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广州市岭南中学2025届语文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起的熟人圈子是人们交往的基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习惯制约着人们的绝大部分行为。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孝”被确立为社会的道德基准。我们的先人把这一道德基准贯彻到道德规范体系、法律规范体系以及官吏的任免之中,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快速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道德基准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确立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其中着眼于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我国公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要求,彰显个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回答了人们处理与他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应秉持什么样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是现代社会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基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确立的道德基准,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公民道德的新发展。当前,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让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行为规范力。
(节选自焦国成《确立现代社会道德基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这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B.在制定道德、法律规范时以及官吏任免中贯彻“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鲜明特色。
C.由于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所以两个时期的道德基准也有所不同。
D.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代中国全体公民的社会价值共识,是现代社会新的道德基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人与人交往必须建立规则体系为前提,论述了道德体系的道德基准问题。
B.文章从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出发,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
C.文章运用比较论证阐述了现代社会的特点,指出我国社会道德基准变化的必然性。
D.文章先概述“新”“旧”社会差异,再阐明我国情况,由一般到特殊,逻辑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如果能够认同、遵守、践行人们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那么他就具备了基本的德行。
B.现代社会个人地位被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道德基准来约束个人的无限膨胀。
C.由于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也就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
D.我们只要将道德基准融入现实社会生活,就能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者
陈振林
王后病了,病的很重。
王后以前也得过病,但她感觉这一次与以前不同。毕竟也是年过六旬的人了,王后知道这一次会离开这个世界。
王坐在王后的床边,拉着王后的手,看着王后的脸,听着王后的呼吸。那手,瘦弱得像枯枝;那脸,苍白的像张纸;那呼吸,气若游丝。
王三十多年前从老家起事,王后一直跟随在身边,形随彩追;照看着王的生活,无微不至;管理着王的大家庭,并并有序。王没有了生活之化,没有家庭之乱,他一心打拼着自己想要的江山。王常常想:要是没有王后,自己可能只是个平庸的官兵。
如今,江山已得,王成了真正的王。可是,他心爱的王后却病倒了。
王后以前也病过。只是小病时,王后自己挺过就好了。也有病重的时候,王就会叫过太医,把脉,用药,不过几天也就痊念了。
“我要让我的太医前来,为你瞧病。”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轻声地说。
“传刘太医。”室外已响起了叫唤声。一会,急匆匆赶来的刘太医跪在了帘子外边,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深谙医道,在宫中很有名气。
王后摆了摆手,说:“他瞧不了我的病,让他退下吧。”
“传王太医!”又响起了叫唤声。王太医立即跪在了帘子外候旨,他已须发皆白,曾经医治好了王的偏头痛,最得王的信任,是太医中的佼佼者。
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吐出了三个字:“退下吧……”
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和气喘呼呼的刘太医走出宫门,很是惋惜。刘太医有些“自谦”地说:“王兄啊,其实王后的病情应该不重,不要说请您老医治,就是我开出三个方子,王后的病应该是能治念的。”步履满珊的王太医应声:“刘兄所言极是,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她瞧病呢?
怎么不相信我们医者呢?”
太医走了,王有些急了,他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声音大了一些:“王后你不相信这些太医,那我再去全天下请良医。”
王说到做到。他当即下了一道御旨,重金募求良医。不到三天,全天下的良医聚到了京城。然后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王亲自遴选其中十名良医进到内室。
王坐到王后的病榻前,轻声说:“王后,我已请来全天下最好的郎中,来治你的病。”王说着,泪水已经在他的眼眶里打转了。
王后的头摆得更厉害了,说:“不行!草泽医者,没有用的,你让他们都退下吧。”
王一摆手,那些良医纷纷离去。良医们有些失望,走出宫门。他们的声音大了起来:“我们是能够治好王后的病的,王后为什么不让我们帮地照病呢?她不懂我们医者啊。”
王后的病情更严重了,她说话的声音也听不见了。她叫人拿来纸和笔,颤抖着写下“丧事从简、不要殉葬”的遗嘱。三天之后,王后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脸色,安详而平静。
王拉着王后的手,痛哭不已。王一个劲地自责:“是我没能照顾好你,没能找到全天下最好的医者。可是,为什么你就不同意他们为你瞧病呢?……”
王后的葬礼,依照王后生前的嘱咐,尽量从简,也无殉葬。
葬礼的队伍最后,走着一行人,他们捶胸顿足,极尽哀痛,泪洒襟袖。他们是刘太医,王太医,还有那几十个从各地挑选进京的医者。
就在昨天,须发皆白的王太医向这些医者告知了一条消息:是王后救了大家的姓名……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
前不久王子找到王太医,告诉他一个消息。就在王后临终之时,王子前来探望母亲的病情。王子跪在王后的病榻前,痛哭着说:“母后,我就不明白,您为什么不接受父皇为您找来的那些医者为您瞧病呢?”
王后对着王子招了招手,让王子的耳朵贴近自己的嘴边,王后说:“我的重病本已无法救治,任何医者为我开任何药方都是没有用的。你的父皇嗜杀,在我死后,悲痛之中,盛怒之下,肯定会将他们都杀掉的……等将来你君临天下了,一定要心怀悲悯,爱惜生灵……”
(原载《小小说大世界》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了王三十年前起事的经历,交待王后对王的追随、照顾,赞颂了王后的赤诚、周到细致和勤劳能干,也表现出王对王后的感激和疼爱。
B.作者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王“拉着王后的手抚摸着”“走到门口走回来,又走向门口”“泪水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意在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C.刘太医、王太医和遴选出的十名良医,都是医术高明的人,他们完全有把握治好王后的病,而王后不信任他们,不让瞧病,他们既失望又无奈。
D.小说结尾才揭示王后不让太医和良医们瞧病的原因,让人唏嘘不已。而倒叙之中又有倒叙手法的运用,使得故事情节更具曲折性,更有吸引力。
2.小说多次写到王后拒绝让人瞧病,这令医者还有王、王子心生疑惑,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妙处。
3.“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这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一位医生的颁奖词。文中王太医评价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请依据本文谈谈这样评价的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0这个后起的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这在现代数学界仍有争议。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算术中还不存在“整数零”这个数学概念。
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整数,“零”出现得相当晚。现代数学的整数符号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纪发明的,传入中国就更晚了,中国先秦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这个整数的字眼,0根本没有出现过,“零”也只有“零落”一类的意思,尚未表示数字。
学者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人是有类似“零”的概念的。比如中国哲学很早就有了“无”的观念,和“有”相对。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筹进行计算时,会以空位表示该位“没有值”。但是,这些大多都是“空集”“空位”之类的观念,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
20世纪1年代,甘肃居延扇水全关遗址出土了万余枚汉代简牍,其中一枚记录了如下一些数字:“负七、负五、负三、负[0-9]{1,}.(9分)[0-9]{1,}.(9分)[0-9]{1,}.(9分)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
从数轴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的计时方法,所谓“两天”,只需要起点终点分别为第一天、第二天这两条线段的任意点,而不必积累满两个整天的长度。中国传统的服丧制度正是如此,按规定嫡子为父服丧须满三年,这里的三年是指二十五个月,而非三十六个月——因为无论怎么算,二十五个月都能经过三个“年线段”。既然正整数的概念均为缺少左端点的线段,且没有零的概念,自然计数的起始点就是一而非零了——计算岁数的方式正是如此,出生就算一岁,中国人的传统是没有零岁的,所以除夕出生的婴儿,大年初一就已经两岁了,这种计“虚岁”的古老方法,很多现代中国人很难理解,其实这正是早期中国整数观念的孑遗。
尽管整数的概念是数轴上的线段而非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人仍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分数。出土的先秦秦汉数学文献中频频见到发达的分数计算。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
数学界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当然都是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的。不过,如果改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根据汉代出土简牍所见的情况,“零”的确既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也不能说是“数起来很自然的数”,确实一点也不“自然”。
(摘编自《汉简无“零”》,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0在中国古代数学概念中并不存在,这个符号是一千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中国古代与“有”相对的“无”,其实就相当于现代数学意义上整数“零”的概念。
C.汉代人计数时有正数与负数,但二者中间缺少零,这就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
D.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是一个数学理论问题,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提出0作为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的疑问,全文最后又与之呼应。
B.第四段列举汉代木简上的数字,用事实论证当时并不存在整数“零”这一概念。
C.文章介绍中国计虚岁的传统,为了论证缺少整数零造成了现代人理解上的误区。
D.文章涉及到了数学、考古、民俗等文化领域,融科普性、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古籍中没有整数0,“零”只有“零落”之意,表明古代中国数学整体上的落后。
B.正整数的概念缺少左端点而且没有零,这种现象导致自然计数起点为一而非零。
C.中国古代发达的分数计算和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不均衡。
D.从历史考证看,0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用起来别扭,因此说它是“自然”数不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各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縲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予於厄,何子求绝之逮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已者方晋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已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丁丑,崔杼立庄公异母弟杵臼,是为景公。景公母,鲁叔孙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不肯盟。庆封欲杀晏子,崔杼曰:“忠臣也,舍之。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太史公曰:至晏子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B.不然/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C.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D.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丁丑是天干中“丁”与地支中的“丑”的合称,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本文是干支记日。
B.三十二年,在文中指齐景公三十二年,古人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即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C.彗星,俗称扫帚星,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例如彗星袭月。
D.分野,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例如秦是参宿的分野,齐是虚宿危宿的分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节俭谦恭,不以地位傲人。他长期担任齐相,辅佐三任国君,却节俭力行,生活朴素,不事奢华。
B.晏子尊重贤人,乐于接纳谏言。他赎救出越石父,但当越石父向他表示不满时,从善如流,尊越石父为上客。
C.晏子坚守节操,不愿附庸权相。崔庆以权势逼国人盟誓效忠,只有晏子不愿意,并因为他的忠心被崔庆放过。
D.晏子不畏君上,敢于直言进谏,在众人都阿谀君上时,他直言君上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招致民怨,将导致齐国的大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2)晏子仰天曰:“婴所不获,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从!”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南宋)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①。剩喜②然犀处③,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注)①吴钩:指刀,②剩喜:甚喜,非常喜。③然犀处:指采石矶。
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反映了作者“闻捷”以后的高兴、亢奋的心情,同时又包含有悲慨情绪。
B.作者把采石鏖战的激烈战况构想成“骇浪与天浮”的画面,可见其词风豪放的一面。
C.从题目《闻采石矶战胜》可以想见词人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写作本词的缘由。
D.下片由回忆古代两位北抗强敌的英雄写起,情感低沉,充斥着浓重的悲绪。
2.下阕中“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这三句“借古讽今”,请就此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项是
A.窃计欲亡走燕:逃亡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交换 因厚赂单于:赠送礼物
B.王必无人: (如果) 实在 均之二策:比较、权衡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财物、礼品
C.相如奉璧奏秦王: 禀报 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为“判罪”。
D.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遵守约定 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谋略——谋生
解说:两个“谋”字意思不同,“谋略”的“谋”是“计策”的意思;“谋生”的“谋”是“设法寻求”的意思。
B.布告——布局
解说:两个“布”字意思相同,都是“分布”的意思。
C.情不自禁——忍俊不禁
解说:两个“禁”字意思相同,都是“禁受”的意思。
D.温故知新——无缘无故
解说:两个“故”字意思不同,“温故知新”的“故”是“原因”的意思;“无缘无故”的“故”是“从前”的意思。
下列对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丛里跳出来只兔子。(存现句)
B.大风把树刮倒了。(“把”字句)
C.老师叫他进来。(兼语句)
D.这次会议并没有解决问题。(“有”字句)
下列各项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步余马于兰皋兮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⑦雄州雾列 ⑧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A.①④/③⑥/②⑤/⑦/⑧
B.①⑥/②④/③/⑤⑧/⑦
C.①⑥/②③/⑤/④⑧/⑦
D.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话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于书和纸质书的①______,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电子书虽方便快捷容量大,但②______;而纸质书虽没有辐射等弊端,油墨沁香,传统厚重,但有些书籍的厚度却常常令我们望而生畏,所以,两者各有干秋,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各有其使用的人群,电子书的发展③______。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52年,欧阳自远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他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今,他成为中国的“嫦娥之父”。
一本科学杂志上登了很多星际、太空知识,让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奥秘。高考时,他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学系。然而,他被国家选中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大的宇宙没研究成,学了小小的原子核”。杜祥琬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今天的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更愿意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
请围绕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D
2.B
3.A
【解析】
1.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本题D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错误,偷换概念,应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现代社会的道德基准”。故选D。
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B项,“论述了构建新道德基准的可行性”错误,无中生有,文章并没有论证“可行性”,论证的是必要性、重要性。故选B。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本题,
B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相应的道德基准来约束个人的无限膨胀”错误,无中生有。
C项,“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中国也就从传统的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错误,强加因果,文中只是说“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并没有论及“个人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和“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之间的必然关系。
D项,“只要……就……”错误,过于绝对,必要条件变充分条件。
故选A。
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2、1.C
2.①通过多次写到王后拒绝让人瞧病,这令医者还有王、王子心生疑惑,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并为王后死后揭开真相作铺垫。②多次写到王后拒绝让人瞧病,这令医者还有王、王子心生疑惑,贯穿全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刻画了王后是真正的“才是最好的医者”形象。④深化了主旨,赞美了深明大义的,爱民如子的王后形象,告诫统治者应该心怀悲悯,爱惜生灵。
3.①王后确实病得很重,她了解自己的病情,所以并没有让太医医治。②王后了解王的弑杀的个性,以及对自己的深情,知道如果医不好自己的病,王会迁怒于太医故不让医病。③王后有仁德之心,不想因为自己而让太医丢掉性命。故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是阅读文本,通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写作手法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意,C项,“他们完全有把握治好王后的病,而王后不信任他们,不让瞧病,他们既失望又无奈。”其中“他们完全有把握治好王后的病”与文无据;“王后不信任他们,不让瞧病”表述错误,从后文看王后说“‘我的重病本已无法救治,任何医者为我开任何药方都是没有用的。你的父皇嗜杀,在我死后,悲痛之中,盛怒之下,肯定会将他们都杀掉的……’”由此可知,并不是王后不相信医生,而是对自己的病情很了解,所以不让太医治。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小说情节的能力。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场所。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其他情节的发展;⑥刻画人物性格;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⑧使小说内容丰富、结构波澜曲折,富艺术性。
首先梳理文章结构,找出“王后拒绝让人瞧病,这令医者还有王、王子心生疑惑”的句子,然后分析。“‘传刘太医。’室外已响起了叫唤声。一会,急匆匆赶来的刘太医跪在了帘子外边,他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他深谙医道,在宫中很有名气。王后摆了摆手,说:‘他瞧不了我的病,让他退下吧。’”“‘传王太医!’又响起了叫唤声。王太医立即跪在了帘子外候旨,他已须发皆白,曾经医治好了王的偏头痛,最得王的信任,是太医中的佼佼者”“王说到做到。他当即下了一道御旨,重金募求良医。不到三天,全天下的良医聚到了京城。然后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后,王亲自遴选其中十名良医进到内室。”通过这些情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王后死后,发现真相作铺垫。为王后治病,贯穿全文,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了王后是真正的“才是最好的医者”形象。
3.本题考查启示类探究题。这类题目有启发性,更容易让考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此类题目,应该紧扣文本内容,结合现实(人生)等角度谈出“自我看法”。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文中王太医评价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根据文章内容“年过六旬的人了”,“那手,瘦弱得像枯那脸,苍白得像张纸;那呼吸,气若游丝。”可知王后确实病得很重。“王后摆了摆手,说:‘他瞧不了我的病,让他退下吧。’”“王后轻轻地摇了摇头,吐出了三个字:‘退下吧…’”“王后对着王子招了招手,让王子的耳朵贴近自己的嘴边,王后说:‘我的重病本已无法救治,任何医者为我开任何药方都是没有用的。你的父皇嗜杀,在我死后,悲痛之中,盛怒之下,肯定会将他们都杀掉的……等将来你君临天下了,一定要心怀悲悯,爱惜生灵……’”由文中这些语句可知,王后虽然不是真正的医生,但是她的仁德之心,拯救了几位太医的性命,王太医评价王后“才是最好的医者”。
3、1.D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0在中国古代数学概念中并不存在”错,原文是“至少在那个时代”,即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以及先秦时期。
B项,“就相当于现代数学意义上整数‘零’的概念”错,原文是“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
C项,“计算结果不够准确”错误。结合“他们眼中整数的序列,就像现代人乘坐电梯一样——……(其实严格地讲,当时也还没有现代数学意义上的‘正负’概念)。这种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分析可知,“计算结果不够准确”于文无据。
故选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为了论证……的误区”说法有误,结合“这种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分析可知,应是“为了论证没有零的数学观念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项,“表明古代中国数学整体上的落后”缺乏依据。结合“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分析可知,文章只是说“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不是整个古代数学的落后。故选A。
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4、1.D
2.D
3.C
4.(1)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因此他在辅佐三代君王期间,在诸侯中都有显耀的名声。
(2)晏子仰天长叹说:“我不能(盟誓)啊,我只依从那些对国君衷心对国家有利的人!”
(3)计策还没有定下来,寻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诎于不知己”与“信于知己”结构对称,因此,排除A、B;“是”为代词,“这”的意思,作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从前我被束缚起来,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束缚。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D项,“秦是参宿的分野”,说法错误;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
故选D。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
C项,“崔庆以权势逼国人盟誓效忠”,说法错误;原文是“二相恐乱起,乃与国人盟曰:不与崔庆者死!”崔庆二人做相,恐怕齐国人不服发生祸乱,于是让国人盟誓,不依附崔庆二人的都要死;所以,他们让人盟誓,不是为了效忠,而是为了依附他们、听从他们;
故选C。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注意:及,涉及,到;之,他;危言,正直的言论;以,因为;显名于诸侯,状语后置。
译为:他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因此他辅佐三代君王的时期中,在诸侯中都有显耀的名声。
第二句注意:获,能够;唯……是从;宾语前置句,只听从……; 忠于君,对国君忠诚;利社稷,对国家有利。
译为:晏子仰天长叹说:“我不能(盟誓)啊,我只依从那些对国君衷心对国家有利的人!”
第三句注意:求,寻找;报,回复;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意思是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得,找到。
译为:计策还没有定下来,寻找一个可以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
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要想翻译得通顺正确,平时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做题时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吃饭不吃两道荤菜,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家有道的时候,他就顺从命令去做事;因此他辅佐三代君王的时期中,在诸侯中都有显耀的名声。
越石父是个贤才,因罪被囚禁在牢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 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从前我被束缚起来,是因为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已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被束缚。”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丁丑那天,崔杼立庄公同父异母的弟弟杵臼做国君,这就是景公。景公的母亲,是鲁叔孙宣伯的女儿。景公做国君后,让崔杼做右相,庆封做左相。他们二人害怕内乱爆发,于是让国人盟誓说:“不依附崔相、庆相的都要死!”晏子仰天长叹说:我不能(盟誓)啊,我只依从那些对国君衷心对国家有利的人!不肯与他们结盟。庆封想要杀晏子,崔杼说:“他是一个忠臣,不要杀。”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现慧星。 景公坐在柏寝台上叹息说:“堂皇的亭台,终归于谁手呢?”群臣忧然泪下。晏子反而笑起来,景公很恼怒。晏子说:“我笑群臣过于谄谀了。”景公说:“慧星出现在东北天空,正是对着齐国的地域位置,寡人为此而担忧。”晏子说:“您筑高台凿深池,多收租税唯恐得的少,滥施刑罚唯恐不严苛,最凶的茀(bèi,音倍)星将出现,您怕什么慧星呢?”景公说:“可以用祭祷禳除慧星吗?”晏子说:“如果祝祷可以使神明降临,那么祈禳也可以使它离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万,而您让一个人去祈禳,怎么能胜过众口怨声呢?”当时景公好大造宫室,多养狗马,奢侈无度,税重刑酷,所以晏子借机谏止齐景公。
太史公说:说到晏子的进谏劝说,冒犯国君的颜面,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做官,就忠心耿耿报效君主;辞官隐退时,就反省自己,以弥补过失”吧!假如晏子还活着,我就算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心中也是高兴钦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