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解读课文.docx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9444178 上传时间:2025-03-26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1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课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本文档共1页,全文阅读请下载到手机保存,查看更方便
资源描述
我将课文第4小节所谈的桥之美概括为疏密相间的节奏美、刚柔相济的韵律美、面线相融的结构美和动静相生的对比美四个方面。而且我觉得这四个方面都可以与文章第2节所提到的绘画形式美联系起来,构图是绘画的基础形式,而桥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出在构图中表现形式变化、点缀不同形象的重要作用。 结合第2节,我觉得,第3、4节作者强调了桥在构图中的结构美,让绘画多了节奏韵律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体现了画家的精神。画家缓缓地游览宝带桥,细细品味一个个桥洞带来的不同的风景,也同时体会到了不同桥洞所包涵的厚重的历史积淀。这与李商隐“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如此,画家才会展开“搏斗”,竭尽全力选择最美的角度,体现个人的精神内涵。 而5、6节所举的6个例子,则是强调了桥在不同形象之中的联系作用,对应了第2节所说的“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这里的“桥”实指“媒介”,也就是文中第5节强调的“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如果我们细读文章,会发现,作者不仅强调了联系作用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寻找这种联系作用的艰难。例如作者强调了桥在《清明上河图》中作为绘画的高潮,联系了自然情景和生活情景,突出了桥对于丰富的画面的形象的浓缩作用。而田地小径中桥,表现了桥对于在单调的形象中带来的巨大的改变,对于单一的画面形象的升华作用。而索桥则在不同线条的衬托中展现了“独特的生命力”,它本身也成为了这种生命力的最美的载体,它对于画面中的同类形象也起着点睛的作用。我觉得,桥在此时的作用,与冯延巳词中“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中桥所起的点晴作用是一样的。后面的三个例子,作者强调了表现这种联系作用的艰难,而这种作用必须与桥自身的结构之美联系在一起。因此,遍洒春光的钱塘江无法改变结构,而不同的结构形式带来了不同的美,因此仍然需要大家去寻找,而不是单纯地以险为美。 那么第3、4节与5、6节的关系是什么呢?我觉得桥的结构之美是构图的基础,只有先明确了桥自身的结构之美,再明确不同形式的桥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作用才能探寻桥在联系不同形象时的重要作用。因此作者先强调了桥自身的结构之美。而在第4节中,作者特别选用了风雨桥的例子,也有表现桥与周围环境之间动静相生,联系不同的形象的作用,为下文作了铺垫。而桥的联系作用则是在上文基础上的运用关键所在。在第5节开头强调了桥的联系作用,第二个例子就表现了桥的结构对画面产生的巨大影响,而最后一个例子中,作者特别勾勒出索桥的形象——“一道线”,表现了即使桥的形象简化为一道线,只要有了环境的衬托,它同样能为环境带来生命力,集中体现出不同形象的生命力。正因为桥的作用如此重要,因此画家需要细心地选择与之联系的形象,构成最美的画卷。而文章的最后则在上文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只要“起到构图和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都具备桥的美。这就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与升华。 桥之美不仅叙述了桥作为一种形象在画中的美,也表现了桥作为不同形象的媒介作用,而我们在文学中同样可以找到类似的形象或事物,通过对它的描绘来体现个人的情感、串连不同的形象。例如《苏州园林》中对完美的图画的反复强调,并且串连起了文章不同的部分,而《说“屏”》中对于屏风背后蕴藏的文化现象的描述,贯穿于对屏风不同角度的描写中,并且构成了屏风特征的文化意味。这些形象其实也都具备了“桥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