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离骚》片论.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836732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骚》片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离骚》片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离骚》片论.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化纵横WENHUAZONGHENG64团结2023.05离骚片论李广良离骚是华夏诗史上划时代的篇章。离骚之前的华夏诗,以诗经为代表,但诗经实际上是通过“采诗”制度所收集的“歌集”或“歌曲集”删改、整理的结果。这些“歌”或“歌曲”无论是“田园性”的,还是“宗庙性”的,其作者却都是“匿名”的、隐身的,显现于大众之前的只有歌曲本身,而留存于历史中的只是被称为“诗”的歌词。离骚的横空出世,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诗体”的诞生,更意味着“诗”和“诗人”的独立。从此以后,“诗”不再是音乐的附庸,而是在保持与音乐的亲缘关系的同时,以“诗意”为其内在的本质;“诗人”亦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以“诗”成就其内在

2、生命意义、实现其存在价值的人。屈原(约公元前3 4 0 一前2 7 8),是见诸正史的第一个“诗人”,可谓中国诗史上的第一个“诗人”。据史记记载,屈原,名平,任楚怀王的“左徒”,“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由于遭人谗害,“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屈原的境况更趋恶化,终被流放至南方的沅湘流域。“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形容枯稿。”在与一“无名”的渔父对话后,屈原乃作怀沙之赋,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对于史记的记述,后世学者颇有怀疑之者,如胡适就认为历史上并无届原其人,理由

3、是屈原首次出现就是在此前的二百年间并无人提及屈原。以我之见,根据司马迁的精神品质,他在叙事时或许会渗透个人之想象和情感,但断无伪造或假托历史人物之可能。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文本看,司马迁诚然有夸大屈原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之嫌,未能真正揭示楚国衰亡的原因,但这种“局限性”反而恰好证明了屈原的“存在”。司马迁的叙述和屈原的诗篇都表明,屈原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学识渊博,才气横溢,充满激情和想象,又满怀政治抱负,力图挽救危亡的楚国。然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只能通WENHUAZONGHENG文化纵横团结2023.0565三过“写诗”来抒发个体的生命激情和华丽想象,从而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等不朽华章,成就了

4、他“伟大诗人”的“美名”。屈原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一个纯粹的“诗人”也许会参与政治,但其参与方式仍然是“诗意的”,不符合“权力逻辑”的。对政治来说,屈原是“权力场”上的“另类”;对诗来说,屈原则是“个体自由书写”的开创者。而“个体自由书写”则是“诗”的本质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屈原是“第一个诗人”,是华夏的“诗魂”,当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杀的诗人”。很多材料说屈原是“政治家”,我觉得这顶帽子是不适合屈原戴的。文学史论著中还有“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是民族诗人”“屈原是人民诗人”“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等说法,这些说法或是“意识形态性”的,或是“西

5、方中心主义”的,故均值得商榷。关于离骚之创作及其意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如此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恒,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上称帝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

6、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灌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对离骚的阐释,也许并不仅仅代表司马迁个人的观点,而是代表一种经学传统。洪兴祖楚辞补注说:“始汉武帝命淮南王安为离骚传,其书今亡。按屈原传云: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又日:蝉蜕于浊移,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淬。推此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孟坚、刘皆以为淮南王语,岂太史公取其语以作传乎?”如此说属实,那么西汉时对离骚的理解至少已经具有了“经学式”的经典意义,后世之称离骚为离骚经即源于此。在“经学”的视域中,离骚的

7、创作源自屈原的“忧愁忧思”,而“忧愁幽思”又来自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故有“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的判断,显然这是一种经学政治论或经学伦理学的解读。王逸楚辞章句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尔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憨其志焉。”王逸的“楚辞解释学”无疑是西汉以来楚辞学正统的发扬和补充。对屈二原之“怨”的理解既须从儒家诗学传统来理解,也须突破经学政治论的局限。屈原之“怨”继承了诗经“兴观群怨”之“怨”的精神,此“怨

8、”并不是个体心理上的愤世嫉俗,而是“包含男女爱情在内的种种忧伤、追求、感叹”,是与“仁道的实行相联系的怨”(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但屈原并不是“圣王政治”序列中的“圣人”,其政治观念或来自儒家传统,而其创作的原动力实际上来自本人的生命实践,来自屈原作为“自由个体”的情怀意绪,这种“情怀意绪”的诗性呈现才是诗之为诗的本质所在。在此意义上,太史公所谓“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或可理解为对屈原诗乃至一切诗的本质开示。离骚全篇共3 7 3 句,近2 5 0 0 字。作品以精巧复杂的结构,奇幻瑰丽的想象,优美深情的文字,抒发了屈原平生所“郁结”之“意”。现代学者对此“意

9、”的理解多是政治性的,即把屈原之“意”理解成“政治理想”“政治抱负”“爱国主义”等,这种“政治化”的解读固然有其“艺术社会学”的根据,但也难免遮蔽了离骚的“诗性”本质。很多学者把离骚定义为“政治抒情诗”,就是出于这种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民革中央网站文化纵横WENHUAZONGHENG66团结2023.05“政治化”的导向,而要真正理解屈原和离骚之“意”,就必须超越政治学的维度而进人诗学存在论的维度。在诗学存在论的维度上,离骚和一切真正的“诗”一样,是对人的存在的“保存”和“存在”意义的揭示。首先,离骚之所以名为“离骚”者,是因为“离骚”本身就是人的普遍命运。史记引刘安日:“离骚”者,犹离忧也。”

10、班固赞骚序日:“离,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人不仅在“别离”时“遭忧”,而且在一切活动之中“遭忧”,范仲淹所谓“进亦忧,退亦忧”是也。从离骚问世之后,诗人就被称为了“骚人”,就是因为诗人深切地把握到了人生的“忧”,是以在诗人的笔下,即使“欢乐”也是在“忧愁”的笼罩和浸润之下的。其次,离骚看似“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但其实是一切、挣扎在权力场中的“诗人”的写照。一切人都在权力场之中,权力一方面“成就”人,另一方面“控制”人,故既有悠游于权力场之中“其乐无穷”者,又有深感于权力场之“无可奈何”者。一个“诗人”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进人权力场,如屈原因为其家世,但权力的运行自有其

11、内在逻辑,这种“逻辑”往往与“诗人”的心性相冲突,为化解此种矛盾,“诗人”或为权力而放弃“诗”,或为“诗”而放弃权力,屈原毫无疑问是后者。离骚全诗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第二部分从“女之禅媛兮,申申其胃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三部分从“索琼茅以缝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篇末“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从始至终的整个历程,可以说就是诗人的“精神发展史”或“精神现象学”。诗篇开首的“帝高阳之苗裔兮”,是对家庭世系或自身生命本源的追溯,这不是阿Q式的“祖上曾经阔过”的“自欺”,而是一种“历史意识

12、”的呈现。随后就是天命的出生时间(“摄提贞于孟兮,惟庚寅吾以降)和父亲赐予的“嘉名”(“正则”“灵均)。随后就是具有“内美”和“修能”的诗人在权力场中的遭遇和心路历程,在“桀纣披”“党人偷乐”“信逸齋怒”的政治现实中,诗人犹然“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其结果自然就是“吾独穷困乎此时”的存在状态。第二部分从“女之婵媛兮,申申其予”开始,婵媛的“申申其”表明诗人的无与伦比的“孤独”与“寂寞”。在此深重的“孤独”中,诗人先“就重华而陈词”“揽茹蕙以掩兮,沾余襟之浪浪”,然后开始了其“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历程,穷极想象,气象万千,美不胜收,动人心魄,但无论如何“周流上下”,

13、却发现自己仍然处于“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的世俗险难中,故不得不沉痛地发问:“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爲能忍而与此终古?”第三部分是全诗的终结,借灵氛的占卜以述说诗人在去留问题上的内心冲突,“驰骋在云端的幻想又一次掉落到令人绝望而又无法离开的土地上”(马茂元,楚辞选)。诗人虽极驰骋想象之能事,终究还是不得不哀叹:“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在“美政”理想破灭以后,他的唯一选择就是彭咸式的生命结局。王逸楚辞章句说:“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显然,这是一种“以死全节”的决绝的态度,是与其“帝高阳之苗裔”的生命起源相匹配的“贵族精神”的表现。屈原最终的“投江”即根源于此。如许多论者所见,离骚中描绘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人间的现实世界,尤其是以权力运行为核心的日常政治世界;另一个则是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凤、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赵逵夫,离骚)中的龙马同两个世界的艺术构思)离骚的“诗意”的秘密也许就在这“两个世界”中,前者是通过与“众皆竞进以贪”的现实的抗争以维持诗人的“自由”,后者则是通过邀游广阔、雄伟、瑰丽的超现实世界以实现精神的超越。不过以我之见,在离骚中还有一个辽远的“历史世界”,这可能是诗人最深沉的牵挂之一。(李广良,云南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责编张栋)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