地位在社会身份、思想以及政治等方面是受到限定的。在这种限定之下,“士”自然不容易发展出一种超越的精神,使他们可以全面系统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批判。所以春秋以前的“士”还不能算是能扮演社会批判者角色的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这并不是说春秋以前的“士”对现实社会完全没有批评。从《诗经》来看,西周晚期便出现了许多批评现实的作品,但这一时期的社会批评,如《诗经》中“正月”“十月之交”等篇,都是局部的、具体的讥讽。而孔子以后的“士”是从“道”的超越观点来批判现实世界的,所以更为全面、深刻和彻底。
到了春秋时代,“士”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主要是周代封建秩序解体的结果。在封建制度下,“士”是贵族的最低一级,其下便是“庶人”。后来,“庶人”有不少机会上升为“士”,贵族阶级中的“士”也大批下降为“庶人”,“士”这一阶层就恰好成为贵族下降和庶人上升的汇聚地带。到战国时代“士”终于不再属于贵族,而成为四民之首。
封建解体和社会流动使得“士”不再受固定身份的束缚,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这不但使他们能够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和批判,而且也使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探求理想的世界——“道”。所以在中国史上,知识人一开始便和“道”是分不开的。
(节选自余英时《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士”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代封建时期,“士”是当时的贵族,他们大多受过“六艺”的专门训练,可以凭借自己所学的专门技艺在政府部门中担任“职事”。
B.在周代封建制度之下,社会身份、思想等方面受到限定的“士”属于贵族阶级中最低的一级。
C.春秋以前,“士”还不能算是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因为他们不具批判现实的能力。
D.由于周代封建秩序的解体,到了春秋时代,“士”与“庶人”之间可以相互转换身份,发展到战国时代,“士”不再属于贵族,而成为四民之首。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把知识人叫作“士”,“士”的地位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而春秋时期,其地位的变化则是根本性的。
B.在春秋以前,人们以“天道”的变化来说明人间的吉凶祸福,而此时的“士”则和“天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C.“士”和“道”两个名词在孔子以前早已存在,春秋之前所谓的“天道”中的“道”与《论语》中所说的抽象之“道”的含义不同。
D.封建解体和社会流动使得“士”不再受固定身份的束缚,这使他们能够对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全面的反思和批判,也使他们能够自由地探求“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传统中国的儒学存在形态包括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三部分,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主要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阐释儒家道统,以传道授业为己任;大众儒学则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是教化儒学。大众儒学的政治色彩较淡,也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它关心的是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如果说作为一个学派的儒家的诞生是儒教国家建构的逻辑起点,儒学普及化和大众化的完成则是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在历史上,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既相互影响,又彼此有别,构成复杂的张力关系。
在传统中国,儒学的大众化与民间化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三代之时,学在官府,六经皆为王官典藏秘籍,王官之学是在学在君后与学在世卿,教育与大众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在王官之学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孔子开始民间讲学,首次将原先禁锢于庙堂之上、作为王官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孔子的民间讲学无疑是大众儒学的历史起点。
儒家学派的创立,完成了由道在王官向道在师儒的转化,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演进为君师为二,但这仅仅是一个伟大文化进程的开端,这一进程的最终目标是道在大众。汉唐是儒学主体地位的形成时期,宋代则是儒学继续向民间扩展,并形成大众儒学教化体系的关键时期。大众儒学体系到宋代臻于完备,科举制度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民间私塾。朱熹在司马光《家仪》的基础上完成《朱子家礼》,为家礼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北宋蓝田吕氏乡约的创立,开创了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组织乡村自治的治理模式,使得儒家组织基层社会的功能更加制度化。大众儒学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逐渐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以乡学、乡约、家礼、家谱、家教和乡土信仰为主干的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
近代以来,知识界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下,对于儒学的批判日渐严厉,经过一次次激烈反传统运动的打压摧残,到“文革”期间,不仅儒家思想被彻底否定,儒家在社会上的传播体系也被连根拔起。近代思想界对于儒学的批评,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适性道德规范,却忽视了本来应该重点反思清理的对象,即儒法互补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朝廷儒学,其结果对于儒学本身和中华民族都是灾难性的。就儒学的三种不同社会存在形态而言,汉以后的朝廷儒学与君主专制的联系最为密切,的确与民主法治无法兼容,应该彻底否定。汉以后的士大夫儒学,既有与君主专制相妥协的一面,又有相当部分坚持着儒家的道统与人格操守,构成了鲁迅所说的“中国的脊梁”。至于大众儒学,则主要是道德礼俗和民间信仰。传统民间社会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大众儒学也是三个构成部分中最少沾染了法家式的专制气息的部分,它是民间社会自组织的精神动力,也是维护民间正常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键要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众儒学是古老儒家返本开新的产物,也担负着儒学复兴在当代中国的新使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的儒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可以分为朝廷儒学、士大夫儒学和大众儒学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部分。
B.朝廷儒学与士大夫儒学都立足于朝廷,政治色彩较强,但朝廷儒学是政治儒学,士大夫儒学以传道授业为己任。
C.大众儒学是教化儒学,侧重于儒家化民成俗的功能,着眼于人伦日用和生活践履,并不太关注理论体系的建构。
D.儒家作为一个学派,其诞生使儒教国家的建构具备了可能,儒教中国形成的现实标志是儒学普及化、大众化的完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传统中国,儒学大众化与民间化的长期进程中,孔子的民间讲学意味着大众儒学兴起,它将作为贵族文化特权的六艺之学传播到民间。
B.儒家学派的创立,使道在王官转化为道在师儒,改变了君师合一的文化格局,使这种文化格局演进成君师为二,并且以道在大众为目标。
C.大众儒学体系形成于汉唐,在宋代发展完备。大量民间私塾的出现、家礼的推广普及教育、乡约的创立都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扩展。
D.儒学与民间信仰的结合形成了民间社会具有儒家色彩的信仰体系,是大众儒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大众儒学遍布于传统中国的基层社会的原因之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近代知识界对儒学的批判一度极其严厉,是出于救亡与启蒙的双重压力,“文革”期间彻底否定了儒家思想,消灭了儒家在社会上的存在基础。
B.近代思想界批评儒学产生失误,没有重点反思清理儒法互补社会结构下所产生的朝廷儒学,反而否定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普适性道德规范。
C.对于士大夫儒学要辩证对待,尤其对待汉以后的士大夫儒学,既要否定其与君主专制妥协的一面,又要坚持其坚持儒家的道统与人格操守的一面。
D.大众儒学担负着新时期儒学复兴的新使命,因其主要内容是道德礼俗和民间信仰,沾染法家式专制气息少,是维护民间正常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关键因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
伦有才学,尽心敦慎,数犯严颜,匡弼得失。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元初元年,邓太后以伦久宿卫,封为龙亭侯,邑三百户。后为长乐太仆。四年,帝以经传之文多不正定,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
(选自《后汉书·蔡伦传》)
乙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豫参帷幄 豫:提前
B.为后世法 法:方法
C.伦耻受辱 耻:羞耻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雅:素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 ②验之以事
B.①乃沐浴整衣冠 ②乃知震之所在
C.①妙尽璇玑之正 ②未之有也
D.①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②寻其方面
3.下列选项中,对原文断句正确的是
A.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B.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C.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D.乃选通儒谒者/刘珍及博士良史/诣东观/各雠校家法/令伦监典其事
4.下列对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伦传》中的“黄门”,是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等守卫官职的简称。汉代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分类。
B.《蔡伦传》中的“太后崩”,封建社会严格规定“死”有明确等级,天子、帝后之死都讳称“崩”。
C.《张衡传》中的“下车”是指官吏初到任,源于《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D.《张衡传》中的“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5.将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2)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3)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耒阳溪夜行
张九龄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注:这首诗作于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诗人奉朝廷之命祭南岳和南海的旅途中。
1.诗中营造的意境具有__________特点,“不是别家愁”的“愁”具体内涵是__________。
2.请赏析本诗写景的艺术特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括号内的缩句,与原句意思发生改变的一项是
A.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缩句:槐树是点缀。)
B.白马湖的山水,和普通的风景地相差不远,惟有风却与别的地方不同。
(缩句:山水和风,与别的地方不同。)
C.说完时他的脸上现出含义很深的幽默的微笑。
(缩句:他的脸上现出微笑。)
D.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缩句: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下列各句按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项是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遂与秦王会渑池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⑥何以汝为见 ⑦举孝廉不行
⑧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⑨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⑩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A.①/②⑨/③④⑦/⑤/⑥/⑧⑩ B.①⑨/②③/④⑦/⑥/⑤⑧/⑩
C.①⑨/②/③⑦/④⑥/⑤/⑧⑩ D.①⑦/②/③/④⑥⑧/⑤/⑨⑩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著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马克思称赞他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我们非常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如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麦克白》等等。
B.曹禺,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处女作四幕剧《雷雨》,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成为几十年来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曹禺其他具有影响的戏剧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等。
C.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是元杂剧;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明清传奇。
D.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李清照、柳永、秦观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辛弃疾、苏轼、岳飞等。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便属于后者。
B.“庐陵萧君圭君玉”,其中萧是姓,君是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
C.至和是年号,年号由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所用年号一到十几个不等。
D.天干地支纪年法源于中国,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癸丑年的下一年是甲寅年。
下面是某大学生推辞外公的礼物说的一番话,其中有五处不符合口语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外公,谢谢您送我的礼物,我甚喜欢。只是我一个学生不堪这么贵重的礼物,加之我自制力不够,拿着它,肯定会着迷而贻误学习。我将礼物奉还,您的心意我收下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心灵不会是一块闲置的空地;你不种庄稼,它就长杂草。”
这句话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呢?请联系自身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得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BC
2.①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中都体现出对“美”的独特感悟,此人做事也极有风度,无一不美。②闻一多的内心更燃烧着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这种热情更是贯穿他的一生。③对祖国、人民的热爱才是人生之大美,他最后也将自己投身此大美之中。
3.①他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课堂教学充满诗意。为了创造意境,特地把课程从上午调到灯光昏暗的晚上,在灯光和月光下讲诗,讲授时也极有名士风度;并能引导学生领悟古代神话、楚辞、唐诗的美。②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由于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艺术比较的新境界。③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置生死于度外,最后为国殉身。
4.①十分敬佩。闻一多先生是“民族的脊梁”,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作为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有着巨大成就的学者,闻一多没有埋头书斋潜心学问,时刻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危难时机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一位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民族责任。先生的遇难,就是他作为一个坚定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最有力的证明。他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他挺起了民族的脊梁。②十分惋惜。他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其实闻一多先生当时完全可以暂避风头。李公朴被杀,说明当时的白色恐怖已经相当严重,闻一多先生可以选择在演讲完毕后撤离本地。既达到目的,又保存了自己。毕竟活着的他可以为国家再做更多的事情,无论是在社会方面还是在学术方面。(开放性答题,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从中找到与原文表述有出入的答案,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B项,扩展范围。错在“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原文应为“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选项把“唐诗”换成了“诗歌”,偷换概念造成范围扩大,不合文意。C项,张冠李戴。错在“闻一……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还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的是本文作者。故选B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内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是指它的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对文中内容的筛选,所以,要结合闻一多的事迹分析焊锡。首先找到划线句在第四段末,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关键词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在他的课堂讲授、诗歌创作、艺术鉴赏。“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闻一多对诗歌、绘画等艺术的美的感受贯穿他的一生,体现出他对“美”的独特感悟。句中的“热情”是指闻一多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这表明他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一生不仅没有改变,自己也积极投身进去,并最终为此献身。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例。例如,“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七点多钟,电灯已经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回答本题时要围绕闻一多的多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名出色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充满诗意;其次,他是诗人,也是画家;还有,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民主斗士。回答该题时,从以上三个方面回答他是怎样的人,然后根据具体事例概括回答即可。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是一道探究题,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具体步骤:第一句应表明自己的观点。模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结合文意和自己对文本和现实的理解,分析自己的理由。本题,首先要明确表态:“十分敬佩”或“十分惋惜”。然后分析这样认为的理由。如,回答“十分敬佩”的,可以抓住闻一多先生是最坚定热忱的爱国者这一身份,在危难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分析。如果认为“十分惋惜”,可以抓住闻一多的死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更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一一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表明自己的观点。模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
2、1.C
2.B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研读文本,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本题C项,“春秋以前,‘士’还不能算是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因为他们不具批判现实的能力”错误,选项颠倒因果,由第5段“在这种限定之下,‘士’自然不容易发展出一种 超越的精神,使他们可以全面系统地对现实世界进行反思批判。所以春秋以前的‘士’还不能算 是能扮演社会批判者角色的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可知,是因为“士”不具批判现实的能力,所以不能算 是能扮演社会批判者角色的现代观念中的“知识人”。解释不恰当。
故选C。
2.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本题B项,“而此时的‘士’则和‘天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第3段“但他们只是‘士’的一小部分,其余的‘士’则和‘天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可知,有一小部分“士”和天道有直接的关系。理解不正确。
故选B。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3、1.B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B项,“朝廷儒学与士大夫儒学都立足于朝廷”与文无据,且原文为“朝廷儒学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并未提及“士大夫儒学”。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C项,“大众儒学体系形成于汉唐,在宋代发展完备”错误,原文是说“汉唐是儒学主体地位的形成时期,宋代则是儒学继续向民间扩展,并形成大众儒学教化体系的关键时期”。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曲解文意,由原文“儒家在社会上的传播体系也被连根拔起”可知,消灭的是“传播体系”,并非“存在基础”。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D
2.B
3.C
4.A
5.(1)自古书籍大多用竹简编成,那些用绸缎布匹的叫作纸。
(2)皇帝赞许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不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3)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一起胡作非为。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项,“豫参帷幄”的“豫”通“与”,意思是参与、参加,而不是“提前”。
B项, “为后世法”的“法”,是动词,应译为“效法”,而不是“方法”。
C项,“伦耻受辱” 中的“耻”,是意动用法,应译为“以……为耻”。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于是,就”
A项,“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中的“以” ,介词,译为“在”;“验之以事”中的“以”,介词,译为“用”。
C项,“妙尽璇玑之正”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未之有也”中的“之”,代词。
D项,“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中的“其”, 远指代词译为“那些”;“寻其方面”中的“其”,代词,译为“它的”。
故选B。
3.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朝廷选通儒及博士是有目的,即“诣东观”,也就是“选”的内容要管到“诣东观”为止。而且“通儒谒者”是“刘珍”的修饰成分,不能断开,所以就应排除ABD三项。再细看,他们到“东观”的具体目的是“各雠校家法”;而“令伦监典其事”是讲朝廷安排蔡伦“监典”前面的人员的工作,所以“令”也是朝廷发出的动作,和“选”并列,因此“令”之前要停顿。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4.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有关文化常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项,“黄门”不是守卫官职,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职位,皆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亦称宦官为“黄门”。
故选A。
5.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