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实验中学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日,关于2016年中国网络核心版权产业的行业规模调研结果出炉。网络视频行业规模已达521亿元,10年间增长近百倍。同时,作为产业另一潜力支柱的数字音乐行业,近年来也获得了飞速发展。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数字音乐行业规模已突破150亿元,逐渐与国际接轨。
进入2017年,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在严惩盗版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内容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最好的支持。在经历了盗版阵痛后触底反弹的网络版权重要领域中,数字音乐与网络视频的产业间距正在慢慢缩小,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网络视频所积累的经验也正是其最好的前行向导。
(摘编自“互联之家”2017年8月30日)
材料二
今天,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被要求全部下线。版权主管部门的这一重拳,被业界看作网络音乐产业的重要转折。
一纸禁令并未对网络音乐平台造成冲击。几大在线音乐平台似乎早有准备,动作频频:宋柯、高晓松加盟阿里音乐,网易云音乐用户数量宣布破亿……而另一边,一些小众平台在版权禁令下,选择关闭音乐服务。国内知名音乐分享网站“音乐盛宴”已于27日正式关闭,距离2006年的创建,不过10年时间。
音乐人对网络传播始终又爱又恨。爱的是其传播效率远远超过之前的磁带或CD,往往一首歌在网络走红就能让音乐人名满天下;但是免费下载又让网络人气成为看上去很美的产业气泡,人气变现在免费下载,时代几乎无解。正因如此,网络音乐在走红的同时,也时常被歌手抵制。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5年7月31日)
材料三
互联网数字音乐将销售渠道彻底改变。音乐产生之后,直接放到互联网音乐平台上,没有发行公司、音像市场,而是将产业链缩短为更为简捷有效的“内容+渠道”,但渠道已经从传统唱片公司手中转移到了互联网音乐平台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发行渠道渐渐转移到了平台手中。速途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各类应用的使用率中,音乐应用以77.2%排名第四。QQ音乐推出付费数字音乐专辑之后,互联网音乐平台基本完全掌握了线上发行渠道,并且逐渐取代线下发行渠道。此时,帮助词曲作者进行版权维护与收费的工作也转到平台,QQ音乐为此甚至建立了专门的法务团队。
音乐产业链的重构将给音乐产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但对音乐平台公司而言,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盈利问题。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6年,移动音乐市场规模已达96.2亿元。但各互联网音乐平台中,实现盈利的只有QQ音乐,而且还是首次盈利。
目前各音乐平台的营利点包括付费用户、数字唱片、版权转让费、维权收费、广告等营利点虽多,但金额却都有限,甚至难以覆盖昂贵的版权费用。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在《全球娱乐和媒体产业年度报告》中断言,音乐播放平台尽管发展十分迅猛,但仍然难以为音乐产业带来更多收入。而要解决平台盈利问题,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回归音乐本身。
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资源开放、技术升级、渠道易主,让音乐人摆脱了过去依赖唱片公司的模式,音乐创作、推广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多样。音乐产业的产业链未来还会调整,正在探索中的新商业模式也有待稳定,但无论如何,几年前濒临死亡的音乐产业,如今又迎来了曙光。
(摘编自《财经》2017年第4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音乐与网络视频同属一个产业,但其规模比网络视频要小。
B.数字音乐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受到冲击。
C.数字音乐的销售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转移到了互联网音乐平台上。
D.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数字音乐要想盈利,回归音乐本身无疑是最快捷的方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可以说是为知识产权内容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B.数字音乐和网络视频在过去10年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行业规模增长近百倍。
C.互联网音乐平台将产业链变成简捷有效的“内容+渠道”,意味着音乐产业的产业链调整已到位。
D.互联网音乐平台的营利点虽多,但由于版权费用昂贵,目前还没有平台实现盈利。
3.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①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
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②在雨中打扫营地。
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
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③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蛰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注)①节选自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是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③妮浩:鄂温克族萨满教女巫,1998年大兴安岭火灾,她跳神求雨而死。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表现出来的忧患之情。
B.“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回忆的主体;文章的第一人称,不仅增强文章的可信性,而且使叙事更自由与方便。
C.安草儿的为人与他的笑容一样纯洁质朴,最后只有他和祖母留了下来。他是祖母的后继者,也是一个弱小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希望。
D.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
2.小说第一段颇具妙处,请简要赏析。
3.对“我”留在山上的选择,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小说予以评价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盆花儿叫夏堇
行吟水手
他留意那个六十岁出头的老人差不多已经有半个月了。
那些天,他失业在家经常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些不着边际的发财美梦。当然,有时也会透过玻璃窗,看看外面的风景。
在他出租屋的对面二楼,他注意到,每天,对面楼上的那个老人都要去阳台上侍弄那些花花草草。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众多的花草中,老人偏偏对其中一盆花儿照顾得特别上心,不但每天早上要先去看那盆花儿,就连浇水、施肥、除虫也要比对别的花儿般勤许多。有时甚至对着花儿若有所思,仿佛那盆花儿是无价之宝,生怕被别人抢走了。他不认识那盆花儿。在他眼里,那只不过是一盆普通的花儿而已。除此之外,他再也看不出那盆花儿有多么独特。
那天,他看到一篇报道,报道说,一些贪官在案发前大多将所贪钱物藏在一般人轻易想不到也找不到的地方。看完报道后,不知为什么,他的脑海中就突然跳出来那位老人和那盆花儿。他想,那盆花儿里会不会有什么秘密?看那位老人的衣着打扮,退休前肯定是个干部,再或者,老人的儿子抑或女儿是个啥官儿也未可知。说不定被老人视为性命的那盆花儿下面就有猫儿腻,比如金条、珠宝什么的。这样一想,他禁不住热血沸腾,心潮起伏,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子里生了出来。他决定当天半夜里爬上对面的阳台,偷回那盆花儿,说不定自己从此就发财啦。
好不容易等到夜深人静,他稍稍装扮了一下,就开始行动了。来到对面的楼下,借着昏暗的街灯,他望了望二楼阳台上的那盆花儿,心里一阵激动。激动过后,他的心里又小小地害怕了一下。但他最终难抵诱惑,鼓足勇气找了个下脚的地方悄悄往上爬去。费了九牛二庞之力,他终于爬到了阳台上。他将耳朵贴近靠着阳台的门听了听,而后憋着气,蹑手蹑脚地走到那盆花儿前,轻轻地将花盆抱在怀里,正打算原路返回,突然屋内的灯亮了。还没等他从惊吓中醒过神,那个老人已经从屋内来到了阳台上。
看来走不掉了,他抱着那盆花儿,不知如何是好。却听老人在那边小声说,年轻人,你想拿走这盆花儿吗?
他听了,张了张嘴,却又无言以对。
只听老人又缓缓说道,想抱走一盆花儿,说明你是个爱美的人。
他感到羞愧,嗫嚅着对老人说,大爷,我犯了糊涂,对不起啊!
老人笑了,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对老人说出了心里的疑虑,大爷,我看您每天都宝贝似的护着这盆花儿,是不是里面……
藏了宝贝是吧?老人打断他的话,先是笑了笑,紧接着神色肃穆地说,这里面确实藏着宝贝,想不想知道是什么宝贝?
此时好奇心占了上风,他使劲儿点点头。
老人说,你认识这花吗?
他摇头。
老人说,它叫夏堇。
他仍摇头表示没听说过。
老人也不管他的反应,自顾说道,我有个女儿,也跟这花一个名字,叫夏堇。她是一名法官。三年前,一个由她负责审理的案子的主犯以重金贿赂她,想获得法外的轻判,被她义正词严地拒绝了。那家伙恼羞成怒,仗着自己得来的不义之财,竟雇了两个杀手,在我女儿回家途中,杀害了她。从那以后,我就养了这盆夏堇花。这里面,埋着我女儿的部分骨灰。我每天看着它,就像我的女儿还活蹦乱跳地活在这个美好的人世间……老人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
他的眼圈不由也红了,忏悔的泪水随之流了下来。他向着老人深深鞠了一躬,说,大爷,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
回到出租屋,他特意上网查了一下。网上说,夏堇的花语是思念,寓意是青春。
那一刻,他的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他任由自己的泪水肆意地流着,那是属于青春的泪水啊!
(选自《啄木鸟》2018年2期,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他”做发财美梦的情节为下文“他”对老人的错误联想和决定偷那盆花的情节做了铺垫;第四段中有关贪官的报道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B.老人没有揭露“他”的偷盗行为,反而说他是一个爱美之人,这是老人对误入迷途之人的点化,表现了老人“得饶人处且饶人”的品质。
C.倒数第二段交代夏堇的花语和寓意,赋予了夏堇花更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正因为夏堇花有如此美好的内涵,老人才如此看重这盆花。
D.本文以“有盆花儿叫夏堇”为题,内涵丰富,有象征意义,“夏堇”既指夏堇花,又指老人的女儿夏堇,包含了对法官夏堇的赞美之情。
2.文中的“他”在叙述角度和内容主题方面有什么作用?
3.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并结合加点词语分析“他”的形象。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世使人让章邯 让:责备
B.无愚智皆知之 无:没有
C.妻子为戮乎 为: 被
D.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 遇:对待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B.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C.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D.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而被害的前车之鉴劝说章邯投降项羽。
B.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而投诉无门,加重了疑惧。
C.项羽虽然数次大败章邯军队,但军中粮草不足,于是同意了章邯的请求。
D.秦兵投降项羽后,因被诸侯联军慢待、也担心在国内家人的安危而心生悔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2)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馆娃宫①怀古
艳骨已成兰麝土,宫墙依旧压层崖。
弩台雨坏逢金镞,香径泥销露玉钗。
观沼只留溪鸟浴,屟廊空信野花埋。
姑苏麋鹿②真闲事,须为当时一怆怀。
(注)①馆娃宫:坐落于苏州灵岩山上,为吴王宠幸西施而建。②姑苏麋鹿:吴败越后,相传越王将西施献于吴王,吴王悦,伍子胥谏吴王,吴王不听,伍子胥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佳人已去、宫墙依旧,物是人非,引人叹息,首联即定下怀古伤今的基调。
B.颔联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如今馆娃宫的荒凉衰败,与往昔形成对比。
C.颈联中“空”在句中的作用与“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相似。
D.诗歌前三联侧重描写馆娃宫的遗迹,最后一联侧重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面短语搭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艰难爬行 和谐的旋律 樱花浪漫 创造奇迹
B.增进勇气 无价的珍宝 叮咛反复 放飞梦想
C.慢慢滑行 稀疏的倩影 仔细揣摩 已经遗忘
D.非常单纯 漾动的光斑 发现良心 顿挫声音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道中手自抄录 B.去今之墓而葬焉
C.道芷阳间行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小题。
伽伐尼发现电流的故事,令人深思。一次,( ),一位助手用解剖刀触及蛙腿的神经时,发现蛙腿突然收缩,另一位助手则发现静电机突然放出火花。面对奇特未知的现象,助手们也只是感到惊讶而已,但 的伽伐尼却被其中的奥妙紧紧攫住。从此他 地钻研,终于为电流和电池的研究开辟了道路。现实中,从火花到燃烧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如果自身不是可燃体,即便四周火花飞溅,也无法持续释放光与热。智慧的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正因此,面对 的灵思妙想,不少人的办法是“先捉住、再消化”。苏东坡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道,清景一失后难摹。”捕捉智慧的火花并非易事,这离不开 的警觉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从经年累月的潜心钻研、电光火石的灵感乍现到熊熊燃烧的智慧火焰,人类取得的累累硕果背后,都历经了一番媛烧、冶炼的过程。笃信实践出真知、勤奋出灵感,积蓄沉潜的韧劲,智慧的火花必能在我们身边频频闪耀。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只解剖的青蛙被伽伐尼无意中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
B.伽伐尼无意中把一只解剖的青蛙放在静电机旁的桌上
C.伽伐尼在静电机旁的桌上无意中放了一只解剖的青蛙
D.在静电机旁的桌上伽伐尼无意中放了一只解剖的青蛙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博学多才 始终不渝 昙花一现 严阵以待
B.博闻强识 始终不渝 稍纵即逝 严阵以待
C.博学多才 锲而不舍 稍纵即逝 枕戈待旦
D.博闻强识 锲而不舍 昙花一现 枕戈待旦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智慧火花的获得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B.智慧的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C.智慧火花的获得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照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D.智慧的火花来之不易,只有及时为它添火加柴,才能点燃梦想和希望,点亮探索科学真谛的道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有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这种“回回图”既使线描插图受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又增加了书籍视觉美。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 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热态了这种绘画形式并 地接受了它。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所以连环画很快地普及开来,并逐步走向成热。1950年至1985年是中国连环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单册连环画的印量也从几万册增长到100万册。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变得,线描、木刻、电影、彩色等绘画技法都在连环画中出现了。连环画成了各种绘画艺术争奇斗艳的大舞合。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藕断丝连 萌生 自然而然 五花八门
B.不解之缘 诞生 自然而然 丰富多彩
C.藕断丝连 萌生 大势所趋 丰富多彩
D.不解之缘 诞生 大势所趋 五花八门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又使线描插图受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B.这种“回回图”既使线描插图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又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C.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D.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又增加了线描插图被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由于插上了文学的翅膀 B.由于处于正式诞生的时候
C.由于人民大众喜爱连环画 D.由于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假山?西方建筑前一般有雕塑,多是与宗教有关的人的形象;而中国人的建筑没有这种东西,①________________。假山就是中国建筑前的雕塑,其中含有深邃的思想追求。瘦、漏、透、皱就是“拙”,②________________,把目的性的东西去掉,要大巧若拙。我很喜欢明代计成的一句话:“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纲领之一。③________________:第一,遵循自然,但是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第二,最关键的就是规避人工秩序。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没随处可见,美丽的风景、美妙的音乐、美好的心灵……但是,在我们身边,肆意破坏美、践踏美的行为屡禁不止,以丑为荣、以丑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体同学写一封倡议书(落款为“复兴中学学生会”),提倡大家“以美为美,崇尚真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B
2.A
3.①网络音乐产业应巩固发行渠道,帮助词曲作者做好版权维护与收费工作。②网络音乐产业应在互联网协作模式下,开放各种资源,做好技术升级。③网络音乐产业应使音乐创作、推广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④网络音乐产业应调整产业链,努力探索新商业模式。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然后确定答案信息范围,在材料中仔细筛选相关内容,并进行归纳概括;最后将有效信息分条表述,得出答案。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根据选项内容找到原文有效信息区间,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信息,并和选项进行仔细比对,找出二者相异处,再考虑选项内容是否与原文语意一致。题干要求选择“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项,“未受到冲击”理解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中“而另一边,一些小众平台在版权禁令下,选择关闭音乐服务”可知,一些小众平台是受到了冲击的。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B 项,主语是“数字音乐和网络视频”,讲二者“在过去10年都获得了飞速发展,行业规模增长近百倍”错误,材料一第 1 段中只明确说了“网络视频行业规模……增长近百倍”,而没有说“数字音乐”的规模增长也是如此,选项混淆范围。C 项,“意味着音乐产业的产业链调整已基本到位”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的“音乐产业的产业链未来还会调整,正在探索的新商业模式也有待稳定”,说明“产业链的调整尚未到位”,选项曲解文意。D 项,“故目前还没有实现盈利的平台”表述错误,由材料三第 4 段中的“但各互联网音乐平台中,实现盈利的只有 QQ 音乐”可知,D 项说法有误。故选A。
3.本题考查对阅读的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兼顾材料出处通读材料,善于利用标志性词句,包括重要词语和段落中心句,特别是概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进行分层阅读,理清各个材料侧重表述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合理地推理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分析探究。“在国家对网络版权产业的监管愈加收紧的情况下,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要谈未来的网络音乐产业应如何发展,根据材料表述可知,音乐产业问题涉及“发行渠道”、“版权维护与收费”、“资源开放、技术升级”、“音乐创作、推广方式”、“产业链调整和探索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答题时围绕以上问题进行信息筛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究文本中的问题,将自己的看法归纳概括,分条作答即可。
做好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概括分析信息和思考探究题。概括分析,要有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第一步要看清要求,明白要做什么;第二步,速读原文,把握线索和梗概;第三步要审读题干,确定答题区域,提取答案要点;第四步要联系上下文,分角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概括,作答要用足原文信息,有“因分赋点”的意识。
2、1.D
2.(1)以一位年届九旬的老人口吻自述,用独白的叙事形式,如唠家常,娓娓道来,显得沧桑久远而又真实亲切。(2)用拟人手法,交代了自己的年龄,并暗示了主人公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3)具有苍凉感,为下文奠定了悲怆的情感基调。
3.示例:
(1)反对。①“我”坚守的畜牧狩猎的山里生活方式,是最原始的、落后的生活方式。②干旱的气候,狂风裹挟着沙尘的环境,已经不适宜放牧。③年轻一代已经认同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他们也需要接受现代文明与教育。④人类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人无法抗拒。
(2)赞成。①“我”在屋子里就可以望见星星,可以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这种生活是最自然、最本质的。②“我”的坚守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自觉追求。③鄂温克人的纯朴自然的人性之光,对生命与自然最原始的敬畏和热爱,正是现代文明越来越忽视的人类理想精神。④文明的价值在于多样性,我们应该保护鄂温克族传统文化。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D项,“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其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表述错误,插叙手法的使用,对相关情节起到了补充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 ,让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丰富了文章内容,更好的突出主人公“我”的性格,“我”能够坚守本民族的民族文化,从而升华主题,而不是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故选D。
2.本题考查赏析文本的语段作用的能力。根据题干要求“小说第一段颇具妙处,请简要赏析”可知,本题具体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掌握开头段落的作用:(1)开篇点题,照应题目,开门见山,点明主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2)吸引读者,引起阅读兴趣。(3) 统领全文,为下文埋下伏笔。(4)写出环境,渲染气氛。这篇文章的第一段,结合注释①,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采用独白的叙事形式,如叙家常,显得年代沧桑久远而又显得真实亲切,增添了文章的真实感。第一段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雨雪看老了我”,交代了“我”的年龄,表现了“我”与大自然的交融亲密的关系。第一段写的氛围苍凉,年代感久远,为下文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最后分条归纳概括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就文本的某个人物、标题或者思想意蕴等角度,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有时还表现为对传统观点或命题人假设观点的认知评价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确立观点,它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情节、人物、技巧、主题等方面阐释理由。本题如果是反对的观点,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结合主题和社会现实予以反对。原文中“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从这些信息可知,“我”坚守的畜牧狩猎的山里生活方式,是最原始的、落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文明的发展。环境恶劣,“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裹挟着沙尘的狂风”“大地旱得出现弯曲的裂缝”,这样的环境已不适合放牧,所以“我”的生活甚至生存可能会受到威胁。现代生活方式在吸引着山上年轻的一代,“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时,“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只有“我”一个人没有同意,“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从这些信息看,山上的年轻一代已经认同了现代的生活方式,他们也想接受现代文明与教育。结合社会现实,可以从主题方面来反对“我”的坚守,人类走向工业化、城市化,走进现代文明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任何人无法抗拒和阻挡,“我”的一己力量不能抗拒这种发展。如果是赞成的观点,可以从文中人物的性格和主题入手,结合社会现实的精神层面分析。原文“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伴着星星度过黑夜”“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能看出我和大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这种生活方式是最自然、最本质的,“我”早就习惯并且一定会坚守。“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我”是鄂温克人的纯朴自然的人性之光的代表,对生命与自然有着最原始的敬畏和热爱,“我”在山上的坚守正是现代文明越来越忽视的人类理想精神。联系现实分析,现代文明的发展不能也不应该对其他的文明形式造成毁灭性的冲击,文明的价值在于多样性,作者也正是基于这个主题进行升华,呼吁我们应该对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予以保护和尊重。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题型的解题技巧:
(1)观点的确立。
“观点个性化”不是脱离作品实际的任意发挥,而是“结合作品实际”、依据“题干要求”发表意见。试题设定“若干观点”的,考生最好从“若干观点”中选择一个自己赞同的观点,结合文意进行探究;试题给出探究对象,如标题、人物、结尾段等,问考生这样安排是否合适的,考生最好依据提问,从“适合”或者“不合适”的角度,结合文意探究。
(2)观点的阐述。
观点确立之后,还要进一步的阐述,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充足的理由。阐述要结合文本文内容,还要学会多角度思考。
①就作品的本身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从文本之中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如探究一个标题优劣,就可以从结构(线索)、情节的构筑、人物形象、主旨表达等方面来阐述。
②就作品的社会价值提问的探究题,阐述观点时,侧重于联系社会生活的某个侧面阐述理由。
3、1.C
2.叙述角度:“他”是故事的见证者,以“他”的视角,即第三人称的视角展开故事,使文章内容更客观真实。内容主题:“他”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他”的迷途知返的人物形象衬托了老人和夏堇正义,善良的美好形象,表现了人间永存真善美的深刻主题。
3.这句话表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感受,其中有对夏堇的爱戴和对她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精神的敬佩,但更多的是他对自己不良想法和行为的悔恨。这句话用语贴切,语言极富特色,“任由”“肆意”两词生动地表现了他泪雨滂沱、尽情渲泄情感的样子,加深了他此时的复杂情感,使他的形象更鲜明。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及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对读选项和原文,注意细节。本题,C项,“正因为夏堇花有如此美好的内涵,老人才如此看重这盆花”表述错误。从全文看,老人看重这盆花主要是因为这盆花的土里有自己女儿的骨灰。
故选C。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作用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认真阅读原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本文的主旨情感。本题要求从“叙述角度和内容主题方面”两个方面分析“他”有什么作用,从叙述角度方面来看,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三种叙述模式,“他”属于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展开故事,“他”是讲述者,旁观者,也是故事的参与者,采用全知视角,使文章叙事自由,客观公正,便于评价。从主题内容方面来看,“他”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根据文本可知,起初“他”失业在家经常躺在床上胡思乱想些不着边际的发财美梦,一时糊涂去偷被对面老人视为性命的那盆花,得知老人女儿的故事后忏悔不已,幡然醒悟。小说通过“他”内心的变化衬托了老人和女儿夏堇善良、美好、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对父子两人的赞美之情,同时“他”的迷途知返,也凸显了小说追求真善美的主题。
3.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文中故事情节、人物和主旨情感等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为“那一刻,他的泪水再一次流了下来。他任由自己的泪水肆意地流着,那是属于青春的泪水啊!”这里不仅是对“他”进行神态描写,更写出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句中两个关键词是“任由”“肆意”,这两个词生动刻画了他尽情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