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cg****1 文档编号:11484358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6.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贵州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实验中学2025届高一下语文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这句采用了兴的手法,引出窦娥对天地的指斥) B.“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句运用典故,是窦娥借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冤情之深) C.“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这句采用了拟人手法,是窦娥感天动地冤情的直接诉说) D.“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这句采用比喻手法,抒发了窦娥的一腔怨气)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高老头》是法国作家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834年。着重揭露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B.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及多个学术领域等均有重大贡献,但小说集仅有《呐喊》和《彷徨》两部。 C.《红楼梦》没有停留在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描写中,而是深入挖掘了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使整部作品始终洋溢着充沛的抒情性。 D.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被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威尼斯商人》代表着他的艺术顶峰。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D.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A.假舟楫者 假:借助,利用 B.连辟公府不就 辟:征召 C.辄积年不徙 徒:调动官职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视事:看、视察 下列各组句子的句式全都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固一世之雄也 A.客有吹洞箫者 而今安在哉 B.何为其然也 死生亦大矣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余之所得也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选自《鸿门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 军:驻军 B.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泛指六国之地 C.秦时与臣游 游:游玩 D.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的 A.君为我呼入 使子婴为相 B.具告以事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而待将军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在危急时刻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 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C.项伯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突然变为转机,并且要求刘邦早点儿去感谢项王。 D.张良足智多谋,刘邦隐忍狡猾,项伯知恩图报,相比之下,项羽则有妇人之仁。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夜游宫”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运用很巧妙。 C.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3.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将颛臾》)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今两虎共斗,________________。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令五人者保其首领,________________,则尽其天年,__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5)穷饿无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号呼靡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营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0-9]{1,}.(9分)[0-9]{1,}.(9分)[0-9]{1,}.(9分)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C.“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2.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能力。 C.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3.根据材料[0-9]{1,}.(9分)[0-9]{1,}.(9分)[0-9]{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 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 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2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乌,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 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咯嘣”“咯嘣”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 100 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穿梭,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主要写秋天查干湖天空的高明澄远,如人们可以看见天水交割的弧线,看到鸿雁掠过,可以在夜幕中聆听寺庙的钟声和吟唱,欣赏梦幻般的静谧。 B.“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人生美妤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止是湖中美景,还有人生过往的回忆。 C.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精美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D.第四段对秋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的争抢、捕食的场景和它们的靓丽的身影。 2.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四、语言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表格内容与文字信息,完成题目。 2009-2017年阿里巴巴天猫商城“双11”部分数据统计表 表一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销售额(亿) 0.5 9.36 52 191 350 571 912 1207 1682 表二 年份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产生包裹数量(亿) 0.1 0.22 0.78 1.67 2.78 4.67 6.57 8.12 移动端交易额占比 —— 5% 8% 24% 42.6% 69% 82% 91% “双11”已走到第九个年头,这个源自本土、2009年由一家电商企业策划实施、以通过网络购买打折物品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如今已演变为国人最热衷的网络购物节,它掀起了新零售浪潮,在全球的共振范围不断扩大。 (1)从表一可知,这九年天猫商城______(10字以内)。 (2)事实上,多方力量的协作才支撑起了阿里“双11”这一超级工程,结合表二,从行业和技术两方面分析可知,_____(20字以内),共同构筑起“双11”的商业盛景。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 迅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材料三:2018年5月,演员范冰冰获德国某企业颁发的“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奖,舆论哗然。6月6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表文章称:“中国精神,到底在哪里?今天,我们必须要搞清楚!”随后,“中青在线”“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以及众多自媒体纷纷转载这篇文章,一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关于中国精神的讨论热潮。 针对“中国精神”的话题,XX中学准备举行一场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稿,可以谈你对话题的思考,也可以讲和自己有关的故事。 要求: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D项错误,“素车白马”是借代。旧时办丧事用的车马,后用作送葬的语词。 2、C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理解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而对于外国作家作品,我们要知晓其内容,掌握其国别;对于中国的作家作品,古代部分的重点记清楚他们的朝代、代表作、创作风格等,现代作家主要是记住代表作或主要作品及其大概内容。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A项,《高老头》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B项,鲁迅小说集还有《故事新编》; D项,“四大悲剧”为《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而《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C。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祭祀谷神”错,应是“祭祀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故选D。 4、D 【解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D项,“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故选D。 5、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固定搭配。其中倒装句又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考生要熟悉每种句式的类型以及标志性的词。状语后置要注意“于、乎、以”三个介词组成的短语后置的情况;被动句注意“见、于、为、所、被、见……于、为……所”这些标志词以及语义被动句;宾语前置句要注意下列情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通过“之”“唯……是”将宾语提前。定语后置句注意“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凌万顷之茫然”)、“中心词+数量短语”(如 “民归业者千余户”)。例句是判断句。 A项,“客有吹洞箫者”是“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类型的定语后置句;“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与例句都不相同,故A不选; B项,“死生亦大矣”是判断句,与例句相同;“何为其然也”是宾语前置句,与例句不相同,故B排除; C项,“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是状语后置句;“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被动句,否定判断兼反问“于”表被动,与例句都不相同,故C排除; D项,全部都是判断句,与例句相同,故D符合题干要求。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C 2.C 3.C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C项,“游”,结合句意内容“秦朝时,他和我交往”分析,应该译为交往。 故选C。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A项,介词,替;动词,担任。 B项,介词,把;连词,用来。 C项,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连词,来;连词,却。 故选C。 3.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 C项,“并且要求刘邦早点儿去感谢项王”错误。结合“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曰”等分析,原文中两次出现的“谢”是道歉(请罪)之意,不是“感谢”。 故选C。 参考译文: 刘邦驻军霸上,还没有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丞相,珍宝全都被刘邦占有。”项羽大怒,说:“明天犒(kao)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40万,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军队10万,驻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的东边的时候,对钱财货物贪恋,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张良说:“我是韩王派给沛公的人,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详细地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说:“这件事怎么办?”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见识短浅的小子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够用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不如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刘邦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项伯答应了,告诉刘邦说:“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刘邦说:“好。” 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你怎么敢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了。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解释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 7、1.词牌(词牌名) 2.B 3. 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诗歌体裁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积累常见词牌名的相关特点,熟悉词牌名与标题的关系和判定,准确填写答案。 “夜游宫”是词牌名,放在标题的前面,起到限定词的字数、句数、旋律、韵脚的作用。考生容易填写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学生在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看情感关键字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词内容、情感、手法和语言特色,然后逐个选项浏览,比对原文,看是否有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感情概括不准等错误。 B项,“以动衬静”错误,“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并非“以动衬静”。 故选B。 3.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和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句,在分析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基础上,比较诗歌在思想感情上的异同,准确答题。 本词,“自许封侯在万里”,自己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谁知道,我虽然现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此句写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爱国热情!而“有谁知”三个字,表现了作者对朝廷排斥爱国者的行径的愤怒谴责,也让人体味到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 《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以少时之磅礴大志,捍卫国家,扬威边地的壮怀,对比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满是悲怆,写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考生比较异同时,要注意紧扣诗句内容。 诗歌内容、情感的比较鉴赏,前提是读懂诗歌,把握各自的感情基调。其方法仍与概括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相同。①标题。标题往往交代了内容,定下感情基调。②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同样的景物,因诗人不同的际遇、不同的心情,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③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往往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8、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其势不俱生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老于户牖之下 人皆得以隶使之 追购又急 天高地迥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上下句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憾、牖、隶、购、迥。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C 2.B 3.(1)对于“人工智能”的理解、思考不断深入,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图灵提出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希尔勒用“中文房间”提出“智能”需意味着具有理解能力;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认识,也推动了对其认识的不断深化。 (2)“人工智能”的发展引发了如何认识、应对“人工智能”的思考,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奇点”概念的提出,对人类可能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都不断深化着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 【解析】 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A项,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说法过于宽泛,缺乏限定性的词语。原文: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B项,“中文房间”实验的目的是证明“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D项, 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选项的说法有误。从原文看: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所以希尔勒认为机器是没有智能的。 2.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干问的是: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根据文本的理解,所谓的“异化”是人类不经过大脑的思维,改变了人类的思维的天性。所以根据理解只有选项B 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能力。是属于不经过思考的“异化”现象。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然后从文本中筛选答案。题干是这样问的:根据材料[0-9]{1,}.(9分)[0-9]{1,}.(9分)[0-9]{1,}.(9分) 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 10、1.B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苇叶、苇花、苇秆等方面描写了芦苇的张扬、浪漫的美,看似柔弱,却很刚强,森然列阵,生动形象,表达了作者的赞赏喜爱之情。 3.①风景美.天空舒朗,秋水娴静,秋草成熟,候鸟翔集,秋鱼肥美。 ②人美.渔民辛勤劳作、生活方式质朴,是生态环境的维护者。 ③生态美.原生态的渔猎文化.水与生命,植物与动物,天、地、人之间的和谐.表达 了 作 者 对 查 干 湖 的 热 爱,对 这 种 生 活、文 化 等 的 眷 恋守护。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夜幕中聆听寺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