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4-2025学年东北三省四市语文高一下期末达标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卡迈什瓦尔·C·瓦利
难以想象,如此优雅的美感,竟能在一个物理学家身上得到完美的演绎。
他总是无瑕疵地穿着做工考究的西装,其颜色在秋冬季变化于深黑和深灰之间,而在春夏季则变化于浅灰和棕黄色之间。他爱好文学和音乐。他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他叫钱德拉塞卡,原本是个有点羞涩的印度青年。19岁那年,他因成绩优异获得政府奖学金,只身乘船前往英国剑桥求学。在长达十几天的漫长航行中,他奇迹般地初步计算出一个结果:在当时,恒星的白矮星阶段被认为是一切恒星演化过程的最终阶段,但是钱德拉塞卡的计算表明,当恒星质量超过某一上限时,它的最终归宿将不会是白矮星。
经过在剑桥的学习,钱德拉塞卡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发现。在1935年皇家天文学会的会议上,这个24岁的青年终于得到宣读自己论文的机会。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年纪轻轻便将功成名就。然而,事情的发生并不如他所愿。当钱德拉塞卡在会上宣读完自己的论文时,当时天体物理学界的权威爱丁顿走上讲台。他当众把钱德拉塞卡的讲稿撕成两半,宣称其理论全盘皆错,原因是他得出了一个“非常古怪的结论”。听众顿时爆发出笑声。会议主席甚至没有给这位年轻人答辩的机会。会议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走到钱德拉塞卡跟前,说:“这太糟糕了,太糟糕了……”
“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多年后,钱德拉塞卡仍然记得自己当时的自言自语。
与爱丁顿的争论持续了几年,没有一个权威科学家愿意站出来支持钱德拉塞卡。最后,他终于明白应该完全放弃这个研究课题。在1937年到了芝加哥大学以后不久,他把自己的理论写进了一本书里,然后不再去理会它。差不多30年后,这个后来被称为“钱德拉塞卡极限”的发现得到了天体物理学界的公认。然后又过了20年,钱德拉塞卡获得了诺贝尔奖。1983年,当他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时,已是两鬓斑白的垂垂老者。
此时,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却已有了不同的看法。“假定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这种结局对天文学是有益处的。”他说,“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爱丁顿的赞美之词将使我那时在科学界的地位有根本的改变……但我的确不知道,在那种诱惑的魔力面前我会怎么样。”
钱德拉塞卡的结论是,这些成功的人“对大自然逐渐产生了一种傲慢的态度”。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但实际上,“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因此他的一生都是谨慎、谦逊和勤奋的。每当投入工作时,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花费10年左右,得到了“某种见解”以后才罢休——也就是说,直到宇宙的某一个方面已经完全约化为一组方程时才罢休。然后,他总是把研究的结果写成一本书,就不再关注这个领域,而去寻找天体物理学中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课题,重新埋头研究下去。直到60多岁,钱德拉塞卡仍能定期把精力转向以前从未涉足的新领域。
他的教学同样以严谨和一丝不苟著称。据说,他的板书和讲稿是那样整洁和优美,以至可以直接拿去印刷。一个有名的故事是,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钱德拉塞卡每星期从叶凯士天文台驱车数百英里到芝加哥大学为只有两名学生的班级上课(另一种说法是包括费米在内的其他几个人偶尔也来插班听课),而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就授予了这个班级仅有的两名学生——杨振宁和李政道。
钱德拉塞卡的一生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并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1999年,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尽管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因孤独而优雅。或许,只有一个物理学家,才能拥有如此优雅的美感。
(摘编自《孤独的科学之路:钱德拉塞卡传》
相关链接:
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摘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一只以“钱德拉塞卡”命名的天文望远镜升空后,它经常因做出新的发现而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中。钱德拉塞卡却并未因此更多地被人提及和了解。
B.钱德拉塞卡是世界上唯一在方程式中使用哥特体字符的科学家。据说在所有用英语写作的科学论文书籍中,他的语言是最优美的。
C.这篇文章写了钱德拉塞卡的看似平凡却非凡的一生:学术上有了成就却不被肯定,被肯定的时候已经垂垂老矣。文章平实晓畅却字字注入力量,让读者感受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优雅”。
D.钱德拉塞卡在研究成果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仍能继续一项项的研究,是缘于他自始至终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是因为他一直懂得“作为大自然基础的各种真理,比最聪明的科学家更加强大和有力”。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世界就是这样终结的,不是伴着一声巨响,而是伴着一声呜咽。”“巨响”,指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呜咽”,指的是科学成果不被认可的悲哀。
B.“但我不认为这对我个人有益”中的“这”指的是当时爱丁顿同意自然界有黑洞。
C.“他就会坐在一张非常整齐、清洁的书桌前,寻觅数学的秩序”表明钱德拉塞卡作为物理学家,也热爱研究数学。
D.这些人以为自己有一种看待科学的特殊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一定是正确的。“特殊”一词表现了这些人的傲慢和自以为是。
E.回顾年轻时的挫折,钱德拉塞卡想到,假如当年自己的发现得到承认,在诱惑的魔力面前,自己势必会止步不前。
3.作者为什么称钱德拉塞卡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字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文字消亡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的根基就消失了。
B.清末民初以来,受外部因素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抱着否定的态度,并且他们提出的相关论调也很有市场。
C.与拼音文字相比,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它不仅表达概念、内涵等,还给人带来一定联想。
D.近年来,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的探索,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思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表明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令人信服。
B.文章引用某些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可能无法适应信息化挑战。
C.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该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合理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D.文章结尾处与首段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相关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实中,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渐少,而提笔忘字的现象屡增,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B.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拼音教学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但这种做法值得深思。
C.“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等汉字教学方法,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值得提倡。
D.创新汉字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的生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深秋
李德霞
收回禾场里的五谷杂粮,季节就翻到深秋那一页了。
是个晴朗的日子。我娘对我爹说:“你去趟耿庄吧,把换瓜的粮食收回来。”
我爹手搭凉棚看天,天高云淡,一轮秋阳高悬在头顶。我爹边朝停在院门口的三轮车走边对我娘说:“你回屋把那个蓝皮本本儿找出来,我去收粮。”
我娘嗯一声,扭身进了屋。
我们村有片沙滩地,适宜种瓜,种出的西瓜又甜又沙。我爹脑子活,每年西瓜成熟后,他就倒腾几车西瓜到耿庄去卖。耿庄和我们村仅隔着一条河,产粮不产瓜,村里人就特别稀罕我们村的西瓜。我爹卖瓜不收现钱,除着,记在他的蓝皮本本儿上。等秋后粮食归了仓,他挨家挨户地去收粮……
我娘进屋老半天不出来,我爹等得有些心急,便扯着嗓门儿说:“一个蓝皮本本儿,就把你压倒啦?”
屋门一开,我娘奓着两手说:“我明明记得就放在衣柜下面的抽屉里,咋不见了呢?
我爹一怔:“啥?不见了?”
我娘说:“对,不见了。”
“对你个头,咋就不见了呢?”我爹黑了脸,风一样刮进屋里。
找来找去,直把屋里的旮旯犄角找了个遍,也没找到我爹说的那个蓝皮本本。我娘搓着手说:“明明就放在那里,它能自个儿跑了?大瓮里面还能走了鳖?”
“找不到那个本本,还收个屁的粮!”我爹喷着唾沫星子,手指头雨点般敲着炕沿说,“那可是一千多斤粮食哩。”
我娘没了辙,两手抱着脑袋在屋里转圈圈儿。
这时,我爷爷拄着拐棍进了屋。问明情况后,我爷爷把手里的拐棍一戳地说:“去吧。该收粮,收你的粮去。”
我爹笑了:“爹你糊涂了吧?没有账本,咋收粮?”
我爷爷如此这般一说,我爹的心里还是不踏实。
“这……行吗?”我爹挠着头说。
我爷爷生气了,撅着胡子要走,临出门时撂下一句:“亏你和耿庄人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哩……”
那天,我爹最终还是去了耿庄。
我爹开着三轮车进村的时候,村头儿的那棵老槐树下,正聚着一帮闲扯的人。看见我爹把三轮车停在槐树下,众人便知道我爹是来收粮的。
工夫不大,就有人背着粮食过来。
那人问:“我家多少粮?”
我爹一愣,突然想起什么,赶忙说:“老规矩,二斤瓜兑一斤粮。你家赊了多少斤瓜,你报个数……”
那人问:“账本呢?你没带账本?”
“走得急,忘了带。呵呵,多少斤瓜,你说了算。”
那人笑:“收粮忘账本,搬家丢婆娘……你这人,有意思。”
我爹也笑:“打交道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信得过你……”
于是,那人报个瓜的斤数,我爹折半去称粮。多了,挖出去;少了,再添上。称好了,哗啦,倒进我爹抻开的蛇皮口袋里。
又有人背着粮食过来……
于是,我爹和人家又重复着以上的对话——
“我家多少粮?”
“老规矩,二斤瓜兑一斤粮。你家赊了多少斤瓜,你报个数……”
“账本呢?你没带账本?”
“走得急,忘了带。呵呵,多少斤瓜,你说了算。”
“收粮忘账本,搬家丢婆娘……你这人,有意思。”
“打交道不是一年两年了,我信得过你……”
……
家家都如此。
日头蹲在西山顶上时,我爹收完了最后一户人家的粮食。望着车斗子上满满当当的十个蛇皮口袋,我爹心里惊呼,啊呀呀,这可是一千多斤粮食哩!
我爹想起我爷爷的话:“耿庄人就是耿直,该你的,不赖账……”
有人路过,笑着跟我爹打招呼:“粮食都收齐了?”
我爹脸上的笑容比晚霞还灿烂:“收齐了收齐了。”
那人又说:“来年,还来换瓜不?”
我爹抹把脸上的汗说:“哪儿不去都行,你们耿庄,不来不行……”
这个点儿,正是吃晚饭的时候,空气中飘来一阵阵饭香味儿。那人说:“吃了饭再回吧”
我爹一步跨上三轮车:“不了不了,老婆孩子还在屋里等着哪……”
我爹发动了三轮车。
突突突,三轮车撒着欢儿奔跑在夕阳里……
(选自《金山》2019年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描写简练传神,如“我爹喷着唾沫星子,手指头雨点般敲着炕沿”,表现了他对“我”娘丢失蓝皮本本的愤怒,也暗含“我”对他不满。
B.小说中写道“我爷爷如此这般一说”,却没有立即写出他究竟“说”了什么。这就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为小说增添了几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C.小说对“我”爷爷虽然着墨不多,但寥寥几句语言和动作描写就将一个善于识人、精于处事、睿智通达的老者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跃然纸上。
D.小说的语言自然朴实而又生动鲜活,如“突突突,三轮车撒着欢儿奔跑在夕阳里”,运用了拟声词和比拟手法,口语化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郁。
2.小说以“深秋”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画线部分颇具匠心。请结合全文予以赏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廷让字光乂,其先涿州范阳人。少有膂力,周祖镇邺,以隶帐下。从世宗征淮南,以功领雷州刺史。
乾德二年春,诏领兵赴潞州,以备并寇。冬,兴师伐蜀,为四川行营前军兵马副都部署,率禁兵步骑万人、诸州兵万人,由归州进讨。入其境,连破松木、三会、巫山等寨,获蜀将南光海等五千余人,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宏等千二百人,夺战舰二百余艘。又获水军三千人,因度南岸,斩三千余级。
初,夔州有锁江为浮梁,上设敌棚三重,夹江列炮具。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遂进克万、施、开、忠四州,峡中郡县悉下。
明年正月,次遂州,州将陈愈率吏民来降。尽出府库金帛以给将士。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及全师雄等作乱,郡县相应,寇盗蜂起。廷让又与曹彬破之,以功改领镇安军节度,从征太原。
雍熙三年,曹彬败于岐沟关,诸将失律,多坐黜免。既而契丹扰边,时议遣将,无惬上意者。时廷让与宋偓、张永德并罢节镇在环列,帝欲令击契丹自效,乃遣分守边郡,以廷让知雄州,又徙瀛州兵马都部署。是冬,契丹数万骑来侵,廷让与战君子馆。时天大寒,兵士弓弩皆不能彀,契丹围廷让数重。廷让先分精兵属李继隆为后殿,缓急为援。至是,继隆退保乐寿,廷让一军皆没,死者数万人,仅以数骑获免。
初,廷让诣阙待罪,太宗知为李继隆所误,不之责。四年,复命代张永德知雄州兼兵马部署。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帝怒,下御史按问,狱具。廷让既黜,怏怏不食,行至华州卒,年五十九。帝录其旧勋,赠太师。
(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B.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C.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D.及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守将高彦俦自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雍熙”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所立的名号,有些皇帝会因祥瑞或重大事故等立号改元。
B.“行营”又叫“移营”,指行军打仗时的军营,也指率军的皇帝驻地办事处。
C.“待罪”有两个意思:①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②等待处分。文中意思是后者。
D.“太师”,官名,西周置,是辅弼国君的大臣,多为大官的加衔,并无实际的职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廷让少年时体力就特别好,后来成了周组的麾下,跟随世宗攻打淮南,因为战功任雷州刺史。
B.刘廷让讨伐后蜀,战功卓著。在伐蜀过程中,他率领禁兵中的步兵、骑兵一万人,加上其他州的士卒一万人,从归州入后蜀,势如破竹,抓获后蜀大将。
C.刘廷让参加过很多次战斗,在攻打夔州时,虽然敌人守备森严,但刘廷让最终也攻占了夔州。
D.刘廷让深得皇上的信任,他在与契丹的战斗中失败,几乎全军覆没,但因为受到的宠信,最终没有受到任何责罚。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平,王全斌等皆坐纵部下掠夺子女玉帛及纳贿赂左降,惟廷让秋毫无犯。
(2)是秋以疾闻,帝遣内医诊视,因上言求归京师,不俟报,乃离屯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王驾部席上
(宋)曾巩
鸠呼连日始成阴,薄雨聊宽望岁心。
浴雁野塘新浪细,藏鸦宫柳嫩条深。
春寒巧放花迟发,人老嗟辞酒满斟。
英隽并游知最幸,名园偷暇更追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观察自然景物细致入微,首联写到斑鸠连日在树上咕咕叫,终于天阴起了下小雨。
B.颔联的“细”“深”很巧妙,雁浴雨塘,水面细浪微荡;柳条深茂,乌鸦藏身在其中。
C.颈联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寒料峭、花朵未开的景象,融入了作者无尽的凄凉。
D.这首诗写景兼抒情,写景细致,寓情于景,以对仗见功力,工整精巧,读来妙味无穷。
2.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
B.生活中常补充益生菌,不仅能提升有益菌的战斗力,维持肠道健康,还能改正细菌所在的肠道环境,抑制有害菌生长。
C.去年,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
D.一百一十周年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铁上,人不少,座位上坐着一位年轻妈妈,怀里抱着孩子,孩子睡着了。这位妈场一只手护住孩子,一只手托着孩子的鞋底。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踢到旁边的人。这个动作一直_____________到他们下车。
这一画面传上网之后,网友纷纷点赞,都很认可这一为他人着想的举动。有网友说,这种修养来自内心的善良。而善良的内涵之一就是能为他人着想。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幕不太_____________的场面,最近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某地一游泳馆,一位妈妈把5岁的儿子带进了女性更衣室。也许这位妈妈有难言之隐,但_____________的是,她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感受。
一位小朋友扔垃圾,在垃圾桶上贴了张纸条,上写:保洁阿姨,垃圾桶里有很多碎玻璃,请你在拿垃圾袋的时候,小心不要碰伤了手。相信保洁人员看到之后,心里会暖暖的,感觉到一份尊重,工作起来会更加仔细认真。这本属“多此一举”,( )。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举动与他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不可____________。
反过来看,凡事光想着自己怎么爽就怎么来,不管别人的感受,那就不好了。
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把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减弱。生活在其中,谁不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保持 融洽 毋庸置喙 居功自傲
B.坚守 融洽 不可否认 肆意妄为
C.保持 和谐 不可否认 肆意妄为
D.坚守 和谐 毋庸置喙 居功自傲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但这位小朋友这么做了,在增进了自己修养的同时,呵护了他人
B.但这位小朋友这么做了,在呵护他人的同时,增进了自己的修养
C.但在呵护他人的同时,增进了自己的修养,这位小朋友就是这么做的
D.但在增进自己修养的同时,呵护了他人,这位小朋友就是这么做的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让善意当作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
B.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把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社会运行成本整个将大大降低。
C.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让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减弱。
D.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让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利用后天的学习改造人性,使之趋于完善。
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的美誉。后世将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C.白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与元稹并称“元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契诃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项链》。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宣布退出控制全球碳排放的《巴黎协议》,惹来国内外抨击,美国部分州政府更无视特朗普的决定,自组联盟履行协议内容。
B.在很多人的心中,传统菜市场之所以让人留恋,不仅是因为这里能够感受市井民情和生活百态,更主要的是因其能带来生活上的便利。
C.作为奥斯曼帝国的皇家宫殿,托普卡帕宫收藏有大量的中国瓷器,仅青花瓷就有5373件,数量堪称中国本土之外收藏中国瓷器最多的地方。
D.小学生需要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学习。通过赏析经典剧目,学唱经典唱段,了解戏曲常识,使孩子们对戏曲欣赏有了兴趣,戏曲艺术也就有了希望。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我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①____,如悬挂艾草,赛龙舟,饮用雄黄酒,吃粽子等。此外,②_____,除了“纪念屈原说”,还有“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句已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③__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一首歌中这样唱道“时光在飞,我正跨越年龄的门槛;日子在走,而我却已好久没有停留;暮然回首,倏地发现记忆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已随岁月流走,只留下深深浅浅的履痕,伴我生命左右……”
这段歌词引发你哪些联想?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一定也有一些难忘的记忆,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得抄袭和套作;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C
2.BD
3.因孤独而优雅。钱德拉塞卡的一生远离自己的祖国,研究不被认可,还因肤色遭受歧视,但他不以为意,在研究成果得不到认可时不急不躁,矢志不渝,以坦荡胸怀对待否定;包括他人的攻击、冷漠。在迟到了50年的荣誉到来时荣辱不惊,把所有得失都看开;以始终如一的优雅默默回应一切。所以作者称他是“优雅的科学独行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D项“自始至终”“一直”不准确,因果关系牵强。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C项“数学的秩序”在文中指通过数学运算对物理世界的探索与研究。E项过于绝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取并概括的能力。钱德拉塞卡的“优雅”“独行者”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生活上,工作时,学术上。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点睛: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2、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如果文字消亡了,这个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的根基就消失了”曲解文意,第一段说的是“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并不是文明发展的根基就消失了。B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抱着否定的态度”曲解文意,第二段说的是“产生了怀疑”,不是抱着否定的态度。D项,“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思考”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是为了证明汉字可能无法适应信息化挑战”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提到“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渐少,而提笔忘字的现象屡增,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错误,选项张冠李戴,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由此可知,“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的是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现象。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3、1.A
2.①简洁、醒目,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深秋季节;②渲染出一种丰收的喜庆气氛,为正文中相关景物描写做铺垫;③富有象征意味:这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信任与诚信。
3.①画线部分与前文相关内容相互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且具有一种复沓之美;②借助对话、反复手法表现耿庄人的诚信、朴实,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③不厌其烦地表达对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诚信的赞美,深化了小说主题。
【解析】
1.此题考核考生对小说的结构、手法、内容、人物、情节、叙述角度等方面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精读全文。读的过程中要抓住小说三要素,认知理解文本要抓住故事,理清层次;关注描写,认识人物;分析环境,了解作用;多元观照,分析主题。A项是对人物情感的分析;B项是对小说结构的分析;C项是对爷爷这一形象的分析;D项是对小说语言的分析。
A项,“现了他对‘我’娘丢失蓝皮本本的愤怒,也暗含‘我’对他不满”错误,“我爹喷着唾沫星子,手指头雨点般敲着炕沿”表现的不仅有父亲对“我”娘丢失蓝皮本本的愤怒,更多的是着急。另外,暗含“‘我’对他不满”属于无中生有。A错误。
故选A。
2.该题考核考生对标题的作用的探究。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主旨(标题是不是有双关、象征、暗讽、对比等作用,是否寄托感情,深化主旨),结构(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情节(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环境人物(标题是否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标题本身(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等角度加以分析。标题“深秋”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从环境来看,小说的标题是“深秋”点明了时间,简洁、醒目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出一种丰收的喜庆气氛,为正文中相关景物描写做铺垫。从主旨上来看,“深秋”富有象征意味,这是收获的季节,不仅收获了粮食,也收获了信任与诚信。
3.此题考核考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画线部分的内容,其次再结合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文中画线部分属于人物对话语言,分析时从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等方面入手,进而分析小说主题,并分析这些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画线部分主要是父亲和耿庄人的对话。这几句对话采用了反复手法,表现耿庄人的诚信、朴实,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进而表达对人与人之间信任与诚信的赞美,深化了小说主题。画线部分与前文相关内容相互照应,使小说结构严谨,且具有一种复沓之美。
小题2: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腈的灯笼”,会起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因此,标题是高考小说命题的热点之一。高考对标题探究的角度有三是标题含义(意蕴),二是标题作用(妙处),三是分析是否可以更换标题。此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探究标题作用(妙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②概括故事情节。③形成结构线索,贯穿全文。④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⑤强化突出人物形象。⑥暗示、揭示小说主旨,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⑦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等。当然,标题的作用还是与标题自身有关:①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②如果以物件(物象)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文章主题、隐含比喻象征意义”的作用。③如果以形象特征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的作用。④如果以问题为题,则标题可能具有“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A
2.B
3.D
4.(1)后蜀平定后,王全斌等人都因为放纵部下掠夺子女、财务以及收受贿赂而被定罪降职,只有刘延让秋毫无犯。
(2)当年秋天上报患病,皇帝派遣宫廷医官诊治,因而上言请求返回京城,没有等到答许,就离开了驻地。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分析句中的专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以及句末语气助词等。比如“至”,从前文分析,“至”是指刘廷让率领的军队到了夔州,由此判断“至”的主语是“师”,“至”后要停顿,故排除B、C;再如“夺”,其宾语是“桥”,往前分析,“夺”没有主语,但有状语“先”,由此判断“先”的前面和“桥”的后面要停顿,故排除D。
点睛:这里可根据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果是叙述性的文章,就要弄懂故事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就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如是说理性文章,则要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了怎样的观点。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
2.试题分析:A解题思路A项,“率军的皇帝的驻地办事处”错,应是指“军事长官的驻地办事处”。
3.试题分析: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归纳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没有受到责罚是因为皇上认为这次的失败责任在李继隆。
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