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祖先亲属与陌生人:《太平广记》鬼魂故事的类型学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3341190 上传时间:2024-07-02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先亲属与陌生人:《太平广记》鬼魂故事的类型学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祖先亲属与陌生人:《太平广记》鬼魂故事的类型学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祖先亲属与陌生人:《太平广记》鬼魂故事的类型学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4年3 月第4 2 卷第1 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Yangzhou College of EducationMar.2024Vol.42,No.1祖先亲属与陌生人:太平广记鬼魂故事的类型学研究马?速,陈昕苗(1.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 3 0 0 3 0;2.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 1 0 0 1 8)摘要:太平广记中的鬼魂类型可以划分为祖先亲属的灵魂和不知姓名的陌生鬼魂两类。民众对两类鬼魂施以不同的情感、态度和民俗仪式:作为“熟人”的祖先亲属的鬼魂是民众熟悉的人,往往通过各种仪式表达尊敬和怀念之情;而那些不知来源的陌生鬼魂就是要远离并驱赶的陌生人,是有序的幽寞

2、社会秩序的“逃逸者”。对“陌生”鬼魂的驱逐源于当时熟人社会的逻辑和幽寞世界与人间世界一致性的观点。早期先民对于鬼魂的信仰和想象实则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一个投影。关键词:太平广记;鬼魂;祖先亲属;陌生人;熟人社会中图分类号:1 2 0 7.4 1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6 5 3 6(2 0 2 4)0 1-0 0 3 3-0 6Ancestors and Relatives vs.Strangers:A Typological Studyof Ghost Stories in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MA Su,CHEN Xin-mia

3、o22(1.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Lanzhou 730030,China;2.Hang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angzhou 310018,China)Abstract:Chosts in 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types:the souls of ancestors and deadrelatives,and those of the unknown.The two types of ghosts were treat

4、ed with different emotions,attitudes and folkrituals.People showed their respect and remembrance to the acquainted ghosts of their ancestors and dead relativesby performing various rituals,while they deemed the ghosts of unknown origins as the exiled from the orderly under-world and should be kept a

5、 distance from and driven away.The expulsion of unknown ghosts stems from the ac-quaintance society logic at that time and the idea that the underworld is in consistence with the earthly world.Thebeliefs in and imaginations about ghosts held by people then are in fact a proje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6、 Chinese socialstructureand culture.Key words:Records of the Taiping Era;ghosts;ancestors and relatives;strangers;the acquaintance society收稿日期:2 0 2 3-1 0-1 1作者简介:马速(1 9 9 5 一),男,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部博士研究生;陈昕苗(1 9 8 8 一),女,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33中国先民对“灵魂这个概念有着诸多想象:首先,先民们认为人活着的时候,灵魂与躯体是合二为一的,正常情况下灵魂是不会随意脱离活人

7、身体的,因为灵魂的离体会危及人的存活;其次,人死后,灵魂就会离体成为鬼魂去往另一个世界,所去往的这个世界就是人死后灵魂的居所。正是因为这种离体的灵魂及其去处先民不得而知,所以才渐渐生发出关于鬼魂的想象和信仰。志怪文学作为一类主要描写鬼神等奇异之事的俗文学作品,承接了先民关于灵魂信仰的主要观念,能够反映民众关于鬼魂的认知、态度。太平广记是宋人李防、徐铉等人奉命编辑的一部类书,广泛收录了汉代到宋初的野史小说、史料、传记等,其中就包括大量记载灵魂(鬼魂)的小说 1。其鬼类故事来源于搜神记列异传广异记灵鬼志等宋代以前各个朝代比较典型的志怪小说,其中包含了对于亲人和思念之人的灵魂以及来历不明、兴风作浪的

8、鬼魂两类灵魂信仰的叙述。溯及以往,虽然也有研究者对太平广记中的鬼魂类故事进行研究,但大多是从文献特点和文献艺术与价值 1 7、古人的生死观和宗教驱鬼解厄等方面进行研究 2 。虽然也有研究者阐明鬼魂世界和人类世界的一致性关系,但是未能对上述两类鬼魂信仰的“反差”现象进行总结。许光先生认为民众对人死后的灵魂划分出两种存在:一种是祖宗亲属的灵魂,一种是无家可归的鬼魂3 1 6 7。先民们相信这两种灵魂真实存在,并和生者世界存在一定的联系,民众也依据上述联系对两类灵魂施以情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出一系列民俗仪式和行为。因此,本研究依据许光提出的鬼魂“二分类”标准对太平广记中诸多鬼魂文本故事进行整理归纳,

9、并在此基础上以人类学关于祖先崇拜与鬼魂信仰、分类禁忌与社会秩序的相关理论视角为指导,探索为什么民众会对两类鬼魂持有不同的观念和态度,两类鬼魂观念衍生的民俗仪式背后又承载了何种文化意义。一、太平广记鬼魂故事的类型学划分太平广记中用三十九卷的篇幅收录了自东汉末到宋初的鬼魂文本故事,其体量在整个太平广记的故事体系中仅次于“神仙”这一大类。为何鬼魂类文本故事体量如此之大?吕克认为用历史的眼光来看,东汉末年直到宋初,整个社会不仅疾疫猬癫而且战乱频仍。除了唐朝有两百多年的安定之世,三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乱都给黎民百34姓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许多家庭家破人亡、亲人阴阳两隔 4 1,这种动荡的局势反而促

10、进了鬼类故事的繁荣。人们对待鬼的态度和情感是复杂的,人们用鬼魂的文本故事表达自身对苦难和灾祸的无助之情。太平广记关于不同鬼魂类型的文本故事,主要分为祖先亲属鬼魂的文本类型和陌生鬼魂的文本类型两大类。(一)祖先亲属鬼魂的文本类型1.“法术招魂”型在这类故事中,生人渴望与死去的亲人见面以缓解思念之情,因此通过通灵之人达到与亲属或思念之人亡魂相见的目的。如营陵道人所展现的故事就是这种类型: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日:“愿令我一见亡妇,死不恨矣。”道人日:“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于是与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恨恨不能

11、得住。当出户时,奋闭其衣裙户间,挚绝而去。至后岁余,此人身亡。室家葬之,开家,见妇棺盖下有衣裙。5 2.“梦中托付”型“梦中相见”或者“托梦”型在许多研究中都有论述和提及,研究者认为太平广记故事的编选者、记录者要活灵活现地呈现鬼魂与人的互动关系,“梦”是一条常用的人界通往仙境和鬼域的桥梁,同时也是故事创作者创造仙境、鬼域等艺术空间用的最多最突出的手法“。在这类“梦”的故事中,生人和亡人在生人的睡梦中相见,一解亲人阴阳相隔思念之情或完成亡人生前遗憾或所交代之事。苏韶苏韶,字孝先卒。韶伯父承,为南中郎军司而亡。第九子节,夜梦见卤薄,行列甚肃,见韶,使呼节日:“卿犯卤簿,罪应刑。”明暮,与人共寝,梦

12、见韶日“卿头未竟。”即复剃如前夕。其日暮,自备甚谨,明灯火,设符刻,复梦见韶。之如前夕者五。节素美发,五夕而尽。间六七日,不复梦见。7 1 2 5 23.“家中显形”型在这类故事中,已经逝去的祖宗亲人突然从幽冥世界返回出现在家中,他们出现的原因以及出现后和家人的互动与前述小类“梦中相见”型相类似,都是和家中亲人相见一解思念之情,即“来家中看看”或是交代家人亲属去做什么事情。叔死数载,元嘉二十三年,忽形见还家。伤人及邻里,并闻其语及杖声,又见杖瘢,而不见其形。7 1 2 5 6 4广陵华逸,寓居江陵,亡后七年来还。初闻语声,不见其形。家人苦请,求得见之。答云:“我因痒,未忍见汝。7 1 2 5

13、6(二)陌生鬼魂的文本类型1.“人鬼辩鬼”型太平广记中有许多故事围绕人与鬼争论“鬼是否存在”这个核心话题展开,故事内容一般是人不相信有鬼,而鬼则显形挑战人看似严密的“无鬼逻辑”,在一些故事中人可能也会因不相信鬼的存在而丧命。开元时,有崔尚者,着无鬼论,词甚有理。既成,将进之。忽有道士谐门,求见其论。读竞,谓尚日:“词理甚工,然天地之间,若云无鬼,此谬矣。”尚谓:“何以言之?道士日:我则鬼也,岂可谓无?君若进本,当为诸鬼神所杀。不如梵之。”因而不见,竞失其本。7 1 2 6 1后有一书生,葛巾,修刺谐岱。与之谈甚久,岱理未屈,辞或未畅,书生轭为申之。次及无鬼论,便苦难岱,岱理欲屈。书生乃振衣而起

14、日:“君绝我辈血食二十余年。君有青牛髯奴,未得相困耳。今奴已叛,牛已死,今日得相制矣。”言绝,遂失书生,明日而岱亡。7 1 2 02.“人鬼相斗”型在这类故事中,人与鬼的关系从一开始就被建构成敌对的,存在“世仇”关系。于是围绕着这种矛盾和冲突,人与鬼展开了争斗和冲突,因此发展出来两种故事亚型:一种是人捉弄/击杀鬼型,一种是鬼捉弄/迫害人型。(1)“人捉弄/击杀鬼”型在这种故事亚型中,人处于优势,面对鬼,人通过各种方法消灭鬼或捉弄鬼,使鬼不敢去捉弄人。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谁之,言:“我亦鬼。”遂行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

15、伯日:“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不是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恶忌?”鬼答言:“唯不喜人睡。”定伯日“新死,不习渡水故尔,勿怪吾也。”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睡之。7 1 2 5 4 8(2)“鬼捉弄/迫害人”型在这种故事亚型中,鬼处于优势地位,将人玩弄于股掌之中。琅邪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摔伯颈着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伴死,乃置伯去。伯归家,

16、欲治两孙。孙惊惧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更试之,伯意悟。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着火灸之,腹背俱焦拆,出着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之。后月,又伴酒醉夜行,怀刀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又恐为此鬼所困.仍俱往迎之,伯乃刺杀之。7 2 5 0 73.“人鬼交往”型在这种人鬼交往型的故事中,一般可以从两种故事亚型进行判断,一种是人与鬼相恋,一种是人与鬼交朋友。这两种故事亚型虽然表明人可以和鬼发展出亲密关系,但是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人与鬼不能并存:在相恋型的故事中,人不知道自已相恋的是鬼,待人反应过来时发现自已的恋人只是白骨或者已

17、经下葬的户体;在人鬼友情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人对待鬼的态度起初是蔑视的,是不屑于和鬼有互动关系的。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单衣,革带。康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日:“耻与魅争光。”7 2 0 9沛郡人秦树者天暗失道。遥望火光,往投之。见一女子,秉烛出云:“女弱独居,不得宿客。”树日:“欲进路,碍夜不可前去,乞寄外住。”树日“承未出适,我亦未婚。欲结大义,能相顾否?”女笑日:“自顾部薄,岂足优俪?”遂与寝止。向晨树去,乃俱起执别,女泣日:“与君一睹,后面莫期。”以指环一双赠之,结置衣带,相送出门。树低头急去数十步,顾其宿处,乃是家基。7 1 2 5 6 8二、太平广记中对待鬼魂的不同民俗仪式

18、通过对不同的文本类型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在面对祖宗亲属的灵魂时,文本中生者的表现差异不35大:生人渴望与思念之人的亡魂相见,并且不会因为是死去之人的灵魂而感到畏惧。而这些亡魂对待在世的亲属的态度总是慈祥善良,从无恶意,所以在世的生者总想通过各种仪式见到他们死去亲属的亡魂。而那些来历不明、到处飘荡的鬼在文本故事中势必是要兴风作浪的。这种无名无姓、身无分文、漂流四方的野鬼要么使在世的人身染疾病,要么使不愁温饱的灵魂不得安宁。所以这些孤魂野鬼作为陌生人让生者惧怕,人们会想方设法采取祭祀或者其他的手段来对野鬼进行驱逐。(一)指向祖宗亲属的葬礼仪式和祭祀仪式1.葬礼仪式太平广记中,祖宗亲属死去后,生者为其

19、举办隆重的葬礼,一些具有经济实力的家庭还会请和尚或道士来念经文以帮助其顺利进人“灵魂的世界”。这种仪式充分彰显了生者对于亲属亡魂的情感,他们关心他在灵魂世界是否安好,是否顺利地到达灵魂世界,在灵魂世界中是否受到审判。同时,为了避免祖宗亲属的亡魂在灵魂世界受到审判和惩罚,在世的亲人还会举行“超度”仪式,希望能减免亡人的罪恶,少受些惩罚和苦痛。2.祭祀仪式在太平广记中,也能看到一些与祖宗亲属灵魂相关的祭祀仪式。如孙稚一文中曾谈及:“先人多人罪護,宜为作福。我今受身人中,不须复营,但救先人也。愿父兄勤为功德,作福食时,务使鲜洁。一一如法者受上福。次者次福。”7 1 2 3 4 可见,对祖先亲属的亡魂

20、要时常进行祭祀,并且要恭敬。在祭祀时要用新鲜洁净的供品,这样做的目的是积功德,保证子孙后代永祚,家族平安荣耀延续。总体来看,不管是葬礼仪式,还是祭祀仪式,都反映着在世者对于死去亲属的尊敬和怀念,即使他们已变成亡魂。许光先生认为生者为死去的亲人所举行的宗教仪式实际是为了表达生者对死去的亲属的情感。它主要有三个目的:一个是为了了解死者灵魂的去向,它们的生活情况,以及死者再次投生的时间;第二个目的是给死者的灵魂提供吃食、衣物和钱;第三个目的是祈求死者履行他们生前承担的义务:掌握婚姻和分家的决定权,充当年轻人的监督者 3 1 4 9。从这种目的可以看出祖宗亲属虽然已经变成亡魂,但是他们依然是这个家族的

21、一份子,仍然能够得到家族后代子孙的敬畏。(二)指向孤魂野鬼的驱鬼仪式太平广记中,不知来历和姓名的鬼魂之所以36和人类处在对立面,从文本故事和过往研究看,是因为这种孤魂野鬼捉弄人类,搅乱正常的人类社会秩序,更是带来瘟疫的病源。如吴士季和高生两则故事就写到不知来源的野鬼分别使人感染疮疾和热病。嘉兴令吴士季者,曾患疟。乘船经武昌庙过,遂遣人辞谢,乞断症鬼爲。既而去庙二十余里,寝际,忽梦塘上有一骑追之,意甚疾速,见士季乃下。与一吏共入船后,缚一小儿将去,既而病疾选愈。7 1 2 5 1 9天宝中,有渤海高生者,亡其名。病热而疗,其臆痛不可忍。召医视之,医日:“有鬼在臆中,药可以及。”于是煮药而饮之,忽

22、觉臆中动摇。有项,吐涎斗余,其中凝固不可解,以刀剖之有一人涎中起。初甚么磨,俄长数尺。高生欲苦之,其人趋出,降阶不见。自是疾间。7 1 2 4 9对于这类给人类带来疾病和痛苦、搅乱人类平静生活的孤魂野鬼,太平广记在文本中也给出了解决办法:民众可以举行驱鬼仪式将孤魂野鬼赶走。这类仪式常见的形式如请和尚来念经祝祷,或是在寺庙向神明祈求。尼员智和洛阳鬼兵两则故事就为这一仪式的功能提供了例证。广敬寺尼员智,尝与同侣于终南山中结夏。夏夜月明下,有哭而来者,其声雄大,甚悲。既至,乃一人,长八尺余,立于庐前。声不,遂至夜半,声甚鸣咽,涕泪横流。尼等执心正念不惧而哭者竞不言而去。7 2 6 2 5百姓相惊以鬼

23、兵,皆奔走不知所在,或自冲击破伤。其鬼兵初过于洛水之南,坊市喧喧,渐至水北。帝恶之,使巫祝镶厌,每夜于洛水滨设饮食。尝读北齐书。亦有此事。天宝中,晋阳云有鬼兵,百姓竟击铜铁以畏之,皆不久表也。7 2 6 3 0从这几则故事中可以看出,古时的先民认为,人世间的一些病痛、不幸的遭遇或瘟疫都有可能是不知来源的鬼兴风作乱的结果。吴士季在旅行途中得了疟疾,他向神明祈祷赶走让他感染疟疾的孤魂野鬼,而神明也帮助了他,抓走了小鬼,吴士季也随即痊愈。后两则故事如洛阳鬼兵证明了对待这种野鬼需要举行类似于祝祷诵经或者通过“击铜铁”的仪式来对这种因战乱产生的孤魂野鬼进行驱赶。早期先民对这种不知来源的孤魂野鬼是讨厌并憎

24、恨的,他们的行为呈现出以下两种特征:一方面是民众将自己所经历的、因灾难和战争带来的苦痛和不安宁的生活归咎于这种不知来历的孤魂野鬼;另一方面,民众并没有消极地接受这种侵扰,他们会通过举行驱鬼仪式化解当前的困局,以祈求自已能早日摆脱灾祸。三、熟人社会:驱逐“陌生”鬼魂的原因(一)基本前提:幽冥世界与人间世界的一致性许光先生认为灵魂世界不仅仅是人世间的一个简单对应,它也是后者必不可少的一个补充。在先民的想象中,生者的世界和亡魂的世界紧密相关并且具有一致性,这和先民们只能以自已所看到的世界为基础去想象和建构灵魂世界是有很大关系的。这种关系进一步体现为:灵魂世界是人世间的一个翻版,它同样具有政府首脑和政

25、府部门的机构,有惩罚和奖赏的权力,还有鼓励追求功名进人管理“队伍”的机制。也就是说,民众所认为的幽冥世界实质是人间世界的投射和复刻:在灵魂世界中,最高统治者是幽冥之王,又称为地藏王。其下又有十殿阎君,十殿阎君之下又有负责登记灵魂生平的城隍 3 1 3 。亡魂到了幽冥世界要受到这一整套体制的审判,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那么就会被审判,最后投人地狱;如果在世时行善积德,还会受到封赏,甚至可以在幽冥世界获得官职,成为幽冥世界管理体系的一份子。从中可以看出,幽冥世界的“社会”秩序和人间的社会秩序并无差别。(二)熟人社会的逻辑:近“亲鬼”远“野鬼”太平广记成书的年代,甚至直到离当下不远的近代,中国社会依然

26、处于一种前现代社会的阶段,这是一种传统型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由于地理的阻隔,交通不便,也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规模局限于有限区域,人们之间的交流、交往非常有限,微观层面个体关系的维系和宏观层面社会秩序的保持并不像现代社会一样依赖精细的分工与协作,传统社会是一种“机械团结”式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上述关系和秩序的延续依赖血缘、宗族、礼俗和情义等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个体的社会网络在熟人关系中延展,社会秩序的管理也较多地与熟人关系混融。因此,传统社会是一种与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述及的“陌生人社会”相对立的“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熟人之间的伦理共同性和生活互助性决定了在对待陌生人时有别于

27、熟人之间的讲人情,常常显得非常无情,无视陌生人的利益,偏祖熟人和本地人,歧视甚至暴力威胁陌生人,被认为是合理的 。这也是因为熟人社会的格局是每一个人都熟悉的和固定的,这种惯常性也导致人们的心理走向封闭,不能接受陌生因素打破原有的稳定状态。当一个陌生人在某一熟人圈内出现的时候,人们发现了他的敌意和危害性,就会立即做出驱逐甚至将其杀死的决定 。这种驱逐陌生人的机制在保持个体关系和维持社会秩序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进人到先民对人间世界的补充性存在一一幽冥世界的想象中。在这种想象中,祖宗亲属是“熟人”,而那些来历不明的孤魂野鬼自然而然成为打乱熟人社会关系的“陌生人”。孤魂野鬼作为陌生

28、人被以熟人关系为核心的文化传统从微观关系和社会秩序两方面予以驱逐。1.个体关系层面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格局大致呈现出类似于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的特征:即中国社会都是以宗族群体为本位,以亲属血缘关系为分类原则的关系 。人们以自身为中心,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划分社会关系。因此,作为生者的先民在想象灵魂世界的“居住者”时,自然而然地就会以他们所熟悉、所默认的社会关系逻辑和框架去想象和建构那个世界的关系。他们的“熟人”是已经死去的祖先和亲属,他们势必要与这些熟人的亡魂建立一种亲密的关系,而那些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的孤魂野鬼,作为一个有可能打扰社区秩序的“他者”作为一个无法在我们的社会关系中找

29、到位置的“陌生人”,是危险的。总体上看,祖先鬼魂与陌生人鬼魂的分类实践就像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所认为的那样,正是由于既有的熟人和陌生人的文化传统存在,陌生人的鬼魂才被排除在秩序体系之外,他们是分类的剩余和残留 1 2 1 。正如许娘光先生所说,“他们是灵魂世界的贼和强盗”3 1 6。所以,从微观层面,生者无法想象也无法建立与孤魂野鬼的亲密关系。相反,他们只能感受到孤魂野鬼的敌意和不怀好意,但是他们也深知以人间的现有力量是无法做到完全消灭孤魂野鬼的,所以他们只能祈求神明来消灭这些给现有社会带来负面影响的“陌生人”。2.社会秩序层面周建新在其研究中证明傣族民众对恶鬼“披拨”的驱逐是为了维护传统社会

30、秩序与规则,而“披拨”正是那些亲缘关系单薄、社会关系较弱势者。人们相信他们会侵犯到秩序与规则的边界,从而导致平稳的社区秩序陷入危机 1 3 。同样,在熟人社会,陌生人是不可随意流动的,因为“陌生人”的随37意流动不仅是在挑战当时的社会秩序,同时也会使维持社会秩序稳定变得更加困难 1 4 。因此,从社会秩序层面驱逐陌生人也就顺理成章。相应地,这种机制也投射到幽冥世界社会秩序的想象中:祖先亲属离开人世后,通过在世亲人为其举行的葬礼和祭祀仪式可以顺利融人幽冥世界的秩序;而从幽冥世界中逃脱的不知来源的孤魂野鬼实则是幽冥世界社会秩序的“失范者”和“越轨者”,他们作为陌生人要么无法融人幽冥世界的秩序,要么

31、无法被幽冥世界的熟人社会所接纳。这种无家可归的野鬼只会给两个世界的居住者带来灾难,因此,从社会秩序层面也要对作为陌生人的孤魂野鬼进行驱逐四、结语可见,太平广记中关于鬼魂的文本故事之所以在叙事类型和结构方面出现如此大的差别,正是因为世人将中国传统社会的熟人关系伦理和对陌生人的敌意与驱逐投射到了对幽冥世界的想象中。熟人是祖宗亲属,陌生人是不知姓名和来历的孤魂野鬼。太平广记关于鬼魂的文本故事以及关于幽冥世界的想象承载了故事搜集者、编写者和著者对于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思考,复刻了创编者所置身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意义。这种整体性意义表现在它不单单是一种文学现象,它背后还牵连起一系列包含民

32、间信仰、治理手段和礼俗传统在内的社会结构组成部分:鬼魂文本故事和社会生活中关于鬼神的民间俗信形成互证,故事中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的想象反映了王权统治者通过熟人社会不断向民众群体延伸权力的触角,鬼魂文本故事同时也象征着传统社会中以礼仪和习俗维系家庭伦理、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模式。以往研究虽然注意到了幽冥世界是人间世界的一个投射和补充,但是关于传统社会中熟人关系伦理在幽冥世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的论述相对较少。另外,以往的志怪文学研究注重分析故事情节的叙事脉络,分析故事所蕴含的文化审美,但将志怪文学置于一种情境或地方性话语内的分析相对较少。在志怪文学与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从原有文学文本中

33、管窥传统社会,反思当代社会,会对此类文本研究形成补充,同时也为中国文学研究范式提供一种新参照。参考文献1 尚施彤.太平广记鬼类文献研究 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 0 1 1.2荀朋星.鬼厄与宗教解厄D.济南:山东大学,2016.3许娘光.祖荫下一一中国乡村的亲属、人格与社会流动 M.王芃,徐德隆,译.台北:南天书局,2 0 0 1.4吕克.太平广记鬼类故事研究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 0 1 9.5 李防.太平广记:第6 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1.6秦川.试论太平广记的空间叙事及其文化内涵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3(3):4 0 45.7李防.太平广记:第7 卷

34、 M.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8柯泽.从传统社会到网络社会:“陌生人”理论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流变以及政治传播价值 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6):1 2 5 1 3 5.9吉永桃,冯建军.陌生人社会中人的境遇与道德教育的重建 J.南京社会科学,2 0 2 2(1 1):6 9 7 7.10张康之.“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关系比较 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 0 0 8(2):5 8-6 4.1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1 2 】刘宏涛,潘建雷.“污移”与道德秩序评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 J.社会,2 0 1 2(4):2 3 2-2 4 2.13】周建新,赵长雁.傣族社会的“披拔”及其被驱逐的实践逻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2 2(4):7 0-7 8.1 4 】刘怡然突破“熟人一陌生人”模式:基层治理新探索 N中国社会科学报,2 0 2 2-0 8-1 7(0 5)。(责任编辑:王燕)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