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蜡烛
西蒙诺夫
〔学习目标〕
1. 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
2. 阅读之后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文章主旨。
3. 想像老妇人的内心活动,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4. 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5. 积累词语。
〔教学课时〕
一堂课完成。
〔活动设计〕
朗读、默读、讨论、口头小作文
〔设计理念〕
亲近文本,真实地阅读;注重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水平,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实现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题:你熟悉蜡烛吗?你知道它有哪些功用?(板书课题)你对作者有多少了解?(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篇题为蜡烛的文章。
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把握故事的要素,理出时间线索。
1.谁愿意来为大家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从这一段中得到哪些信息?
文章开头是叙述性的语言,是要叙述一件事情;
这件事发生的时间是――
地点是――
社会背景是――
联系学生已有历史、地理知识进一步回顾1944年的历史有什么重大事件,那场战争的双方主要是哪些国家,谁是正义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地点要素)
2.教师朗读第2自然段。这一段为我们提供了怎样的信息?事件中的人物是谁?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环境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人物、环境要素)。
3.你们希望谁继续为大家朗读 ?(读到“一直轰到太阳落山。”)(板书生词、纠正读错的词语:企图 佛晓)
偷袭成功了没有?时间到了什么时候?请你推测下面的情节。(讨论。目的在于引起阅读期待,为后面理解主旨作铺垫。)
4.大家可能急不可待地想知道下面的事情了吧,请快速默读课文,看谁能最先了解后来发生的事情。
三、 了解、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1.谁能说说后来发生的事情?(要求用自己的话来说。)
2.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故事?(要求把握基本信息。)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比较详细地复述故事整个过程?(要求尽量复述对老妇人行为描写的细节。)“她”想——很想(协助苏联红军)——摸出东西(悬念)——绕过铁栏杆(虚弱的身体)——翻、理、弯、坐(保护烈士遗体)——舀、拖——画、吻(悼念烈士)——捧、盖、堆(掩埋遗体)——摸、插、点、坐(为烈士守灵)
四、从主人公的行为动作体会其思想感情。
1.你们认为谁是故事的主人翁?作者写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萨伐河战斗,还是写这次
战斗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
2.你怎样评价这位老妇人,请朗读相关语句来支持你的看法。
重点品味描写炮火猛烈、老妇人年迈体弱、掩埋红军烈士,为红军烈士守灵、热爱红
军战士的句子。
3.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但从她的动作行为可以看出她丰富的内心活动,试揣摩倒数第4段,想象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口头表述出来。
(根据学生的评价板书老妇人的行为过程和从中体现出的性格特征。)
4.老妇人为什么能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以虚弱年迈的身躯,竭尽全力安葬一位素不相识的不同国籍的红军烈士,请谈谈你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五、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语句。
1.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你把有关的句子朗读出来。
2.标题所说的蜡烛起到了什么作用?重点品味结尾段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中。让我们缅怀为正义而战,英勇献身的苏联红军烈士,让我们对南斯拉夫母亲超越国界的慈母情怀表达深深的崇敬。
六、本课学习内容小结。
1. 读记叙类的文章要注意哪些基本要素?
2. 口头复述故事情节有什么好处?
3. 怎样把握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4. 有哪些词语需要我们课后复习?
七、课后作业:积累词语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瓦lì( ) pú( )fú( )前进 pǎi( )击炮
筋疲力jí( ) 名fù( )其实 pínɡ( )障
2.解释词语:
企图——
拂晓——
地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