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5届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语文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丢失的小巷
朱成玉
狭长狭长的小巷是城市的咽喉,咽不下大悲大喜,吐不出豪言壮语。只有锅碗瓢盆碰撞到一块儿,交织出普通人的命运交响。
狭长狭长的小巷是城市的脉管,里面蠕动着质朴本真的生命。有宁静浸你肌肤,有祥和润你肺腑,阳光在巷子里穿梭,像一条晶莹的小溪,涌在我们的面颊和脊骨上,试图与我们的血液汇拢。
巷子里的人,多是穷人。为了省一毛钱和小贩们斗智斗勇婆婆妈妈,为了那点儿微薄而又经常迟到的工资把自行车累得腰肌劳损哼哼唧唧。
巷子里的人,多是俗人。他们不懂小资情调,不懂波希米亚,不懂小资女人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大价钱买化妆品,在他们眼里,那个价钱是半年工资,一百斤猪肉。
明天,这个热闹的小巷就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楼房。巷子里的人们都将住进一个个精美的鸽笼,彻底断绝与这巷子的血缘关系。巷子,这贯彻整个城市的浅浅的河流,就这样中断了。我们再不用担心骑着单车下零点班时路过这黑漆漆的“隧道”,再不用担心在黑暗的掩护下,滋生出罪恶的念头。但是巷子没了,我们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像嵌入我们生命中的某种东西忽然丢失了一样,让人多少生出些莫名的惆怅来。
巷子没了,邮递员绿色的影子莫名其妙地也跟着失踪了。今天,我们是否还有书信在路上?城市在变迁,变得日新月异,变得五彩缤纷。楼房公共汽车大排档以及音像店,那是从前的城市,今天的城市有更新鲜的东西,网吧迪厅健身房,按摩桑拿泡脚屋。只有我没有改变,依然如喑哑的蓝天那般忧伤,透明的水晶石般冷冷地搁浅在城市的橱窗里。任外面下着雨还是飘着雪花,任外面的人是衣衫褴褛还是披着婚纱。当忧伤把漫天的雪花都变成信笺的时候,一切欲望,虚荣和疼痛便都在我的手心里融化了。
巷子没了,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不见了,拎着灯笼满巷子疯跑的孩子也没了。那些在风中“咿呀”作响的厚重的木门没了,一家人兴高采烈手忙脚乱地贴春联的场面便没了,跟在一长串鞭炮后面炸出来的欢叫声也没了。董桥说,这是个没有童谣的年代。我真想找个罐头瓶子,在里面点上半截蜡烛,拎着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灯笼在巷子里重新奔跑一回。
怀念巷子,是因为它流淌着真实的风。阳光是真实的,笑脸是真实的,柴米油盐嬉笑怒骂都是真实的,这里的一切因真实而可爱,他们热爱生活,比太阳起得早,在城市的海面不停地翻卷着激情的浪花。
怀念巷子,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对楼房的恐惧。在那些高高的办公楼里,我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戴着面具的人,精心策划着一幕幕闹剧。防盗门越来越厚,防了贼也隔绝了人心,人们守着各自的鸽笼,拒绝交流也囚禁了自己。
巷子没了,记载着我的出生,童年以及恋爱和婚烟的一本手册就要被撕毁,我却无力阻止。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它厌弃古老陈旧的东西。
巷子没了,城市拥挤不堪,人心却空阔了。
在与巷子相依相偎的最后一夜,从街头到巷尾,再从巷尾到街头,我不停地走动。没有人看见我溅洒在风中的泪水。甚至,我是偷偷摸摸出来踱步的,深更半夜像做贼一样,怕别人看见。我做错事了吗?我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怀念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包括爱,包括憎恨。我想把儿子叫醒,给他做一个灯笼,陪我最后一次把巷子的血管疏通,又怕被家人讥笑为神经质。儿子的玩具太多了,变形金刚,蜡笔小新,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游戏卡,他是不会懂得那个普通的灯笼对于我的意义的。
我只有一个人不停地走动,月亮躲到远房亲戚那里,不肯给我一支烟。我想,明天的黎明对于一个怀旧者来说是一个黑夜,但是它必然来临,无可阻挡。
(摘自《辽宁青年》)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咽喉”“脉管”“河流”等意象比喻小巷。不仅符合小巷狭小悠长的特点,更表明了小巷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
B.作者在怀念小巷的时候想要儿子陪着,希望儿子记住这终将消失的小巷,理解自己对小巷的深情,并和他一起缅怀这份美好。
C.那个罐头瓶里放上半截蜡烛做成的灯笼,虽然普通,但是承载着作者的童年记忆,承载着小巷文化的美好,是怀念之情的一个寄托物。
D.本文语言形象,画面感强,第七段“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忧郁的姑娘不见了”,巧妙化用了戴望舒《雨巷》的诗句,引人联想,耐人寻味。
2.简要分析第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末划线句看似矛盾,却极富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被称为老龄化社会。19世纪后期,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现象在部分国家出现。1851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国家,此后,瑞典、挪威、英国等一批欧洲国家步入老龄化。20世纪70年代,随着生育率的下降以及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逐渐向亚洲和美洲的发展中国家扩散,进入,全球老龄化速度加快。2015年,全球有6.17亿人口年龄在65岁以上;预计到2020年,13个国家将成为“超高龄”国,即20%以上的人口超过65岁。到2050年全球将有16亿老年人,届时将有94个国家的老龄化人口占比超过21%,其中有39个国家的老龄化比例达28%以上。
1982年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第一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老年人原则》;2002年联合国在马德里召开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了《老龄化马德里政治宣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摘自《全球老龄化状况及其应对策略》)
材料二:
全面二孩下的生育趋势(2017-2021年)
年份
新增出生人口(万人)
总出生人口(万人)
总和生育率
2017
339.9
2019.9
1.97
2018
463.8
2188.6
2.09
2019
402.8
2077.3
2.04
2020
352.8
1935.8
1.96
2021
160.2
1689.1
1.77
全面两孩政策使老年人口比例略有下降,而老年人口数量不会有任何差异。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会降低0.5个百分点,而到2050年也仅降低1个百分点,全面两孩政策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进程。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高达40%,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35%.从世界经验看,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
(摘自《国际视野下的中国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首次超过10%;201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突破两亿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突破3亿,2033年突破4亿,2053年达到4.87亿,占亚洲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二,全球的四分之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2000年-200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22%,同期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0%提高到3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2050年,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达到1亿,占老年人口总量的22.3%,占世界高龄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和发达地区,留下来的大多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与“边富边老”甚至“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
人口老龄化使得我国人口负担比加重,同时也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老年人口增多,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身体较弱,有病的相对较多,对卫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特征,产生了不同于其他人口群体的特殊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预示着在社会总需求中,老年人需求市场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摘自《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策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两孩政策下,生育率会有短暂上升,不过很快又回落到较低水平,生育率的短暂上升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十分有限。
B.人口生育率的提高能使老年人口比例有所下降,但老年人口数量不会下降,因此,无法缓解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
C.尽管用提高生育率改变老龄化趋势很困难,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
D.应对、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不只是短期内改变人口结构,还需要从长期发展的角度设计综合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政策体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是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的社会问题。
B.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就开始探索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
C.中国在全球老龄化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中国是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D.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E.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老年人特殊需求的增多,不仅带来了我国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更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
3.根据上述材料,请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帮 哭
曹文轩
这地方的帮哭风曾一度衰竭,这几年,又慢慢兴盛起来。
办丧事的人家,总想把丧事办好。这丧事要办得让前村后舍的人都说体面,一是要有排场,二是要让人觉得苦、伤心。因此,谁家办丧事,总要请人帮哭。
这年春上,邹庄一位活了八十岁的老太太归天了,儿孙决心好好办丧事。年纪大的说:“南边银娇回来了,请她来帮哭吧。”
村里人知道银娇奶奶会哭,是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她十三岁那年秋天,到处是瘟疫。那天,早上刚抬走她老子,晩上她妈就去了。苦兮兮地长到十六岁。这年春末,村西头五奶奶死了。下葬这一天,儿女都跪在地上哭,银娇奶奶就打老远处站着。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五奶奶家的人哭得没力气了,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
打那以后,谁都知道银娇奶奶哭得好。谁家再有丧事,必请银娇奶奶帮哭……
银娇奶奶听来人说是请她去帮哭,一双黑褐色的手颤动不已。“我去,我去。”她说。
那天,她让秋秋搀着,到小河边去,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
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
不认识银娇的,就互相问:“在哪儿?在哪儿?”
有人用手指道:“那就是。”
银娇奶奶被人搀扶着,走向跪哭的人群前面。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
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
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心里不禁为银娇奶奶难过起来。她多么希望银娇奶奶把声音哭响、哭大,哭得人寸肠欲断啊!
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
跟大人来看热闹的九宽和虾子爬在敞棚顶上,此刻已失去了耐心,用青楝树果子互相对砸着玩。
秋秋朝他们狠狠瞪了一眼。
这时死者的家人,倒哭得有声有色了。几个孙媳妇,又年轻,又有力气,嗓子也好,互相比着孝心和沉痛,哭出了气势,把银娇奶奶的哭声竟然淹没了。
人们又勉强坚持了一会儿,便散去了。
哭丧结束了,银娇奶奶被人扶起后,有点儿站不稳,亏得有秋秋作她的拐棍。
秋秋觉得银娇奶奶的手很凉很凉……
银娇奶奶死了。棺后跟了一条很长的队伍,但几乎没有人哭。
秋秋紧紧地跟在银娇奶奶的棺后。她也没哭,只是目光呆呆的。
田埂上走过九宽和虾子。
秋秋突然打斜里拦截过去,一下插到他俩中间,用两只手分别揪住了他俩的耳朵,把他俩一直揪到银娇奶奶的墓前,然后把他俩按跪在地上:“哭!哭!”
九宽和虾子用手揉着耳朵说:“我们……我们不会哭。”
“哭!”秋秋分别踢了他们一脚。
他们就哭起来。哭得很难听。一边哭,一边互相偷偷地一笑,又偷偷地瞟一眼秋秋。
秋秋忽然鼻子一酸,说:“滚!”
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地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哭声。
那时,慈和的暮色正笼上田野……
(节选自《蓝花》,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写出了当地“帮哭”的风习和由来,这既是点题,同时又引起下文,为读者理解后面的文字作了必要的交代。
B.小说第四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写出请银娇奶奶来“帮哭”的原因,介绍了她悲苦的身世,这样写就将故事的前后连成了一个整体。
C.银娇奶奶听说有人请她去帮哭,特意梳洗打扮,换了新衣裳,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体弱,以此证明自己还具有“帮哭”的价值。
D.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给银娇奶奶死后凄凉的氛围中点染了一笔暖色,让人感到人间还有真情在,体现出小说哀而不伤的风格特点。
2.文中多次写到围观的人群,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重点写了银娇奶奶的两次哭,对这两次“帮哭”有哪些不同和唯一的相同实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候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傳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衛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乌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九,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阁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谚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遊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1.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
B.(苏武)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房/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C.(范晔)袭封武兴县五等侯/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年十七/州辟主簿/不就
D.(候风地动仪)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这里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这里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B.“阳嘉”是汉顺帝的年号,“永和”是他的另一个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种名号,古代每个皇帝都有两个年号。
C.“下车”文中指官吏初到任,“视事”文中指官员到职工作,“乞骸骨”是封建社会里大臣老了请求辞职的意思。
D.“辟”即征召,“征”也是征召的意思。“迁”这里指升任,“转”指转任,“出”这里指调离京城或离开朝廷,即出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介绍了张衡一生的主要经历、科技方面的历史性贡献以及文学成就、政治表现等,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
B.张衡创造的候风地动仪是用精铜铸成的,由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形状像个酒樽,外面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装饰。
C.顺帝曾经询问张衡天下所痛恨的人,宦官们害怕他说自己的坏话,.个个紧张,都给他递眼色,张衡便没有对皇帝说实话。
D.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还有很多豪门大户,和他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威风凛凛,整顿法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将军邓鹭奇其オ,累召不应。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入洞庭 宋 湘
客自长江入洞庭,长江回首已冥冥。
湖中之水大何许,湖上君山终古青。
深夜有神觞正则①,孤舟无酒酹湘灵。
灯前欲读悲秋赋②,又怕鱼龙跋浪听。
(注)①正则:屈原自云名正则,字灵均。②悲秋赋:此处指宋玉的《九辩》,该作揭露了君王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小人的险恶抒发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愁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一二句重复使用“长江”,三四句重复使用“湖”,这样就把作者离长江、入洞庭、后中顾长江、前瞻洞庭这一过程写得一气贯穿。
B.“何许”“终古”,一虚一实,不定语气和肯定语气相交织,造成了空间上的纵深感和时间上的开阔感;“终古”又能自然地引出下文。
C.“深夜”渲染环境的神秘气氛,表示诗人夜深时犹在追想屈原和湘水之神,突出了屈原的可敬,也为下文“孤舟”上的活动点出时间。
D.“深夜有神觞正则”一句言屈原灵魂不灭,夜间的湖上不时传来神秘的声音,像是神灵也在为这位忠直之士鸣不平,至今犹在祭奠他。
2.诗歌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各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遐想 瑕疵 目不暇接 B.阡陌 迁徙 纤尘不染
C.啼听 缔造 根深蒂固 D.河堤 题型 提心吊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是海明威塑造的一系列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战士等“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面对浩瀚的海洋,凶猛的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表现出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在英雄与环境的斗争中,桑提亚哥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在他身上,具有超越的人格力量,他是 。无论是84天的“背运”,还是在与马林鱼博斗“感觉到自己要垮下去的时候”,他“还要试它一试”,还要“忍住一切的疼痛,抖擞当年的威风,把剩余的力气统统拼出来”。在与鲨鱼群进行 的境况中,老人在 的情况下,仍然拖着伤残的身躯,与残暴的鲨鱼展开了一场 、注定失败的战斗。虽然桑提亚哥在与暴力世界的较量中失败了,但他坚信:“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最终,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他也正在梦见狮子。这是对未来胜利的向往,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进一步肯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无冕之王 声嘶力竭 精神抖擞 众寡悬殊
B.无冕之王 殊死搏斗 精疲力竭 众寡悬殊
C.冠冕堂皇 殊死搏斗 精神抖擞 难与匹敌
D.冠冕堂皇 声嘶力竭 精疲力竭 难以匹敌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他只带回来巨大的一副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B.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C.他虽然只带回来巨大一副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陪伴着他。
D.虽然他只带回来一副巨大的鱼骨架,然而小孩还在看守着他。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此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B.然而在对待输赢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C.然而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D.然而在对待胜利的风度上,他赢得了胜利。
下列诗句,与春天有关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D.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中国爆发了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仁人志士斗争之坚决,牺牲之英勇,真是可歌可泣,彪炳千秋。
B.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的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
C.如果我们每位同学都向“爱心社”捐献一份爱心,集腋成裘,就可以汇集成为巨大的力量,救助更多的失学儿童。
D.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青年学子要好高骛远,具有远大理想和家国情怀。
下面这封书信在格式和用语上有不妥之处,请指出并修改。
×××学兄:
寄呈的大作收悉,已经过目,激动不已。你的诗构思巧妙,语言隽永,弟自愧不如。只是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不合韵律,我冒昧地作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谨供参考。
顺祝
夏安!
学弟:×××
2019年6月6日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的没随处可见,美丽的风景、美妙的音乐、美好的心灵……但是,在我们身边,肆意破坏美、践踏美的行为屡禁不止,以丑为荣、以丑为美的现象屡见不鲜。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全体同学写一封倡议书(落款为“复兴中学学生会”),提倡大家“以美为美,崇尚真美”,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和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A
2.①交代了小巷即将消失的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之情。②承上启下,本段与前文形成对比式照应,并引出后文对小巷消失后场景的想象,为怀念小巷作铺垫。点题,小巷的丢失意味着“生命中某些东西”,表明了小巷对于作者的重要意义。
3.①“明天的黎明”是正常的时间概念,指的是小巷即将消失的时间。“黑夜”指的是小巷消失的现实正如黑夜一般,将带给作者长久的苦闷与失落。
②这句话表面上是对小巷的怀念,但深层次则是以小巷为代表的风俗民情、成长回忆等传统美好事物的遗失,令作者压抑惆怅;然而现代化的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以作者单纯的怀旧情怀是无法阻挡的。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上的写作手法,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A项,“更表明了小巷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错,“河流”是为了强调小巷贯穿城市的特点。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第⑤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作答时要先明确段落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然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本文第⑤自然段处于文章中间部分,在结构上大多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段落往往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引出后面的议论、记叙或描写。本文第⑤自然段交代了小巷即将消失的现实:“明天,这个热闹的小巷就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耸的楼房。”表达了作者的惆怅之情:“但是巷子没了,我们总觉得缺了些什么,像嵌入我们生命中的某种东西忽然丢失了一样,让人多少生出些莫名的惆怅来。”与前文写小巷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形成对比式照应,并引出后文对小巷消失后场景的想象,“巷子没了……”为怀念小巷作铺垫。同时点题“丢失的小巷”,小巷的丢失意味着“生命中某些东西”等。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文,谈谈自己对文末划线句“明天的黎明对于一个怀旧者来说是一个黑夜,但是它必然来临,无可阻挡”的理解,这是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作答时先明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要根据上下语境理解句子,然后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如“明天的黎明”“黑夜”,同时注意句子的修饰和限制成份。本句中“明天的黎明”指明天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指的是小巷即将消失的时间。而“黑夜”具有象征意义,指的是小巷消失的现实正如黑夜一般,将带给作者长久的苦闷与失落。“但是它必然来临,无可阻挡”,指现代化的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怀旧情怀无法阻挡的。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1.C
2.AC
3.①绝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②失能化、高龄化趋势不断加剧;③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④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但实施全面两孩以及鼓励生育的政策仍是遏制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的最有效举措”中“最有效举措”不合文意。原文中“通过生育政策调整以提升生育率进而改变人口结构和老龄化趋势往往很难奏效”“应对乃至引领中国的老龄社会,需要在长期发展战略的高度,设计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人口政策的框架体系”表明“最的效举措”是错的。
2.试题分析:B项,“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被纳入各国发展框架”并不能证明“世界各国都制定相应法规、政策,积极老龄化观念已纳入各国发展框架”,B项曲解文意。D项,“我国高龄、患病老年人不断增多”是客观现实,并非因为“养老配套设施不全,医疗卫生资源有限,养老服务业发展滞后”。E项,原文中“特别是高龄、患病老年人增多,对养老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并且提出更多方面的要求”,证明选项中“使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的难度加大”表达有误,尤其是“不同年龄群体”,明显有误。
3.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答题前,要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几则材料,把握材料对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看法。阅读时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加以概括。从材料二“21世界后半叶,中国将处于超稳定和超高的老龄化态势”和材料三“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中能概括出第一个特点;从材料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失能化、高龄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剧”中能总结出第二个特点;材料三“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不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可直接作为第三个特点;从材料三“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超前经济发展,‘未富先老’,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严峻”中能总结出第四个特点。
3、1.C
2.(1)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围观的人被感染而哭起来,表现银娇奶奶的善良和重情重义;通过围观的人对银娇奶奶的期待,突出了她的帮哭身份和帮哭的出色。
(2)渲染气氛。围观人群被感动得“都跟着她哭起来”,渲染了丧事的悲伤和隆重气氛;围观人群由期待而失望,前后对比形成强大落差,突出了悲凉气氛。
(3)推动情节发展。因为围观人群的期待,银娇奶奶被推上了帮哭的角色,又是因为围观人群的失望,而使银娇奶奶失去了帮哭的价值,最后凄凉死去。
(4)丰富小说主旨:把别人办丧事的哭当成热闹来看,表现出围观人群对他人痛苦的漠不关心,借此批判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3.(1)第一次“哭”描写了“哭”的全过程突出了银娇奶奶心里的“痛”;第二次“哭”,重点描写了她的肢体动作,突出了她的年老体衰。
(2)第一次“哭”是银娇奶奶“会哭”的“精彩亮相”,是她后来经常“帮哭”的原因;第二次“哭”是她“会哭”能力的下降,表示她“帮哭”角色已走到终结。
(3)第一次“哭”,虽然悲伤,却哭出了银娇奶奶自身存在的价值第二次“哭”,让众人失望的同时,银娇奶奶也失去了生存的价值,显示了更大的悲剧意义。
(4)相同的实质---小说以这两次“哭”的描写为重点从而突出了小人物艰辛可悲的一生。
【解析】
1.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C项,“其目的是想掩饰自己的苍老”错误,“用清冽的河水,好好地洗了脸,洗了脖子,洗了胳膊,换了新衣裳,又让秋秋用梳子蘸着清水,把头发梳得顺顺溜溜的”,银娇奶奶并没有掩饰自己的苍老,她梳洗打扮是因为重视。
故选C。
2.本题考查次要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次要形象作用题,应结合着小说中有关次要形象的具体内容,从表达主题、故事情节、对主人公的形象衬托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人物形象角度,原文“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通过围观的人被感染而哭起来,表现银娇奶奶的善良和重情重义;“这时,围观的人从骚动中一下安静下来,所有的目光皆跟随着银娇奶奶移动着”,通过围观的人对银娇奶奶的期待,突出了她的帮哭身份和帮哭的出色。渲染气氛角度,“在场的人也都跟着她哭起来”,围观人群也因为银娇奶奶的哭而哭起来,渲染了丧事的悲伤和隆重气氛;“围观的人群失去了平静,开始乱动起来。钻在最里边的秋秋仰起脸,瞧见了人们眼中的失望”围观人群由期待而失望,前后对比形成强大落差,突出了悲凉气氛。情节发展角度,“数以百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想看看老人们常提到的银娇奶奶,要领略领略她那闻名于方圆几十里的哭”围观人群从期待到失望,“然而,银娇奶奶的声音竟是那样的衰弱,那样的没有光彩”。小说主旨角度,人死之后有人哭有人笑,哭是请人来哭,笑是因为请来的人哭相而笑,借此批判了人性的卑劣。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作用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思考回答。内容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概括主要内容,突出对象(形象)特征,表达情感,揭示、升华主题。结构上回答思考的角度:思考考查的句、段与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关系。要求答出对银娇奶奶的两次哭的理解,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两处情节,然后从人物的心理以及形象、主旨的角度作答。第一次“这五奶奶心慈,把没依靠的银娇奶奶当自己的孙女待……银娇奶奶过来了她‘扑通’一声在五奶奶棺材前跪下,先是不出声地流泪,接着就是小声哭,到了后来,声越哭越大。她一件一件地数落着五奶奶的善行,哭得比五奶奶的儿子、儿媳妇、孙子、孙媳妇都伤心。她趴在五奶奶的棺材上哭成个泪人儿,谁都劝不起来哭到后来,她哭不出声来了,可还是哭”,第二次“银娇奶奶不太利落地跪了下来,不是一旁有人扶了一下,她几乎要歪倒在地上。她从领口取白手帕时,也显得有点儿拖泥带水,这使从前曾目睹过她帮哭的人,觉得有点儿不得劲。她照例仰起脸来,举起抓手帕的手,然后朝地上拍下,但拍得缺了点儿分量。她开哭了。她本想把声音一下子扯得很高的,但全不由她自己了,那声音又苍老,又平常,完全没有从前那种一下子抓住人并撕人心肺的力量了”,第一次“哭”展现出的是银娇奶奶内心的苦痛情怀,第二次“哭”则是展现出了精神的力量和人格价值,突出年老力衰;银娇奶奶的帮哭最后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意义,使得命运最终走向了终结,展现出小人物悲惨的人生际遇,突显出生命情怀的终结。
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A
2.B
3.D
4.(1)大将军邓鹭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2)从古籍的记载中,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选项却没有断开,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A项,错在“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先疏通此句的大意为: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他呵斥秦王身边侍从时,按当时形势,不过被杀。然而一般士人或许因懦弱而不敢表现。蔺相如一旦振奋其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正确的停顿是“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该句中 “相如”作主语,“奋”作谓语,“其气”作宾语,并不作“威信敌国”的主语,所以要在“其气”后停顿。故选A。
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B项,错在“古代每个皇帝都有两个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就有14个年号,“永和”是东汉皇帝汉顺帝的刘保的第三个年号。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