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北省恩施州2025届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y****6 文档编号:11484368 上传时间:2025-07-28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3.50KB 下载积分:10 金币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恩施州2025届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恩施州2025届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恩施州2025届高一语文第二学期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搀扶年迈的老人,你选择了敬老;安慰摔倒的儿童,你选择了爱幼。这两者______,你又选择了漠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国外进修后,穿越了重重艰难险阻,放弃了______的生活,毅然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技进步献计献策;( );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刑场上毅然放弃生存的机会,______;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了追寻世间真谛而抛弃了______的生活。这些人的选择虽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屑一顾 衣食无忧 舍身取义 雍容华贵 B.不屑一顾 养尊处优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C.置之不理 衣食无忧 视死如归 锦衣玉食 D.置之不理 养尊处优 舍生取义 雍容华贵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B.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C.这些人的选择虽然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认为这不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D.虽然这些人的选择并不明智,但又有谁可以否认这是他们心灵的选择呢?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的著名文学家朱自清,不去领美国的救济粮 B.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困苦生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C.朱自清,现代著名文学家,宁可拖着久病的身体,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D.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宁可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拖着久病的身体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A.红楼二尤在《红楼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她们是《红楼梦》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尤二姐、尤三姐也是悲剧性人物,是曹雪芹要描写的“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中的人物。 B.在《红楼梦》中,平儿的善良就像和煦的春风,令所有与她相处的人动容。“玫瑰露失窃”案爆发以后,她为了顾全大局,为了不让探春伤心,没有将偷窃人彩云送交凤姐听候发落,而是巧用移花接木之法,让宝玉承担“罪名”,从而于波澜不惊中避免了一场是非风波,当然也保住了探春的颜面。 C.秋夜漫长,宝玉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而作了一首诗,名曰《秋窗风雨夕》。刚刚搁笔,黛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宝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 D.宝玉改“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为“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乱拟,外面却不露出。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移动支付使用人数的增长呈现出青云直上的态势,尤其是年青人,“出门只带手机”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常态。 ②张老先生打起这一套新编的太极拳,动作舒展,自然流畅,看似平常的招式中却透露出纵横捭阖的气度,展现出不一样的精气神。 ③连续几天降雪,让“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披上银装,在“断桥残雪”景点,游客们摩肩接踵,争相一睹难得的雪中断桥美景。 ④学校在寒假期间举办的“探寻丝绸足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学们纷纷表示参加本次活动如坐春风,经历难忘。 ⑤近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除了有政策支持,还有一大批不计个人得失的志愿者参与其中,为群众致富呕心沥血,奔波忙碌。 ⑥虽然离决赛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来自各方的指责令上一场发挥欠佳的张晓华如芒在背,缓解压力成为他取得佳绩的关键。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题文)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综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B.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所喜爱。 C.中央在提出改正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节。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记……都难以完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 A.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除有效地施行减税降费措施外,为使地方收支平衡,还要增加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 B.各省市发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 C.一年多来,美国肆意挥舞关税大棒,四处挑起贸易争端,恣意冲击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成为国际社会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D.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及长,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为敦主簿。敦尝谓羲之曰:“汝是吾家佳子弟,当不减阮主簿。”时太鉴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会稽内史。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雅好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義之将至,烹以待之,義之叹惜弥日。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其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義之齐名,而義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褙,以母丧居郡境,義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義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義之竞不顾,述深以为恨。義之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节选自《晋书?王義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B.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C.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D.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的人都有名有字,名一般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隶书,指书体。汉字的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名著《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被人看重。他去拜见周顗,被周顗认为奇特;他被堂伯王敦看好,王敦认为他是王家的好子弟,并把他和当时的名人阮裕并列。 B.王羲之寄情山水。他想在浙江度晚年,因为浙江会稽有好的山水,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作序明志。 C.王羲之生性爱鹅。他得知老妇人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非常惋惜;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他欣然答应。 D.王羲之性情孤傲。王羲之和当时很有名望的王述关系不好,王羲之母丧时,王述只去吊唁了一次,后来王羲之也不去拜见王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② 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其悦,固求市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君子对待富贵应持有的态度。 (2)(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与湿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 (3)《阿房宫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委婉地给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阳 关 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⑪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⑫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⑬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本文选自《文化苦旅》 1.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 2.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 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 4.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雪”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会飞的福字 李丰 狗娃想起那架纸飞机时,纸飞机正朝着墙头飞去。狗娃迅速跑到墙根伸手去拦,可还是晚了一步,他眼巴巴地看着纸飞机擦着他的指尖,飘过了半人高的墙头,巧妙地越过一垄柿子架,又快速躲过一只母鸡的飞扑,最终钻进牛棚。 当它一路抵达目的地的当儿,隔壁串秧子家的奶牛毫不客气地上去,用大牛蹄子踩了一脚,之后又转身在上面浇了一泡尿,还把屁股撅得老高,尾巴一甩一甩地向狗娃示威。 随着这泡尿,狗娃的脸色由好看的粉柿子变成了白角瓜,又由白角瓜变成了紫皮茄子,鬓角渗出的豆大汗珠被正午的阳光晃得闪着金星星。旁边的狗娃媳妇也霎时间明白是咋回事了,她嗷唠一嗓子扑向七岁的儿子豌豆。 “你个养不熟的败家子,看我怎么打你!” 豌豆见娘疯了似的扑过来,忙躲到爹的后面:“爹……爹……咋了?咋了?是你让的啊!” 豌豆不知道自己咋把娘气成了这样,自己不就用一张福字叠了个小飞机吗?可这又咋了,年早都过完了,这福字留着还有啥用啊?再说,叠飞机是爹同意的,怎么飞机飞到隔壁,娘就疯成了这样了? 狗娃一把把媳妇推开,回头瞪了一眼豌豆,又转身抓住媳妇的胳膊把她拽进屋。豌豆被爹瞪得心里发毛,他想跟进去,可门被爹在里面插上了。 “你咋呼啥,怕隔壁不知道啊?”狗娃连忙捂住媳妇的嘴巴。 “你个葫芦脑袋,你脑子咋不拿事呢?那不是串秧子家给咱打的欠条吗?五千块呀,都让牛尿泡花了,串秧子还能认账吗?”狗娃媳妇急得眼里汪起两团蒙蒙的雾。 “我哪儿知道是那张福字啊,咋这么巧呢?”狗娃背着手在屋里踅着弯弯,他来回走得急,碰倒了椅子,碰翻了米篓,踅了不知多少圈也没能想出个好招儿来。 最后他一跺脚:“唉!该着,没就没了吧,串秧子家也不容易,他得了重病下不了炕,媳妇又是个哑巴。这两年要不是他媳妇脑筋活,四处借钱买了这奶牛,卖牛奶给串秧子买药维持着,串秧子早就没了,咱就当做善事扶贫了吧!” “放屁!”狗娃媳妇上去给了男人一杵子。狗娃没提防,一下子闹个仰八叉。“那可是五千块呀!是我一分一分攒的呀!”狗娃媳妇恨不得用眼里的雾水把狗娃淹了。 狗娃看媳妇急成这样,忙从地上爬起来,换一种语气:“你急啥,依我看啊,串秧子媳妇还真不一定丧良心。” “欠条都没了还认啥账啊?这一年,咱这汗珠子算白摔了。” 两口子在这儿闷着不言语,冷不丁屋外的豌豆打破了沉默:“爹……爹……快开门,飞机又飞回来了!” 狗娃两口子一听赶忙打开门。豌豆手里拿着个纸飞机高兴地蹦到屋里:“噢,又飞回来喽!”欢快得像林间的小鹿。 狗娃觉得很奇怪,他赶紧抢过纸飞机,发现那也是用一张红红的福字叠的,却不是让奶牛踏了的那张。狗娃忙展开,只见福字背面写着字,是一张欠条。确切地说,是一张和飞到串秧子家那张内容一模一样的欠条。只是欠条下面多了几行字: 狗娃哥,我在牛棚里发现欠条弄花了,就又写了一张,再次谢谢你们能借钱给我。还有那些好心人,我都一一记着呢。东头柱子哥扛来过两袋米,我给他钱他没要;西头宝根叔去年开春时,用四轮子帮我们犁地,也不收钱;还有月桂嫂偷偷放在我家院子里的一筐鸡蛋,我都忘不了。这些债我都是要还的…… 他们看时,豌豆也在看,他见爹娘不再像刚才那么焦急发怒了,就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试探着问:“爹,这飞机我还能玩吗?” 狗娃看看媳妇,又看看豌豆稚气的小脸,想都没想:“能,能,拿去玩吧!” 他转向媳妇:“家里还有钱吗?”狗娃媳妇啥也没说,默默地点了点头。 豌豆得到了允许,接过纸飞机,高兴得满院子蹦着、跑着、喊着,他跳上了墙头,将军一样小手用力一挥,福字飞机立即迎着微风,在阳光下自由飞翔。 (节选自2015年第1期《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倒叙手法,通过狗娃拦纸飞机这一情节,交待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并巧妙地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高兴地蹦到屋里”“把红扑扑的小脸凑过去”等细节刻画出豌豆的贪玩和天真。 C.小说明写狗娃夫妇因欠条引发的冲突,暗写串秧子媳妇重写欠条的过程,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更为集中,主题更为丰富。 D.狗娃媳妇在欠条丢失后抱怨忧虑,欠条复得后通情达理,小说通过这一变化成功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2.小说以福字飞机“在阳光下自由飞翔”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3.小说的语言富有乡土气息,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四、语言运用。(12分) 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 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相应成为南京惟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④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开端是(事情的)开头。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端;清晨,是一日生活的开端。万事皆有开端;开端蕴含希望…… 要求:①以“开端”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②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③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1.C 2.D 3.B 【解析】 1.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去理睬它;不屑一顾,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结合后句的“漠视”可知,前句填做法即可,故应选“置之不理”。衣食无忧,衣服食物应有尽有,不用担心;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句中是“生活”,故应选“衣食无忧”。视死如归,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舍生取义,为了正义事业不怕牺牲,常用于赞扬别人难能可贵的精神。句中强调的是面对死亡的态度,故应选“视死如归”。雍容华贵,形容人仪态文雅从容,庄重大方,也形容服饰华丽锦绣;锦衣玉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此处偏重指生活,不强调仪态与服饰,故应选“锦衣玉食”。故选C。 2.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子共两处错误,第一,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第二,后句否定不当,应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A项,否定不当,把“这不是”改为“这是”; B项,语序不当,前后主语不一致,关联词语“虽然”应置于句首; C项,兼具AB的错误。 故选D。 3.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结合前后句子可知,先说人物,再说事件。“宁可……也不……” 表达一种取舍关系“宁可”后面是“取”的内容,“也不”后面是“舍”的内容。“取”的是“困苦生活”,“舍”的是“救济粮”,由此可确定答案。故选B。 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2、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主要靠记忆。阅读名著时不要只注重情节,还要关注细节。本题中C项,“宝玉心有所感”错,应是黛玉。原著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描绘,“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中有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可知有感的是黛玉,“黛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宝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应为“宝玉披蓑戴笠来看望她,黛玉笑他这身打扮像个渔翁”。故选C。 3、A 【解析】 试题分析:①青云直上,朝着青天一直上升,形容地位直线上升,不用于形容数量,对象错误,使用不当。②纵横捭阖,形容在政治上、外交上进行分化瓦解或拉拢的手段。不合语境,使用不当。③接踵摩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使用正确。④如坐春风: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之中,形容收到良师的教诲和熏陶,不合语境,使用不当。⑤呕心沥血:比喻用尽心思,多用于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使用正确。⑥如芒在背:意思是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使用正确。故选A。 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句式杂糅,“根据”与“显示”删除一个。C项,语序不当,“在”移至“中央”之前。D项,搭配不当,“发生”改为“产生”。 点睛:做题思路通常是:疏理出句子的主干和枝叶,看成分是否残缺或者赘余,看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谓、宾)之间,句子的枝叶(定、状、补)与中心语之间是否搭配;心里默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语序是否恰当;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表意是否明确,特别注意常见的错误。 5、C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A项,搭配不当,“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除有效地施行减税降费措施外,为使地方收支平衡,还要增加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中“增加”与“效率”搭配不当,可将“增加”改为“提高”。 B项,结构混乱中的句式杂糅,“各省市发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尊重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中“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将“遵循……的原则”和“以……为原则”杂糅在起,可改为“遵循‘学生本位的原则”或“以‘学生本位’为原则”。 C项,没有语病。 D项,表意不明,“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中“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有歧义,“几十个”所指不明,可改为“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几十个记者”。 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共38分) 6、1.C 2.A 3.D 4.(1)然而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其厉害,王羲之常上疏抗争,所说的事情多被采纳。 (2)山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王羲之去看鹅,非常喜欢,坚持要买他的鹅。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然”这时,表时间的推移,前面断开;“咸自”“惟一人”主语变化,前面断开;“独”说王羲之,前面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古代的人都有名有字”错,男子一般有名有字,女子不一定有字,“二十岁举行冠礼”也是指男子。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王羲之母丧时,王述只去吊唁了一次”错,应是“王述母丧时,王羲之只去吊唁了一次”。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甚:厉害;每:常常;见:被;焉:代词,鹅;悦:喜欢;市:买;固:坚持。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幼时说话木讷,人们不觉得他有什么奇特。十三岁时,曾去参见周顗,周顗仔细观察后,认为他很奇特。长大后,以耿直著称,特别善于写隶书,为古今第一。很受堂伯王敦、王导的器重。当时陈留人阮裕很有名,是王敦的主簿。王敦曾对王羲之说.你是我们家的好子弟,将不比阮主簿差。”这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女婿,王导让他到东厢房去挨个观看王家子弟。门生回来后,对郗鉴说:'王氏子弟都很好,可是听到这个消息,全都很拘谨。只有一个人在东边床上露出肚皮吃东西,好像不知道一样。”郗鉴说:“这正是好女婿!”探问得知他,就是王羲之,于是把女儿嫁给他。 朝廷中的公卿都欣赏王羲之的才能,多次征他担任侍中、吏部尚书,都不赴任。王羲之担任护军后,又苦苦请求担任宣城郡,朝廷没答应,就任命他担任会稽内史。东方发生饥荒,王羲之就打开粮仓救济。然而朝廷赋 役繁重,吴会尤其厉害,王羲之常上疏抗争,所说的事情多被采纳。王羲之很讲究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 浙江,就有终老于此的念头。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王羲之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 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 王羲之生来喜欢鹅,会稽有个孤老太太养了 一只鹅,叫得好听,想买没买来,于是带领亲友命人驾车前去观看。老太太听说王羲之要来,把鹅杀了做熟等他来,王羲之感叹惋惜了一整天。山阴有个道士养了一群好鹅, 王羲之去看鹅,非常喜欢,坚持要买他的鹅。道士说.给我书写《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全都送给你。”王羲之 高兴地给他书写了,把鹅装在笼子里带回去了,非常快活。他就是这样任性率真。 骠骑将军王述从小有名气,与王羲之齐名,可是王羲之很看不起他,因此两人感情不和。王述先任职于会 稽,因服母丧住在郡中,王羲之接替王述,只去吊唁一次,就不再去拜访。王述每次听见角声,都以为是王羲之 来看望自己,就打扫庭院等他来。这样过了几年,而王羲之最终也没去,王述因此很怨恨他。王羲之年五十九 岁时去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7、1.AB 2.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解析】 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AB项考核诗歌的内容,CD考核诗歌的手法,E项对比阅读,考核诗歌的情感。其中,A项,“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项,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故选AB。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写景叙事表达内心的愉悦;根据“尘世难逢”分析“人世的忧苦”之情;根据“恨落晖”分析“生命易逝”的感慨;根据“牛山何必独霑衣”“但将酩酊酬佳节”分析“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8、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重点字:贵)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重点字:隰)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重点字:鉴)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9、1.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令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 2.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三组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 3.AC 4.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题的同时。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中段落作用能力。解答段落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段落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本题要求回答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仔细阅读文章开头两段,文章开头两段没有写阳关,而是先写自己“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然后写其他去景点的人也基本上都有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情节,绝大多数是来“寻景,更来寻诗”的,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且第二段最后一句用一问句引起人们思考,可见开头两段为下文写阳关蓄势,也引起下文。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明确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从句子修辞、词语运用、写作手法、句式、结构作用等角度进行赏析。本题要求赏析句子,首先明确句子所写的内容,然后从句子修辞、词语运用、写作手法、句式、结构作用等角度进行赏析。本题要求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内容,然后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结合句子具体内容分析句子运用该手法的表达效果,或者作者借助该句抒发的情感。本题,通读第六段,可知本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作者对中华文化荒原展开的联想,前三句作者连用了三个比喻,这是作者的联想和想像,同时构成了排比。后三句用了排比的手法,突显了对亲人们的思念。画线的句子,六句,用了两组排比,突出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增强语气,富有感染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题目内容往往涉及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手法、情感抒发、结构思路等各个方面,答题时一定要通读文章,在文章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内容,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B项,“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说法错误,第②段是紧承第①段而来,没有启下的作用,本段最后一句话用一问句引起人们思考。应该是开头两段为下文写阳关蓄势,引起下文; D项,“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